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樓市轉一圈,“價格窪地”在市中心

“窪地”,是武漢樓市很常見的說法

主要用來形容某地房價便宜

但現在已經被徹底顛覆的市場格局

“樓市窪地”已經不再等同於“絕對的便宜”

相反,可能等同於“相對的貴”

前幾年,關於武漢房價體系

經常會出現一些類似乘法口訣的密宗

比如54321、比如853

不管數字靠不靠譜,他透露的意思是

內環二環三環的房價,呈階梯狀分佈

武漢樓市轉一圈,“價格窪地”在市中心

但現在

我們其實很容易發現

這個體系已經被打破——

城市內部的房價傳導機制,正在被斬斷

比如漢街如果賣4萬,地鐵坐出去8站,賣2萬

應該很合理

武漢樓市轉一圈,“價格窪地”在市中心

以地鐵交通為例紅圈為所達位置

(點擊可觀看大圖)

再坐出去8站,賣1萬

好像也很合理

武漢樓市轉一圈,“價格窪地”在市中心

以地鐵交通為例紅圈為所達位置

(點擊可觀看大圖)

現在,這個比例正在不成比例

所以你在武漢樓市轉一圈

大概會發現,其實真正的“價格窪地”反而在市中心

01

上一篇推送,哥舉了一個例子,我們今天把這件事再說清楚一點。

大概5年前,二七濱江的豪宅賣2萬多。

往東北方向走40公里,房價迅速跌落到3500。

兩個板塊的房價比接近7:1

現在二期濱江豪宅賣4萬出頭,同樣走出去40公里,人家房價已經接近1萬塊。

房價差距已經縮小到4:1

40%價差被蒸發,到底是遠城區高估還是核心城區低估?

哥認為,是核心城區,被低估。

武漢樓市轉一圈,“價格窪地”在市中心

下面,我們講理由。

買房人的支付能力,已經非常脆弱。

對於武漢樓市,也許你認為,應該是這樣的——

武漢樓市轉一圈,“價格窪地”在市中心

圖源網頁

但實際上,武漢樓市是這樣的——

2018年,武漢樣本平均價格11947元/平。(華中指數研究院)

武漢超過一半的房產成交總價,

在150萬以內。

那大家可能會比較炸毛,1萬出頭單價,總價150萬以內,來來來,你告訴我在哪裡買?

是的,在很多人內心,已經把邾城、紙坊、漢南、前川,開除“漢籍”。

現在的武漢樓市,其實已經進入一個

“剛需市場”。

這跟房價無關,哥的意思是,購房者心態普遍“剛需化”,價格敏感度相當高。

3年前,跟黃陂一個開發商溝通,他說目標客群是漢口溢出。

對於鐵打的剛需,單價500塊差異,總價10萬差異,就能決定生死。

現在呢,這種心態不止剛需。

對大部分購房者來說,哪怕總價提升20%,品質、居住舒適度、生活便利度就能翻番,對不起,他就是拿不出這些錢。

02

樓市“總價約束”特徵越來越明顯。

比如一個典型群體,過去是很優渥的購房者,但現在變成樓市最痛苦的人——

買總價300~400萬樓盤的群體。

武漢樓市轉一圈,“價格窪地”在市中心

這部分群體,哥大致畫像——

35歲左右,二胎,上有老下有小,

他們對一套改善性房產的功能訴求,

相當多元化。

需要四房,一家有7口人;

正處於事業上升期,地段不能差;

小孩要上學,必須學區……

能滿足的樓盤,幾乎沒有。

如果總價提高25%,上到500萬+,你會發現,世界豁然開朗,性價比大幅度提升。

但對不起,他們肯定拿不出這100萬。

他們賣掉四新、後湖或者南湖的第一套房,只能湊出180萬左右首付款。

購房者從追求單價合理,已經轉向總價/功能的可接受。

對這部分客戶,只能“往下買”。

比如光谷東某個樓盤,單價去到1.8萬,如果對比已經成熟的關山,單價誘惑力不足。

但如果從總價/功能看,108平地鐵3房,總價200萬以內;140平4房,總價控制250萬左右,滿足需求。

更典型的板塊是白沙洲

區域新盤A單價接近1.7萬,比同板塊神盤B貴了3000元。

白沙洲我們印象中的剛需板塊啊,但A並沒有像很多板塊的高價地樓盤一樣站崗。

武漢樓市轉一圈,“價格窪地”在市中心

B之所以神,戶型面積段從70到150,把中低端主流需求通殺。

但大武昌的購房需求,神盤都吃不完。

A110平起步,最大做到140平,定位相對高端、純粹一點的改善住區,總價180~250萬,吸引總價承受力300+的改善購房客戶。

總價門檻難以逾越,購房者寧可選擇一個更遠一點,城市界面看起來也不那麼舒心的房子。

你觀察武漢所謂豪宅,總價上到500萬,綜合性價比就很高。

問題是,白沙洲4年前賣7000多,中北路賣2萬多,現在白沙洲已賣到1.7萬,中北路賣3.5萬。

照理說,單價差距越來越小,跳起來買中北路難度比4年前小很多啊。

中北路唯一的障礙是,人家戶型已經做到220平了。

03

核心區域的新房,越做越大;

偏遠區域的新房,越做越小,或者說功能越做越全。

武漢樓市轉一圈,“價格窪地”在市中心

武漢部分1.8~2萬的板塊,以單價論,真心沒什麼優勢。

但是以總價/功能論,對沖掉抗性,巧妙符合這一區段的市場需求。

這就是武漢三環附近一波1.7~2萬單價盤的由來。

把房間做小,功能做全,相對面積段降低,

以犧牲舒適為代價搶主流需求。

類似公園世紀、東方郡那種,140平做3房,160平也做3房的產品,很非主流。

這種趨勢會持續下去,三環四環與內環二環的房價差級,可能越來越小。

直到武漢的開發商,把四環板塊全部填滿為止。

很長一段時間,武漢會出現四環房價快速調整,而二環內房價相對停滯狀態。

誰才是真正的窪地?

我們再看近期武漢土地拍賣市場。

礄口宗關的樓板價1.4萬,底價成交,溢價率為0;

雄楚大道/卓刀泉南路樓板價1.4萬,底價成交,溢價率為0;

去年,徐東板塊一宗地塊成交,溢價率0.6%;

按照武漢的地價/房價聯動機制,最終的房價的溢價,也會呈現這種預期。

武漢樓市轉一圈,“價格窪地”在市中心

跟主城區完全相反的,遠城區地塊競爭相當激烈,溢價率可怖。

東西湖地塊樓板價4500塊,溢價率

36%

前川地塊樓板價也超過4000,要不是有熔斷,溢價率必然超過100%;

……

如果真如新聞說的,開發商爭搶武漢郊區地塊,是因為看好武漢市場。

那麼說不通的是,市中心好不容易有地塊出來,卻沒人競價,難道開發商不看好武漢?

在土地買賣環節,ZF和開發商的利益,只有在郊區地塊上,才是基本一致的。

畫個圈圈,拿出一塊土地,最後拍出高價,大家都開心。

開發商去武漢郊區拿地,他們想的是,現在周邊賣多少?2年後能漲多少?

土地價格,是按照1~2年後的房價高度來反推。

因為ZF批房價,也會考慮屆時的房價行情和你的土地成本。

但是在武漢二環內環,這種邏輯行不通。

04

對核心區地塊,ZF和開發商的訴求並不一致。

武漢樓市轉一圈,“價格窪地”在市中心

除了土地財政收入、前期天量的徵收整理成本,ZF更多會考慮城市形象,招商引資,發展高端服務業啥的。

所以我們看二環內土地的控規本來就很嚴格,

還需要大量商業、辦公樓,而且要求自持多少年,配建什麼公共設施。

一塊地樓板價1萬,如果配建大量不能賣的學校、公園,樓板價可能已經到1.5萬。

問題是,到賣房批房價的時候,你覺得ZF是按1萬土地成本考量,還是考慮七七八八考慮周全,給你按1.5萬成本考量?

這導致核心區項目,對開發商不止開發運營難度大,而且房價的預期也被斬斷。

依然有開發商願意做,他可能算的賬不是簡單買入賣出,而是資產升值估值另一套邏輯。

這個你不用管,你需要知道的是——

核心區有新房出來,不管絕對單價到多少,溢價率肯定很低。

最後一個問題,為什麼開發商非要做那麼大呢?

明明有一波300~400萬的強勁購買力無處安放,你做90~120平全功能戶型,單價3.5~4萬,不好嗎?

武漢樓市轉一圈,“價格窪地”在市中心

是這樣,大部分開發商拿到市中心地塊,都不會選擇拿城市屬性對沖舒適性。

頂多就是安排一定比例的小戶型,120~140平產品跑量。

哥有個粗暴的判斷標準,

一個城市,同一個小區,

如果他商鋪單價是住宅單價一倍以上,

那這個市場的高端需求,其實還沒有完全爆發。

當然武漢樓市供應結構還是有問題。

市中心大戶型,180平做的四房,跟三環項目四環對比,主要是等比例放大,放個大玻璃,用個橫廳,戶型設計邏輯,是一致的。

這樣的話,也很難激發真正的高端需求。

相反,對四房有需求的主力客群,又被總價門檻擋住,這就是矛盾。

注:文中所使用圖片均源自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