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安婦”受害者韋紹蘭奶奶去世:用苦難的一生告訴我們兩個道理

(綜合自共青團中央與風陵瀟瀟)

01

今天早晨很早醒來看新聞,有三條刷屏:一是數字峰會今天在福州召開,李百度、馬化騰和張一鳴等大咖將會露面;二是中美貿易談判出現新問題;三是團團公號報到侵華日軍“慰安婦”制度受害者韋紹蘭老人於昨天(5月5日13點20分)辭世,享年99歲。

02


韋紹蘭是唯一公開兒子中日混血身世的侵華日軍“慰安婦”制度受害者,她是一位悲慘而又勇敢的女人,值得同情和敬佩

“慰安婦”受害者韋紹蘭奶奶去世:用苦難的一生告訴我們兩個道理

“慰安婦”受害者韋紹蘭奶奶去世:用苦難的一生告訴我們兩個道理

韋紹蘭出生於廣西省桂林荔浦縣新坪鎮。1944年的冬天,24歲的韋紹蘭被日本士兵抓走,在慰安所遭受了3個月非人折磨,期間懷了身孕,逃出慰安所後生下了一個孩子,取名羅善學。

因外人的偏見,羅善學一生未婚,與母親相依為命。2012年導演郭柯偶然看到韋紹蘭老人的故事,被其頑強的生命意志深深感動,並於2014年拍攝了紀錄片。

韋紹蘭在片中說:1944年,韋紹蘭被日軍擄走,送至馬嶺慰安所。噩夢開始於此。之後,慰安婦成為了她另一個身份,一生最恥辱的身份。

“慰安婦”受害者韋紹蘭奶奶去世:用苦難的一生告訴我們兩個道理

廣西馬嶺鎮慰安所遺址

2012年的冬天,鏡頭下的韋紹蘭92歲,住在這間瓦房。


“慰安婦”受害者韋紹蘭奶奶去世:用苦難的一生告訴我們兩個道理

“慰安婦”受害者韋紹蘭奶奶去世:用苦難的一生告訴我們兩個道理

歲月在韋紹蘭身上留下的深深的印記,她佝僂著背,挎著布包,走出村子。走過石橋,走過村上的公路。沿途盡是安靜的鏡頭語言。

“慰安婦”受害者韋紹蘭奶奶去世:用苦難的一生告訴我們兩個道理

“慰安婦”受害者韋紹蘭奶奶去世:用苦難的一生告訴我們兩個道理

一天生活開始了,像所有普通老人一樣,淘米煮飯,洗衣洗菜。很難想象,韋紹蘭在1944年的馬嶺慰安所經歷了什麼。

如果她不說,誰又知道她經歷了什麼?那麼,那些罪惡,是否就隨會著她們的逝去而被掩蓋了?

那年92歲的韋紹蘭邏輯依然清晰,只是,語言極其平淡,簡單,聽不出太多情緒。但隨著敘述的深入,你會發現,記憶是怎樣牽動著她的每一條神經。

先是對戰火連天的驚恐。

“慰安婦”受害者韋紹蘭奶奶去世:用苦難的一生告訴我們兩個道理

某個封藏的角落忽然被碰觸了一下,掩面而泣。

“慰安婦”受害者韋紹蘭奶奶去世:用苦難的一生告訴我們兩個道理

嘴裡繼續說著,卻不由自主捏緊了雙手。

最後是怔然望向採訪者,沉默,無言。

好像語言永遠也沒辦法形容那件事,眼淚永遠也滴不完心裡的苦海。

她說,三個月後的一天,她趁著看守的日本士兵打瞌睡,背上仍在襁褓裡的女兒,逃出了慰安所,噩夢這才結束。

在那三個月,韋紹蘭被野獸們折磨;此後的一生,她被“慰安婦”這個身份折磨。

回到家後,她想到自殺。之前太害怕,也沒顧得上想。喝了藥,被鄰居救過來,才沒死掉。

“慰安婦”受害者韋紹蘭奶奶去世:用苦難的一生告訴我們兩個道理

原本我們只知道“慰安婦”這個詞,卻沒有看過“慰安婦”如此講述曾經,我們知道日本人曾經在慰安所的獸行,卻很難看到,倖存下來的“慰安婦”如何走過餘生。

“慰安婦”受害者韋紹蘭奶奶去世:用苦難的一生告訴我們兩個道理

韋紹蘭老人回憶起十三四歲時,她和一群男女青年,圍著鄰村的老伯學唱民謠,好開心,像接新娘子一樣。

“慰安婦”受害者韋紹蘭奶奶去世:用苦難的一生告訴我們兩個道理

有些經歷,在時光的打磨下,會銘刻進你的身體。當訴說到自己的遭遇時,語言樸實的韋紹蘭老人,居然說出了像詩人般洗練的表達,眼淚都是往心裡流的。

在這個句子面前,多少人的文筆都要黯然失色。這是苦難天長日久的結晶。韋紹蘭老人居然不止一次地說了,“世界真好”。

她被經歷了,她勇敢地活著,她勇敢地說出來了。

她是一個偉大的女性!

“慰安婦”受害者韋紹蘭奶奶去世:用苦難的一生告訴我們兩個道理

03

慰安婦(Comfort woman)是日本軍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 期間強徵的隨軍性奴隸,大部分慰安婦來自中國、朝鮮半島、日本本土、日據臺灣,也有許多琉球、東南亞、荷蘭等地的女性,其中在日本本土召集的慰安婦又被稱為女子挺身隊。

據估計,日軍二戰期間前後共奴役約40萬女性充當日軍性奴隸,其中包括約20萬中國大陸女性和約18萬朝鮮人。

人在戰爭中被剝離了文明的遮羞布,剩下了光禿禿的動物本能:生、死、性。

有一部影片叫《戰爭讓女人走開》,描述了男人希望獨自扛起戰爭苦難的美好願景,但是,事實上戰爭給人類帶來的所有苦難,女性都無法避免,而且除此之外還多了一份性的盤剝。

據一些慰安婦倖存者回憶,她們每天每人平均接待數十名日本士兵,喪失了所有作為女人應有的尊嚴、自由和健康。多數人因為不堪其辱失去生命,而倖存下來的少數,繼續遭受各種不公平的待遇。

後來的日子裡,有些地方,很多慰安婦倖存者的日子到了難以維生的地步。大多數孤老一個人生活,有些受害者到晚年自殺……

山西老人侯冬娥,在盂縣高莊最破爛、矮小的窯洞悄無聲息地死去後,她的一生只有《工人日報》記者陳宗舜記下的這樣一些片段:她是村子裡最受輕視的女人,大家不叫她真名,稱她是“進過炮樓的”,更有人拿她的遭遇當笑話說。有一個雨天,她重重摔倒在村口,因為嫌她“不乾淨”,沒人肯過去扶她……

這是一個時代的不幸,也是整個人類的恥辱。

其實,中華民族五千年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女性總是被撕扯到這個民族的最末端,承受著比男人更為深重的苦難。

各種精神枷鎖束縛著女性的一生,甚至最後連性也成為了束縛她們的精神枷鎖。

好在,她們的生命在殘忍的歷史面前被鍛造的愈發堅韌,愈發讓人感受到道義和良心是無所不在的。

許多頑強生存下來的慰安婦倖存者站出來了,中國大陸有200多人參加了登記。

她們頑強地活下來,勇敢地站出來,是我們整個民族的幸運。

“慰安婦”受害者韋紹蘭奶奶去世:用苦難的一生告訴我們兩個道理

04

峰會、貿易爭端、韋紹蘭離世,這三件事表面上沒有什麼關係,其實裡子卻是同一個道理,一個家國情懷與黎民百姓的故事。

數字峰會大咖雲集,是一個國富民強苦練內功的結果,前進與發展,永遠在路上。

中美貿易紛爭,可能又會讓股市生靈塗炭,哀鴻遍野。這種鬥爭,只是開始,遠遠沒有結束。

而韋紹蘭老人的離世,將標誌一個民族悲劇的結束。


05

綜合回看這三件事,至少教會了我們兩個的道理:

它教會我們的第一個智慧,便是學會如何正確對待人生的苦難。

人生的底色是苦的,這就如無常是命運的永恆主題一樣。因此,生而為人,就要做好生不逢時的心理準備,就要隨時學會扼住命運的喉嚨,與其抗爭到底,絕不輕言失敗,絕不妥協,因為妥協就是生命的枯萎,就是人生的最大悲哀。

數天前,漳州一個年輕媽媽因為家庭關係不良而帶著孩子自殺了,令人扼腕長嘆。我們同情她的苦難,但她們的苦難如果與慰安婦倖存者相比較,那又算什麼事呢?

慰安婦倖存者所經歷的苦難,是人類歷史上從來都沒有過的。她們從這些苦難中活過來了,還有誰比她們更勇敢呢?更重要的是,她們在苦難中得到了成長,而且這點可能連她們自己也沒有意識到。

一個經歷過艱難的人,不容易被人嚇倒;一個經歷過苦難的人,不容易隨便失志;一個經歷過大難的人,會有內在的勇敢,使人胸有成竹、淡定從容地面對任何事物。

正如詩人荷馬所說的:誰經歷的苦難多,誰懂得的東西也就多。

“慰安婦”受害者韋紹蘭奶奶去世:用苦難的一生告訴我們兩個道理

她們教會我們的第二個智慧,便是沒有國的強大,就沒有家的安寧。

這麼多年過去了,老人們在等待隔壁國家的道歉,而隔壁國家卻在等她們死去。這是一個令人遺憾的局面,這更應激勵當代的年輕人要為了祖國更好的發展而去奮鬥。只有國家強大了,才可以更好的保護人民,才可以有底氣的站立在世界上,國富民強。

現在許多人去隔壁國家旅遊回來,總會大為感慨地說他們如何發達,他們的國民素質有多高,卻忽視了他們至今連道歉也不說的事實。

一個沒有責任心和擔當精神的民族,並不值得尊重,相反,卻不能不令我們後怕和警惕。

比起隔壁,如今,我們這個民還有更強大的對手。妥協不是出路,只有讓這個國家真正強大起來了,才有去爭取平等與和平的權利。

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慰安婦”受害者韋紹蘭奶奶去世:用苦難的一生告訴我們兩個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