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越來越多的人投入不良資產的“藍海”?

為什麼有越來越多的人投入不良資產的“藍海”?

文章導讀:不良資產,對銀行來說是拖累和包袱,但在那些以買賣銀行不良資產為生意的投資者眼裡,中國這幾年不斷高築的不良資產卻是一片廣闊的“藍海”,他們興奮而謹慎地暢遊其中,以期獲得一波不錯的收益。

銀行不良資產處置的產業鏈揭秘

由於經濟的週期性波動、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均不可避免地對銀行信貸資產產生影響,並因此產生銀行不良資產。

銀行在產生不良之後,由於自身無法投入過多精力去處置追償(不良資產處置週期長,處置機會成本高,有這個精力還不如多放幾筆貸款),因此選擇將不良資產打包折價轉讓(通常好的壞的摻一起,這樣能把壞的一起處理了)。達到“出表”(即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貸款資產減少,同時貨幣資產增加)的目的,同時減少不良資產率,貸款額度回籠。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進入深水區,銀行不良暴露速度進一步加快,原有不良資產處置機構處置能力有限,供給和需求嚴重不對稱,幾乎無法有效處置規模達數萬億元之巨的不良資產。

為了調動社會資源依法參與銀行不良資產投資的積極性,財政部先後下發了系列文件,如《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條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監管辦法》、《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資產處置管理辦法(修訂)》(財金[2004]41號)、《財政部關於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債權資產打包轉讓有關問題的通知》(財金[2005]12號)、《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資產處置公告管理辦法》(財金[2005]47號)等,允許、鼓勵社會資本依法參與銀行不良資產包的收購、處置,為穩定金融、發展經濟做貢獻。

目前社會資本參與主要通過與四大或地方性資產管理公司合作,通過招投標、拍賣等公開方式或法律許可的其他方式從出售方(主要為四大資產管理公司)購入銀行不良資產,再通過債務追償、債權轉讓、以物抵債、債務重組等多種方式對受讓債權等資產進行清收處置, 獲取投資收益。

不良資產買賣雙方之所以能夠成交,一方面是信息不對稱,另一方面是雙方可組合利用的資源不同,通常成交價格是一個兩邊都有利可圖的價格。

為什麼有越來越多的人投入不良資產的“藍海”?

點石成金,讓不良資產發光發熱

不良資產,銀行的燙手山芋,為什麼仍有那麼多資金湧入?為什麼那麼多機構搶著去拿包?做這個銀行不良資產處置生意,盈利模式是什麼?

1、折扣收益

在銀行貸過款的就知道,現在銀行貸款的最大特點就是抵押充分,抵押物多為房屋、土地、林權等;抵押率一般在30%-70%之間,50%居多;並且銀行的信用高,不良資產的產生與處置都比較規範,整體質量較好。

對於處置公司來說,收回來的主要是債權或抵押物。對於債權方來說,這筆債權我兩折買回來了,我去跟債務人談判,你全額還不起,那你就還五成吧,還了五成那我就給你解除債務關係。這樣債務人少還了一半的錢,賺了;資產管理公司兩成的成本買回來,收回來五成,賺了三成。

對於抵押物來說,可以採取以上類似的做法,還錢之後解除抵押,又或者申請法院查封了之後公開拍賣,拍賣所得減去收購不良資產的成本就是賺的。

2、資產增值

有些資產包包含的有價證券、固定資產等都有著較大的價值增值的空間,這部分資產在市場趨勢向上的週期中,為公司創造了可觀的增值收益。

不良資產投資理念其實可以簡單粗暴的概況為:一個通過量變到質變,低買高賣,逆週期的過程。在經濟下行時,大量低價收購,隨著經濟好轉,其中一些好的資產開始增值溢價,轉手賣掉。

3、整合收益

這個就是綜合運用資產重組、再注資、引入第三方、債務的折扣變現、債務更新、債權置換、債權轉股權、將上述兩種或兩種以上方式的組合構成更為複雜的混合債務重組方式。必要的時候,對資產以及附屬經營團隊進行整合,來提升其持有資產的經營效率和價值。

為什麼有越來越多的人投入不良資產的“藍海”?

不良禿鷹風險,不容忽視

不良資產處置雖然有巨大的利潤空間,但是也要充分注意的是,不良資產處置是一個門檻相對較高的行業,相關的風險也不容忽視。對處置機構專業能力的考驗更強,對投資者分析和辨別潛在投資機會的要求更高。

在NPL1.0時代,不良資產是政策性剝離,國家財政全額兜底損失,因此在首次剝離時並未進行定價,從而在隨後的處置中也缺乏成本約束,定價彈性較大。NPL2.0時代的不良資產轉讓是銀行自主行為,是用自身利潤來衝抵處置損失。而在今天,不良資產轉讓的過程高度透明化,買家充分競爭,因信息不對稱而獲取暴利的機會越來越少。

有些非專業投資者對不良資產投資的風險特性認識不夠,對其盈利抱有盲目預期,如果沒有進行專業詳盡的盡職調查,很可能高價拿下一個不良資產包。

此外,同樣一個資產包,不同機構可整合的資源是不同的,有的機構通過盡調認為他們可以處置回收,定價就高一點;有的機構盡調認為完全沒有利潤空間,拿下就虧損了。

所以,在與銀行達成購買不良資產包意向後的盡職調查階段,是購買過程中比較關鍵的一步,涉及到日後處理資產包的難度。由於信息不對稱,資產包內資產所有權不明晰等問題,做好前期盡職調查工作就非常重要了。

在進行到競標這一環節,就十分考驗機構和銀行關係的熟絡程度了,如果關係好,可以請求銀行將資產包拆小一點,因為資產包越大,風險也越大。此外,在雙方談判博弈的時候,如果和銀行關係好,以機構想達成的價格成交的概率也越大。

購買完成後就到了處置環節,到了這個環節處置的辦法就相對靈活多樣,處置方式也在不斷創新。處置經驗豐富的團隊,處置回收期短,資金迴流也快,風險也相對更小。

隨著資金的湧入,不良資產價格被推高,不良資產投資機構的系統化處置管理能力也越來越重要,想要真正盈利,必須發揮專業化的處置管理能力。通過重組、併購等多種方式,實現不良資產的價值修復或增值,令其發揮社會價值,才是未來不良資產處置的正確之道。

為什麼有越來越多的人投入不良資產的“藍海”?

綜合實力才是制勝之道

受全球經濟發展趨緩影響,中國經濟增速放緩,通過供給側改革以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去產能、去槓桿目標;以鋼鐵、煤炭等為代表的產能過剩產業的不良資產將加速暴露。

隨著股份制改革的陸續啟動,不良資產處置邁進全面商業化時期;2014年首批地方性AMC出現。不良資產定價轉為以競標等商業化方式開展業務,不良資產進行自負盈虧的處置,包括債務重組、證券化、債轉股等多種方式。2016年10月,國務院下發《關於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的指導意見》,市場化債轉股啟動。中國的不良資產市場正在從過去的政策性主導轉向市場化為主導。

一級市場為不良資產收購市場,四大AMC和地方各省市AMC才可以做一級市場業務,即從各家銀行直接購買不良資產包,然後再轉手賣給進行正常資產管理業務的資產管理公司。二級市場為處置市場,商業銀行、投資銀行、證券公司,私募基金等金融機構通過設立資產管理業務部或成立資產管理附屬公司,參與不良資產二級市場業務。

不良資產處置產業鏈較長,眾多機構都想參與到這場盛宴,通過私募基金方式對不良資產進行處置,需要整合銀行、資產管理公司、服務商、專業評估機構、政府部門、國有企業、上市公司等多方面資源,投資團隊要具備專業的盡職調查能力、精準的估價、定價能力,以及實現資產變現的跨行業整合能力。

為什麼有越來越多的人投入不良資產的“藍海”?

處置團隊需要的不僅僅是經驗,還有法律關係的梳理、司法制度的推動、轉讓和定價能力、債務人的談判能力、尋找潛在客戶的資源推廣能力等。這些綜合素質直接導向是實現資金的快速有效退出,從而達到高額收益。因此不良資產私募投資基金如何實現業務模式上全產業鏈條上的閉環運營,將多方利益、多種渠道、多個主體進行有效資源整合,才是制勝之道。投資就像品茶,入口苦澀回味甘甜。成功的路上並不擁擠,因為可以堅持到底的人不多。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