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張飛、劉備的死都與東吳有直接關係。為什麼劉備死後,諸葛亮卻把矛頭直指曹魏?

閒雲野野48


原因在於特殊的三國鼎立格局

劉關張三兄弟皆直接或間接死在孫權的手上。

公元220年,關羽在襄樊之戰中被前來支援的徐晃援軍與駐守樊城的曹仁聯合擊敗,後來得知孫權偷襲了大後方,荊州之地盡失,無奈從襄陽、樊城撤退南下,而在路途中,關羽派使者查看江陵等地是否也落入孫權手中,而孫權手下大將呂蒙得知,關羽使者到達江陵,熱情招待使者,並帶其遊覽了江陵情況,江陵雖落入東吳手中,但是呂蒙並沒有對江陵大肆屠殺,而是安撫百姓,為有病的百姓治病,而這一切其實都是為了做給關羽士兵看的,使者回來後,從使者那裡打聽到自己得親人安然無恙,便無心戀戰,行軍途中便四處逃散,而本來有數萬人馬的關羽,如今只剩下數百人。


而吳軍步步緊逼,最終關羽敗走麥城之後被擒拿,最後被吳軍斬殺於臨沮。

公元221年,劉備興兵伐吳,張飛作為先鋒率先從閬中出兵江州,而在出發之前體罰了手下兩名將領張達和範強,而兩人因此懷恨在心,趁張飛去睡之際,將張飛頭顱割下,投靠了孫權,並將張飛的頭顱獻給孫權。


公元223年,劉備伐吳兵敗,軍隊損失慘重,將軍馮習、張南、傅肜、程畿等盡皆戰死。讓劉備剛建立的蜀漢政權搖搖欲墜,劉備因此生了一場大病,最後逝世於白帝城。

劉備臨終前將蜀漢託付給諸葛亮,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從223年---228年致力於蜀漢內部建設,平定南蠻地區,此後蜀漢才真正意義的上的統一。


蜀漢政權穩定之後,諸葛亮發起了對曹魏的討伐。

而這有人就不懂了東吳給予了蜀漢那麼大的創傷,劉關張三兄弟盡皆死於東吳之手,為何諸葛亮不是伐吳,而是北伐曹魏呢?

其實這是受三國鼎立格局的影響,看似是三國鼎立,其實實力懸殊很大,三國總共有天下共有13州,而曹魏獨佔九州,東吳佔據三州,蜀漢佔據一州。

三國中最屬蜀漢弱小,而東吳和蜀漢要想生存下去,就要聯合起來,這樣才對能對抗曹魏的進攻,而如果東吳、蜀漢兩國再打起來,最終得利的還是曹魏,所以夷陵之戰之後,孫權和劉備都知道不能再打了,兩國便握手言和。

而諸葛亮一向是主張孫劉聯合的,所以蜀漢政權鞏固之後,因為東吳是盟友,而唯一能打的就是曹魏。

其次就是諸葛亮想完成劉備一生的心願,劉備的心願便是興復漢室,而曹魏表面輔助漢獻帝,實則是漢賊,而劉備和曹魏的關係便是你死我的。


而諸葛亮想要完成劉備的心願,必然要率先攻打曹魏,所以蜀漢政權穩定後,諸葛亮便準手北伐。


歷史黔


不是諸葛亮不喜歡伐吳,而是不能伐吳。

當時魏蜀吳三方勢力中,曹魏的實力遠遠大於單獨的吳蜀,

吳蜀聯盟是對抗曹魏、保證自己生存的必要條件,

如果吳蜀不聯盟抗魏,很容易被各個擊破。

再有就是古代打仗講究個師出有名,伐吳肯定是師出無名的,師出無名將會導致蜀漢將士離心離德;蜀漢本身就是幾股勢力相互交錯的,但魏不一樣,剛剛取代了漢,打魏就師出有名了

最後還是那句話,不是哥不想,實力不允許阿

東吳是陸軍弱的掉渣,水軍堪稱第一,諸葛亮明白蜀漢的水軍不如東吳,攻打東吳不過是再一次復刻夷陵之戰的慘敗,鼎盛時期的曹操都沒辦法吃的下吳,況且,東吳山水險峻易守難攻,遠不如平原作戰來的容易!


毛火榮


在蜀漢後主劉禪繼位的第一年蜀漢建興元年(223),諸葛亮就遣使與吳修好,《三國志》原文為:

遣尚書郎鄧芝固好於吳,吳王孫權與蜀和親使聘,是歲通好。

我們不難發現,劉備也是在這一年的早些時候去世,蜀漢和東吳重新通好的時候,其死與東吳直接有關的先主昭烈皇帝屍骨未寒。這是不是意味著諸葛亮包括後主忘記國仇家恨呢?卻又不然。

從根本上來說,諸葛亮做出這個敵人和同盟者的取捨在於他是一個現實主義的政治家和戰略家。

第一,這和蜀漢政權的合法性有關。

劉備自立為漢中王的上表中提到『曹操階禍,竊執天衡』,另一上表中提到『唯獨曹操,久未梟除,侵擅國權,恣心極亂』,群臣擁立劉備為帝的文書中也提到『曹丕篡弒,湮滅漢室,竊據神器,劫迫忠良,酷烈無道』,可以說,蜀漢政權的合法性建立在曹魏篡奪漢朝皇帝之位是最大的敵人這個前提之下,誰是最重要的敵人不容忽視和改變。

第二,這和蜀漢政權的號召力有關。

蜀漢政權的核心組成部分是劉備集團,對蜀地從士族豪門到平頭百姓,都是一個外來的軍事集團,伐魏反曹,雖然也會因為沉重的軍事經濟負擔引起反彈,但畢竟有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大義名分,還能作為號召,而如果只是因為劉關張等人的私仇與東吳為敵,號召力幾乎為零。

綜合這些因素,諸葛亮必須也只能把矛頭直指曹魏,而為了對付曹魏,也必須與東吳化解仇怨,重修盟好。


談古論金


我是小林,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諸葛亮是個有眼光的戰略家,他一早就在《隆中對》提出過相關的觀點。

(劉備集團曾經佔領的荊州地區)

1、“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曹操勢力很強,雖然做了很多壞事,但是現在(207年的時候)劉備還鬥不過他。

2、“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孫權有實力,有謀略,手下賢能的人又聽命於他,不能和孫權鬥,要把孫權當成自己的盟友。

(《隆中對》是諸葛亮戰略智謀的結晶,但是也有不少問題。後期劉備也沒好好去遵循這個計策!)


那麼,劉備的地盤從哪兒來?答案是先拿下劉表的荊州,再拿下劉璋的益州;接著就是鞏固荊州和益州這2個根據地,還要繼續聯合孫權。等到“天下有變”,劉備就可以北伐——從益州和荊州同時出兵,恢復漢室了。劉備還真的奪取了荊州部分地區(核心地區江陵是向孫權“借”的)和益州,《隆中對》部分實現了!


也就是說,諸葛亮一開始就沒想過和孫吳發生衝突,而是時時刻刻想著和孫權集團聯盟。但是劉備不這樣看,劉備的勢力越來越大之後,就對孫權開始傲慢無禮了。尤其是後期劉備和孫權兩個人,為了江陵一帶的地盤,不惜撕破臉,打了起來。

(關羽丟荊州,蜀漢損失巨大。此後劉備攻打吳國,更是差點賠光了本錢)


關羽丟失了劉備佔領的荊州地區(核心地區為江陵),劉備起兵伐吳,最後夷陵之戰大敗。這個時候如果蜀漢集團還是和孫吳集團繼續死磕,肯定只能讓曹魏得利。所以,諸葛亮很清醒,一定要聯合孫權,同時出兵打下魏國的涼州,蜀漢還有翻盤的希望!

(沒了荊州地區,蜀漢只能出漢中走秦嶺北伐。諸葛亮一直沒有打過東吳佔領的荊州的主意,目的是想專心對付曹魏集團)


總之,諸葛亮在劉備死後把矛頭直指曹魏的原因:
1、諸葛亮一直不想和孫吳集團翻臉,一直把孫吳集團當成拉攏的“合作對象”。
2、劉備死之後,蜀國國力衰弱,再和孫吳糾纏,不但打不下什麼地盤,還可能讓曹魏集團“漁翁得利”。


小林品歷史


魏就像當今的美國,中俄聯合抗美。中俄有茅盾是家仇,中美是國恨。舍小家,取大義。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972


諸葛亮的哥哥和嫂嫂、所有親人都在吳國怎麼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