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米·馬蒂厄:“窮盡一生也不足以瞭解中國文化”

雷米·馬蒂厄:“窮盡一生也不足以瞭解中國文化”

人民網巴黎5月5日電(記者龔鳴)不久前,國家主席習近平對法國進行國事訪問時,法國總統馬克龍向習近平贈送了一本1688年出版的首部《論語導讀》法文版原著。法國媒體紛紛用“無價之寶”來形容這份國禮,並稱這體現了中歐文化交往的悠久歷史。

今日,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名譽主任研究員、著名漢學家雷米·馬蒂厄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部作品是第一部法文版的《論語》譯著,具有極大的象徵意義,代表了法中文化、語言交流的起步。他說,如今中文在法國中學教育體系中佔據了主要地位,此次馬克龍總統以《論語導讀》為國禮也傳遞了積極的信號。

馬蒂厄分析,17世紀末正是法王路易十四統治時期,法國國力也處於鼎盛,法國宮廷對中國宗教、文化、思想、貿易等各個方面都十分感興趣。通過文化交流才能更好地開展貿易,路易十四向中國派遣了很多宮廷傳教士,專門翻譯中國的重要典籍,其中自然就包括儒家典籍《論語》等。而彼時歐洲的文人學者也都開始將目光投向中國、印度、日本等亞洲國家,這也是18世紀法國探險家、醫生弗朗索瓦·貝尼耶創作首部法文版《論語導讀》的背景。

雷米·馬蒂厄:“窮盡一生也不足以瞭解中國文化”

然而,要說《論語》等中國典籍傳入歐洲的歷史,還要追溯到早前的傳教士運動。馬蒂厄告訴記者,從16世紀末開始,隨著利瑪竇等歐洲傳教士先後前往中國,法國和歐洲就開始瞭解孔子和《論語》,意識到除了希臘哲學思想外,還存在著另外一種哲學,即中國哲學。彼時拉丁語是歐洲的通用語言和書寫語言,首先被翻譯成拉丁語的中國典籍就是《論語》《大學》《中庸》等,中國儒家思想正是通過這些譯本在歐洲得以傳播。

然而馬蒂厄表示,事實上,最早的傳教士對中國儒家思想的理解是從誤解開始。彼時歐洲盛行歐洲中心主義,認為全世界只有一種哲學和一種宗教,那就是希臘哲學和基督教。去往中國的傳教士之所以研究儒家著作,是認為儒家思想中也有關於“上帝”的描述,《論語》等儒家經典中隱藏著《聖經》的內容。馬蒂厄說,基於此,傳教士對中國典籍的理解往往也是從歐洲角度解讀,以至於歐洲人對儒家思想中“仁”“禮”等概念不甚瞭解,但不可否認的是,《論語》和儒家思想在文人群體中廣為所知。

馬蒂厄介紹說,漢學的真正建立始於1815年,法蘭西學院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中文教席,開設了中文和中國思想相關的課程,針對孔子、孟子等中國古代思想家的漢學研究進入科學系統的階段。漢學研究脫離了歐洲宗教的角度,開始以中國人思維研究中國思想,成為一門單獨的人文學科。19世紀,漢學迅速發展,很多法國大學開始教授中文課程,法中學者之間也開始了交流。隨著人文科學特別是語言學的迅速發展,漢學研究擁有了更便利的條件,考古學以及高科技的發展也促進了古籍研究,不再犯從前先入為主的錯誤。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馬蒂厄引用《論語·子罕》的內容說:“不要先入為主,不要過於武斷,四海之內皆兄弟,《論語》傳達的思想十分契合西方文藝復興時起源的人文思想以及西方傳教活動的宗旨。”他表示,不讀孔子就無法研究中國哲學,無法理解中國百家思想,孔子是應當閱讀的中國第一位思想家。《論語》中的思想內涵十分豐富,除了道德觀念外,還包認識論、博愛論等重要思想。

馬蒂厄認為,中國古代哲學對歐洲思想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因為歐洲哲學家在希臘哲學、邏輯學、認識論之外,還發現了中國所代表的另外的世界、哲學和科學,這是在征服美洲、非洲等過程中沒有發現的。

在文藝復興時期,絕大部分歐洲哲學家都拉丁語翻譯作品接觸到了孔子的思想,比如法國文藝復興重要代表蒙田。到了啟蒙運動時期,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盧梭、伏爾泰等都對《論語》非常感興趣,曾在他們的作品中提到中國哲學思想,比如宗廟祭祀、禮儀、孝悌、道德等內容。正是通過這些作品,彼時的學者才瞭解到中華文明的偉大之處。十八世紀,很多法國作家也閱讀中國古代典籍,比如福樓拜就曾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自己正在閱讀孔子、老子等中國哲學家的作品,這也體現出當時的文人學者對中國的巨大興趣。

馬蒂厄本人研究先秦哲學已經三十餘年,著有《孔子》一書,翻譯出版了《淮南子》《列子》等,還與一位加拿大漢學家合作譯介了儒家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的相關著作以及《中庸》《大學》和《孝經》等,增加了許多詳細的註解,方便現代人的查詢閱讀。

在馬蒂厄位於南法普羅旺斯的鄉間住處“藏鷺軒”,記者見到了大量中文典籍、百科全書、以及馬蒂厄本人的著作和譯介作品,其豐富和高深程度令人心生敬畏。至今,年逾古稀的馬蒂厄每日在此兢兢業業研究著述,目前正在寫作一本關於道家思想的作品。“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連綿不斷,窮盡一生也不足以瞭解其中的一部分。”馬蒂厄告訴記者,中國文化有一種延續性的特點,可以作為一種“具有生命力的事物”來持續而反覆地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