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武林》精讀評論(三十二)~飛花終成淚

《逝去的武林》精讀評論(三十二)~飛花終成淚

《逝去的武林》精讀評論(三十二)~飛花終成淚

《逝去的武林—掩淚悲千古》

原文:說練武后連說話都不許,否則元氣奔瀉,人會早衰早亡的,更何況唱戲。那位武師名唐維祿,薛顛剛當國術館館長時,對於有的挑戰者因礙於輩份情面不好出手,有一兩次是唐維祿代為比武的。唐維祿以腿功著稱,他最佩服的人就是師兄尚雲祥。尚雲祥傳下的崩拳裡有一個類似於龍形的跳躍動作。一次唐維祿和尚雲祥一塊去看戲,時間晚了,倆人便抄沒人的衚衕走,好施展腿功。唐維祿人高腿長,疾走在前,尚雲祥身材矮胖,落後幾步,以崩拳一躍就超了上來。唐維祿有一個李存義傳的藥方叫“五行丹”,是比武受傷時救命用的,形意門中得此藥方者不多。唐維祿將那藥方傳給了李仲軒,讓他受了自己拳術、醫藥、道法的全部傳承,為衣缽弟子。但唐維祿認為自己只是一個沒有名頭的鄉野武師,為了讓自己的徒弟能夠深造,便請求尚雲祥收他為徒。當時尚雲祥年事已高,所收的徒弟都有徒孫了,傳承已有兩三代,而他還未到20歲。對於唐維祿的請求,尚雲祥說,收徒可以,但李仲軒將來不要再收徒弟,否則我這門的年齡與輩份就亂了。

風清露陽:記得以前微信上朋友和我討論“五行丹”的事,他練形意拳時呼吸不當,貪功求力造成了很嚴重的疾病,但是也說不出什麼病,就是氣虛,所以就想著哪個形意門的支派會有這個藥方傳承,可以治練拳出錯的疾病。這和練拳方法有關,練法錯誤再加上心態急躁。

我所練的一支有這個藥方,或者不叫“五行丹”,但是不知道具體在誰手裡,能不能遇到、得到傳承看造化了,也許也沒有傳說中的這麼神秘。以前人闖蕩江湖,保鏢護院,經常有用武之地,同時醫療和營養保障不利,有的時候在野外受傷難有救助,身上備著一些補氣、順氣、補血、止血的藥救命用,從這方面來講,我們現代人可能不必要這種丹藥了,我們所缺少的是閒時和閒心。

如果只是練法不對,但心態平和,不緊不慢的練著,結果是練不好也練不壞,等於白練白費時間,但不會練出毛病。這就能知道所謂太極拳養生的說法沒有道理,最好的結果就是練不好也練不壞,因為目前廣傳的太極拳的練法上有很大缺陷,甚至說完全沒有練對的地方,如果練對了,打敗徐曉冬這類人是很輕鬆的事情。

所以說練法不對,不能打也不能養生,練太極拳最好的效果就是白耽誤時間,練不好練不壞身體。尚雲祥不叫李仲軒收徒,很可能是因為尚並沒有把形意拳真東西都教給李仲軒,可以說教給他的很少,只是礙於情面記個徒弟的名字,李仲軒對於尚來說其實可有可無,不指著他往下傳功夫,試想如果尚雲祥對李仲軒傾囊而授,一定會要求李收徒的,不然東西傳不下去就斷代失傳了。

《逝去的武林》精讀評論(三十二)~飛花終成淚

原文:
李老跟隨尚雲祥學藝的時間並不很長,是斷斷續續的兩年。據他說在拳術未成時,為謀生計去了天津,一直忙忙碌碌。尚雲祥謝世後,漸漸的便與武林少了來往。李老當年對我說:“之所以教你練拳,是覺得你學武的熱忱不會持續多久,就先暫且教教。”現今回想起來,他的晚年極其落拓寂寞,可能只是想借著教小孩來給自己找點生活樂趣。筆者買的那本《形意拳五行圖說》的作者靳雲亭也是尚雲祥弟子。可李老教的拳架和《形意拳五行圖說》影印照片上的姿勢相差很大,主要是沒有靳雲亭表現出來的那種左右撐開,上下兜裹的橫勁。李老說先前唐維祿教的也是這股橫勁。唐維祿曾比喻:“如果和別人比試撞胳膊,他直著撞來,你在相撞的時候,將胳膊轉一下,他就會叫疼。”這是個力學原理,因為這樣一來,就不是相撞了,而是以一個拋物線打在對手的胳膊上,學會了這個拋物線,渾身都是拳頭。這種遍佈周身的拋物線,便是形意拳的橫勁。

風清露陽:李仲軒中年時期到底在做什麼、經歷了什麼,也許只有徐皓峰及其家人知道,《逝去的武林》一書只記載了李仲軒青年和晚年的生活、習武的碎片時光,對其中年這一大段人生經歷沒有說明,網上有一部名為《宣老之死》的網絡小說,好像暗指李仲軒,其中有一些情節說明李老中年時期可能受到了薛顛一事的牽連,但是還留得命在,《逝去的武林》隱含了作者對李仲軒、薛顛的惋惜和同情,但是已成歷史不能改變,不能明言,所以表達的非常隱晦。

至於靳雲亭師傅的功夫,是不是像書裡面所說的不得知,本文不做評價,唐維祿說的胳膊相撞的拋物線問題,實際是武術對練的初級練法,師兄弟或朋友之間互相練的,形意拳的打法練法也有相似的練法,不是互相碰撞,是顧法和接手。這種接手需要身上的功夫,記住一點,形意拳的打法訓練完全依靠自身的功夫,而不是依靠技巧,技巧是實戰中偶爾恰逢隨機應變出來的也是依靠功夫水平。

《逝去的武林》精讀評論(三十二)~飛花終成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