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根清靜並非是好事

“難得是諍友,當面敢批評。”陳毅同志作詩讚敢於直言誡勉的友人,認為當面批評的聲音難得。古語有云,“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喟嘆即便有許多人說恭維、奉承的話,也不如一人講真話、直言不諱。所以,當質疑聲、批評聲縈繞耳邊時,莫要厭煩其刺耳尖銳不留情面,因為常言道良藥苦口、忠言逆耳,越是“難聽”之聲,往往越是金玉良言。

自我們黨誕生之日起,批評與自我批評就成了黨內建設的有力武器,也是我們黨永葆先進性、破荊斬棘、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批評我們就是幫助革命”“不要怕聽刺耳的話”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告誡我們,不管別人的批評指責、建議意見準不準確,都要虛心聽取,批評得對,即刻著手改正;批評得不對,也要慎以待之、反躬自省。正所謂“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正確對待和誠懇接受同志的諍言摯語,是促進自我成長進步的良方。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個人成長不僅靠主觀努力,也離不開客觀幫助,對待他人善意批評的態度展現了一個人的氣度大小和睿智與否。對於一些缺乏容人度量、包容世事胸懷的人,他們很難看清“別人的善意指點、建議,往往就是補己之短的正確方向”,屢屢與之擦肩而過,久而久之,使自己的短板放大、優長縮小,離成功也就越來越遠。但凡賢人志士,皆有“知恥而後勇”之心。只有在別人的審視批評中自我判定、省視,有一份問題、缺點的明白賬,才能不斷完善自我。對領導幹部而言,善於納諫更是能力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的人不喜歡被質疑被否定,總覺得他人的指點和異議是有意針對、故意挖苦、挑刺找碴,打心底憤懣,下意識疏遠那些持有不同聲音的人。久而久之,質疑聲越發稀疏,耳根子越發“清靜”,看似贏得了口舌之爭,實則丟失了成長的機會,甚至丟掉了立足的根本。

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批評是“良藥”,納言方能精進。保持虛心求教、慎言慎行的心態,主動求批評、徵建議,以包容之心搭建成長之梯,把握住每一次自我修正提升的機會,才能不斷成長;堅持有容乃大、兼容並進的原則,廣泛聽取基層心聲,集智聚力、上下同氣,才能讓組織力量、組織功能更加強大。因此,小到個人、集體,大到民族、國家,唯有始終保持“海納百川”的姿態,開闊胸襟、善納諍言、取其精華,才能百尺竿頭、事業興旺。(言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