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回涿鹿 ——炊煙的記憶

作者馬佔順

又回涿鹿  ——炊煙的記憶

那次回到全珈斌先生的家鄉——下葫蘆村。看著桑乾河依偎著的感恩山,清澈的河水嘩嘩的流淌,山上那鬱鬱蔥蔥的松柏,身披晚霞綻開的杏花,暮色中悠然哼著小曲的鄉親們,都醉意朦朧在裊裊炊煙中……

我看見家家村民們的房頂上,都聳立著一個個冒著淡淡的白煙、黃煙或是黑煙的煙囪。這是北方農村的特色,也是鄉親們割捨不斷的炊煙。

走進村裡,家家戶戶的炊煙裊裊升起,勞作了一天的人們帶著期盼、帶著渴望和一腔的溫馨奔向各自的炊煙。

又回涿鹿  ——炊煙的記憶

炊煙就是呼喚,炊煙就是時間。無論你在山間或者是田間,無論你離家有多遠,看到炊煙,就是吃飯的鐘點。一日三餐,一天,一月,又一年……

全珈斌先生講起的家鄉炊煙,那飽含深情的話語,對昔日的炊煙真是記憶猶新!他說:炊煙就是媽媽的辛勞和溫暖。媽媽在世時,為家裡我們幾個孩子的吃、穿傾盡了全力。為了讓我們吃好,吃飽,她不知天有多長、也不知道自己睡覺。

那會兒家裡做飯,就是秋天收割些路邊的荒草,撿拾些山裡的柴火晾乾了,來做飯。

又回涿鹿  ——炊煙的記憶

"在寒冷的冬天裡,母親會把這一把把柴草放進火熱的灶膛裡,拉著風箱讓那乾草燃起熊熊的火焰,煮熟大鍋裡的土豆、蒸熟窩頭和菜糰子。路上小手被凍得通紅時,放學回家的我們揭開熱熱的鍋蓋,看見冒著熱氣的土豆,我們就像騰雲駕霧般的孫悟空來到花果山,吃到人參果一樣美!從鍋裡拿出一個大土豆,熱乎乎的捂在手裡,坐在熱炕上那叫一個溫暖!"

"在不冷不熱的春天和秋天裡。母親還用溫柔的小火,為我們做出最好吃的香椿炒雞蛋和韭菜盒子來,這讓我們在那個年代吃了一冬天蘿蔔、土豆和鹹菜的胃口大開。母親有時還要用大而小的火候,為我們做出噴香的小米飯和焦黃的貼餅子。

又回涿鹿  ——炊煙的記憶

"

全珈斌先生說,現在想起那會兒拿在手裡焦脆的棒子麵貼餅子,感覺嘴裡還香的很。雖然這些都是粗糧,但在母親手裡都能變出讓我們胃口大開的粗茶淡飯。所以那個時代在春天和秋天的記憶最為美好。

我們一天天的長大,媽媽卻一天天的老了。我知道是媽媽那粗糙的雙手為我們烹調出一天又一天,簡單而又美好的三餐。

"那會兒,別看我的文化還不高,放學回來、或是出門玩累了,大老遠的一看見我家煙囪上冒出的炊煙,我就能判斷出家裡今天媽媽做的什麼飯,我敢雙手叉著腰跟村裡的同齡甚至更大的孩子們打賭,理直氣壯的說:今天我家吃棒子麵攤餅!"

又回涿鹿  ——炊煙的記憶

"有的說你是不是想吃攤餅了?有的說你家能老吃攤餅嗎?甚至更有譏笑的諷刺攤餅味天天都帶在你身上。我一口咬定:我家煙囪裡冒出的那炊煙就是攤餅,不信你們跟我回家。見到鍋蓋上剛出鍋還熱騰騰、冒著誘人香味的攤餅,有同學的哈喇子都掉出來了,村裡的夥伴有的伸手就去抓一塊,塞進自己的嘴,填入自己那嘰裡咕嚕直叫的肚子裡。什麼洗手啊、什麼衛生啊在我們這群人裡,一概不知。"

我知道炊煙就是童年的記憶。在嫋嫋的炊煙中,有兄弟姊妹、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笑臉,有我們一家人圍著飯桌的年夜飯,還有村裡人有說有笑的快樂時光。

又回涿鹿  ——炊煙的記憶

我知道炊煙也是家鄉的味道。聞一聞這炊煙,灶膛裡泥土裹著草木秸稈的芬芳,會讓你的脾肺瞬間清爽。

我知道炊煙還是方向。無論當你走到哪個天涯海角,無論你是登山、還是在下海,路途遇有多大的阻力,工作有多大的困難,你望一望家鄉的炊煙,立刻會使你信心滿懷,力量無限。

當然炊煙還是希望。當你肚子咕咕的叫時,總是第一個想到家裡,想到媽媽為你端來的第一碗稀飯。當你邁開步子走出村莊時,媽媽的期盼和囑託又會讓你豪情滿懷。

又回涿鹿  ——炊煙的記憶

我知道炊煙是一首歌,是人生的一首永遠唱不盡的大歌。"敢問路在何方,路就在你腳下。……""山不轉吶水在轉,水不轉吶山再轉,……"一首首人生的歌,唱起來容易做起來太難。

我明白炊煙是人生的一種態度,一生只為了別人。這大鍋與土灶的結合,路邊撿來乾柴的"喂入"成就了這滿桌的美味佳餚,擺在我們面前。而這一縷縷的炊煙則會輕輕地告訴你"拜拜"了。

全珈斌先生家鄉的炊煙,也是我們那放不下,剪不斷的鄉愁。

我願把這歲月晾成乾涸的柴草,一把把的推進烈火燃燒的灶膛裡,烹飪出我們生活中最美好的"佳餚"。

2019年4月26日初稿 29日修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