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消化科專家:幽門螺桿菌治療失敗,多與這些因素有關

鄭州市32歲的劉女士體檢中發現幽門螺桿菌感染,進行過一次正規的“四聯治療”,但以失敗告終,這讓她壓力陡增。在朋友的介紹下,她找到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夏興洲,迫切要求繼續治療。但夏興洲主任建議她:及時“踩剎車”,暫時停止治療。

劉女士表示不理解。像劉女士一樣,在幽門螺桿菌治療路上受挫的患者並不少見。那麼,為什麼會治療失敗?治療失敗後怎麼辦?對於這些問題,夏興洲主任給出了答案。

知名消化科專家:幽門螺桿菌治療失敗,多與這些因素有關

幽門螺桿菌治療失敗後 再次治療前要進行個體化評估

夏興洲主任說,幽門螺桿菌的治療,“首戰即決戰”,第一次正規治療非常重要,一般情況下成功的概率超過85%,儘管如此依然存在治療失敗的可能。對於這些患者,他建議,第一次失敗就要“踩剎車”,不要盲目繼續治療,否則極有可能產生抗生素耐藥,會加大治療難度。

臨床統計“過敏體質、吸菸喝酒、過度勞累、抗生素耐藥、患有糖尿病等,都可能影響治療效果。”夏興洲主任說,找到失敗原因,才能更好的選擇治療方案。一般情況下,要對治療失敗的患者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評估。

1. 是否存在慢性萎縮性胃炎、腸化、不典型增生。

2. 是否存在耐藥、依從性差、不良生活習慣等影響治療效果的因素。

3. 是否存在幽門螺桿菌抗衡因素,如高齡、嚴重軀體疾病等。

4. 是否存在青黴素過敏。

5. 是否存在既往治療方案、治療時機不恰當的情況。

6. 是否存在幽門螺桿菌生物學行為的改變。多次治療可能導致幽門螺桿菌發生球變,其生物學行為的改變會導致幽門螺桿菌不易被根除。這些患者最好等到幽門螺桿菌恢復其生物活性之後再治療。

“存在以上幾種情況,都容易導致幽門螺桿菌治療失敗。”夏興洲主任說,其他因素,如宿主CYP2C19基因多態性對質子泵抑制劑(PPI)代謝產生的影響,也會導致治療失敗。一次正規治療失敗後,就建議患者進行藥敏試驗,看患者對哪種藥物比較敏感,同時檢測患者對藥物的代謝速度,從而更精準的使用藥物。

劉女士經過藥敏試驗後,發現其對質子泵抑制劑的代謝屬於快代謝型,幽門螺桿菌沒有發生球變,並且發現了她的幽門螺桿菌比較敏感的抗菌素。夏興洲主任決定選擇她比較敏感的抗菌素,選擇受CYP2C19基因多態性影響比較小的質子泵抑制劑並適當加大劑量,進行第二次治療。

並不是對所有治療失敗的患者都適合馬上繼續治療,夏興洲主任提到,兩次治療失敗後,一般就建議患者短期內不要再繼續治療幽門螺桿菌了,如果幽門螺桿菌發生球形改變,至少休息3個月。

注意這些 可提高幽門螺桿菌根除率

如何提高幽門螺桿菌的根除率?夏興洲主任說,首先,推薦四聯療法。並注意抗菌藥物和質子泵抑制劑的選擇,選擇患者比較敏感的藥物。其次,使用中藥輔助治療和益生菌輔助治療,對幽門螺桿菌根治率有一定提高並能減少治療過程中的副作用。最後,還要提高患者依從性,不要隨意停藥、加藥或減藥,足量足療程服藥是治療成功的前提,服藥期間還要禁菸戒酒注意休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