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在擔心程序猿過了35歲該怎麼辦,那些過了35歲的程序猿都做什麼去了?

書寫的力量


我本人也是一個程序員,雖然現在沒有35歲,但是在近一年的工作中也慢慢的去思考自己以後的路是怎麼走。

個人經歷

本人16年畢業後工作,但是是在我們鄭州一家軟件公司做Java後臺開發工程師。可能是當時剛畢業,無論自己掙多少錢都是全部花銷完,有加上鄭州是二線的城市,三線的工作,一線的消費水平。在第一家公司工作大約有8個多月的時候選擇了離開。然後在武漢來到了武漢。(說明一下,我不去一線城市的原因:第一,我個人不太喜歡那種緊張壓迫的生活。第二,我想找一個離家近一點的,不想到時候家中有什麼突發是事情,自己不能及時的趕回去給自己留下遺憾。)來到武漢的時候,也陸陸續續的面試收到了大約5份offer,但是當時自己想在這種生活過於簡單每天都是電腦 BUG的這些東西。所以也給推啦。在最後一次面試中(這一次是沒有在去面試開發)面試了一家培訓機構,選中了在培訓機構裡當講師。

感悟

現在在這家培訓機構裡也有一年多啦。從當時的初級講師到現在的中級高級講師。先出來的學生也有幾百名。現在在想。以後是不是繼續在這裡做。畢竟相對於開發而言,我們這些講師算的是一個偉大的職業。現在的我,其實也是想在回到開發的崗位上。打算在利用幾年的時間努力一下。

程序員這個職業,發展的路只有兩條:一:去做管理 二:去做架構。要是一個程序員在三十五歲的時候沒有達這兩個等級的話。我個人還是希望轉入的教育行業,可能現在這個職業沒有開發那樣舒服,但是有實打實的開發經驗。會來出來一群的優秀的程序員的。


幽靈大叔


我認識5個35歲以上的程序員,都是我以前的同事。其中4個現在都還在當程序員,都還在寫代碼。另外的1位過了40歲回老家去做了一點小生意,過的也挺好。


這5位都是工作能力非常強的人,包括那位40歲後做小生意的朋友,40歲以前都在寫代碼,代碼也寫的非常好。到了40多歲以後,寫代碼的工作對他來說不算有趣了,長期加班身體也不是特別好,就不再做程序員了。這完全是個人選擇啦,可能在別的事情上找到了人生的意義。

另外那4位還在寫代碼的,無一例外,都是技術大牛,而且是發自內心的對編程這件事很熱愛。其中3位在大公司,在各自的技術領域都有多年的深耕,負責的都是本領域內最難的工作。


剩下的一位我之前在其他答案提到過,年輕時就已經通過技術合夥人的分紅積累了大量的財富,現在接近50了,還是和朋友一起做一些項目,他主要負責項目的技術攻堅,解決疑難雜症。

所以,35歲以後的程序員,做到這個年紀的,是真心喜歡編程的,而且技術能力也非常好。其中一位曾經多次被領導找去談話,技術能力強,項目想由他帶隊,讓他當領導。他多次堅決拒絕,只想專心寫代碼,而且不是那種情商低不能當領導的人,他情商很高,但選擇寫代碼,可見是真心的喜歡。


人生苦短,真正長期做的事情,取決於你是個什麼樣的人,你內心最深層次的追求。


木魚說職場


今年恰好35歲,身邊的朋友也大多數是這個歲數,所以我應該比較有發言權;先講幾個正面的例子,讓大家打消程序員35歲就失業的顧慮,再講幾個反例,讓大家能夠“有所警覺,早日打算”。

三十五歲只是開始

我圈子裡面做程序員的,或者說程序員出身的,沒有高度特別高的,大部分還是普普通通的“打工者”,或已經開始了普普通通的“創業”;不過大多數都能夠在一線城市置業安家。

  • 同事A,其實和他並不熟,但是為什麼第一個說他呢,就是因為他已經40多歲,是為數不多的以寫代碼為主的程序員,雖說他敲代碼,但是從來不寫業務相關的代碼,主要是從事新技術的研究,寫寫公共的組件或系統。

  • 少數人轉了架構,比如我自己。不過我接觸過的大部分的架構師,做的事情都比較雜,不僅要做架構設計(自己的項目全權負責,還要幫其他項目出出主意),要做一些項目管理的工作,時不時的還要打開IDE寫代碼;總之,還是離不開代碼。

  • 多數人做了管理,可以說,到了30+之後,我認識的大部分程序員基本上都走上了管理崗位了,最低也是項目經理;主要的工作就是需求溝通、開發任務的拆分、項目進度管理、立項結項這些。

  • 為數不多的人選擇了創業。同事B是我曾經的項目經理,平日裡會接一些“私活”,有一次接到一個大單,直接辭職創業了;朋友C一直混跡於互聯網公司,後期跳到初創型的小公司做了CTO,最後一次跳槽,直接變身成為了技術合夥人。

要有危機感

說了一些混的還算可以的,不過也不能太樂觀,也說說“反面例子”;如果不能居安思危的話,到了35歲會比較尷尬。

  • 朋友D一直都在軟件外包公司(一直沒有換過),給的Title挺高的,但是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工資是不低,但是有一點不好,因為是外包公司,所以需要常駐客戶現場,這是沒有辦法選擇的,而且如果有多個客戶的話,每個都需要照顧,所以大多數時間都花費在路上,比較痛苦。

  • 朋友E,也是在軟件外包公司做項目經理,好處是工作比較清閒,壞處就是待遇比較低(我在其他問題中解答過,外包公司待遇的天花板都很低)。他們所在的客戶在18年重新做了招標,結果他們公司沒有招上,很多員工直接就被清場,很是被動。

  • 同事F,在公司的資歷比較老(現在已經籤長期合同),現在已經開啟“養老模式”了,推掉所有費時費力的工作,只做一些非常簡單的工作;目前Title已經被摘掉了(工資不會降),但是萬一公司以後要裁員,估計他這樣的也沒得跑。

我將持續分享Java開發、架構設計、程序員職業發展等方面的見解,希望能得到你的關注。


會點代碼的大叔


作為一個馬上就要向邁向40的程序員,對於這個問題有自己的看法,國內互聯網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已經在這個行業內已經有大量的40+的程序員,就從本人的一些同事的目前所從事的事情,給出5位同事的生存現狀,是不是真如外界所說的程序員到了一定層面必須轉行,任何職業都不能一棍子打死,都要根據客觀的事實來講話。

同事A,年齡40+從事軟件行業開發超過20年了,前後經歷了不少於5家公司,從最初的體制內的工作拿到北京戶口,到轉行做軟件開發算是經歷職場上很多風雲,轉行軟件行業還是受到外界影響覺得這個職業工資高,在十幾年前的軟件的工資水平相比其他職業還是高出很多,所以很多不是計算機專業的都去轉行來做軟件開發,在入行階段由於門檻不是特別高只要下功夫能夠靜下心來學,基本上幾個月就能入門了,這位同事開始先是在windows開發各種應用,後來轉向嵌入式,再後來接觸開源社區,一直走在技術最前沿,最後一家就職的公司規模比較小公司經營不善,和平分手最後無心再跟人打工就選擇出來創業了,這些年在行業內積累的人脈和經驗起到了作用,最後真還拿到了幾百萬的天使投資,前幾天打電話問說是第一款產品已經做完了,現在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第二款產品的研發過程,從個人角度推薦還是非常不錯,畢竟市場前景還是非常巨大。

同事B,在一家小公司做技術總監,研究生屬於學霸類型,本來有很大的留校機會,覺得自己不是幹老師的料子,就出去闖蕩一下,一折騰就是十幾年,過了2018年正好是40歲,雖然年齡大點在這家公司做的還是人工智能,屬於人臉識別類型,說是技術總監其實就是公司為了節省成本帶著一幫剛畢業的學生軍做項目,這種在國內很多小企業非常常見的模式,每天的加班強度也是非常大,前幾天聊天說到這種工作狀態有什麼覺得咋樣,整體來講有一種眾星捧月的感覺,雖然有時候是自欺欺人但還是非常享受這種感覺。

同事C,年齡40+在北京房價低谷期選擇了在更加便宜的燕郊買房子,當時的存款購全款買兩套的,結果買了一套和一個不用搖號的車,據說賣完之後北京就開始搖號制度了,算是一個不太有追求的程序員,不喜歡從燕郊的房子去北京市區裡面上班,就在燕郊附件找了一個技術工作,工資低了許多,倒也是落得一個輕鬆,每天下班回家還能看著一群老大爺在下棋,週末去小區邊上的麻將桌玩上一天,大家非常羨慕這種日子,但都不會去選擇這種活法,畢竟每個人的追求點不一樣,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用這種魄力,都能有這種閒適的心態,其實這種和回到老家找個低工資的工作,了此一生沒有太多的區別,好在這些老傢伙們還能找個時間一起聚聚。

同事D,年齡40+,曾經在摩托羅拉,聯想,黑莓等公司有著顯赫的經歷,技術能力驚人,現在做了一個自由職業者,據說做的一種黑產工作,具體做什麼也不太清楚,據說很掙錢的那種,每天工作兩個小時,其餘的時間就在學習新的技術,雖然是自由職業者,但對於新技術依然保持者高度的敏感度,畢竟行業的競爭無處不在,即使是自由工作者。

同事E,年齡45+,屬於標準的高管級別,現在屬於華為高管,即使級別非常高依然每天的工作強度非常大,由此可見華為的狼性文化可不是簡單的針對普通員工,說起這位同事經歷更加的豐富,標準屬於中國第一代的技術人員,中間創業三次都是以失敗告終,沒辦法最後有迴歸繼續打工,基本上都是技術高管的職位存在,但依然對於代碼工作不曾忘卻,有空還會寫上幾段代碼解決實際的問題。經常在電話裡抱怨在華為公司太折磨人了,但每次發完項目獎金又開始上了發條的一樣的工作,估計一輩子就在華為公司混跡了,到了這個年齡估計也很難再有激情進行創業了。

五個同事五個真實的經歷,無論是戰鬥在一線技術崗位還是坐著高管的職位,都會面臨非常大的生存壓力,畢竟技術類職位更新速度非常迅速,沒有一勞永逸的技術崗位,想要不被淘汰狀態只能是一直在路上。

希望能幫到你。


大學生編程指南


阮一峰:IT 行業是一個年輕人的行業

在程序員這個行業,從35歲開始,你會感覺,堅挺在一線的人員數量減少,曾經的華為裁員時間就從側面驗證了這種感覺。

為什麼35+程序員減少?

人的生理和智能的最高峰是20歲~30歲這個年齡段。程序員的工作任務重,加班是家常便飯,過了30歲,身體就慢慢走下坡路了,思維也不如以前活躍了。

程序員行業變化太快了,新事物層出不窮,新技術也來得快,所以程序員年齡上去後,思維固化,按部就班是最致命的。

年齡帶來的問題,讓程序員很難全身心投入工作,連續加班,壓力大,身體承受不住,家庭的影響,分散了花費上工作上的精力。

對於企業來說,新人程序員接受新事物快,思維更加靈活,可塑性高的年輕程序員,精力旺盛,當然更喜歡。

國內35程序員現狀

因為缺少確切的數據,這裡只是經驗之談。

本科畢業,從事工程崗位,到了30歲,有了一定的技術沉澱,要麼就走管理崗,要麼就創業。

35歲的程序員,由於年齡問題,導致了一些情況的出現,大部分選擇換方向。

但是也有人能夠堅持繼續做開發的,能堅持開發,只有兩種人:

第一種,沒什麼上進心,為工作而工作,所以幹了一輩子的代碼工作。

第二種,對技術非常熱愛,拒絕公司的提拔,熱衷於工程崗位。

無論是哪種人,都可以幹一輩子的某項工作,沒有問題。

你可能覺得沒前途,這不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你不能要求每個人都一定要去創業當老闆,那才有志氣。

還有就是35歲程序員周圍的年輕人是這樣說的:

“公司 40+一線寫代碼的不少,沒覺得拼不過我們這種年輕人”

“部門中的程序員,35+,實戰經驗豐富,我們稱他大佬,不是因為工齡、年齡,而是他的技術令人欽佩。”

總之,35歲以上的程序員轉行轉崗的有,想幹一輩子工程崗的,也絕對沒有問題。會出現問題的,一定是那些不思進取、只想混日子的程序員。


W3Cschool


首先,先算一筆賬,有多少程序員到了35歲。

今年2018年,那麼35歲的程序員至少要在1983年出生。

以中國互聯網三巨頭BAT來說:

騰訊成立於1998年,阿里巴巴成立於1999年,百度最晚成立於2000年。

那麼,1983年出生的人在BAT成立之初分別是15、16、17歲。

而那個時候也並不是互聯網發展非常快速的階段。

這波最早的人呢,要大學剛剛好學了編程,畢業時期追隨大佬們創業。

如果剛剛好這麼巧,那麼這些人現在已經是高管了,不需要轉型。


所以為什麼說,互聯網公司的員工普遍都是年輕的團隊,

不是因為年輕人拼搏努力有朝氣,而是以前,互聯網的發展並沒有那麼好,

人們普遍找工作,不會往編程的方向努力。

當然也並沒有說,就沒有老一批的程序員存在。

但是相比於其他職業,這批人真的是鳳毛麟角,

所以,這些鳳毛麟角大部分,已經盤踞在各大互聯網公司的管理層。


最後,如果你很不幸,是一隻依然在一線掙扎的35歲以上沒有混到管理層的程序員,

那,建議轉行做架構師或者帶帶新人、做做培訓吧。

程序員真的好累啊。。。。。


51job職升機


先說下本人情況,本人現在是五年工作經驗的程序員,之前待過的公司裡都有35+的程序員,或者以前是程序員的人,其實如果在35之前你不是每天都玩,技術渣渣的話,反而年紀越大越吃香。先看一下圖


24-30歲:技術積累階段

從參加工作到工作一定階段,要積累足夠的代碼量,打磨自己的技術實力。

30-35歲:形成思維方法論和知識體系的階段

形成了自己的思維方法論和自己獨立的學習技巧,任何新的技術在你眼中都能迅速的看到技術的本質,快速吸收成為你的知識體系的一部分。

35歲以後:瞭解自己,把自己變現的階段

35歲以後你的一線coding能力一定是下降的,你寫代碼絕對不如25歲的程序員快,效率高。但是這不重要,因為編程只是你整個武器庫當中相對最不重要的了,你的經驗,你的視野,你的架構能力,你的管理能力,你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已經遠遠不侷限於技術這個領域。

最後

歡迎大家關注我,可以一起交流。


程序員的365


不要給自己設限,也不要常常給自己製造恐懼。建議看看吳軍老師的《見識》,腦洞大開。

還有寫雷軍的《順勢而為》。書裡收了雷軍的一篇文章《我的程序人生路》。其中就談到了程序員35歲的想法。“一個人大學畢業就二十一歲,有點水平的時候可能25,接著就是過日子諸多事情。一切搞定的時候,也許就是35歲。……由於電腦應用在國內比較短,國內開發主力是以35歲以下的年輕人為主。但這不表示程序員如同紅粉佳人般的容易衰老。美國主力工程師以三四十歲的人為主。”

我身邊也有80,70後的程序員,當然都是部門主管或主力,關鍵在於專注吧。


牛虻之戀


5年前是問30歲的程序員去哪了,該怎麼辦。我相信5年後就該問40歲的程序員去哪了,該怎麼辦。

首先,軟件技術在我國的發展是在90年代末,第一批的技術人員就少,所以大家看不到正常,等到第二批次的人才到了35歲後,大家自然能看到。

其次,任何行業,任何崗位,都是遵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總有人被淘汰。被淘汰的是個人問題,如工作的這些年裡,是否是混吃等死,這不是程序員這個職業的問題。發展的快反而是說了這個職業有很旺盛的生命力。

所以大家不要被販賣焦慮給撩倒,用心做好眼前的工作,在工作中成長,自然是快樂的,充實的,讓賺錢和成長成為自然而然的事!


自行車0漁具


  1. 高升部門經理成為管理層 身邊有很多從事it行業的熟人,其中有一人正在向管理層努力邁進。不管是運營維護、程序設計還是系統管理等等都去接觸瞭解,只有全方位知識架構才會給自己贏得最終勝利

  2. 轉行涉及相關專業 認識一位中科院的老師,之前一直在大型企業做架構設計,後來歲數大了有機會做個老師也很不錯。

  3. 和夥伴一起開公司 自己合夥幹確實風險和阻力很大,除了技術層面還需要各種東西材料,還要應對時代的推陳出新,一般有膽量、魄力、能力的人才會做出這樣的決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