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派"為什麼要研究"網絡文學"?

就當代文學發展而言,新世紀的文學將以傳統書寫的文學與網絡書寫的文學形成兩大敘事空間,而網絡文學已經遠遠超出了"寫在網絡上的文學"的意義,而是在網絡形式的掩護下形成了具有特殊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審美趣味的文學。它不僅全面復活了民國時期通俗文學的元素,而且深刻內含了上世紀90年代以後年輕人的世界觀和愛好。"——復旦大學教授 陳思和

作為一名標準的"95後",筆者對於"網絡文學"的概念大概是在高中形成的,那是擁有自己的手機開始,而對網絡文學的影響也就是玄幻和都市穿越兩大類,似乎和當時人們的看法一樣:網絡文學不過是一些不登大雅之堂,只供很閒的人娛樂消遣的東西。但是隨著《山楂樹之戀》《七月與安生》等網絡文學和影視作品聯姻斬獲大獎的事實,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網絡文學年度新人大賽的展開等等事實,都讓筆者不得不重新定義下網絡文學。

隨著90年代以來,中國的的經濟市場下文學產業的形成,文學固有的格局發生了變化,大眾傳媒速度加快,中國廣大的群眾基數之上,可觀的經濟效益下,中國的"網絡文學"以讓人難以想象的速度發展起來,成為世界上一大獨有的文學現象。從最初餘華就曾斷言:"對於文學來說,無論是在網上傳播還是平面出版傳播,只是傳播方式不同,而不會是文學的本質不同"。到現在網絡文學不斷向著中國經典文學發出挑戰,甚至挽救了中國文學邊緣化的局面。將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作家的目光投射到了網絡文學創作上,而不再將其視為一個不知為何物的萌芽合乎起來。

1、 從陳忠實《白鹿原》為獲"茅獎"刪2000字說"傳統小說"的弊端

《白鹿原》作為筆者最喜愛的一本小說之一,其最讓筆者心痛的莫過於獲得"茅獎"時的妥協,何啟治說過:"如果我在"茅獎"評委會,我不會要求修改,更會投他一票。但是如果要修改才能評獎,我能夠理解並且支持。我覺得《白鹿原》能蹚過去的地方,其他的當代文學也能蹚過去。"我們知道一篇創作是長達幾年甚至十年之久的,每一字一句都有作家的深思熟慮在其中,但是一個評獎的標準,就可以將經典斬去2000字,無疑暴露出傳統小說被意識形態所操控的事實。筆者是否言過其實?舉了例子,如果《紅樓夢》被刪去2000字,刪去的人說不影響願意你同意嘛?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反觀網絡文學,其實就是對於所謂少數人的評判這一"文學金字塔的崩塌",是體現了一場新的"精英"和"平民"的對話。"網絡文學"裡明顯體現了一個對於傳統文學作品中的審美價值的否定——遊戲邏輯和宣洩邏輯。何為宣洩?何為邏輯?既是一切都是人在現實世界所得不到,但是在網文中揭開自己的面具,表達釋放出來,以獲得心靈的棲息地,換而言之,在這裡我們看不見"傳統小說"一直以來被要去所具有的社會價值,而是更多反映了來自每個人心底的願望的幻想,是更加平民化的。

要知道文學是人學,而不是社會政治學。

我們經常會發現"網絡小說"的作者被讀者意願操控著來寫,常常被我們鄙視為毫無立場節操,但是我們不可忽視"網絡文學"的"第二特性",和讀者的交互性。在這裡讀者和作者之間打破了文本的障礙,讀者可以瞭解作者的想法,提出建議,反之依然可以成立。:羅蘭・巴特在《作者之死》上就早已提出了作者至上地位動搖,要建立其一個良好的讀者的審美接受環境。可以說網絡文學很好的做到了這一點。

2、 肆意宣洩=更好的文學?NO !——聊聊建安文學和網絡文學的相似性

我想很多讀者和筆者當初的想法一樣,對於純文學有著無比的熱愛,對於網絡文學粗鄙用詞和簡單無腦的敘事方式難以接受,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網絡文學"發展之迅速已經超出了我們的想象,所以放下偏見是我們首先面對"網絡文學"的正確態度。

為什麼說"建安文學"?建安文學作為我國文學自覺的開始,其最大的條件就是——擺脫了儒家思想對於人性的扼殺。和網絡擺脫經典文學價值觀束縛有相似之處。在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如司馬相如《長門賦》裡就表達對女子不得寵的同情,卻又要求女子認錯的矛盾之舉。而建安時代,作為一個混亂的時代,可以說是禮崩樂壞,反而出現了《洛神賦》這樣子對女性正確欣賞的作品。

我們再聊聊經典文學的前身——革命年代的文學。還記得沈從文的《邊城》的自序嘛?《邊城》是一部不符合時代的作品。什麼時代?革命年代。可以說寫這樣子的作品,是沈從文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對人性美好的訴求,但是沒有革命是要被痛斥的。這部作品無疑是不符合當時經典評判的眼光的。

我們回到網絡文學,他和現代經典最大的區別在於,他也不是由少數學者的評價標準評判的,他的評判標準是真實反映大眾的換句話說,他擺脫了學者的評判束縛,和建安文學一樣,極大發揮了人的自由書寫。我們不止一次看到經典作品難以閱讀,甚至私下不由一次次發問,問什麼這是經典。我們不止一次看到有普通人質疑莫言等作家作品寫得過於黑暗,不是他們眼中的過去的中國,這都是文學沒有擺脫束縛的僵化表現。我們絕對不可否認莫言等作家的思想深度,但是我們也避不開我們和大作家之間的思想溝壑。而網絡文學做到了最大程度上建立在廣大讀者的基石之上。

總結:"學院派"為何要研究網絡文學,我再次強調網路文學還有數不清的糟粕不可不迴避,但是就筆者看來,"網絡文學"這一文學現象,而非幾步玄幻作品,其中體現出的優勢,是足以和經典文學分離抗廷的!所以,未來指日可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