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山上的水竹筍,麻竹筍採摘完了一批又一批,持續採摘了一個月時間都採摘不完呢?

七星老農


剛剛上山去摘了2次竹筍,我來回答一下。

很多人擔心把竹筍撥了就沒有竹子了,其實這個擔心是不必要的。

竹子有它自己的生長特性,冬筍是在冬天長在土裡的筍牙,就算沒有人去挖它也長不出地面,就算長出地面一點點也會很快枯萎,不可能長成竹子;

清明前後春筍開始長出地面(在土裡已經分化出幾條竹筍),如果有撥了第一條,它會繼續再長出第二條,如此直到有一條筍長成竹子,如果沒人撥它,它就長成竹子,由於第一條竹筍己經吸收了大部分的養分,第二條竹筍也就長不出來了;

我們撥掉了竹筍會刺激竹子再長竹筍,也促進了竹鞭的生長,間接地促進了竹子的生長。所以才有了竹筍越撥越多的說法。


阿文回村


1.竹子長竹筍是因為有竹鞭。

2.發育良好的竹鞭基本上每節都有個小包,每個小包都會長成一顆竹筍,一根竹鞭一年會長10多個甚至20多個小包,而一根成年竹子至少會有一根竹鞭。

3.這些小包到了一定的季節就會發育然後冒出泥土長成竹筍,最後長成竹子。

4.因為每個小包發育不一樣,所以長出來的時間也不一樣,長出來的大小自然也會不一樣,就這樣根據季節溫度變化,這個過程大概會持續一個月到兩個月左右,這也是大家看到竹筍陸陸續續長出來的原因。

5.每種竹子因為品種不同生長竹筍的季節也不同,竹筍吃起來的口感也不同,以我們家有的來舉例(其他的我不太瞭解):

苦竹筍

生長季節:清明節過後端午以前,它基本會生長兩個月左右。

特徵:苦筍屬於春天的筍子,而春天的筍子特別好吃,鮮嫩,可苦竹筍和它名字一樣,微苦,可能有的朋友不太喜歡,但是如果你有幸去到農村,自己去挖,往泥土裡面挖深一點點,不要太深,挨著泥土下面3公分左右的筍肉是甜的,脆脆的,就這樣生吃特別好吃(我一般不吃生食兒,因為覺得不好吃,但是苦筍和黃瓜我吃生的也可以)。

特色吃法(你不一定知道):苦竹筍有一個吃法我特別喜歡,就是不剝皮直接放火裡面燒,等面上燒糊了拿出來把外面糊了的剝掉,然後你會看見一層層乳白色的水嫩嫩的筍衣(也就是平時大家扔掉嫩筍殼),那層筍衣才是真正的美味,軟軟的,嫩香嫩香的,有一點點甜,水分特多,感覺一口下去吃的是天地精華一樣,不用放任何調料就已經很好吃了。

楠竹:

生長季節:過年前後3-4個月都會有,過年前的叫冬筍,年後的叫春筍。

特徵:一般來說冬筍比春筍好吃,價格也會貴很多,冬筍一般不會出土,也不會長成竹子,所以找起來很費勁兒,春筍長得快,而且它會長成竹子,所以一般都不會過分挖來吃,要留一些長成竹子,否則以後就沒有了。

特色吃法:我最喜歡的吃法就是冬筍燉雞湯,新鮮的冬筍加上我媽媽喂的烏骨雞青燉,那味道簡直絕了,湯不淡不濃,冬天本來就冷,來碗鮮香又不膩的筍子燉雞湯感覺比我被窩還暖,反正我覺得就放點鹽和老薑就是人間美味了。

茲竹、綿竹、麻竹、西風竹、硬頭黃:

生長季節:這幾樣竹子長筍子的季節差不多都一樣,主要集中在陽曆8、9、10這幾個月。

特點:這幾樣竹子的筍子都有一個特點,筍子殼上有很多毛,而且容易引起過敏,雖說楠竹也有,但是那個毛很軟不會讓人特別不舒服,也很有可能這幾樣筍子都是最炎熱的季節生長的,加上山裡的蚊子和筍子毛等,夠讓人受的,還有就是這些筍子竹節都特別長。

特色吃法:茲竹筍和綿竹筍爆炒特別好吃,一定要用乾紅辣椒來炒。西風竹筍我沒吃夠,主要是太小了,所以不知道味道,硬頭黃我們家放泡菜罈子鎮壇的,那個我也不敢吃,我媽會打我的。吃法最多的就是麻竹,生炒,煮熟曬乾後可以做成各種美味,我最喜歡的是幹麻竹筍燉雞湯,筍子有嚼勁但又是脆的,它和楠竹燉雞湯完全是兩種味道,不能做比較,因為我都太喜歡了。

6.有的竹筍晃眼一看都很像,比如茲竹和綿竹我小時候一直分不清的。

所以,現在知道為什麼筍子生長週期那麼長了吧。


麻元一


雨後春筍這個詞聽說過吧!

今天去沒冒出土,第二天就很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