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衡形勢——該拒絕卻不好拒絕時先緩一緩

善於捭闔的人,當自己的主張與別人產生分歧時,能夠避免與他人發生正面衝突,更懂得靈活變通。這樣,既能辦好自己的事,又能處理好與別人的關係,可謂兩全其美。

文學家蕭伯納說:“明智的人使自己適應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堅持要世界適應自己。”從某種意義上講,變通,就是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晚清大臣曾國藩就是一個善於變通又不失自己原則的人。

權衡形勢——該拒絕卻不好拒絕時先緩一緩

曾國藩,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

曾國藩的湘軍鼎盛時期,佔著整個東南半壁,而且朝廷的命令也調不動這支軍隊,得是曾國藩本人調動。就像後來李鴻章的淮軍一樣,只有李鴻章能調動,也就是說,這是一支私人軍隊。當時整個的長江沿線的軍隊,掛的都是曾國藩的“曾”字的帥旗。在當時看來,似乎整個大清的東南半壁都是曾國藩的了,這也遭到了清廷的猜忌,害怕有一天曾國藩自立為王,起兵造反。

曾國藩完成了他率湘軍攻滅太平天國起義軍的“元兇”使命,又一步步地登上了“聖相”的位置。曾國藩在攻打太平軍十二年的歷程中自然並非一帆風順,他數次戰敗,兩次投水自殺,還有一次因害怕李秀成的大軍襲來而數日懸刀在手,準備一旦兵敗,即行自殺。他雖然忠心耿耿,還是屢遭疑忌。

權衡形勢——該拒絕卻不好拒絕時先緩一緩

在第一次攻陷武漢之後,捷報傳到北京,咸豐帝大為高興,讚揚了曾國藩幾句,但咸豐身邊的近臣卻說:“如此一白面書生,竟能一呼百應,攻克武漢,並不一定是國家之福。”咸豐聽了,默然不語。

在進攻太平軍勝利以後,他仍然小心翼翼。由於曾國藩的湘軍搶劫吞沒了很多太平軍的財物,使得“金銀如海、百貨充盈”的天京人財一空,朝野官員議論紛紛,左宗棠等人還上書彈劾。

曾國藩既不想退出財物,也不能退出財物,在進京之後,忙做了四件事:一、因怕權大壓主而退出了一部分權力;二、因怕湘軍太多引起疑忌而裁減了四萬湘軍;三、因怕清廷懷疑南京的防務而建造旗兵營房,請旗兵駐防南京,併發全餉;四、蓋貢院,提拔江南士人。

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正當曾國藩分期分批裁撤湘軍之際,僧格力沁及其馬隊被捻軍牽著鼻子走,接連損兵折將。清朝廷萬般無奈,命令曾國藩率軍增援。清朝廷的這次調遣對湘軍非常不利,所以曾國藩的態度也十分消極。其一,攻陷天京以後,清朝廷咄咄逼人,大有卸磨殺驢之勢,曾國藩不得不避其鋒芒,自剪羽翼,以釋清朝廷之忌,為此曾國藩也滿腹愁怨。其二,僧格林沁驕橫剛愎,不諳韜略,向來輕視湘軍。此時,曾國藩正處在十分無奈的兩難之中,只好採取拖延之法。

曾國藩十分清楚,僧格林沁大軍的失敗是註定的,只是早晚的事情。因此,曾國藩按兵不動,觀其成敗。

果然,高樓寨一戰,僧格林沁全軍覆沒,這位皇親國戚竟然被一個無名小卒殺死。捻軍聲勢更加浩大,咄咄逼人。清朝廷不得不再次請出曾國藩,命他督辦直隸、河南、山東三省軍務,所用三省、八旗、綠營均歸其節制。兩江總督由江蘇巡撫李鴻章署理,為曾國藩指揮的湘軍、淮軍籌辦糧餉。這本是曾國藩預料中的事情,但當接到再次讓他披掛出征,以解清朝廷倒懸之急的命令時,他卻十分惆悵。在這瞬息萬變的官場中,他很難預料到此行的吉凶禍福,因此,他還是採用拖延之法。

當曾國藩接到“赴山東剿捻”的命令時,他明白清朝廷的著眼點事解燃眉之急,確保京津安全。這只是清朝廷一廂情願,此時曾國藩所面臨的出征困難卻很大。湘軍經過裁減後,曾國藩北上剿捻就不得不依靠淮軍。曾國藩心裡也清楚,淮軍出自李鴻章門下,要使它像湘軍一樣做到指揮上隨己所欲,是很難的。另外,在匆忙之間難以將大隊人馬集結起來,而且軍餉也不能迅速籌集。

曾國藩做事向來能未雨綢繆,對於清朝廷只顧解燃眉之急的做法,實在難以從命。況且,清朝廷處出防範,他若繼續帶兵出征,不知還會惹出多少麻煩。因此,它向清朝廷要求緩行。儘管他向清朝廷——陳述了不能迅速啟程的原因,但又無法視捻軍步步北進而不顧。正在其左右為難之際,李鴻章派潘鼎新率鼎軍十營包括開花炮一營從海上開赴天津,然後轉道赴景州、德州,堵住捻軍北上之路,以護衛京師,給曾國藩的出征創造了條件。這樣,經過二十幾天的拖延後,曾國藩才登舟啟行,北上剿捻。

通過拖延的辦法,曾國藩贏得了應付事態的時機,也避免了與朝廷的直接衝突,能夠在騎虎難下、進退維谷之際,促使或者等待事態朝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於萬難之間做到了遊刃有餘。

權衡形勢——該拒絕卻不好拒絕時先緩一緩

在人生路上,當自己的主張與別人產生分歧時,就應該及時“捭闔”,適時變通,更應該兼顧靈活性和原則性。把自己的事情放在第一位,在辦好自己事情的同時,兼顧處理好與別人的關係。關係融洽了,就會事事順心,一舉兩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