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怪象,在農村好多人不去熟人商店買東西,什麼原因造成的的呢?

農村老俗話


在農村生活久了,你會發現一個更有趣的怪象:農民朋友們有現金結賬一般都去陌生人店鋪,往往在缺錢要賒賬的時候才會去熟人店裡。

點擊右上角按鈕關注我,瞭解更多三農世界的農技農趣。

其實,題主描述的這種現象不僅在農村,多數生活圈裡的人都是如此。表面看著奇怪,其實裡面的道道多著呢!

被“殺熟”太不划算。許多平臺利用大數據“殺熟“被曝光,讓原本脆弱的熟人商品交易更加不受待見。網購如此,實體店亦然。去熟人的店裡買東西,少不了先寒暄。然後賣家一副給你的價格已經是虧本價的表情,你買下來卻發現隔壁店同款的東西便宜許多。遇上這種情況,既承了熟人賣家的情,還虧了自己的錢,還要選擇笑著原諒,不然可能朋友都沒得做。

我想,只要被“殺熟”一次,應該不會有人去上第二次當吧?除非你是個傻白甜還根本不缺錢。

省的被人說閒話。在農村,最怕的就是被左鄰右舍當話題,在茶餘飯後被大家當談資。比如你家裡比較節省,2個月才買一桶油,如果你固定在熟人店裡買油,就會被人當談資,說你摳門。但是,在陌生人那裡買就沒有這個問題,不用寒暄,價格合適買完就走。

買的東西少,花費不多,就隨便去一家買。長期在農村生活的人都知道,遇上酒席之類要置辦許多東西時,往往都會去固定的店鋪(因為能夠賒賬)。相反,如果只是買些小東西(買包煙、買點零食等),就沒有必要專門去那個熟人的店裡了,就近買點就好了。


以上是一點的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對於上述問題,你怎麼看?歡迎留言吐槽、批評指正和補充。

——END——


農筆記




為什麼農村好多人不去熟人商店買東西?很多人都說多個朋友多條道,但是也有的人說做生意不做熟人生意,就像提問的這個一樣,農村好多人不去熟人商店買東西。

以前我就經常去村對面那裡買東西,有兩個商店,因為是我外婆村裡的,所以都認識。有一家比較小氣,有一家比較大方,我們都喜歡去那家大方的人買。要不要在熟人商店裡買,這個是看買家和賣家。像一些人在熟人店裡買東西,他們(買家)就會覺得你賺了他們很多錢,不給他們優惠,賣貴給他們了,其實也就是妒忌別人掙錢。



說實話,這樣的事情不少,就像我,朋友找我櫃子,我給了材質是好的,價格是最優惠,說實話,確實不掙什麼錢,也就賣一個人情。後面是找我做了,但是從言語中就是我掙了他們不少錢。正常來說,我一個單子也才掙辛苦費而已,如果是做陌生人的單子,我是掙了兩三倍,但會覺得你掙了很多錢。

還有就是在熟人店裡買貨不得講價,講價後會覺得不好意思。說實話在朋友找我的時候,我都是最優惠的價格了,他們讓我少點的時候,我都說朋友最優惠價格了,低不了,你們可以去對比。不少人都覺得價格得不到優惠,去別人那裡還可以殺價,但是他們不知道我已經給最優惠的了。



買了東西后,出現質量問題,拿去了,怕影響之間的關係。有的人就會有這種想法,有問題了我找他,到時候他又會嫌棄怎樣的。很多人在熟人店裡買到次貨之後都悶在心裡,也不好意思去找他。

有的人賣東西也會宰熟人的,我一個閨蜜裝修家裡,因為信任他表弟,結果做的時候收的費用比裝修公司還貴,所以有也怕熟人賣貴了,所以這種事情還是看人的。

總之我覺得妒忌熟人掙到錢、不好講價格、售後問題。雖然我身邊各色各樣的人都有,但相信我的人也不少,因為他們也知道我做這行的就是誠信、質量、售後等各方面都做得不錯。像我朋友做窗簾、賣瓷磚的,我也找他們買,因為我知道他們是怎樣一個人。我覺得一碼歸一碼,有事情就說事情,不然會更生分。


壯鄉小美


小時候最喜歡跟爸爸去村口的商店買東西了,因為爸爸除了買東西也會順便買點零食給我吃的,而去的那三個商店就是在外婆村村口的,離我們家也不遠,大家都認識的,算是熟人,不過他們跟我們家、外婆家也不是親戚,而去他們那裡買東西的人也是本村、附近村的人,但要說關係比較親的熟人也有,但是比較少;在我們那邊有句話叫“熟人的生意難做”,其實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我們那邊有集市,不過一般是隔2天才是趕集日,才會有很多東西賣,而且離集市比較遠,以前的道路又不好行走,人們一般趕集的時候會買好所需要的物品,但是有時候非趕集日的時候,家裡正好沒有那件急需用的物品了,就去村下的商店買,所以,商店的生意也不是特別好;後面修路了,人們也買摩托車/電車等出行工具了,去街上集市也方便了,很少人在村下商店買東西了,現在外婆村那裡就剩一個商店了,平時也沒什麼人買東西,就一對老人看店,他們的孩子出去打工了。

跟爸爸/媽媽去那裡買過東西,也是有一些瞭解的,至於不去熟人商店買東西,一般有如下幾個原因:

一、買到次貨,只能自認倒黴

就我爸媽的經歷,在農村生活幾十年,去村下商店買東西的次數也是超過一百次的,也有買到過不好的東西;有一次,爸爸去買幾個雞蛋回來煮湯喝,雞蛋是商店店主撿的,而不是我爸爸自己挑選,然後回家煮,五個雞蛋,有一個是爛,發臭的,後面去跟那店主說,他說我都是挑好的給你呢,怎麼會有爛的......,跟他爭論到最後也沒有個結果,只能自認倒黴;後面不去那家買東西了。

二、買東西,不能自己挑選

因為是村下的商店,平時人們去街上買東西不方便、急著用才會在商店買的,所以平時買的人不多,商店囤貨也不多,去買的時候,不能自己挑選的,都是店主揀貨拿給你;有一次阿姨來我家,我家裡也沒有什麼好東西給她帶回去,後面媽媽就讓爸爸去商店買些糖,一顆顆的那種。

我跟爸爸一起去的,我想挑些外包裝比較好看的一些顆,然後伸手去抓那個裝糖的紙箱,那個店主不給,他說都一樣的,大家都這麼買,然後他就自己抓到袋子裡然後稱;我心裡挺不爽的,街天上街買的都可以自己挑好了人家給稱的,他們這裡就不行;後面回家翻那些糖拿來吃,發現有兩顆糖的外包裝是有點黏黏的,裡面的糖塊有些軟融了。

三、不給討價還價

去街上集市買東西,村裡的人都是習慣討價還價的,少幾毛錢也行,人們之所以討價還價省下那幾毛錢一塊錢的,一般是順便買些零食帶回去給家裡的孩子吃的,而在村下的商店買是不能講價的,都是明碼標價的賣,親戚去買也是沒得講價的,也不好意思講價,更何況是附近村的一般熟人,或許在商店店主看來,本來買的人就不多,明碼標價的賣,每次能多賺一塊幾塊錢也是錢啊。

四、不能賒賬

農村商店賣的東西雖然種類不夠集市上的多,但平時村民要買的一般都有的,而村民買的一般都是些小件物品,價格便宜的,在以前那年代,買超過10塊錢的東西特別少;而幾塊錢的東西,商店是不給賒賬的,他們也怕那錢不好收回來,特別是遇到那些經常買菸酒的男性。

外婆村就有一個離異的男子特別愛喝酒,經常買酒喝,剛開始的時候他買酒就直接付錢的,後面有一次他家裡來了一幫男的一起喝酒,買的酒比較多,然後就要求賒賬,後面商店店主見他經常買酒喝,而且之前也都是買就付錢的,也就同意了;後面那男的還是去那裡買酒喝,幾塊錢的也叫說一起記下,到時候一起還;因為都是同村的,店主也同意了,但後面,賒欠的錢夠50塊了,店主催他還時,他卻老說下次還,下次還,其實拖著沒還。

所以說,在農村,人們不去熟人商店買東西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那些原因有買主方面的原因,也有商店店主經營方面的原因,而從農村商店的沒落、村民們更偏向到集市買東西來看,商店的經營是主要原因。


鄉居小菜


在農村的遠遠近近的親戚有很多,說不定誰家就會想到開門做生意,尤其是大家族的,可能村子裡賣東西的五家中就有四家是自己家的親戚。像題主說到很多人不願意去熟人商店買東西,這個情況也有,但並不是大多數,大多還是和商店老闆的為人有關係。

我有一個堂姑在我們村子裡開小賣店,我是輕易不去他家買東西,不僅我家很少去他家買東西,很多人都不願意去他家買東西。先來說件曾經發生過的事情,我媽和姑姑嬸嬸去看望病人在堂姑家的小賣店買點水果營養品,一共花了199塊錢,因為我媽和嬸嬸姑姑加起來正好是5個人,我堂姑在算好賬以後跟我媽和嬸嬸姑姑說,199元,你們給200我就不找你們一塊了,這是第一件事,雖然一塊錢不多,但是這樣說就有點讓人不舒服,因為我姑姑還帶著他家的孫女去的,哪怕是說還剩一塊錢給孩子拿塊糖大家也不會說什麼。

第二件事,這是聽我親姑說的,因為我親姑住的和我堂姑家比較近。我堂姑的小姑子回孃家看自己的老媽,也是就是我堂姑的婆婆,在堂姑的小賣店買了一些水果,當時我堂姑沒在,只有我堂姑父和孩子在,結賬的時候我堂姑父就說別給錢了,堂姑的小姑子也知道他家的生意不好,正要掏錢,結果堂姑家的孩子說,姑姑你還沒給錢呢。當時堂姑家的孩子已經十幾歲,肯定聽到自己爸爸說不讓姑姑給錢,但是這樣做讓堂姑的小姑子感覺到特別委屈,因為每次堂姑的小姑子回孃家總是給孩子買很多衣服玩具,即便是真心實意的對孩子好換來的卻是這個結果。聽姑姑說,堂姑的小姑子從堂姑家走了以後去姑姑家痛哭了半天,從那以後很少給孩子買玩具和衣服了。

記得堂姑家剛開小賣店時,媽媽總是叮囑我們去堂姑家買東西,反正不管買誰家也是買,還不如照顧照顧自家的生意,但是發生過很多這樣不近人情的事以後我們再去買東西也就很少去堂姑家,就連以前和堂姑關係很好的姑姑也很少去堂姑家買東西。

個人覺得做生意就要靈活,不能太注重眼前利益,比如我家一個家族的姐姐在我們村子裡開小賣店,每次買東西多出來幾毛錢的時候人家總是會抹零,既然人家都這麼真誠,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能多去照顧人家生意呢?

所以我覺得之所以很多人不願意去熟人那買東西,並不是買家的問題,而是賣家的問題。我們不管去哪裡買東西都是去買我們需要的東西,去感受服務的,如果賣東西的愛答不理或者是明著佔便宜,那麼即便是關係再好也不能讓我們一直吃虧吧。你們覺得不去熟人那買東西是什麼原因呢?歡迎回復討論。


悠悠鄉村路


這個問題提到的確實是一個真實情況,農村人確實好多人都不願意去熟人那買東西,其實不僅是農村人,哪裡的人都一樣。

馬雲曾經說過“開始創業時你會發現,最先相信你的是陌生人,最先屏蔽你的是好朋友,最先刪除你的是酒肉朋友,最看不起你的是同學和親人”



大到企業,小到老百姓,人與人之間的買賣,最好避熟,對商家對顧客,避熟都是有利的。今天咱們僅僅站在消費者這個角度來看看,為什麼很多農村人不去熟人那買東西,原因大概有五個:

一、隱私

舉個農村不一定有的例子,例如買個套,這是日常所需,很多人都是需要到的個人隱私物品。村裡商店小賣部就像一一信息中轉站,很多時候你今天買了,第二天全村都知道了你多久買一次,買多大的,如此一來,去熟人那買類似的商品就會顯得很尷尬。

二、容易遭人議論

農村的商店特別有特色,根據村的大小可能就那麼一兩個,但無不例外,村裡的小賣部經常是七大姑八大姨閒聊之地,三五成群的村民坐在店門口聊家常,大家都是熟人,買什麼就很容易遭人議論。


例如買包煙,你要是家裡有錢,買個普通的煙,大家會說這麼有錢還這麼摳,沒錢買個貴的吧,又會說飯都吃不起的人還抽好煙,嘴巴長別人臉上,怎麼說都由他,陌生人那買個清靜也不願意去熟人那。

三、見不得別人好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村裡還有一部分人最見不得別人好,特別是熟人,你開個商店巴不得你倒閉,好看笑話,在這些人眼裡,平常去熟人那買包鹽心裡可能都會有想法,處處流露出對你做好了的嫉妒。

四、怕被“sha熟”

熟人那買東西,自然不好意思講價,多少錢全憑熟人自己報,就算覺得貴了,也會礙於情面買下來,加上一些熟人“唯利是圖”,逮住一個熟人宰一個,很多人心裡就有了陰影,怕買點什麼都買貴了。


五、熟人買關係,陌生人買方便

去熟人那買東西,經常錢花了,服務給刷了臉,沒了,這叫買關係,熟人給你優惠吧,你欠人家人情,不給吧,心裡又會嘀咕,這哪門子熟人,一點優惠都沒有。

而陌生人買的就是方便,你花了錢,在陌生人那能享受到最好的服務,東西還是那個東西,價格也還是差不多的價格,但服務好的沒話說,換誰也想買個方便。

總結:農村不去熟人那買東西的現象不是什麼怪現象,反而是一種較為正常的情況,除了上面五種情況,可能還有更多不去熟人那的理由沒能分析出來,歡迎大家留言分享。


農人解說


對於這個問題我是在熟悉不過了,家裡就是做生意的,有時也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同村或鄰居過來買東西倒還正常,關鍵是有些親朋好友反而不太願意來買東西,其實造成這樣的怪象也是有原因的。


不好意思討價還價:農村商店並不像城裡超市一樣,好多人買東西到算賬的時候,會讓優惠一點或者減去一點錢,而到熟人商店買東西卻不好意思開口討價還價,所以有些人就不去熟人商店買東西。其實既然是熟人不用開口討價還價,我們做生意的心裡也是有數的。

仇富心裡比較嚴重:這個現象在我們這裡真的很嚴重,生怕別人家日子過的比他家好,不僅不來買東西,而且還要在別人面前講別人家各種不好,即便你商品優惠賣給他,他都說是因為要過期或者其它原因才便宜的,所以仇富心裡也導致有些人不去熟人那裡買東西,寧願自己跑去遠地方買。

遇到問題不好開口:我們在購買商品時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例如質量問題等其它問題,在陌生人商店遇到這樣的問題,不僅要調換商品,而且還要理論甚至進行賠償,如果是在熟人商店遇到這樣的情況,大多數人都會不好意思開口,真的要是去理論索要賠償,我估計到最後朋友都做不成了,所以這也確實讓許多人不太願意去熟人商店買東西的原因之一。

買東西時問東問西:我媽有時候就會問東問西,我就會對她說當問的可以問,不當問的會讓人覺得很尷尬。現在有些年輕人就喜歡挑選商品,然後結賬有人,根本不願意多說一句話,也許是怕問到一些尷尬的問題,也許這也是他們也不太喜歡去熟人超市買東西的原因吧。

總之,他們不願去熟人超市買東西也是有原因的,而且如今這種現象已經屬於正常現象了。其實我說句公道話,熟人超市也沒有像大家所說的那樣,遇到問題或者價格方面,完全是可以理論和討價,而且賣家心裡也是有分寸的,他們也不可能把生意讓給別人家做。但是有時候因為個人隱私或其他因素,這也是無法避免的問題。朋友們?你們願意去熟人商店買東西嗎?歡迎評論補充,謝謝!!

感謝大家對肥仔的支持,也歡迎大家關注“肥仔農經”,每日分享三農資訊,與你一起探討精彩三農,謝謝大家!!


肥仔農經


問:為啥好些農村人不喜歡到熟人的店鋪買東西,熟人熟事的,不是更方便嗎?

同樣的東西,同樣的質量,同樣的服務,好些人卻寧願去陌生人的店鋪而不願照顧熟人。


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鈕關注【刺楸】,瞭解更多農村趣聞趣事。

難道是熟人在平時得罪過他?其實這可能只是一方面原因,更多的則是熟人生意不好做,刺楸簡單分析了一下,總結了如下四個原因。

一、向熟人賒賬會欠人情,向陌生人賒貨不欠人情

除了日常生活用到的東西,化肥、種子和農藥等農資應該算是農民比較大的一筆開銷了。尤其在春耕夏種的時候,化肥一包一包地購買,種子是一袋一袋地買,而到了管理莊稼的時候農藥也會用不少。



在購買農資時,農民有時會因手頭不寬裕而採取賒購的方式把農資先拿去用,待到湊足了錢或者糧食豐收後賣了糧食再付款。賒購貨物不比熟人間借錢,農民還是要面子的,不想因賒購而欠熟人一個人情。而在陌生人的店鋪裡,彼此間是一種信任,只要對方達成賒貨意向,農民按照約定補上貨款即可,貨款兩清後不存在欠不欠人情的。

二、雙方都認為自己吃虧了

熟人生意不好做,往往會相互猜疑。做買賣的明明拿出了誠意而給了熟人大優惠,但買東西的卻認為對方賺了錢。

刺楸舉個例子,KTV因白天生意冷清而價格便宜,收普通人收100元,給熟人朋友優惠價而只收50元。到了週末,價格自然翻了好幾倍,這時收熟人朋友300元,而收普通人500元。不明事理的人覺得平時收普通人100元都做得下來,為啥在週末就非得收自己300元呢?難道收50元或者100元就會虧本嗎?



三、熟人殺起熟來不留情面

按理說,照顧熟人生意是捧對方場。但總有部分生意人不願放過任何賺錢的機會,對待熟人顧客反倒比陌生顧客還要「狠」,收熟人顧客的錢有時竟然比市場價還要高出許多,刺楸就遇到過好幾次。


畢竟熟人熟事的,不來照顧生意會影響雙方關係,而陌生顧客則不同,儘量給對方實惠才會成為回頭客。事實上,有錢還怕買不到東西嗎?即便是熟人,被多坑幾次後,大不了不來了便是,你都下得了手,我還怕得罪你不成?

四、陌生人好講價

「朋友好做,生意難做。」這是熟人生意的真實寫照。平時是有熟人好辦事,而面對做買賣的熟人時卻很難講價,去熟人店鋪買東西,看似照顧對方生意,實則有點讓雙方都為難。



熟人有家人要養,做生意肯定不是做慈善的,或多或少都要賺錢才能把生意維持下去。熟人的商品就和醫院的藥品一樣,別人說多少就是多少,總是開不了口去講價,砍價太狠了熟人做不下來,所以乾脆不講價了。而陌生人則不同,價格可以隨便砍,價格讓雙方都接受不了時還可以一拍兩散,大不了走下家去買便是。

以上就是刺楸對農村人不愛到熟人商鋪買東西的分析,如果覺得回答得不錯就點個贊,並順便關注一下吧,謝謝。

刺楸


以前一個村只有一個供銷社的時候,我們不管買什麼日常用品,不管大件小件都會去供銷社買,因為那是唯一能解決我們需求的地方。而現在的農村,一個村少的有2、3個小賣鋪,多的地方都有很多大型超市,購起物來非常的方便。一個村子自身不大,在村子裡開小賣鋪的一般都是人際關係較好,有著經商頭腦的人,這些人善於交談,善於處理人際關係,不是因為他們能力有多大,而是因為存在著競爭,不得不去通過各種方法,維護自己的圈子,使得自己的生意發展好,但在農村卻出現了一個怪象,那就是很多農村人都不太願意去熟人或者親戚的商店買東西,其實這不只在農村,城市也存在這種情況,那麼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麼?

一、熟人買的是面子而不是產品

想必生活在農村的都有同感,每當去自己朋友或者親戚的商店買東西的時候,熟人總會跟你推薦一些東西,說這個東西多少多好,多便宜多便宜的。其實就是想讓你進行消費,其實從你沒心出發你是不想買的,因為買了也沒什麼大用處,但礙於熟人的面子又不得不買,最後只能寒著心買了這個沒用的東西,如果上陌生人的商店買東西他跟你推薦的時候,我是完全可以直接拒絕的,不用考慮面子問題,也會省下一些開支。

二、買了東西還要搭送情分

去熟人那買東西,往往看中一個東西的時候就會詢問價錢,比如10塊錢的東西他說你拿的話就給8元就行了,感覺賣給了你很大情分,你還感覺自己佔了便宜。但當你去下回去村裡陌生人商店的時候,你卻發現你買的東西本身就是8塊錢的價格,這樣難免會讓你感覺到心裡彆扭不過去,有種上當受騙的感覺。

三、去熟人商店買東西容易遭是非

這是一個很真實的問題,比如你們村裡的抽菸水平就是5元一包,但你經常去買20元一包的香菸,時間長了,村裡人都會議論你,你有錢抽還好,如果你沒有那個經濟實力,滿天的流言蜚語就會流傳到全村,這時你走在村裡大家難免會議論你裝大頭、充面子對於你在村民中的印象很不好。

四、熟人買東西售後難處理

經常去熟人那買東西,那肯定是關係好、感情深的一些親戚朋友什麼的,如果說在熟人商店買的東西出現質量問題,這時如果是大事還能好辦可以去協商,但如果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問題,這時如果放在任何人都不會磨開這個面子去找熟人理論的。而如果是陌生人的商店,那麼肯定會去進行置換或者賠償的,所以在熟人商店買東西這個售後是一個很難處理的問題。

其實我們農村人掙的每一分錢都不容易,我們掙錢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讓自己花錢的時候硬氣一些,但在農村只要上熟人商店買東西,多少都會有種花錢不硬氣感覺在占人家便宜,而且我們花錢是為了什麼,就是買一個好的服務,商品怎樣是其次,一定要讓自己的購物舒心,那樣才對得起自己花的錢。所以基於以上四種原因考慮,現在很多農村都是不太願意去熟人家買東西,感覺還是上陌生人商店買的東西比較自在。

以上是對題主提出這個,有個怪象,在農村好多人不去熟人商店買東西,什麼原因造成的的呢?問題的解答,條友們你們遇到這種情況會怎麼辦呢?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哦!


鄉村關中


不願意到特別熟的人的商店去買東西,是現在很多人都會出現的一種情況,不僅僅是農村而已。而實際上不僅人們不願意去熟人那裡買,大多數人也不願意把東西賣給熟人。今天咱們就來看看這是咋回事?

在我看來,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金錢關係容易影響熟人之間的感情

大家都生活在村子裡,抬頭不見低頭見,感情大多數都比較好,尤其是一些從小一起長大的,感情更是比較親密。所以有時候去熟人店裡買東西,容易出現不要錢或者只要成本錢的情況發生,但是別人畢竟是做生意的,偶爾來那麼一次還行,但是如果次數多了,店主還怎麼掙錢生活。

2、隱私問題

咱們對於個人的生活隱私都是非常關注的,都不願意暴露給外人。但是生活中總是難免要去商店購買一些比較私密的東西,到熟人的店裡買的話就會比較尷尬,所以都會選擇去不認識的店裡去買。

3、怕被“殺熟”

去熟人店裡買東西,一般情況下是不好意思討價還價的,而且他們總會來那麼一句“給你的都是成本價”讓你覺得熟人的確會給你便宜。但是實際上,“殺熟”的情況發生的病不少見,很多人賣給熟人的價格比陌生人都要高,所以大多數人都怕了“給你的都是成本價”這句話,更願意到不認識的店裡買東西。

駿景——殷


駿景農業


說實話,小唐就是一個不怎麼願意去熟人商店買東西的人,遇到熟人的店本來想買的都會繞開,不只是小唐一個人,相信還有很多和小唐一樣的人都不願意去熟人的商店,這是為什麼呢?

一、熟人之間不好講價,總會覺得買貴了

城裡人或農村人,只要是會過日子的人,買東西的時候都會講價。比如說買衣服,去熟人的店試衣服試多了,不買肯定是不好意思,買的話講價也不好開口,都是她說多少就是多少,掏錢的時候心裡總會有點膈應,總覺得自己買貴了。

要是去生人店裡買衣服就不一樣了,挑的多不想買也沒事,也不會覺得不好意思,要買的話講價也沒什麼顧慮,談不攏大不了就不要,反正不熟,大不了以後不去。但熟人就不能這樣,必竟以後是要見面的。

二、被熟人宰怕了,就不會在去了

俗話說“一次上當叫天真,二次上當叫傻,三次上當就是白痴了”,有些越熟的人他宰起人來是非常狠的,他不會顧及你是不是熟人。所以像這種熟人的店去過一次還去的話,這真的就是太白痴了。

女兒同學的媽媽是賣童裝的,女兒和她同學的關係挺好的,每次幫她買衣服她都要去她同學媽媽的店裡,開始還沒覺得她賣貴了。但偶然的一次,村裡的嫂子也去她的店買衣服,和我幫我女兒買的衣服是一模一樣,嫂子買的價錢卻比我的少了二十塊錢,這讓我是非常惱火,害得我那麼相信她,每次買都還覺得自己賺面子了。

但事實表明我的想法是太天真了,明明是一模一樣的東西,她賣給我的價錢卻比別人少那麼多,還說是熟人,她的這種行為把我對熟人的好感度全部打翻了,以後買東西在也不去熟人的店,讓自己覺得好傻。


三、退換貨不方便

有時候在熟人那買到質量不好或有殘缺的瑕疵品,大東西拿去換,像一般小東西拿去換又不好意思,放在家裡又用不了,這時候只能自認倒黴了,以後就不想在去他那買了。

要是在陌生人那裡,要是遇上問題了他還能及時給你調換,也不會給你甩臉子,所以都寧願去生人那買,也不願去熟人那。


總結:作為一個消費者,肯定是希望花合理的錢買到合適的東西,熟人之間存在著這些問題是不去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