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一些自媒體工作室的經營項目是怎麼收費的?

飛誮絕戀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下,筆者從事自媒體行業5年多,曾組建珠海當時最早的公眾號代運營團隊,對這個問題有不少親身體會。

這裡其實可以拆解為兩個問題:“自媒體工作室的盈利方式有哪些?”“自媒體的業務是如何收費的?”

自媒體狹義上來說是公眾號,廣義上來說包括微博、各類媒體號、喜馬拉雅、抖音短視頻等都算是自媒體。無論選擇何種呈現方式或平臺來做自媒體,其盈利的底層邏輯都是相同的,即先通過內容運營把粉絲流量給經營起來,再通過對應的“目標物”做付費轉化。

主流的盈利方式有這四種:1廣告、2電商變現、3付費社群、4知識付費,如果是工作室還會衍生出代運營、品牌包裝、IP授權合作等業務。

從收費上來說,根據自媒體影響力的大小和服務內容的差異,價格各有不同。

【1】以咪蒙為例,其頭條投放軟文廣告的刊例價達到80w/條,次條是40w/條,在其的公眾號還沒註銷前是現象級的存在;

【2】電商變現以“一條”為代表,走的是精品好物推薦的路線,主打家居生活類用品,自2016年下半年開啟電商業務以來,一條如今的電商營業額一年能達到10億元;

【3】做付費社群最開始是羅輯思維掀起的浪潮,其最開始招募鐵桿會員的一年費用是1200元,後續幾年各類垂直領域的付費社群層出不窮,有的甚至能收取2w/年的年費;

【4】知識付費的元年在2016年,當時值乎、分答等不同模式的知識付費類產品開始在市場上嶄露頭角,而後喜馬拉雅、得到、混沌大學等平臺唱主角,再到現在的各類公眾號在千聊、荔枝微課和小鵝通上上線自己知識付費產品,這一盈利形態逐漸成為自媒體最重要的變現方式之一。

至於代運營的收費和品牌包裝類的定價則視工作室的規模來定了。總之,自媒體的變現盈利方式是多樣的,不會是單一的某一種。同時,這個行業屬於快速變化創新的行業,很值得花專門的時間去研究。以上幾點,希望對你有幫助。


新零售說


我之前呆過一家專門做自媒體的網絡公司,如果你是想自己做自媒體工作室的話,可以給你幾點建議:

自媒體平臺的運營是重中之重

當前,主流的媒體平臺就那麼幾個,而在運營的自媒體號卻是不計其數,可謂已經是一片紅海,公眾號就不必說了,都知道,今日頭條、一點資訊、企鵝自媒體、百家號等主流平臺都是要用心運營的,選擇好平臺,那麼就是你的領域有哪些。如果是做工作室,那麼不妨可以多註冊點賬號,組成矩陣,光是每月平臺給的錢都有不少,做的好的話還可以簽約成平臺的作者,也能得到不少的費用。互聯網時代,流量就是金錢。

好像說的有點跑偏了,只是想跟題主闡明,想做好工作室的前提是什麼。至於提到的收費也就是商業變現的模式,無外乎就那麼幾種:1、廣告費用,就是利用他們的平臺為你做軟文宣傳;2、電商帶貨,說白了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廣告費,是最近幾年電商流行起來的。就是,利用他們自身的網紅屬性為你的產品做宣傳,從而達成促銷、加大推廣的一種形式;3、幫帶費用,簡單來說就是他們的大號帶你的小號,快速建立起粉絲群,但這一種一般要求會嚴格,需要你賬號的屬性與對方的一樣或者類似。如果你是買酒的,找到一個情感類的大號幫你做宣傳,這樣多半是不行的,就是對方答應,多半效果也不好。

以上就是個人的一些見解,歡迎大家在留言區共同討論,喜歡的話點個關注唄~


前方的旅途


這個真不知道,雖然頭條剛有就加入了,但一直把它看作是新聞平臺,偶然發點評論,感覺很有意思,知道發文能掙錢也是這幾個月的事,所以沒法回答你。


雨下的海


自媒體的運作,我認為最主要的還是為客戶服好務,只有服務做好了,水到自然成。如果一上來就談收費,十有八九會失敗。


當今世界書


拍我自己或者剪輯一些經典來吸引閱讀量


Thorn曉龍


我所理解的收費標準都取決於你提供的內容和成品要求。所以就是沒有標準需要面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