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國家對新浪網出手整治了


終於,國家對新浪網出手整治了


公眾號:林孤先生(ID:lingu0314)


1


4月16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指導,北京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針對新浪網對用戶發佈違法違規信息未盡到審查義務,持續傳播炒作導向錯誤、低俗色情、虛假不實等違法有害信息的嚴重問題約談該企業負責人。

責令其立即自查自糾,全面深入整改。

新浪網負責人表示,將嚴格落實網信部門管理要求,在全面深入整改期間對問題突出的PC端“新浪博客”和“新浪看點”平臺自行暫停更新1個月,對“新浪新聞”、“新浪博客”APP下架1個月,時間從4月17日15時至5月17日15時。


終於,國家對新浪網出手整治了


2


當紅小花旦微博粉絲一個億,流量小鮮肉一條微博千萬人次的轉發,一年一度的微博之夜上,群星璀璨大咖雲集。

這些,都是新浪光鮮靚麗的“門面”。

終於,國家對新浪網出手整治了


緊隨其後的,是流量數據造假,微博熱搜花錢,粉絲按價購買,明星僱傭水軍控評洗地。

熱搜上面不是明星出軌就是鮮肉緋聞,不是結婚離婚就是疑似戀情曝光。

與之對應的新浪新聞APP上,謠言八卦,垃圾文章,有害信息,色情擦邊,低俗段子,屢禁不止。


終於,國家對新浪網出手整治了



14歲以下的人不看新聞,40歲以上的人不玩微博。

新浪網旗下的各大APP裡,用戶集中在青少年群體,且,以年輕的女孩為主力軍。

因此這些用戶群體容易跟風站隊,消費理念不健全,獨立思考能力欠缺,一不小心就被旁人別有用心的收割了流量,繳納了智商稅。


終於,國家對新浪網出手整治了




3


新浪微博通過推送新聞,用戶點擊後會自動下載新浪新聞app,這種切入用戶流量的行為,真的很令人反感,為什麼沒人舉報了它?

與之對應的是,熱門微博的評論區,也是網絡有害信息的“重災區”。

性感迷人的頭像,充滿挑逗性暗示的各種露骨字眼,微商推廣的各種亂七八糟的廣告。

終於,國家對新浪網出手整治了


見不得光的“熱門醜事”被網友熱烈討論,結果是迅速的撤掉熱搜刪除評論;三流小演員的吃喝拉撒卻整日在熱搜排行榜上盡情蹦躂;潘長江因為不認識蔡徐坤,被網友罵上熱搜;新浪財經抄襲公眾號“腰線”的原創文章,被博主發文實名diss聲討........


終於,國家對新浪網出手整治了



搜狐、網易、新浪,作為曾經的三大門戶網站,新聞講究的是態度和真實,傳遞的價值觀是理智、思考、探討。

到了如今,娛樂八卦、低俗段子、色情圖片成了三大主流板塊。


終於,國家對新浪網出手整治了



群眾獲取真實的新聞資訊渠道,幾乎不存在了。

是真的用戶愛看這些垃圾有害信息,還是新聞APP為了廣告費和流量收益,刻意的選擇了“視而不見”?

“流量明星”造假的背後,是數據變現利益鏈,甚至是內容平臺的流量變現爭奪戰,是各路資本在流量、內容變現背後的產業鏈。

哪裡有什麼全民追捧的偶像明星,說白了都不過是一場“流量生意”。

刷屏、刷榜、刷粉,有錢就有流量,有了流量以後,就有跟製片人、廣告方談價錢的資本。

十幾年前,我們記住了許多老演員飾演的角色,卻有很多人不知道他們的名字;如今的影視劇裡,我們可能知道了很多“明星演員”的名字,卻不知道他們到底演過什麼角色。

奇怪不奇怪?

義薄雲天的喬幫主,儒雅風流的李尋歡,霸氣側漏的康熙帝,剛正不阿的包青天,這一些老戲骨,在網上少有新聞,沒有粉絲接機,沒有花錢買熱搜,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們卻仍然在一遍又一遍的重複著觀看他們曾經拍攝的珍貴作品,懷念著逝去的童年和青春......

今天的“歸國四子”“樂華七子”“偶像天團”“當紅小花”“流量鮮肉”動輒就是片酬千萬,拍個戲手指流血了也被稱讚“敬業”,拍出來的作品卻是一部比一部爛,我們在視頻網站上充了會員,在音樂APP上充了會員,打開了電視,走進了影院,卻不知道該看些什麼,聽些什麼......

造成這些尷尬現象的幕後推手,正是各大新聞資訊APP,各大門戶網站,它們有著“功不可沒”的功勞。

“這是一個娛樂至死的時代”,每個人都深以為然。

究其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無非是名利二字。

花點錢買點數據,明星有了粉絲,APP有了人氣,數據造假越多,表面的風光就越是亮麗。

緊跟著,明星粉絲越來越多,就有資本坐地起價,要片酬要廣告費,製片人廣告方為了收回成本,不得不在其他方面動腦筋,虛假宣傳虛假包裝,最後賣票賣會員,再從粉絲頭上收回成本.......

APP誘導安裝的用戶越多,最後從風險投資人那裡拿到的投資金額也就越多,積累到一定程度,再進行上市運作,然後股票套現,乾死了一波可憐的股民,然後大家又在殷切的等待著“下週回國”的賈躍亭.......

欺瞞、利用、再欺瞞,到最後無法再利用了,就將它毀去,反正自己的目的達到了,收益預期實現了,這便夠了。


終於,國家對新浪網出手整治了


4


根據《QuestMobile2019.03月》數據顯示,新浪新聞app用戶規模持續穩定增長,繼續保持行業前三。

2019.03.25-2019.03.31浪新聞APP日活用戶(WDAU)3,358萬,周活用戶(WAU)8,517萬。新浪新聞生態流量總用戶量4億人。手機新浪網日均用戶量4,000萬+ 。


終於,國家對新浪網出手整治了



數據亮眼的背後,是用戶的嘲笑之聲。

就是這亮眼的數據,真實性也有待考證。

全媒體時代,內容資訊氾濫,如何能從冗雜的資訊中找出有營養的深度內容,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

一個20歲左右的青少年,他也許更關注一些明星的八卦趣事,但是四五十歲的中年男人,絕對沒有興趣去關注什麼“鮮肉,小花,愛豆,偶像”這些話題。

機器算法在推薦的時候,過分的依賴於機器帶來的流量收益,而忽視了用戶下載資訊APP是為了獲取有效新聞價值的本意。

即時通信工具使用門檻低、用戶多、傳播快、隱蔽性強、管理難度大,有的即時通信工具使用者利用“匿名註冊”“閱後即焚”“私密群組”服務開展網絡詐騙、賣淫嫖娼等違法犯罪活動。

這將嚴重威脅公共安全,損害網民合法權益,社會危害大,必須依法從嚴處置,全方位清理。

新聞是用來傳遞信息和價值的,而不是用來獲取流量收割韭菜的。

互聯網,從來就不是法外之地。

這句話,不僅是適用於互聯網用戶,對於互聯網平臺本身而言,也同樣使用。

終於,國家對新浪網出手整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