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四川省叫四川?

邱自由記憶學513


和中國許多被改了名的地方一樣,四川最初本不叫四川,而是叫蜀!

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的商周時代,那時候的四川大地便出現了國家,名為古蜀國,如今著名的三星堆遺址就是曾經古蜀國的都城。

而到了戰國時期,秦軍入蜀,滅亡蜀國,實行郡縣制,蜀國就成了蜀郡。

而到了西漢時期,漢武帝在全國設13州,四川便成了益州!後來在三國魏晉南北朝,數百年的亂世之中,四川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誕生了許多的割據政權,比如劉備的蜀漢,李雄的成漢等等。

那麼這“四川”二字又是從何而來的呢?這還得從唐朝的行政區劃改革說起

到了唐代,李世民對當時的領域進行了劃分管理,分中國為十道,那時唐朝疆域也算是遼闊,這麼多的道中,為了便於管理,有進行了更為精確的劃分。把疆土南部的領域統稱為劍南道,劍南道的東邊是山南道。


公元733年,在唐玄宗繼位的時候,把疆土根據之前的劃分又做了新的規劃,成為了十五道。隨後以劍南道為中心,劃分道路兩邊各為東西大道,東道和西道,這在後來也被稱為劍南兩川。再加上山南道,在唐朝時期被叫作“劍南三川”。為了稱呼更加的方便,“兩川”和“三川”也就逐漸成了約定俗成的代稱。

看到沒有,這裡就已經“三川”了啊,而到了宋代“四川”正式出現。

<strong>

宋代時,四川地區到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統稱“川峽四路”,簡稱為“四川路”或“四川”,這個時候起,四川這個名字也就保留和流傳了下來。

元代於至遠十七年(公元1281年)正式建致“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省治設於成都,四川於此正式建省。

明時分全國為十三行省,今四川即為四川省。清初分全國為十八行省,四川行省區域之西北境已至理塘、巴塘等地。辛亥革命後,1935年,四川省再次非分,這次是分成了兩個區域,一個是行政督察區,另一個則是西康督察區。建國之初,曾經把原四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個行政公署,1952年撤消行署,恢復四川省建制。1955年撤消西康省,其金沙江以東地區劃歸四川省。



1997年,川渝分治,再次劃分,重慶市容納了原來的川東一些領域。剩下的就是現在的四川省了。

當然了,“四川”之名還有另一種說法,在古語中,"川"即河流。

《釋名》有言:“川”即“穿”也,穿地而流也。《禹貢》也有言高山大川。《周語》有言: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四川”顧名思義,就是四條大河咯。那麼這四哪四條河呢?現代人一般指的金沙江、雅礱江、岷江、嘉陵江這幾條大河。


白話歷史君


作為一個在四川生活了13年的北方人,最開始也不知道為什麼四川叫四川,而不叫三川或者兩川呢!一次偶然機會才得知四川名字的由來!

其實四川名字的真正由來是從秦至北宋時期宋真宗最終形成的“川峽四路”區域的簡稱。“川峽四路”具體是指利州路(今陝西省漢中市);夔州路首府(今重慶市奉節縣);梓州路又稱潼川府路首府(今四川省綿陽三臺縣後遷瀘州市納溪區);益州路又稱成都府路首府(今四川省成都市)。

上古時我們先民在四川盆地及其四周創造了四川文化的那個區劃,秦時置為巴郡、蜀郡,漢設益州部。唐設劍南道,在唐玄宗以前的行政區劃,只有劍南東川、劍南西川兩節度使並且分別在今天的成都和綿陽市三臺縣設立治所,簡稱“兩川”。

唐玄宗對此區劃作了調整,有了劍南西川道、劍南東川道和山南西道的設置(山南西道轄今陝南、川北地區、治所在漢中)。這樣,便有了“三川”的簡稱。

北宋又設西川路和峽路,後將西川、峽二路分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四川一名由此產生,元合併四路設置四川行省,明置四川省,後改四川布政使司;清又改稱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合併恢復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








美圖美景分享達人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川”字作為地名最早應當是與河流聯繫在一起的。

川的象形字

《釋名》有言:“川”即“穿”也,穿地而流也。《禹貢》也有言高山大川。《周語》有言: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川字最開始就是河流的意思。

在這種直管的認識下,很容易將四川這個地名的由來,聯繫到四川盆地的諸多條河流上。

四川的河流

因為這個號稱天下陸府的盆地中,並不缺乏名山大川。

一種比較流行的說法,就是講四川對應金沙江、雅礱江、岷江、嘉陵江這幾條大河。

不僅現代人有這樣的錯覺,元代人的地理類書籍中,也有記載:“今成都府,潼州,利州,夔州四路,取氓江,沱江,黑水,白水四大川以立名也。”

要知道,四川盆地的河流很多,為什麼單獨以四條河的名字命名呢?並且到底是哪四條河呢?這是說不清楚的。

歷史地名的發源演變,還是要從歷史政區的變化說起。

比較可信點的觀點是:四川這個地名,誕生於宋代。

因為宋代有確切的史料記載:

宋真宗鹹平四年 (1001年),將轄區位置就在今天的四川的川峽路一分為四,這四路分別是益州路、利州路、梓州路、夔州路。四路合稱為川峽四路,因此就有了“四川”路這個簡稱。

從川峽四路到四川,這個說法較為可信。

但是現在有學者發現,在唐代的文獻中,就有“劍南四川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唐憲宗元和八年 813年)、“褒斜四川節度使陳敬瑄”(僖宗廣明元年 880年)等關於四川這個地名的記載。

由此而知,四川這個地名,恐怕在唐代就產生了。而非產生自宋代。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我乾脆替大家直接問了吧:

四川得名的原因是因為境內有四條大江或川流嗎?

這就是屬於望文生義了。

確實存在這種觀點,認為“四川”得名的原因是因為境內有四條主要的川流,即長江、嘉陵江、岷江、金沙江。但是——

按照這樣的觀點,四川為什麼不叫四江呢?四江豈非比四川更形象具體?

因此,以河流而論地名的觀點,顯然是失之毫厘謬以千里也。表面上可能是對的,實際上偏差很大。

四川的得名與宋代的行政區劃建制有關。

北宋鹹平四年(1001)將西川路和峽路拆分為益州、梓州、利州和夔州四路,總稱為“川峽四路”。

經過長時期的演變,“川峽四路”簡稱為四川。等到南宋時期,朝廷已經在四川設立宣撫、制置等總覽四路軍政的官職了。元朝時期,將四路合併為四川行中書省。這就是四川的由來。

總而言之,四川的得名與江河無關,這是很顯然的事情。


HuiNanHistory


四川省名由"川峽四路"而得名, 路是宋朝行政區劃別稱,川峽四路之前只有兩路,即西川路和峽西路,西川路轄置益州、梓州;峽西路轄置利州路、夔州,當時全國共15路,而兩路之前只有一路即川峽路。宋人分為四路稱其為”川峽四路“。



其實四川就是宋時四路的簡稱,而為什麼叫四川而不是四路,因為唐時四川地區分為劍南東川和劍南西川,後人有時稱四川為兩川地區,在古人的眼裡,"川"就是泛指三峽以西的四川盆地,成都平原以及貫穿其中的江河川穀。

古時川峽四路與現今的四川省並不是完全吻合。行政管轄區域大致包括:今四川大部、重慶全境、陝西漢中秦嶺以南的子午河、星子山以西地區,貴州的安順、貴陽遵義、銅仁等區域,以及甘肅文縣。而漢時的益州才是四川的雛形。


但可以肯定的一點,四川就是秦嶺之南,青藏高原之西,雲貴高原之北,三峽以西的一塊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而這片區域在未分設重慶市之前的四川全境就是古巴蜀之地,蜀國相當於益州及現今的四川,佔據四川盆地。巴國相當於坐臥大巴山腹地三峽以西的現今的重慶市。兩路中蜀地相當於西川路,巴渝之地相當於峽西路。後來為為防止地方割劇,將秦嶺之南的部分地區劃歸陝西。


從地理角度來看,"川"其實就是四川的主題,"峽"是四川的東界,由於四川位於長江上游,川西高原西緣西藏高原和橫段山脈,這裡丘谷相間,水網密佈,孕育了長江較大支流諸如雅礱江、岷江、大渡河、嘉陵江等,打造出成都平原與四川盆地這樣的天府之國。長江經重慶夔門口東入三峽完成了在四川的奔跑。真所謂高峽出平湖(盆地)。因此,可以理解為峽西(三峽以西)的西川之地就是美麗的四川。 四川不缺的就是"川",四是緣於四路,但川並不只四個,長江在四川較大的支糸也不下四條,而縣級以上地名如北川、青川、合川、永川、汶川等也不止四個。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就是較大的"川",有水便有川,有川亦有峽,所謂風水寶地、天府之國,無愧於"揚一益二"之美譽。

而川更多是相對於山或峽而泛指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與縱橫其間的山川河流。 四川在距今25000年前就開始出現人類文明,並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形成了以寶墩文化、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為代表的高度發達的古蜀文明。古蜀文明與華夏文明、良渚文明並稱為中國上古三大文明。東周時秦楚兩國發現這片美麗的土地為巴、蜀之國,經反覆爭奪後被秦兼併。成為列代的米庫糧倉和戰亂政權的避風港。


手機用戶4142248477七王


第一種說法

“四川”的“川”字是“大河”的意思,顧名思義是“四條大河流經之地”。

這四條大河也就是在四川境內的金沙江、雅礱江、岷江、嘉陵江。

第二種說法

“四川”這個名稱最早還是起源於宋代,而不是起源於“四條大河”。雖然“川”字的最早意思是指河流,但“四川”的“川”其實不是指河流,而是指平原,是“平川”的“川”,而不是“川流”的“川”。

上古時我們先民在四川盆地及其四周創造了四川文化的那個區劃,在秦朝時置為巴郡、蜀郡、漢代叫益州。唐代改為劍南道,後分為劍南西川道和劍南東川道,分別在成都和三臺設立治所。

在唐玄宗以前的行政區劃,只有東、西兩川,所以簡稱“兩川”。唐玄宗時,他又對此區劃作了調整,有了劍南西川道、劍南東川道和山南西道的設置。這樣,便有了“三川”。

後來由於宋真宗調整,又在益(成都)、梓(三臺)、利(漢中)州三州之外,新置夔州(奉節),於是,這一區域在宋代便被稱為“川峽四路”,後來就簡稱為“四川"。

這就是“四川"的真正來源。

綜上所述,“四川”是因為巴蜀盆地四周高山環繞而中部平原或丘陵錦延這種地形而得名,不是因為具體哪條河或哪幾條河而得名。一般巴蜀盆地可泛稱“四川”,而其東西南北部又可稱西川、東川、北川、南川或者是川西、川東、川北、川南。


小豬也配齊


據史料記載:四川,古梁州之域,又名益州。東川潼川,西川成都,南川夔州,北川利川,故名四川。

劍閣表雲棧之固,瞿塘鎖巴峽之流。界以番族,阻以蠻方。連荊丶沔,接漢丶陝。山叢峰冗。領十一府丶九直隸州丶十一州、一百一十一縣。


瞭然翁523


重慶直轄,如果不做行政區劃調整,“四川省”可以沿用。但是四川省當甩包袱一樣擯棄了貧困的下川東地區,四川省就沒資格叫四川省了


漢未央


宋朝在行政區劃上實行州、縣二級制,同時在地方設置"路",路是直轄於中央並高於州的一級監察區。997年(宋真宗趙恆至道三年),開始劃分全國為十五路,後又析為十八路,又析為二十三路。

北宋鹹平四年(1001年),宋朝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其間設四川制置使、四川宣撫使等官職,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跪射俑


解放前有東川(重慶地區) 西川(成都平原)南川(攀枝花等地)跟北川(漢中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