《四庫全書》乾隆撰改後中國文化千年積澱的人格、骨氣喪失殆盡!

《四庫全書》乾隆撰改後中國文化千年積澱的人格、骨氣喪失殆盡!

經、史、子、集"四個部類,是我國古代圖書的分類法。《四庫全書》便是依此分類編纂的我國文化史上最浩大的一項工程。它集我國古籍之大成,給學術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四庫全書》乾隆撰改後中國文化千年積澱的人格、骨氣喪失殆盡!

《四庫全書》是在乾隆時期編撰出來的,乾隆三十八年朝廷下令設立"四庫(經史子集)全書館,聘任了著名學者紀昀(任總篆官)、翁方鋼、陸錫熊、莊存與、邵普涵(編校史部)、戴震(編校經部)、王念孫等人參與校纂。這部《全書》歷時15年才修撰完成,總計存書(即被官方認定為合格著作正式入庫)3457部、79070卷,存目(被認為不合格著作,只留存書名)6766部、93556卷。成書後譽寫四部藏於文淵閣(宮中文華殿後)、文源閣(圓明園內)、文津閣(熱河承德行宮)、文溯閣(遼寧瀋陽),同時又於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杭州文瀾閣各藏一部,供後來讀書人閱覽抄錄。

《四庫全書》乾隆撰改後中國文化千年積澱的人格、骨氣喪失殆盡!

但這樣一部朝廷編撰起來的文化鉅著,是"德政"的表現還是"劣政"的表現呢?有人把它納入乾隆皇帝的德政,因為它保存了大量書籍,又因為經過著名學者校訂,所以錯訛少;而另一些人則認為"欽定四庫全書"是對漢族文化的殘暴摧殘,是閉塞人們思想的工具,是與文字獄並行的文化懷柔政策。

《四庫全書》乾隆撰改後中國文化千年積澱的人格、骨氣喪失殆盡!

康、雍、乾諸帝甚至覺得一次一次地殺戮嚴懲,還達不到文化統治的目的,於是又禁書、毀書、編書,藉以禁錮人們的思想,編修《四庫全書》就是其手段之一。乾隆在自述編修《四庫全書》的宗旨時就明確地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胥於是乎系。"

《四庫全書》乾隆撰改後中國文化千年積澱的人格、骨氣喪失殆盡!

乾隆三十九年,朝廷遍貼曉諭,命令私人所藏"違礙"書籍必須交出,經紀的等檢校後,再由乾隆親閱,然後存目銷燬。據記載,由乾隆三十九年至乾隆四十七年,共毀書24次,538種,13862部。在編修過程中,乾隆還親自介入其中,明列了許多細則和要求,特別是對於君臣名分更是不敢稍有差錯。按照這樣的編修原則,館臣們便大肆修改,使一些著作很大程度地違背本來面貌。

《四庫全書》乾隆撰改後中國文化千年積澱的人格、骨氣喪失殆盡!

在乾隆"文化兩手"的效應下,中國文化上千年來積澱起來的人格、骨氣喪失殆盡!在那樣一個朝代,有骨氣的文化人無法存活。難怪民國學者章太炎說:"乾隆焚書,其陰騭不後於秦也!"文學家魯迅指出,他們"殺盡了漢人的骨氣廉恥!" 現代歷史學家吳晗評價《四庫全書》說:"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

《四庫全書》乾隆撰改後中國文化千年積澱的人格、骨氣喪失殆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