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著什麼農村特產最吸引你呢?為什麼?

農事農忙


這個題主你這不是害我流口水嗎?


說起特產,就是某一個地方風俗經過長期演變而來從而形成的飲食文化,這種特產又是有很大的受眾面。


因此,我今天應題主要求介紹的兩種特產,一種是我自己老家的特產----南豐米粉;另外一種是我老婆家的特產---永州東安雞。


第一種:南豐米粉


南豐米粉它是採用當地優質的大米經過用水浸泡、石磨磨粉(早期採用的方式)、烘乾三道工序製作而成,它具有柔而不斷、富有彈性和爽口等特性,可以炒也可以煮,基本上我們老家的早餐或者是宵夜必備的一道佳品。

由南豐米粉可以製作成炒粉,這個炒粉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放豬肉、牛肉、雞蛋等各種配料,想想都流口水,當時讀高中的時候,基本上天天吃,基本上不會膩,現在基本上比較難吃到一回。

第二種:永州東安雞


這道菜也是非常好吃,可能廣東這邊的人不大適應,但是除廣東之外,不喜歡的人應該比較少,如果有機會去永州一定要去吃一回,這種東安雞是一種酸+辣組成的口味,第一次吃沒有什麼印象,多吃幾次,現在真的是愛是它了,現在基本上老丈人回家都會買7-8個回來吃,真心好吃。

製作這道菜必須使用當地的雞---東安雞才能夠發揮應有的口味,如果是其它地方的雞,口味稍微有些差異。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不同觀點,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天使一笑1985


鄉土特產代表著每個地方的風俗習慣,每個從小在農村長大的人,關於家鄉的回憶,可能是一段時光,一個場景,一些親人,也可能是一種味道,對於我們山東人來說,煎餅卷大蔥就是我們舌尖上的故鄉。山東人都愛吃煎餅卷大蔥,就像東北人愛吃豬肉酸菜燉粉條一樣,一頓不吃心癢癢。


在我們農村老家,從小可沒少吃這煎餅,一到晌午,幾個老大娘在院裡一坐,就開始攤煎餅了。這攤煎餅也是很有講究的,攤煎餅得先磨面,再用鏊子,攤煎餅時熱氣騰騰,大人孩子都喜氣洋洋的,記得經常是我們幾個小夥伴聞著煎餅的香味就跟著跑過來,大人這邊烙,這樣的場景,那麼些年過去了,還縈繞在心頭。


不過現在很少能吃到那麼美味的煎餅卷大蔥了,也只有偶爾在村裡吃到過一兩次,因為我們村的人越來越少了,大多選擇了外出打工,老年人也不再烙了,嫌麻煩了,市面上會有不少賣煎餅的,卻很少能吃出小時候的那種家鄉的味道。



對於每個農村人來說,對自己的家鄉特產都會有一定的思鄉情節,尤其是身在異國他鄉,能吃到自己家鄉的土特產會倍感溫暖。記住家鄉,記住鄉愁,別忘了我們的根,才是最重要的。

煎餅卷大蔥是我的家鄉特產,也最吸引我!你的家鄉特產什麼最吸引你呢?評論區聊一下吧!


小mi先生


說到最吸引的農村特產,我不由得就想到一樣東西,在小時候吃過幾次,現在二十多年過去了再也無緣吃到。說它是最吸引我,不但是因為它本身的美味,更重要的是它實在太稀少,直到現在還沒有成熟的人工培育方法。也許會有人猜到,也許會又人質疑,我就不賣關子了。先上圖:

大家認出這是什麼東西了嗎?在農村生活過的人或許會知道,這是一種野外生長的野菜,我們這裡叫它“地木耳”,也有人叫它地皮菜,它還有不少別的名字,如:地耳、地衣、地皮菌、雷公菌、地軟兒、地瓜皮等。這種東西是真菌和藻類的結合體,生長在陰暗潮溼的地方,有點像泡軟的黑木耳。這種野味不但美味,據說其營養成分中可以對老年痴呆症有不錯的療效。

記得小時候,家裡生活條件比較艱苦,吃食遠沒現在豐富,經常就是一碗酸菜湯泡飯,所以在外採集野菜打牙祭,野蕌頭、蒲蔥、筍尖、蕨菜等等這些野菜為餐桌上增色不少,但說到最愛的野菜還是地木耳。每到春天清明前後雨水充沛的時候,我都會提著小桶去找,但大多數時候都是空手而歸,只有在少有的幾個年份可以採到。採集地木耳也是個耐心活,池塘邊的草叢裡是它們適宜生長的地方,一塊地木耳長成就兩三釐米長,一塊塊撿起來集成一碗還真不是易事,最關鍵的它極難清洗,長在草叢裡的地木耳一般都會粘上一些泥土和草屑,要把小小的地木耳一塊塊認真的清洗乾淨比較花時間,往往搞上足量的一碗要半天時間。但我要說的是,花這些時間和耐心都是值得的。

前一段時間和小時候的夥伴聊天時,就聊到過小時候吃的野菜,就談起最喜歡吃的野菜是什麼?我們倆竟然同時都想到了地木耳,他說小時候幾個月吃不到肉的年代,美美的吃上一碗地木耳湯,頂得上吃上幾頓肉。可能他說得有些小誇張,不過地木耳湯的美味不言而喻,當然最珍貴的就是它不像其他的一些野菜一樣可以人工栽培,反正在菜市場在農貿超市我從未找到過它的蹤跡。

地木耳——之所以成為我最喜歡最難忘的野菜,不只是因為它在我小時候為餐桌上增加了一道美味的吃食,可能還有的是它的矯情、它的稀少。說真的,二十多年了,再也沒吃過地土耳湯了,好懷念!

如果夥伴們喜歡我的回答,記得點贊留言加關注哦!我是吳家山少,和你一起分享三農故事!


吳家山少


原生態、不誇張、不商業化...

過度開發都是泡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