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啥讓我們吃“苦”?


憑啥讓我們吃“苦”?


丨苦夏?多吃苦!丨

憑啥讓我們吃“苦”?

▲ 初夏的餐桌,很容易就被苦瓜霸佔。圖/網絡

-風物君語-

以”苦“克”苦“




憑啥讓我們吃“苦”?


憑啥要我們吃苦?

“欲知春與夏,仲呂啟朱明。”立夏後,陽光都由金黃的絲絨變得肥肥厚厚,愈發飽滿。


作為盛夏時節的開端,立夏又稱朱明節。“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立夏過後,隨著氣溫的攀升,植物在烈日下愈發蓬勃。與之相反的是,人體卻在炎暑裡易生倦怠煩悶之感,因而有“苦夏”一說。

作為“大吃國”的子民,沒有食慾是絕對不能忍受的事情。夏日的餐桌,急需清爽的苦味食物“以苦克苦,清涼解暑,SLAY全場。

在我國,“吃苦”的傳統自古有之。“採苦採苦,首陽之下。”在《詩經·唐風·采苓》中,就記載了先民們採摘苦菜的勞動場景。

“誰謂荼苦,其甘如薺。”至於苦味菜的味道,倒要因人而異、因地而異了。

憑啥讓我們吃“苦”?



憑啥讓我們吃“苦”?


苦瓜,好苦一蔬菜

夏天是屬於苦瓜的季節。

<strong>

憑啥讓我們吃“苦”?


《本草綱目》記載,苦瓜可除邪熱、解勞乏,清心明目。作為夏日餐桌的熟面孔苦瓜簡直是食品界的百搭之王,涼菜、做湯、清炒皆宜,沒有什麼不能與其組CP。

涼拌 | “苦瓜香油”食不愁

涼拌,是“吃苦”的首選。

<strong>

清脆爽口的苦瓜,佐以晶亮的香油,再加入鮮紅的辣椒絲調味。夾上一片放進嘴裡,苦瓜的清香與香油的香醇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微苦的口感一瞬間喚醒了味覺。香油的醇香和辣椒的鮮辣緊隨其後,共同在口腔裡炸裂。


憑啥讓我們吃“苦”?


幾經咀嚼後吞嚥下肚,一股甘甜又隨之在嘴巴里蔓延開來。苦盡甘來,回味無窮,是對涼拌苦瓜的最佳註釋。

炒| “苦瓜雞蛋”鴛鴦羨

苦瓜炒雞蛋是人們餐桌上的熟客。

<strong>

憑啥讓我們吃“苦”?


炎炎夏日,在高溫的炙熱擁抱中,不少人都食慾不振,蔫蔫巴巴。這時候,一盤苦瓜炒雞蛋可以輕而易舉地拯救你的胃口。

與涼拌苦瓜的清淡不同,苦瓜炒雞蛋的口感更加醇厚。苦瓜被蛋液緊緊包裹,入鍋後,油汁混著蛋液裹在苦瓜表層,使得本就順滑爽脆的苦瓜更加鮮滑。

憑啥讓我們吃“苦”?


雞蛋的鮮嫩,勾出了苦瓜的澀甜。表面粗糙的雞蛋被打通了周身的每一個氣孔,氤氳而出的清甜苦味,才是苦瓜真正的迷人之處。

煲 | 苦味菜的“大佬”

當苦瓜遇上五花肉,鮮嫩清爽的滋味,絕對稱得上是苦味菜裡的“大佬”。


憑啥讓我們吃“苦”?


濃白的湯汁浸潤著肥瘦分明的五花肉片,青翠的苦瓜為原本不鮮豔的菜色增添了生機,香菇丁靜靜地漂浮於濃稠的湯汁上,將自己的濃香將無聲息地融入其中。

砸吧幾口湯,順滑的口感瞬間包裹了舌尖,清苦的氣息向上蒸騰,觸及上顎後又悄悄飄散,化成甘醇的回味,撫平嘴巴里寡淡的寂寞。

生活就像一盤苦味珍饈,苦盡才能甘來。這個夏日,如果能沉浸在苦瓜的魅力裡,自討“苦”吃,擔保你能換得一身清涼。

釀 | 苦味菜的謙謙君子

釀菜是客家人常見的烹飪方法。清香四溢的苦瓜,在客家人眼裡是最適合釀造的食材。將苦瓜切小段後掏空,肉泥、紫薯、南瓜等食材,都能與苦瓜圈作伴,帶來不同的味覺體驗。


憑啥讓我們吃“苦”?


苦瓜有著“君子菜”

的雅號,苦瓜雖苦,但它從不把苦味沾染於“他人”,倒是自身的清苦,往往能誘發其他食材的鮮香

客家苦瓜釀多以五花肉入餡,或,苦瓜的清香伴著肉餡的鮮美,總能在五月的夏日,送上一抹清涼。


憑啥讓我們吃“苦”?


趁著熱氣尚未飄散,夾一塊苦瓜釀送入口中,脆爽的苦瓜撞到牙齒後,炸出爽口的汁液,混入鹹鮮的肉餡,齒頰間的味覺被充分調動,層次飽滿的脆嫩清爽,順著咽喉下滑至胃部,舒爽又滿足!


憑啥讓我們吃“苦”?


苦菜,主食一霸


“春風吹,苦菜長,荒灘野地是糧倉。”立夏前後,是苦菜“瘋狂”生長的季節,這時的苦菜鮮嫩無比,是嚐鮮食“苦”的不二選擇。

作為一種甘中帶苦的野菜,苦丁菜又被叫做苦菜。在喜食麵食的北方人眼裡,入餡是苦菜的最佳歸宿。


憑啥讓我們吃“苦”?


將苦菜用開水燙熟,擠出苦汁後剁碎,摻入新鮮的五花肉泥,依次加入香菇、生薑、蔥花、食鹽、生抽、料酒等輔料攪拌均勻,苦菜的鮮味中和了五花肉的油膩,苦菜又充分調動了肉質的鮮美。

在水蒸氣的氤氳下,肉汁浸入苦菜,苦菜的苦甘與肉泥的鮮香充分融合,混著麵粉的麥芽香,香味很輕易地就佔據了整個廚房。


憑啥讓我們吃“苦”?


當苦菜與玉米麵粉、蛋液巧妙地融為一體,人們的早餐桌,便又多了一位“熟客”。

苦菜玉米餅,極易上手。將苦菜剁碎摻入玉米麵粉,加入雞蛋攪拌,上鍋鍋烙至金黃,一張焦黃酥脆、營養可口的苦菜玉米餅就大功告成了。

趁熱來上一口,苦菜的苦澀已化成細密的味覺點填補了玉米麵在口感上呆板的空白,雞蛋的加入,適當地中和了苦菜的清苦,同時在苦菜的襯托之下顯得愈發得鮮美,細細咀嚼,玉米麵粉的綿密後來居上,將酥香的餅味最終落腳於甜。




憑啥讓我們吃“苦”?


若你也喜歡苦筍,那我們就是好朋友

“鯷魚苦筍香味新,楊柳酒旗三月春。”春末夏初,食苦筍是南方人之間的默契。此時正是毛竹小露“尖尖角”的時節。春天的毛竹鮮筍有甜、苦之分,通常情況下,苦筍個頭要大上許多。


憑啥讓我們吃“苦”?


苦筍又名甘筍、涼筍,溼潤蔥鬱的峻嶺高山是其“撒歡”生長的天堂。苦味食物在大多時候很難得到人們味蕾的偏愛,但脆嫩色白的苦筍,卻能在食苦界“出圈”,

回甜滑口的滋味,引得不少詩人為其留下筆墨。

蘇軾稱讚苦筍:“待得餘甘回齒頰,已輸巖蜜十發甜。”陸游烹製苦筍之餘,亦寫下“薏實炊明珠,苦筍饌白玉。”的詩句。


憑啥讓我們吃“苦”?


南方人最懂苦筍的脆爽。雨後的清晨,縈繞在薄霧裡的苦筍苞,是山野送給人們的絕佳禮物。此時的苦筍最適宜剝殼生吃。冒頭的筍尖有著雨露的清雅之氣,筍苞中間則略帶清苦,被埋在土裡的部分卻又爽滑甘甜


“鮮”,是苦筍的同義詞。或炒或燒或入煲,苦中回甜的苦筍總能成就一餐佳餚。

煲湯是廣東人處理食材的首選,人間滋味,全在一煲湯內。苦筍洗淨入煲,是廣東客家人對於“吃苦”的定義。苦筍作為主料,配以五花肉、淡菜、酸菜一起煲制,鮮、苦、酸各種滋味相互交織,倒融成一味奇妙的醇香。


憑啥讓我們吃“苦”?



憑啥讓我們吃“苦”?


蒲公英,食苦界的”小清新“


“苦以當茶烘野卉。”作為苦味菜家族裡閃亮的一顆明星,蒲公英在花草茶屆久負盛名。將以風為媒的蒲公英晾曬入茶,是百姓初夏食苦的智慧。


憑啥讓我們吃“苦”?


《唐本草》記載:“蒲公草,葉似苦苣,花黃,斷有白汁,人皆啖之。”略帶苦澀的蒲公英,喚醒食慾的同時,還有解毒消腫的藥效。蒲公英茶的澀香清冽,往往能為夏日送來一味清涼。

蒲公英粥是食苦界的“小清新”。蒲公英混入糯米煮粥,消暑之餘,也有助於腸胃的消化。糯米熬製的軟軟糯糯,用它的香甜把蒲公英慢慢包裹,蒲公英的清香異軍突起,調和了糯米的甜厚膩人。


酸、甜、苦、辣,每一味都有自己存在的意義。苦夏,食“苦”,不苦。

憑啥讓我們吃“苦”?

立夏這天,你的家鄉都吃些什麼呢?


- END -

文丨Che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