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連雲港市海州區行政區劃

海州區,隸屬於江蘇省連雲港市,位於連雲港市區南部,東部與連雲區、東辛農場毗鄰,南部與灌雲縣交界,西部與東海縣相連,北部以新沭河為界與連雲港市贛榆區相望,地處北緯34°25′45″~34°35′13″和東經119°4′17″~119°13′10″,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全區實際管理面積548.7平方公里,下轄4個鎮、11個街道、1個省級開發區、1個國營崗埠農場;2017年末全區戶籍總人口77.99萬人(包括景區和高新區)

[1]

江蘇省連雲港市海州區行政區劃

海州歷史悠久,據最早的歷史地理書《禹貢》記載,海州在夏商時期屬九州之一的徐州。周朝時,將原來徐州之域分為青州、兗州,海州屬兗州。1952年,錦屏區易名為海州區,仍隸新海連市。 1983年,並海州、新浦兩區為新海區。1986年,恢復海州區建制。

中國四大磷礦之一的錦屏磷礦位於境內。擁有將軍崖巖畫、漢代圓雕石像等國家級文化遺產,有國家和省市級文保單位29個、非物質文化遺產16類205項。

2019年2月11日,海州區被評為“2018年度連雲港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目標績效考評先進縣區”區目標綜合獎一等獎。

歷史

北朝東魏武定七年(549年),海州轄東彭城郡、東海郡、海西郡、沭陽郡、琅琊郡和武陵郡,領龍苴、安東、渤海、贛榆、安流、廣饒、下密、襄賁、海西、臨海、下城、臨渣、懷文、服武、朐縣、海安、山寧、上鮮、洛要等19縣。

北齊和北周時,海州轄東海、朐山、武陵、沭陽、海安等5郡,領廣饒、東海、朐山、上鮮、洛要、沭陽、襄賁等7縣。

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東海郡領朐山縣、東海縣、漣水縣、沭陽縣和懷仁縣。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2),海州總管府領海、漣、環、東楚4州,海州轄朐山、龍苴、新樂、曲陽、沭陽、厚丘、懷仁、利城、祝其9縣。

五代時,海州轄朐山、東海、沭陽、贛榆、漣水5縣。

元朝時,海寧州領朐山、沭陽、贛榆3縣。

明朝時,以州治朐山縣省入,領贛榆縣。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海州直隸州領贛榆、沭陽2縣。

民國18年(1929年),東海縣第一區轄海州鎮、新浦鎮、石東鎮、環城鄉、太平鄉、魯蘭鄉、張灣鄉、新壩鄉。

民國37年11月,新海市錦屏區轄鼓樓鎮、文廟鎮、南中鎮、硯池鎮和城東鄉、西門鄉、丁莊鄉(城北鄉)、朐山鄉、山南鄉、河南鄉、太平鄉、富安鄉。

1951年8月,東海縣太平、富安二鄉劃歸錦屏區。

1952年7月後,海州區所屬鎮為街,轄鼓樓街、文化街(原文廟鎮)、南中街、硯池街和西門鄉、南門鄉(原城東鄉又稱東門鄉)、車站鄉(原城北鄉)、錦屏鄉(山南鄉又稱磷礦鄉)、棉廠鄉(原朐山鄉)、富安鄉、太平鄉、河南鄉。同年8月後,東海縣富安鎮劃歸海州區。1954年10月後,河南鄉、太平鄉、富安鄉、富安鎮相繼復歸東海縣管轄。

1958年9月,海州人民公社撤西門鄉、南門鄉,設園藝場和南門大隊、新建大隊;撤車站鄉,設車站大隊和洪門大隊;合棉廠鄉、錦屏鄉成立錦屏人民公社(1960年後為市直屬公社)。同年,成立海州街道辦事處,下設鼓樓、南中、硯池、文化、新建、和平、西門7個街道居民委員會。1963年2月,海州人民公社撤園藝場,分設成白虎山、園林、西門丁莊4個生產大隊。

1978年5月海州區革命委員會街道辦事處改辦硯池街道辦事處並新增幸福路街道辦事處。

1983年6月,原連雲港市直屬的錦屏、新壩2個人民公社和新浦農場、錦屏林場及洪門、孔望山2個果園劃屬新海區,並轄硯池、幸福路、浦東、浦西、路南、市東、臨洪7個街道辦事處。

1986年6月,海州區轄錦屏鎮、新壩鄉、朐陽鄉、洪門鄉,海州、幸福路2個街道辦事處,錦屏林場和洪門、孔望山2個果園。

1983年7月,新壩人民公社改稱新壩鄉。1983年9月,錦屏人民公社改稱錦屏鄉,1984年7月,又改建為錦屏鎮。1984年3月,硯池街道辦事處複稱海州街道辦事處。1984年4月,組建成立洪門鄉,下設洪門、車站、臨洪、沈圩4個村民委員會。1984年8月,組建成立朐山鄉,下設白虎山、園林、西門、丁莊、新建、南門6個村民委員會。

現狀

海州區總面積729平方公里,轄13個街道辦事處、4個鎮、1個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