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當地農戶,為本地餐飲提供食材供應鏈,有什麼好建議嗎?

詩城小夥


想要打通農田到餐桌的最後一公里,我們得先考慮兩個實際情況:

  1. 散戶種菜規模較小,他們不可能以量取勝,主要靠的的終端零售價。因此,散戶種植的直接需求便是在零售端能夠賣上價。

  2. 城市裡面最多的便是大眾化餐飲,作為普通餐飲行業,是不大願意花高價買農民的零售菜的,除了一些高端餐飲行業。

基於上述兩點,農村種植散戶和大眾餐飲行業之間是缺乏有效機制的,一方面農民寧願辛苦去街上擺地攤,另一方面餐飲老闆更願意去菜販手裡拿低價菜,兩者是沒有交集的。雖然可能會存在一些高端餐飲店為了迎合高端消費群體對健康、綠色、有機食材的需求,但作為連接農戶和本地餐飲的平臺,是需要靠交易量來盈利的,沒有較高的交易量說明就不能盈利,除非你想成人之美。

因為之前我從事了相關的生鮮配送行業,做的就是打通農田到餐桌最後一公里,潛在客戶便是餐館、機關單位食堂,可最終都行不通,因為較高的食材成本這類客戶來講往往是不可取的。

既然題主都有建立農戶到餐飲的供應鏈,那為什麼不持續往上做,直接打通農戶和消費者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收入增加,消費端對健康食材的需求肯定是穩步上升的,近幾年小區生鮮超市的興起就可以看出。下面談談個人淺見:

首先建立一個連接平臺,即農戶和消費者的紐帶,不用單獨開發APP,因為存在推廣上的難度,直接藉助微信或者支付寶開發一個小程序即可,這樣一來可以充分借用大型平臺的粘稠度。第二階段就是進行簡單的推廣,讓農戶和食材獲得持續曝光,讓消費者有理由相信食材的健康、綠色、有機等特點;第三階段便可以發展農戶代種業務,通過平臺連接,消費者可以在平臺上直接找到代種戶幫忙種植健康蔬菜;第四階段可以開發家禽、家畜代養和領養業務,持續提升平臺價值。


Power泡兒


想法很好!

但是,實際情況估計不會太好。

原因:本地餐飲供應鏈,我們拋開包裝什麼的不談,只說價格,餐飲在乎的是利潤,必須要比別人低的價格而且品質過關,才能讓餐飲店採購。

結合當地農戶,全部組織起來,統一銷售。可以預見的存在的問題有:

一,如果收上來的農產品多於餐飲店的需求,而且農產品豐產期,每天都多於餐飲店的需求,剩下的賣不出去、壞掉的部分誰來承擔?

二,農戶產品質量參差不齊,沒有個固定的標準,如果把它分類,一三級貨,能否給農戶解釋的通?

三,農產品供應餐飲店,價格肯定比市場價低,農戶能否接受?

四,總會有一些人想要多賺點錢,私自銷售,那麼大家跟風以後,導致供應不足,餐飲店解除合同,怎麼辦?

以上為個人意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