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間,實戰鞋究竟有沒有進步?

你是否也會有這樣的 “幻覺”:比起現在的實戰鞋,我會更加懷念過去的實戰鞋款那種腳感和性能,但是現在的實戰鞋不是“沒有誠意”就是“弱點致命”,根本沒有進步!

其實我有的時候也會有。

五年間,實戰鞋究竟有沒有進步?

但是,事實是否真的是這樣呢?這次,我們就來分幾個方面講一下——“實戰鞋在這五年間,究竟進步了沒有”!

五年間,實戰鞋究竟有沒有進步?

五年間,實戰鞋究竟有沒有進步?

“科技進化論”?

我們先來探討最不容易引起爭議的“紙面內容”——科技配置!

2014年左右這段時間正好是各個品牌的“科技爆發期”:adidas開始在籃球鞋上使用Boost,擁有了對抗Nike的“武器”;Nike開始第一次把Flyknit放置KOBE 9鞋面上,展開了輕量化時代的序章;UA在次年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雙簽名鞋——Curry 1……總而言之,2014-2015年,是各個品牌在實戰鞋上的 “科技爆發年”。

五年間,實戰鞋究竟有沒有進步?

五年間,實戰鞋究竟有沒有進步?

我們再看看2018-2019年有些什麼新的“球鞋科技”:

adidas:lightstrike在緩震基礎上達到了“輕量化”的第二目的,但是耐用性成疑。

Nike:React緩震代替Lunarlon成為新的材料緩震主力。

Flyknit 360在籃球鞋上淺嘗輒止。

LeBron系列上Zoom Max的新嘗試。

Fastfit自動繫帶系統(看起來帥但是沒啥用)。

UA:HOVR緩震由跑鞋轉入籃球鞋的“疼痛期”。

李寧/安踏/匹克:新的材料緩震(雲/Flashfoam/P-Motive,各有千秋)。

我們可以看到,除了Nike在做各種方面的嘗試之外,其他品牌在這段時間除了編織鞋面的嘗試,最多的就是緩震科技的更新。作為最能直觀感受到的科技,緩震成為了現在消費者“第一感受即入手”的最大影響因素,而品牌之間似乎也達成了這樣的共識,將“新的緩震科技”當做了鞋款的最大賣點。

五年間,實戰鞋究竟有沒有進步?

但是,除了緩震科技之外(畢竟自從籃球鞋誕生開始,緩震科技的發展就是最重要的因素了)的球鞋配置而言,所有的品牌都在為了“輕”和“快”做著努力。編織鞋面的平鋪量化以及後衛鞋款的著重推廣都成為了現代球鞋的發展趨勢,但是卻拋棄了許許多多屬於品牌的“個性化”設計,這樣想想也讓人覺得有點可惜。

五年間,實戰鞋究竟有沒有進步?

五年間,實戰鞋究竟有沒有進步?

顏值“高度統一”?

上段的結尾我們提到了品牌的“個性化”,在這裡就可以好好說說。雖然更加簡潔的鞋面因為面積更大而成為了配色的“畫板”,但是說實話鞋型的設計卻失去了亮點,讓鞋與鞋之間變得越發相似起來。

五年間,實戰鞋究竟有沒有進步?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幾年之前的UA還有著Clutchfit Drive以及Anatomic Spawn(毒蛙)這樣的個性張揚的系列,而現在的各種Curry正代卻因為低幫+混合鞋面/編織鞋面的設計而變得和Nike球鞋越來越像,說實話看到下面這張照片,一些小白球鞋玩家會真的把這雙鞋當作一雙Kobe簽名鞋。

五年間,實戰鞋究竟有沒有進步?

▲毫無違和感?

這樣的結果是什麼?因為一些品牌對於性能的極致追求,一些系列的統一化越發嚴重。再看看剛剛發售的Nike zoom GP,為什麼我們現在眉有辦法看到這樣一雙充滿著張揚個性的球鞋?而實戰球鞋因為一些原因的“過度統一化”會不會使得將來我們會再也看不到一些足夠“街頭”或是“張揚”的設計?

五年間,實戰鞋究竟有沒有進步?

五年間,實戰鞋究竟有沒有進步?

為啥我們會“懷念美好過去”?

我們在說“啊我覺得幾年前的XXXX鞋真的好,再看看現在blablabla……”的時候,你是否有想過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會這麼認為?隨著時間的推進,品牌的進步是必然之勢,但是為什麼現在大家對球鞋的評價卻越發容易偏向負面呢?

五年間,實戰鞋究竟有沒有進步?

首先,品牌本身似乎不再把重心放在鞋款本身,而更加偏向明星款的營銷。我的意思不是“現在已經沒有品牌認真再做鞋”,而是原來的品牌重心可能是80%產品20%營銷,現在則變成50%產品50%營銷。比如Air Jordan 正代更新的“炒冷飯”行為以及adidas Dame系列5代後四代科技變化並不明顯的現象都可以證明這點。

他們改進了嗎?廢話,無論是科技配置,舒適度調整以及成本考量,這兩個系列都在越發精準。但是他們的產品誠意真的是越來越可觀的嗎?我看不然。

五年間,實戰鞋究竟有沒有進步?

其次,媒體作用。一些沒有代言合作的自媒體用戶會在測評中十分客觀地去闡述一些鞋款的優缺點,而缺點的篇幅總是會被有意無意地放大(在觀眾眼中)。

曾有研究表明,人群中有一種分享負面信息的現象,就是所謂的“負面偏好”。人們常常會更對負面的信息和事物更加敏感,並且會強化這種體驗。在日常生活中,當人們對一些事物留下不好的印象時,就會把這種印象加在同類上(比如向自己的同好進行傳播),甚至對該類事物的優點表示懷疑,有意無意地保留負面印象或降低評價。

五年間,實戰鞋究竟有沒有進步?

所以,一旦你闡述的球鞋缺陷引起了共鳴並被廣泛傳播,這雙鞋的“僅有缺點”則會變成它在人群認知中的“唯一印象”,使得我們在整體感知上會覺得“現在的鞋怎麼會越做越差?”。比如很多人會覺得HD2015的緩震太差,顏值有些“接受不能”,卻忘記了它的高穩定性以及保護性的完善,從而讓一些並不在意緩震的球手無意錯失了這樣一雙“高性價比Hyperdunk”。除此之外,Hyperdunk X略顯不足的鞋面支撐以及相對不高的顏值,KT4正代的“假高幫”這樣並不會太乾擾球鞋評分的性能都會成為他們在用戶傳播時的“軟肋”。

五年間,實戰鞋究竟有沒有進步?

五年間,實戰鞋究竟有沒有進步?

總結

也許,其實實戰鞋的發展會在“緩慢前進”,但是經過缺點放大後,我們會覺得品牌推出的籃球鞋正在“原地踏步”甚至是“退步”。這樣的想法讓我們無法放心把自己的雙腳交給一雙新鞋,從而會更頻繁的去通過他人的測評證明“我不選這雙是對的”,錯失了一些還算不錯的實戰鞋。

五年間,實戰鞋究竟有沒有進步?

或許有時,我們真的會覺得過去的那些“誇張造型的老傢伙”更好,但是這鞋“長相較為統一的愣頭青”可能才是能陪伴你上場的優秀選擇。不如讓自己的雙腳去體驗哪雙鞋適合自己,去做自己的“測評人”吧。

五年間,實戰鞋究竟有沒有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