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漫談風向、風速的變化差異

風是空氣的流動現象,是矢量,用風向、風速(或風力)表示。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漫談風向、風速的變化差異

風向是指風吹來的方向,例如南風就是指空氣自南向北流動。古人常用四個或者八個方位表示風向。《爾雅》曰:“南風謂之凱風,東風謂之穀風,北風謂之涼風,西風謂之泰風。”《說文解字》曰:“東方曰明庶風,東南曰清明風,南方曰景風,西南曰涼風,西方曰閶闔風,西北曰不周風,北方曰廣莫風,東北曰融風。”

竹石

[ 清 ] 鄭 板 橋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這是一首題畫詩,詩中畫乃元代書畫家趙孟頫夫人管道昇所作《竹石圖》。詩的意思是說,青竹“咬”住青山一直都不放鬆,原來是把根深深地扎入了岩石的縫隙之中,任憑東西南北的狂風,千萬次吹打折磨,青竹依舊堅挺剛勁。詩人以竹喻人,塑造了一個堅定頑強、不屈不撓的英雄形象。鄭板橋是我們很熟悉的清代詩人,以“詩、書、畫”聞名,為“揚州八怪”之一。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漫談風向、風速的變化差異

另外,古詩詞中常用東風代指春風,如“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南風指代夏風,“四月南風大麥黃,棗花未落桐葉長”(李頎《送陳章甫》),“唯有南風舊相識,偷開門戶又翻書”(劉攽《新晴》);

西風代指秋風,“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蔣捷《虞美人·聽雨》),“菡萏香消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李璟《攤破浣溪沙·菡萏香銷翠葉殘》);北風代指東風,“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曹操《苦寒行》),“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高適《別董大二首(其一)》,這點我們在欣賞詩詞時要注意。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漫談風向、風速的變化差異

現代氣象上,風向按16個方位記錄。日常天氣預報中,則只按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南、西北8個方位預報。

風速有兩種常見的表述方式,一種是風力等級。我國唐代傑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李淳風,是世界上第一個給風定級的人。李淳風在其氣象學專著《乙己佔》中,根據多年對風觀察的經驗,把風分為動葉、鳴條、搖枝、墜葉、折小枝、折大枝、折木飛砂石、拔大樹及根共8級。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漫談風向、風速的變化差異

1805年,英國學者費朗西斯•蒲福依據李淳風所創劃分風級標準進一步細分,把風力定位0~12級共13個級別。從此以後,風級有了更明確的標準。1946年,風力等級又增加到18個(0~17級),即風力的大小分為18個等級,最小是0級,最大為17級。

風速另一種表達方式是指空氣在單位時間內移動的水平距離,以“米/秒”為單位。這是在19世紀末葉測定風速的儀器發明後,人們可以準確地測定風力的大小以後才開展起來的。風速的觀測資料有瞬時值和平均值兩種。

平均風速是指某個時段內風俗的平均值氣象上一般取10分鐘的平均值;瞬時風速是指空氣微團瞬時移動的速度。極大的風速(陣風)是指在某時段內出現的最大瞬時風速值。日常天氣預報內容裡,如“西南風3-4級,陣風5-6級”,其中“西南風3-4級”是指平均風速,“陣風5-6級”則是極大風速。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漫談風向、風速的變化差異

讀者或許會問,兩種風速表述方式之間存在什麼聯繫嗎?答案是肯定的。不但風速與風力等級有對應關係,而且與外界(如樹等)的反映也有對應關係,這些我們可以從氣象上常用的蒲福風力等級表中知道大概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