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文職人員考試公共知識: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一)(1)

第一部分 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一、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含義(命題中的)

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首先要從總體上了解什麼是馬克思主義,對於什麼是馬克思主義的問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從它的創造者、繼承者的認識成果講,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而由其後各個時代、各個民族的馬克思主義者不斷豐富和發展的觀點和學說的體系。

從它的階級屬性講,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爭取自由解放和整個人類解放的科學理論,是關於無產階級鬥爭的性質、目的和解放條件的學說。

從它的研究對象和主要內容講,馬克思主義是無產階級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學說,是關於資本主義發展和轉變為社會主義以及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發展的普遍規律的學說。

馬克思主義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從狹義上說,馬克思主義即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學說的體系;從廣義上說,馬克思主義不僅指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學說的體系,也包括繼承者對它的發展,即在實踐中不斷髮展著的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事業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是從廣義上理解的馬克思主義。它既包括由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基本方法,也包括經列寧對其繼承和發展,推進到新的階段,並由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其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二、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

馬克思主義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構成的科學體系,它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其中,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不可分割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

三、 馬克思主義的產生

馬克思主義是時代的產物,它的產生有其深刻的經濟社會根源、思想淵源和實踐基礎。

首先,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提供了經濟、社會歷史條件。14世紀末15世紀初,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西歐封建社會內部開始孕育成長。美洲大陸的發現,加快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取代封建生產關係的過程。18世紀60年代開始的以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代替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工場手工業的革命興起,促進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及其經濟發展,把資本主義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生產力的巨大發展,既促進了新興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鞏固,也使這種制度開始顯露出它固有的內在矛盾,即社會化大生產同生產資料資本傢俬人佔有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的發展、激化導致生產過剩危機的週期性爆發,暴露出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開始成為現代社會化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同時又引發並加劇了工人階級與資本家階級之間的階級鬥爭。總之,資本主義固有矛盾的發展,預示著未來社會革命的性質和歷史發展的方向,這為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提供了經濟社會的條件和基礎。

其次,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日益激化,對科學理論的指導提出了強烈的需求。隨著機器大工業對工場手工業、僱傭勞動制度對封建生產關係的取代,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階級——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它們之間的矛盾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到了19世紀30年代,“階級鬥爭在實踐方面和理論方面採取了日益鮮明的和帶有威脅性的形式”。1831年和1834年法國里昂工人先後舉行了兩次起義,1838年英國爆發了延續十餘年的全國性的工人運動——憲章運動,1844年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舉行起義。法、英、德的三大工人運動標誌著現代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但是,這幾次工人運動均遭失敗。這就迫切需要總結無產階級鬥爭的實踐經驗,形成科學的革命理論,用以指導無產階級的解放鬥爭。這就成為馬克思主義產生的階級基礎和實踐基礎。

再次,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實踐和對人類文明成果的繼承與創新。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的發展及其矛盾運動,為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提供了客觀條件,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鬥爭對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提出了現實需要,這些都是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時代和實踐基礎。這些客觀條件只是為馬克思主義產生提供了可能性,而這些可能性只有通過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實踐和對人類文明成果的繼承與創新,才會變成現實。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始人,我們從他們的生平事業中可以看到,他們的革命理論活動具有以下特點:一是他們始終同人民息息相通、命運與共,有為人類謀幸福、為無產階級求解放的革命獻身精神;二是他們的革命精神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他們的全部科學研究都是同革命實踐緊密聯繫的,是偉大的理論家和偉大的革命家;三是他們不僅是偉大的革命家,而且是偉大的科學家,他們治學態度之嚴謹、勤奮毅力之驚人、涉及領域之廣、造詣之深,為世界思想史所罕見。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幾千年來人類思想和文化發展中的一切優秀成果,尤其是批判地吸收了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法國、英國空想社會主義的合理成分,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把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科學。

四、 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是在實踐中產生的,並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這種發展,除了馬克思恩格斯根據實踐的發展對自己創立的理論不斷充實和完善外,其後首先是由列寧等馬克思主義者在領導俄國革命中實現的。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階段進入壟斷階段,資本主義各國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並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造成了社會主義革命可能勝利的歷史條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沙皇統治的俄國成為東西方矛盾的焦點和帝國主義統治體系中的最薄弱的環節。列寧深刻分析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歷史條件的變化,認為隨著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已成為資本主義發展的絕對規律,提出了社會主義革命可能在一國或數國首先取得勝利的論斷。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不失時機地領導俄國工人階級和革命人民奪取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使社會主義從理論開始變為現實,開創了世界歷史的新紀元。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確立為自己的指導思想,並在長期奮鬥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先後產生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指引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新世紀新階段的發展目標和宏偉藍圖而奮鬥的根本指針。《共產黨宣言》發表多年以來的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只有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