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李隆基當上皇帝第一件事,就是幹掉姑姑太平公主?

qzuser214257048


唐玄宗幹掉親姑姑太平公主,實在是太平公主自找的。

本來,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是盟友。那時候,太平公主的哥哥,也就是李隆基的大爺李顯當皇帝。

李顯也就是唐中宗。中宗有一個特別出色的皇后韋氏,還有一個同樣要求出色的女兒安樂公主。這二位,偶像都是武則天。人生追求也向武則天看齊。

唐中宗死後(據說是被韋后和安樂公主孃兒倆毒死的),韋后扶持了一個小寶寶繼位,自己隱在背後把持一切,儼然已經有了武則天當年的氣象。假以時日,估計她也會學習武則天干脆自己當皇帝。

但是,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不答應了。同樣不答應的,還有武則天的孫子李隆基。

太平公主的想法是,要當女皇,也是她當,輪不到韋后這個外人;李隆基的想法是,乾坤顛倒,剛剛正過來,不可再次顛倒。

雖然內心的分歧是不可彌合的,但此時的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敵人:韋后和安樂公主。

因此,他們成了盟友。姑侄二人聯合,殺了韋后和安樂公主,把李隆基的爸爸、也就是武則天的有一個兒子李旦扶上了帝位,史稱唐睿宗。

唐睿宗上位後,近乎傀儡。也正常——因為他本來就是靠別人送上皇位的,他並不具備任何當皇帝的實力。

太平公主抓住了當下,隱於唐睿宗的背後,掌控一切;李隆基抓住了未來,做了皇太子,隱於是唐睿宗背後,等待時機。

唐睿宗感覺很難受,就說,我要做太上皇,讓位於太子李隆基。潛臺詞是,你們姑侄直接鬥吧,別讓我夾在中間難受。

這自然是難免的。因為李隆基不是個願意做傀儡的人。

其實,太平公主早就看出李隆基不是個小慫,不容易控制。她本想找個小慫過渡一下,以後可以當女皇,但李隆基讓她心裡打鼓。她曾經三番五次勸唐睿宗更換太子,可是唐睿宗不敢,也不願。

而對於太平公主的野心,李隆基也是心知肚明的。

因此,李隆基上位後,和太平公主的鬥爭就難免了。

一仗下來,李隆基顯然技高一籌,太平公主便只能認輸了。認輸的代價是,死。

名叫太平,可這個公主的一生,人不如其名,一點都不太平。


趣談秘史


在古代歷史上的權勢爭鬥中,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唐玄宗李隆基與太平公主這對姑侄的鬥法就是鮮活的例子。太平公主與李隆基在唐隆元年(710年)六月攜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了韋后和安樂公主。

太平公主親手將少帝李重茂拉下皇位,將李隆基的父親相王李旦推上皇位。但在睿宗李旦退位、李隆基登基為帝的次年,太平公主就被侄子李隆基賜死家中。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對曾經並肩戰鬥的緊密盟友最終公開決裂,到了置彼此於死地的地步?答案就是他們彼此都觸動了對方的“奶酪”——權力。

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最小的女兒,深受帝后的寵愛。當時吐蕃人請求與唐王朝和親,但李治與武則天捨不得唯一的女兒遠嫁,為推脫和親,就為太平公主修建了太平觀,讓她當道士去了。當然,這只是掩人耳目的權宜之計。

太平公主共有兩段婚姻。她真正地參與朝政是在她第二次婚姻之後。 太平公主的第一任駙馬是她的表兄薛紹。薛紹出身高貴,母親是高宗李治的同母姐姐城陽公主。婚後的太平公主生兒育女,生活平靜幸福。


高宗李治死後,武則天對李唐宗室大肆打壓,加緊了稱帝的步伐,激起李唐皇族的反抗。在鎮壓越王李貞和琅琊王李衝父子時,駙馬薛紹和哥哥薛顗牽連其中。

對於薛紹是否真正參與謀反,有關史料的說法一。最後武則天不管女婿是否冤屈,不顧太平公主的苦苦哀求,還是把薛紹活活餓死在獄中。

薛紹死後,武則天為女兒太平公主挑選的夫婿是孃家武家的侄子。先是挑了武則天哥哥武元爽的兒子武承嗣,太平公主沒看上眼。後來太平公主就挑中了武則天的堂侄武攸暨為婿。


第二次婚姻之後的太平公主開始參與朝政,展現出遺傳自母親武則天的果敢決斷、足智多謀的政治才幹。 在剷除薛懷義、來俊臣的行動中,太平公主一手操刀,動作乾淨利落。她還投母親所好,將自己包養男寵與母親分享,張昌宗就是她推薦給武則天的。武則天對這個有才能又有“孝心”的女兒喜歡得可是不得了。

太平公主雖是武家的兒媳,卻心屬李家陣營。在武則天晚年重病之時,以張柬之為首的五大臣聯合太平公主、相王李旦等,發動“神龍政變”,殺死了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倆,逼迫武則天退位。

神龍政變的第四天,太子李顯再次登上皇位,江山終回李氏皇族。在政變中立下大功的太平公主與哥哥相王李旦被中宗李顯大加封賞。太平公主被冊封為“鎮國太平公主”,還被恩准開府設官。要知道,在唐朝只有親王才有這種待遇的。可見太平公主在當時聖眷是多麼盛隆。


李顯對相王李旦也不薄,加封其為“安國相王”。後來李顯又要冊立李旦為皇太弟,被李旦婉拒。

在李顯主政期間,皇后韋后及其女兒安樂公主奢侈無度,干預朝政。安樂公主開府設官,權勢煊赫。她還曾要求父親李顯立她為皇太女。

朝廷在這母女的亂政下,功臣遭到清洗,太子李重俊惴惴不安起兵政變,一派亂象。

景龍四年(710年)六月,中宗李顯被韋后投毒暴斃。在韋后的操作下,年僅16歲的中宗第四子李重茂被立為帝,韋后臨朝稱制,這一切似乎都在複製武則天當年奪權的故事。

為制衡韋后奪權,太平公主也是費盡心思。她曾設想讓相王李旦參知政事,以分散韋后的權力。但這個設想由於韋后一黨的阻撓而落空。


於是,太平公主聯手相王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發動了唐隆政變,誅殺韋后、安樂公主,剷除了韋后一黨。韋后親立的傀儡少帝李重茂也被太平公主趕下皇位,李隆基的父親相王李旦被擁立為帝。在政變中立下大功的李隆基被立為太子。

由於共同的利益,唐隆政變使太平公主和李隆基這對姑侄暫時走到一起。政變後,李隆基的政治聲望日漸高漲,對太平公主的權勢造成威脅。這姑侄倆開始互視對方為最大對手,展開數度交鋒。

太平公主首先出招。由於李隆基是睿宗李旦庶出的第三子,他前邊還有李旦的嫡長子李成器。而李隆基被立為太子,這在立嫡立長的古代是名不正言不順的。太平公主抓住這點在朝廷中大造輿論,以圖改立太子。太平公主曾親自召集會議,大唐的宰相們悉數與會。在會議上,太平公主首先提出要更換太子,但遭到吏部尚書宋璟的強烈反對。


會後,宋璟又聯合兵部尚書姚崇到皇帝李旦面前告了太平公主一狀,並建議將李旦的嫡長子李成器及高宗李治的長孫李守禮(此人也有做太子的資格)外放到地方為官;把歧王和薛王的左右羽林軍改編為太子侍衛軍,加強李隆基的軍事力量;把太平公主和武攸暨夫婦趕到東都洛陽,以免在長安再生事端。在中書侍郎張說的勸說下,李旦依照宋璟的建議而行。

但太平公主也不是吃素的,她可是唐隆政變的首功之臣。她發動朝中力量,對李旦和李隆基父子進行反擊。最終李隆基服軟,立刻將自己與此事撇清,稱對宋璟的建議,他事先毫不知情。宋璟和姚崇成為背鍋俠,這老哥倆被逐出京城,下放到了地方。

公元712年,太平公主與李隆基再次較量。這年七月,天空出現彗星。在迷信的古代,一般都視彗星的出現為不吉之兆。太平公主遂利用這一自然現象,命法師提醒李旦這是太子要上位的徵兆。太平公主的本意是想借此激怒李旦,從而廢黜太子李隆基。哪知李旦順水推舟,當即表示同意退位,支持太子李隆基繼位。太平公主弄巧成拙,偷雞成反蝕一把米。


在太平公主的建議下,李旦雖然退位,但還掌握著部分國家大權,並沒有全退。太平公主利用太上皇李旦的權力,在朝廷中大肆安插親信。在朝堂的七位宰相之中,其中就有五位是太平公主的人。

按照《資治通鑑》的記載,太平公主曾與竇懷貞等人陰謀廢掉玄宗李隆基,並且與宮女元氏合謀,意圖在李隆基服用的天麻粉中投毒,毒死李隆基。太平公主與玄宗李隆基的矛盾不斷激化,已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

在中書侍郎王琚等人的大力鼓動下,玄宗李隆基決定對太平公主動手了。據《資治通鑑》的記載,太平公主在此時也決定發動政變,兵分兩路,一路擒拿李隆基,一路佔領朝廷官衙。

公元713年七月三日,李隆基帶兵進入虔化門,召見太平公主的黨羽並將他們殺戮。而太平公主則逃亡到一處寺廟之中,三天後被玄宗李隆基賜死家中。

《資治通鑑》中記載,太平公主陰謀毒死玄宗李隆基,後又在先天二年陰謀發動奪權政變。但也有的史學家推測,這兩點有可能是玄宗李隆基故意抹黑太平公主,以增加他誅殺太平公主的正當性。



歲月是一條河流


公元713年,太平公主被唐玄宗李隆基賜死家中。太平公主死後,唐玄宗政權宣告安定,結束了從玄武門之變九十年以來,首都多次兵變的現象,開啟了開元之治。



熟知歷史的我們都知道,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最小的女兒,生平極得父母兄長尤其是母親武則天的寵愛,可謂權傾一時。

參與朝政

太平公主不但得到武則天寵愛,而且得到了武則天的真傳,也是一位女強人,權力慾望非常大,她的偶像就是自己的母親,希望自己也和武則天一樣坐擁天下。武則天認為太平公主長相,性格都像自己,經常與她商議政事。但武則天生前從來不讓太平公主將她參與政事的事情外洩。

公元705年,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誅殺武則天兩個男寵張昌宗,張易之,逼武則天退位給太子李顯,太平公主參與誅殺有功,受封"鎮國太平公主"。



姑侄合作,太平公主權傾朝野

李顯上位以後,太平公主逐漸走到幕前,積極參與政治,她受到了李顯的尊重。李顯被韋后和安樂公主設計毒死以後,太平公主派子薛崇簡與劉幽求一起參與了李隆基等誅殺韋后的行動,成功清除了韋氏黨羽,並親手將李重茂拉下皇位,擁立李旦復位。太平公主屢立大功以後,權勢地位更加顯赫,李旦非常懦弱,朝廷大政方針都要與她商議,有時候她沒去上朝,李旦就會派宰相去她的家中徵求她的意見。

宰相們所奏之事,只有經過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肯定,李旦才會表示同意,朝中文武百官除了宰相之外,升遷還是降免,全在太平公主一句話,但凡是太平公主想做的事,李旦就沒有不同意的。



姑侄鬥法爭權

太平公主最初並沒有把李隆基放在心上,認為他太年輕,以為他和他的父親一樣懦弱,很好控制,誰知道,李隆基當了太子之後,勢力越來越大,聰明才智盡顯,這才讓太平公主警覺起來。她開始四處散佈謠言說李隆基並非嫡長子,又是庶出,不該成為太子。她還在李隆基身邊安插了很多耳目,監視他的所作所為,李隆基為此很不安也很反感。

太平公主甚至暗示宰相們應當改立太子,動員不成。公元712年,太平公主又指使一位懂天文曆法的人向李旦進言:彗星出現,此為大事該除舊佈新。太平公主期望這樣李旦會廢掉太子,卻不想偷雞不成蝕把米,李旦選擇退位讓賢,把皇位讓給了李隆基。

事敗自盡

李隆基強勢能幹,又很沉穩,謀略更是遠超太平公主,這讓太平公主很忌諱,數次謀劃廢掉李隆基,甚至與宮女元氏合謀準備在進獻給李隆基服用的天麻粉中投毒,卻都以失敗告終。

公元713年,太平公主倚仗太上皇李旦的勢力專擅朝政,與李隆基發生激烈的衝突,李隆基終於決定對太平公主動手,他首先控制住左右羽林軍和左右萬騎軍,避開太上皇李旦,以謀反罪捉拿太平公主及其黨羽竇懷貞等人。李旦知道以後,事情已成定局,眾人已經被誅殺,他只得宣佈竇懷貞等人的罪行,並大赦天下。太平公主逃進山寺,事發三天後才出來,被李隆基賜死在家中。


歷史小貓咪


上官婉兒墓誌銘出土,已經完美為我們解答了這個疑問。

在所有史料裡,都記載為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裡應外合,發動政變,消滅了韋氏集團,推李旦做了皇帝,但從上官婉兒的墓誌銘看,這裡邊可能有蹊蹺。

太平公主確實參加了李隆基的政變,但很顯然,太平公主被侄子擺了一道。中宗李顯死後,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擁立溫王李重茂為皇帝,但是韋氏專權,李重茂形同傀儡,為了阻止韋氏集團立安樂公主的陰謀,太平公主、上官婉兒聯合李隆基發動政變,但等政變發生了,局面已經不是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能夠控制的了,李隆基可不是簡單的想除掉韋氏集團,他的目標是皇帝寶座。所以旗幟鮮明反對韋氏集團的上官婉兒被李隆基以韋氏集團同黨為由處死,原因很簡單,上官婉兒作為中宗李顯的昭容,親手擁立的李顯兒子李重茂做皇帝才是利益最大化,她不可能同意李旦取代李重茂做皇帝。李隆基殺她就是除篡位的一道障礙。這個在上官婉兒墓誌銘出土之前就有歷史學家就開始懷疑了,墓誌銘的出土使這個猜想成為事實。

太平公主的情況就比較微妙了,在這種情況下,她不得不妥協,實際上李重茂做皇帝最符合太平公主的利益,李重茂是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擁立的,如果李重茂做皇帝,太平公主資格老又有擁立之功,朝中地位無可動搖,但是哥哥李旦做了皇帝,有個如狼似虎的李隆基輔佐,基本沒太平公主多大的事了,很明顯,這並不符合太平公主的利益。但是皇宮被李隆基控制,太平公主被裹挾,不得不被李隆基牽著鼻子走。但太平公主心裡肯定是不服的。

李隆基以韋氏同黨的名義處死了上官婉兒,削掉了封號。而太平公主偏偏要給上官婉兒風光大葬,並在墓誌銘中刻意強調了上官婉兒反對韋氏專權的事蹟。在墓誌銘蓋上大書【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銘】很顯然,太平公主雖然被裹挾,但並沒有從心裡認輸,姑侄鬥法從政變開始就已經劍拔弩張。

很快這場鬥法以太平公主失敗告終,首先李隆基逼父親退位,自己登上皇帝寶座,掌握實權的李隆基很快除掉了自己的姑姑,至此李隆基從政變一開始就策劃好的計劃徹底實現了,整個計劃歷時僅三年,李隆基完成計劃後還不忘消滅證據,篡改歷史,給上官婉兒和太平公主扣了不少帽子,甚至派人破壞了上官婉兒墓,但是上官婉兒的墓誌銘倖存下來,使這一歷時迷案最終浮出水面。


山野論史


太平公主和母親武則天最大的不同是:武則天想做天下之主,並最終實現,而太平公主卻只想權傾朝野,當然,就能力而言,太平公主也差了武則天一大截。在他兩個軟弱的哥哥做皇帝的時候,她能干涉朝政,政出私門。當遇到強勢的侄子李隆基的時候,兩人就勢同水火了。

她想廢掉李隆基,另立聽話的傀儡皇帝;李隆基想除去她,盡得皇權。而在不久前,兩人還曾通力合作,除掉了韋后集團。一致對外之後就是你死我活。


太平公主是李治和武則天的小女兒,武則天攝政後,雖極力打壓兒子們,卻很寵愛太平公主。但不得不說明的是,武則天雖然自己當了皇帝,但她並沒有想過把帝位傳給唯一的女兒太平公主,說到底武則天只能是個例外,所以太平公主即便和武則天的容貌、性情都很相似,她也只能躲在政治的幕後,武則天並不希望太平公主幹政,她可以找女兒商量、詢問政事或者交代女兒一些政務,卻不允許太平公主公開議政。

但武周政權後期,太平公主還是有了不少權力,705年,武則天病重,李顯、李旦、太平公主等李家子孫密謀發動政變,誅殺武則天的兩個男寵張易之和張昌宗,之後張柬之等逼武則天退位,李顯繼位,太平公主做為李顯的親妹妹,又一心維護李唐宗室,得到了李顯的尊重,開始從幕後走到臺前。


同樣干政的還有韋后和安樂公主,這對母女完全是“才華撐不起夢想”的一類人,政治能力一般,卻想著效仿武則天稱帝,把朝廷弄得烏煙瘴氣,政出私門,這一時期,安樂公主和姑姑太平公主已經成為政敵,表面上看來,安樂公主的權勢在太平公主之上。但710年李顯去世後,形勢發生改變,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密謀發動政變,之後太平公主讓次子薛崇簡跟隨李隆基行動,發動唐隆政變,但此次政變雖然除掉了韋后集團,太平公主也失去了得力助手上官婉兒,李隆基執意將其殺死。之後李旦繼位,李隆基功勳卓著成為太子。

從此,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開始了權力的爭奪。李旦和哥哥李顯一樣軟弱,任憑太平公主幹政,太平公主的權勢在唐睿宗時期達到鼎峰,她每每入朝議事,都和李旦坐在一起討論,有時候宰相奏事的時候,李旦都要問是否奏過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在最初,太平公主並沒有把李隆基放在心上,她以為李隆基也很好控制,所以兩人之間並沒有什麼衝突,然而李隆基自從成為太子後,勢力越來越大,逼著太平公主警覺起來,她動了廢太子的心思。


李隆基做為李旦的第三子,還是庶出,本來不該被立為太子,但因為他功勞最大,又李旦嫡長子的推讓,李隆基最終成為太子。太平公主抓住這一點,散佈謠言說李隆基並非嫡長子不該成為太子,她甚至動員當時的宰相們改立太子,宋璟和姚元之為此向李旦提議將太平公主遷往洛陽,但李旦拒絕了,之後李隆基為平息事端建議將宋璟和姚元之貶官。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一個是李旦的親妹妹,一個是李旦的兒子,他誰都不想辜負,總試圖在兩人之間找一個平衡,但兩個人都是強勢之人,誰都不可能退一步。712年,彗星出現,此為大事,該除舊佈新,太平公主寄希望於李旦廢太子,李旦被逼無奈選擇退位做了太上皇帝,李隆基繼位。但李隆基並未完全親政,李旦仍然握著大部分權力,仍然是太平公主的保護傘。


李旦希望這樣能緩和兩人的矛盾,卻不想兩人因此更加勢同水火,鬥爭進入白熾化階段,當時的朝廷中,文臣武將有大半出自太平公主門下,這讓李隆基很惱火,而李隆基的精明強幹讓太平公主很忌諱,不過與太平公主的急躁不同,李隆基雖然年輕卻沉穩得很,謀略更在太平公主之上,所以即便太平公主數次謀劃廢掉李隆基卻不可得。

713年,李隆基決定對太平公主動手,他先控制住了羽林軍,避開太上皇帝李旦以謀反罪捉拿太平公主極其黨羽竇懷貞等人,李旦知道的時候,眾人已經被誅殺,他只得宣佈竇懷貞等人的罪行,算是默認了太平公主的謀反,之後宣佈還政於李隆基,不再過問政事。而太平公主在政變發生時逃了出去,躲進了山寺,三天後才出來,被李隆基賜死。太平公主集團被李隆基幹掉,正式親政。


蕭曉四姑娘


武則天稱帝之後,對於李唐宗室那叫一個殘忍,就生怕他們會動搖自己的統治地位,動輒就把李唐宗室像殺狗一樣殺死,對待自己的親生兒子也是一樣殘忍。

唐代第三位皇帝李治死後,他的老婆武則天把本該屬於皇太子的皇位搶走之後,把原來的皇太子李顯給廢掉了,然後把他一口氣給趕出了關中地區,遠離了權力中心,讓他過清貧的苦日子,這樣的苦日子李顯一口氣過了多少年呢?足足過了十四年,這十四年李顯每天過的都不開心,天天愁眉苦臉,生怕哪天就被他媽媽武則天找個過失給殺掉了。

這十四年李顯的老婆韋氏卻對他不離不棄,看上去韋氏是個賢妻良母,但其實並不是,李顯的老婆是一個十足的野心家,她一眼就看出來了李顯對於朝廷暫時隱忍的那麼多忠於李唐皇室的大臣有多重要,這是一個潛力股啊。

武則天的晚年特別昏庸無道,沉迷男寵之中,激起了嚴重的朝廷議論,這還沒完,武則天晚年身體虛弱,與外朝聯繫全靠小鮮肉——男寵之中最為受寵的二張,兩個姓張的男寵很快就憑藉著這股濃濃的聖眷,在朝廷裡面說一不二,乃至武則天家族當中的武氏子弟也不敢與他們二張交鋒,經常看見二張就屁滾尿流了。

感覺自己人生到達巔峰的二張果然開始飄了,他們忘記了自己本來就是草包,很快就被已經惱羞成怒的朝廷重臣和武則天曾經寵愛的太平公主聯手給殺死了,殺死了囂張跋扈的二張之後,他們索性圍了皇宮,逼迫已經垂垂老朽的武則天還位廢太子李顯。

李顯這根大旗就這樣被太平公主和朝廷重臣們重新搬了出來,李顯復位之後,對於默默陪伴自己十四年之久的韋氏言聽計從,極盡寵愛之能事,當年他父親李治對武則天有多好,他就對韋氏有多好。

而韋氏值不值得他這麼好呢,答案是否定的,韋氏做了皇后後一心一意想要重複公婆武則天的皇帝大夢,於是她這個蠢女人居然選擇了毒死為她遮風擋雨的李顯——這便是李顯之死,是為唐中宗。

李顯死後,韋氏這個蠢女人妄圖效法武則天,結果之前讓母親還位哥哥立下大功的太平公主暴走了,直接與當時的另一個哥哥李旦合作,一舉擊殺了韋氏這個野心家,誅其三族。

太平公主又一次立下了如此顯赫的擁戴之功,她的這位哥哥李旦對於她的意見那是言聽計從,覺得自己這個妹妹實在太棒了。但是太平公主卻慢慢起了別樣的心思,她總是會突然想起他們的母親武則天,看著總對自己言聽計從的李旦哥哥,和李旦的那位英明神武的兒子,太平公主陷入了沉思。

在唐朝前期,有一種奇怪的畫風,歷朝歷代都沒有這種奇怪的畫風——開國沒多久就會有軍事政變,隨後這種發動軍事政變似乎形成了一種傳統,動不動就是在全國的心臟首都發動浩浩蕩蕩的軍事政變。

但最後這種頻繁的喜歡在首都搞軍事政變的“光榮”使命終於在唐玄宗時代結束了,此後再也沒有唐朝初年那種聲勢浩大的軍事政變在首都發生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最後一次都城搞浩浩蕩蕩的軍事政變的人就是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是李旦的太子,當時被太平公主認為非常英明神武,很像她的父親李治。

李隆基總是感到來自權傾朝野太平公主的一些試探,不久甚至聽說太平公主向他父親李旦建議將李隆基流放到外地,李隆基很害怕,因為他的父親一向對太平公主這個妹妹言聽計從,朝廷上的袞袞諸公竟然十個裡面有七八個都是太平公主的人。

李隆基決定先下手為強,於是發動了唐初最後一次軍事政變,擊殺了對自己極有威脅的太平公主,逼父親李旦退位。


無筆史官


李隆基為什麼要殺太平公主,這個問題要從好幾個方面來回答。



首先,李隆基並不是嫡長子,擁有第一繼承權的,應該是李隆基的哥哥,後來的宋王李成器。李成器不願意和鋒芒畢露的三弟爭奪天下,才主動讓出了太子之位,可是姑姑太平公主,比較支持相對軟弱的李成器,並在親哥哥李旦那裡說了一些李隆基的壞話,這點,讓李隆基很不滿。

其次,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聯手發動了唐隆政變,誅殺韋氏一族。在這場政變中,太平公主對年輕的李隆基,刮目相看,覺得他的能力很強,會成為自己的勁敵,所以之後一直針對他,同時,李隆基也對姑姑的老到,謀略,狠辣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雙方都把當時的盟友看作未來的對手,互相防範,所以,李隆基登基後,也不足為奇。

第三,睿宗李旦,對自己的妹妹非常信任,不僅封她為鎮國太平公主,而且還把很多朝廷要事交給她處理。幾名宰相大多都是太平公主的人,太平公主在朝堂上的實力很強大,已經嚴重威脅到了剛剛登基的李隆基的皇權。李隆基在唐隆政變中嚐到了先發制人的好處,面對權傾朝野,經驗老到的姑姑,他並沒有信心在朝堂爭鬥中,慢慢獲得最後的勝利,年輕的皇帝要的是快刀斬亂麻,於是,以有心算無心的李隆基最終取的了勝利,順利的誅滅了太平一黨,開啟了開元盛世的序幕。


腦洞大開的歷史


唐朝是一個璀璨悠久的強盛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數女性地位和生活得到解放的王朝之一。



縱觀唐朝始末,出過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也出過能夠廢立君主不可一世的太平公主,還出過集三千寵愛於一生的楊玉環,女性的魅力在唐朝得到了完美的詮釋。

我們今天就來談談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一手遮天的公主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出身於李唐皇家,她的父親是唐高宗李治,母親是赫赫有名的一代女皇武則天。因為是最小的女兒,所以太平公主從小深受寵愛,恃寵而驕,且曾權傾一時,她還曾經廢立皇帝,併為唐玄宗李隆基的繼位鋪平了道路。

可是不幸的是太平公主卻偏偏碰到了英明神武的唐玄宗李隆基,在唐玄宗李隆基登基為帝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殺掉了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

那麼對於曾經幫助過自己還是姑姑的太平公主,唐玄宗為何要迫不及待的殺掉呢?

其實,這不難解釋,太平公主身為武則天的幼女,本就位高權重,有重要的政治影響力。

武則天當政後期,當時的宰相張柬之因為不滿武氏專權,發動了兵變,武則天不久便無奈退位還朝於李家,太平公主因為支持並參與了這次行動,因而被受封為“鎮國太平公主”,一時風光無限。


她的胞兄李顯繼位後,她被賜予不用像皇太子等人行禮的特權,並因為聰明機警一直為李顯皇后韋氏所忌憚。

在李顯被韋氏及其同黨謀害後,李唐朝堂一片混亂,這時太平公主與李隆基共同發起了對韋后及其同黨的兵變,並擁立相王李旦為皇帝。

因為李旦生性膽小懦弱,而太平公主殺伐果斷,繼承了武則天的狠辣,所以李旦十分的害怕太平公主,對其絲毫不敢怠慢,且恭敬有加。

這一點當時還是太子的李隆基卻深深的看在眼裡,他那時就明白要想鞏固皇權,就必須收攏權力,而如果要收攏權力,就必須先除掉太平公主。

而太平公主也深刻的明白李隆基對自己的惡意,為了達到控制和監查李隆基的目的,太平公主在太子李隆基身邊佈置了許多心腹,以監視李隆基的一舉一動,所以李隆基那時並不敢輕取妄動,對太平公主也是表面順從,這時的太平公主的權勢可以說達到了歷朝歷代公主權力的頂峰。


忍無可忍,予以誅之。在李旦退位後,其子也就是李隆基繼位,史稱唐玄宗。對於自己的侄子李隆基太平公主深知其英明果斷,但是她此時卻沒有任何收斂,反而依靠太上皇李旦的威勢繼續作威作福,甚至干涉朝政。

唐玄宗繼位之初,朝堂上的文臣武將大多與太平公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太平公主甚至想過與人合謀廢掉唐玄宗李隆基,還試過給李隆基下毒,李隆基如果不是對太平公主處處防備,恐怕早就被害了,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的關係已經是水火不容。

唐玄宗李隆基自繼位後,一直隱忍不發,養精蓄銳,在時機成熟後,他以太平公主試圖叛亂為由,迅速誅滅太平公主的黨羽,並緝拿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因為過於恐懼,在家中自殺而亡。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唐玄宗李隆基對太平公主的誅殺其實不僅僅其皇權集中的必要,與太平公主自身的不安分與狠辣也是分不開的。


夏目歷史君


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曾經是一根繩上的兩個螞蚱,兩者休慼與共,可以說是親密無間的戰友。但在雙方的利益和目的發生變化之後,朋友瞬間變成了敵人,最先發現關係變化並轉變態度主動出擊的人就掌握了鬥爭的主動權。




太平公主是李治和武則天的小女兒,很受父母李治、武則天和哥哥李顯、李旦的寵愛。小時候,太平公主經常去外婆榮國夫人家遊玩,不幸遭到了表兄賀蘭敏之的強暴(也有一說是其隨行的宮女)。

成年後,李治和武則天作主,將太平公主許配給了薛紹。很可惜,這一段婚姻維持的時間很短,由於薛紹的長兄薛顗[yǐ]涉嫌謀反,薛紹被活活打死於獄中。

經過這件事後,武則天覺得非常虧欠太平公主,打破了唐朝公主食邑不得超過350戶的慣例,將太平公主的食邑增加到了1200戶。最關鍵的是允許了太平公主在其幕後參與朝政。



終武週一朝,太平公主經常充作武則天的幕僚為其出謀劃策,剷除酷吏來俊臣就是太平公主的主意。

當然,跟著武則天混日子,太平公主也逐漸嚐到了權力的甜頭。為此,太平公主還把自己的男寵張昌宗送給了武則天,以求穩固地位。

武週末年,武則天對朝政的掌控力逐漸下降,這時“二張兄弟”又和李武兩家矛盾重重。最終太平公主選擇支持哥哥李顯奪回皇位,誅殺了二張。

神龍政變後,武則天被迫退位,李顯再次登基稱帝。太平公主也因參與誅殺二張兄弟有功而受封鎮國太平公主,從幕後走到了臺前。



李顯雖然被稱為“六位帝皇丸”,是中國歷史上身份最尊貴的皇帝,但他的窩囊也不是憑空得來的。老婆韋皇后和武三思公然私通,女兒安樂公主不僅賣官鬻爵,而且還威逼自己立她為皇太女。

公元710年,李顯因為沒有滿足妻子和女兒的願望,被她們二人合謀毒死。此時朝廷大權再次面臨重新分配。

經過商議,上官婉兒和太平公主聯合給出了一份建議,由溫王李重茂繼位,韋皇后主政,相王李旦[李隆基父親]輔政。但權力慾望極強的韋皇后根本不允許李旦掌握權力,於是架空了李旦。



李旦和李顯的性格一樣軟弱,別人欺負他一步,他就退兩步。但他的兒子李隆基可不是這樣的人,他感覺到了手中的權力逐漸流失,於是聯絡了同樣權力不穩的姑姑太平公主,兩個人一拍即合,準備聯合推翻韋皇后。

李隆基在除掉韋皇后時,意識到自己將來的敵人一定是姑姑太平公主,所以在行動中果斷處死了已經投靠了太平公主的上官婉兒。

李隆基殺上官婉兒時,上官婉兒已經拿出了她和太平公主共擬的詔書。但此舉讓李隆基意志更加堅定,當著眾人的面斬殺上官婉兒於旗幟之下。

太平公主聽說後,知道了這位20多歲的年輕人已經想好了將來,於是開始排擠打壓李隆基,姑侄鬥法開始。



此次政變之後,李旦被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擁立為帝,李旦也順帶將李隆基冊封為了太子。一時間,朝堂上下,全部都是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勢力,以至於李旦每次批閱重要事件是都要詢問周圍的人,太平公主和三郎[李隆基行三]是否知曉。

隨著二人勢力的擴張,雙方的矛盾也就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公元712年,太平公主決定先發制人,她找了一群術士向李旦進言說:“最近天象有變,經常有彗星出現,而且象徵帝王的紫薇星也有所變化,這是革新之兆,太子很有可能會取而代之。”

這幾句話明顯是挑撥李旦的父子關係。看呀,再不換太子,李隆基就要主動搶你的位子了,你還不早點廢了他。

千算萬算,萬萬沒想到呀,李旦聽了術士的一通胡說竟然主動退位了。

聽到李旦退位的太平公主傻了眼,不住的勸李旦:“哥,你可別想不開,大唐江山離不開你呀,哥……哥……,你回來呀!”



李隆基上位後,太平公主的地位變得岌岌可危,她決定發動政變,廢黜李隆基。但李隆基這一次卻先發制人,牢牢的把主動權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李隆基召集了弟弟岐王李範、薛王李業和龍武將軍王毛仲、太僕少卿李令問、內侍奉高力士等人,親率300精兵捕殺太平公主黨羽。事後,雖然李旦出面求情,希望李隆基放太平公主一條生路,但李隆基為了朝政穩定,還是處死了她。

至此,李隆基完全掌握了權力,結束了自武則天以來的女性掌權局面。


我是越關


男人如果強勢則女人必然唯唯諾諾,男人如懦弱則必定助長女人的強勢,自唐太宗李世民死後的幾十年,李家的男人一直讓女人玩弄於股掌之間,使李家顏面掃地;李治軟弱,成就了武則天的一代女皇夢,李顯、李旦也是繼承了李治的軟蛋基因,李顯無能,就滋生韋皇后的野心,李旦的低智商差點使得太平公主成為“武則天第二”,好在李隆基及時出手,才徹底扭轉了李家男人的頹勢。


太平公主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她是武則天與李治的小女兒,她傳承了武則天的強大基因,權力慾望特別大,她最崇拜她的母親武則天,希望自己能成為“武則天第二”。

公元710年六月,韋皇后和安樂公主陰謀毒死了唐中宗李顯,太平公主聯合上官婉兒立李顯的兒子李重茂為帝,由李旦來輔佐,但韋皇后不想與他人分享權力,想自己一人獨攬大權,這就打破了權力的平衡,也是太平公主與李隆基聯手除掉了韋皇后的勢力,也一併除掉了上官婉兒,讓相王李旦復位為帝,就是唐睿宗。


李旦即位後,太平公主的權力達到了頂峰,由於李旦是個沒有主見的人,因此權力都掌握在太平公主的手上,無論大小事務,都要過問太平公主,即使太平公主沒有上朝,李旦也要派宰相去過問太平公主,這也使得太平公主非常享受這樣的生活,這也正是她所想要的。

起初太平公主並沒有把太子李隆基放在眼裡,但是她後來發現李隆基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力量,這個李隆基年輕有為,英明神武,做事非常果斷,不是懦弱之主,一旦他繼位了,就根本不會聽自己的,自己的權勢也會一落千丈,這是她所不能接受的。

於是太平公主想方設法在太子李隆基身邊安插親信,監視太子的一舉一動,還散播謠言說李隆基不是嫡長子,不能繼承皇位。


太平公主又來到李旦面前,添油加醋地說,李隆基想效仿李世民逼李旦退位做太上皇,她的目的就是要李旦改立太子,選一個她能操控的人做太子。

李旦是個與世無爭的人,對權力毫無慾望,他也知道太平公主的居心,乾脆順水推舟、借坡下驢,就決定提前將皇位傳給李隆基,自己當太上皇,繼續去過他的悠閒自在的日子。

李旦的這一做法讓太平公主猝不及防,她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事到如此已經撕破臉了,只能做最後的掙扎,勾結宮人元氏在御膳中下毒,打算毒死李隆基但沒有得逞。

公元713年七月,李隆基突然起事,與親信率領三百多人首先殺了太平公主安插在身邊的朋黨,然後追捕太平公主,太平公主驚恐萬狀,先是逃入南山寺,三天後返回家中,被唐玄宗李隆基賜死。


事情發展到最後,太平公主與李隆基已成了互相的敵人,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在權力鬥爭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毫無親情可言,歷來的權力鬥爭都是刀光劍影血流成河,太平公主經過多年的經營,已經形成了組織完備的政治勢力,有強大的政治影響力,如果不將她連根拔起斬草除根,她隨時可能東山再起,威脅李隆基的統治地位,李隆基也是一個野心勃勃、權力慾極強的人,他是不可能容忍自己身邊有這麼一顆不定時炸彈。

太平公主本來是個安定社稷的大功臣,但由於才高功大,藐視一切,一意孤行,想要爬上權力的頂峰,不惜鋌而走險,成了政治權力的犧牲品,所以是無情莫過帝王家。

真是應了那句話:利字旁邊一把刀,動了可要見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