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這三件事不狠心,孩子註定被社會淘汰

前不久,一則社會新聞引起小編的注意:

31歲男子陳某使用假駕照被查出,父母陪同他到交警大隊接受調查處理。按照相關規定,陳某被罰以5000元罰款和行政拘留15日。聽完之後,陳某的父母卻質問交警:“你們太過分了,他還是個孩子,才31歲!你們為什麼罰得這麼重?”

這件事被曝光後,在網絡上迅速引起了網友們的討論。大部分網友們哭笑不得,不知是該笑父母的無知,還是為其“孩子”感到悲哀。

父母這三件事不狠心,孩子註定被社會淘汰

有很多父母,都會以“他還是個孩子”的理由,來縱容孩子的錯誤。但是因為孩子的是非觀並沒有形成,而父母又沒能及時糾正,小錯慢慢變成了大錯。就像這條新聞一樣,陳某已經違法被抓,其父母還在護短。

溺愛不是愛,是把孩子推向深淵的助力。父母想教育好孩子,一定要在這三件事上做到“狠心”。

父母這三件事不狠心,孩子註定被社會淘汰

孩子犯錯,必要狠心懲罰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犯錯誤,但是不能因為他們是孩子,就輕易原諒他們的錯誤,而是通過適當的懲罰,讓孩子不再犯。

《家有兒女》中,劉星有次踢球砸壞了自家玻璃,被媽媽禁止踢球后,不聽話,又踢球砸壞了鄰居家的車窗。鄰居本想放他一馬,但是還是被劉星爸爸發現。劉星的爸爸媽媽決定狠狠懲罰劉星。

劉星的爸媽先是裝作不知道這件事,淡定地看著劉星著急。而心裡本來有愧的劉星,想做家務賺零花錢給鄰居抵債,但因為爸爸媽媽不配合,沒有成功。最終劉星抵不住心理壓力,主動向爸媽承認了錯誤。

父母這三件事不狠心,孩子註定被社會淘汰

就像《家有兒女》中的劉星,媽媽一句輕飄飄的“罰他一個月不能踢球”,並不能讓他記住懲罰。只有當劉星的切身體會到了犯錯的後果,需要辛勤勞動省吃儉用來賠錢時,他才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改正。

很多父母做不到狠心懲罰自己的孩子,但是如果父母狠不下心,不能幫助犯了錯的孩子樹立正確的“是非觀”。這樣下去,終有一天,社會將替父母懲罰他們——可能是事業上碌碌無為,可能是生活上痛苦不堪,甚至可能是遭受牢獄之災……

父母這三件事不狠心,孩子註定被社會淘汰

孩子犯規,必要狠心教訓

在社會中,有各種各樣的規則規範與道德規範,父母們狠心糾正孩子在公共場合的不當行為,可以讓孩子成長為有素質、講文明的人,幫助孩子成為受社會歡迎與尊重的人。

說起遵守社會規則,小編就想起去年的“最美女孩”。這個兩歲的小女孩和媽媽一起乘公交車,上車時,孩子在公交站附近買的雪糕還沒有吃完,媽媽就讓孩子蹲在垃圾桶旁吃雪糕,防止雪糕滴在地上弄髒車廂。這件事被曝光後,網友紛紛為孩子和媽媽點贊。

父母這三件事不狠心,孩子註定被社會淘汰

讓孩子蹲在垃圾桶旁吃東西,可能顯得媽媽不近人情。但是正是媽媽的“狠心”,讓孩子成為了有素質的人,贏得了其他人的尊重,成為受歡迎的人。

而放任孩子在公共場所“放飛自我”,只會讓孩子成為一個人人討厭的熊孩子。既然孩子註定長大,就不要在公共場合放縱孩子,千萬的家產,也比不上孩子的好素質。

父母這三件事不狠心,孩子註定被社會淘汰

孩子犯懶,必要狠心督促

當孩子犯錯或犯規時,受到的懲罰是很直接而明顯的。但還有一種情況,其危害可能並不能很快、很直接地顯現。但如果父母不能狠下心糾正,也會危害孩子一生,那就是孩子的犯懶。

當孩子犯懶不想起床去上學時,家長不應該縱容;當孩子因為犯懶而完不成作業時,家長不應該對其放任;當孩子犯懶而把自己的臥室弄得爛糟糟時,家長不應該默默收拾而不是督促孩子打掃……

當孩子犯懶時,家長要及時督促。如果家長的督促沒有起到作用,那麼家長可以讓孩子犯懶的後果加重。孩子記住了犯懶的教訓,自然能督促其改變懶惰的壞習慣。

父母不能陪孩子一生,總有些事是需要孩子自己完成的。在孩子犯懶時,我們能幫一時,但不能幫一世。

我們只有讓孩子改掉犯懶的毛病,形成自我督促,才能幫孩子在學習、生活與工作上走的更遠。

父母的“狠心”可能會讓孩子一時難以接受,但是當孩子步入了社會,他一定會明白並感激父母的“狠心”。是父母的“狠心”,讓孩子成為優秀的人,幫孩子在社會中立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