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及:發掘土地的真實價格 為農民提供多元化發展道路

新京報訊(記者 王紀辛)《關於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近日發佈,針對公眾較為關心的農村宅基地制度及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首都經貿大學教授陳及在接受新京報鄉村頻道記者專訪時表示,“這次意見頒佈,意義重大,是對過去制度屏障的突破。”

農民手中大量的閒置資產可以流動起來

在穩慎改革農村宅基地制度方面,意見明確提出“加快完成房地一體的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探索對增量宅基地實行集約有獎、對存量宅基地實行退出有償”。陳及認為,一系列政策圍繞農民宅基地確權展開,這實際上是明確了農民的財產邊界。

陳及表示,“農民最大的財產是土地。過去,農村宅基地只能僵化在原地,通過三權分置,明確農民的宅基地所有權,出讓使用權、經營權,從法律角度確定了農民的財產邊界,等於把存量的、閒置的不動產進行了變現。”他認為,作為資產,變現後,農民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就能把財產權流動起來了。“農民可以利用它,取得資金,或取得發展的其他資源,這是有利於農民致富,為農民提供了多元化發展道路的利好舉措。”

“入市”打開了制度屏障

有關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早在2018年一號文件中就已提出“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不得違規違法買賣宅基地,嚴格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嚴格禁止下鄉利用農村宅基地建設別墅大院和私人會館。”陳及認為,“這次則是進一步明確,將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充分利用起來,不僅將閒置資源進行盤整,讓農民獲益,同時也讓城市人獲得更多的租賃住房供給。”

陳及認為,“入市”打開了制度屏障,有利於發掘土地的真實價格、形成良好的競價制度,有利於通過競價制度盤活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這對促進農村發展,為進一步深度開發農村,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

“入市後的土地,將進入一個更大的市場平臺。”陳及表示,“在這樣一個市場平臺,通過發佈,可以匯聚投資商、開發商,形成良好的競價制度。”過去土地是在有限的範圍,有限的需求方之間交易,無法體現土地利用的真實價格和經濟價值。“換句話說,平臺越寬廣,競價體系越完備,真實價格就越能挖掘出來。這樣實現了對土地最優利用或最好的市場化配置。”陳及說。

與此同時,陳及認為,在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土地利用上需要屏蔽制度漏洞。陳及提醒,“制度設計上,應汲取以往的經驗教訓,在土地入市競價的管理上作出改革。”陳及表示,管制越多,漏洞越大。“管制帶來的公共權力過大,也導致尋租空間的出現。”陳及說:“應儘量創造好的營商環境,給集體土地入市提供自由的競價空間。減少政府的干預,讓市場制定基本必要的法規制度,讓競價入市過程陽光、透明,讓土地的真實價格通過市場競價體系被真實地發掘出來。”

新京報記者 王紀辛 編輯 張牽 校對 盧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