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網信:兼職刷單月收入可以過萬 大學生 寶媽屢屢中招

套著“兼職刷單”偽裝的詐騙套路,利用在校學生熟悉網絡操作,卻又涉世未深、急於賺錢的心理,不斷入侵校園取得受騙人的信任後,犯罪分子會不斷提升刷單金額,再以各種理由要求受騙人反覆多次刷單,一旦受騙人警覺或提出申請退款,就迅速拉黑對方。

河北網信:兼職刷單月收入可以過萬 大學生 寶媽屢屢中招

互聯網伴隨著不少年輕人成長。但隨著詐騙手段花樣翻新,騙子正把矛頭對準網絡上的年輕人。

“刷單”是指電商付款請人假扮顧客購買商品,但實際上並不真正發貨,僅僅是在線完成的“空交易”,是電商為了提高銷量和好評率的一種不合規行為。“兼職刷單”詐騙正成為青年人網上兼職的“公害”。據公安部門不完全統計,年齡在18歲至30歲的年輕群體已成為受害的重災區。

針對性的詐騙手段、年輕人的社會閱歷不足、電商平臺和支付機構風控不到位等問題,正讓非“網絡弱勢群體”的年輕人在網絡世界中屢屢“掉坑”。

網上刷單暗藏騙局,年輕人表示“很受傷”

“參與刷單佣金高達15%”“利用碎片時間刷單,賺取每月生活費”“足不出戶,輕輕鬆鬆,每月三千到手”...類似這種“兼職刷單”的廣告,通過短信、郵件、聊天群等方式,在很多大學生的生活裡頻繁出現,不斷尋找著“目標”。

殊不知,這背後是套著“兼職刷單”偽裝的詐騙套路,正利用在校學生熟悉網絡操作,卻又涉世未深、急於賺錢的心理,不斷入侵校園。

2018年12月9日,上海市公安局青浦分局接報稱,一在校大學生兼職刷單被騙近10萬元。警方初步調查,受騙人黃某繫上海某高校大一學生,其於2018年12月在郵箱內發現一份兼職刷單郵件。“利用碎片時間,手機半個小時輕鬆搞定,每月賺兩三千元不成問題,這些宣傳語吸引了我。”黃某事後回憶說。

黃某根據郵件提示加了對方QQ好友,對方自稱是“網絡兼職招聘中心”,黃某之後選擇了“刷單10萬元返現8000元”這一檔的兼職刷單,但需先墊付本金。黃某將自己的某網絡購物平臺賬戶給了對方,對方下單後黃某再進行支付。“第一筆我刷了5萬元,對方返現了4000元到我支付寶賬號。”黃某表示,收到4000元兼職費用後,自己對此深信不疑。

河北網信:兼職刷單月收入可以過萬 大學生 寶媽屢屢中招

之後黃某又根據對方要求,連續刷單,墊付了8.7萬元本金,室友發現後提醒她小心電信詐騙。黃某隨即警覺要求對方返還自己已支付的8.7萬元,但對方以尚未完成10萬元的刷單任務為由不予返還,之後還將她拉黑。黃某無奈只能報警。

上海徐彙區的俞小姐也同樣遭遇了“兼職刷單”的詐騙,其過程與黃某如出一轍,接到“邀請其為店鋪刷好評”短信後,與對方QQ聯繫。在完成第一筆刷單任務並拿到費用後,俞小姐投入了更多本金刷單,發現始終無法完成任務,5.7萬元本金也要不回來。

據上海市公安局浦東新區分局初步統計,過去兩年兼職刷單詐騙和網絡交友戀愛詐騙的佔比明顯提升,兩類案件的案均損失在所有類型中排名前兩位。而在兼職刷單類詐騙案中,近半數的受害者是18至30歲的年輕人。

專業分工、長線釣魚,年輕人防不勝防!

上海市反電信網絡詐騙中心探長範華告訴記者,“兼職刷單”類詐騙正是針對在校學生設計。“碎片時間”“足不出戶”“網絡操作”“輕鬆賺錢”等宣傳語,對在校學生非常有“吸引力”。而學生們急於賺錢的心理和缺乏社會經驗,給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機。

“犯罪團伙一般是群發‘兼職刷單’的短信、郵件等,或者在網上放出大量‘兼職招工’的信息,受騙人看到後主動與犯罪嫌疑人通過社交軟件聯繫,之後就是填寫個人簡歷和各種申請表。犯罪團伙則據此來判斷受騙人的身份以及大致能詐騙的金額。”

範華告訴記者:“開始,受騙人在指定電商平臺付款刷單後,會很快收到少量刷單返現。在取得受騙人的信任後,犯罪分子會不斷提升刷單金額,再以‘系統故障’‘刷單延時’‘總單未完成’等理由要求受騙人反覆多次刷單,一旦受騙人警覺或提出申請退款,就迅速拉黑對方。”

上海市公安局徐匯分局民警朱春輝告訴記者,“兼職刷單”類詐騙如今已發展成熟,“為了博取應聘者的信任,犯罪分子通常會在線上給應聘者展示各種營業執照、企業註冊文件、後臺系統頁面等,來營造自己誠信經營者的形象,但這些所謂的執照都是通過簡單PS偽造出來的。”

河北網信:兼職刷單月收入可以過萬 大學生 寶媽屢屢中招

此外,犯罪團伙的專業化和細緻分工,也讓年輕群體防不勝防。“這種團伙裡既有專門發佈廣告的、專門為應聘人員介紹‘兼職內容’的、專門對接的‘客服’‘業務經理’,還有負責後臺層層轉賬和套現的財務人員。”

朱春輝說,為了引誘受騙人,犯罪分子還會先給應聘者一兩個比較小額的刷單任務,按照“約定”返還本金和佣金,曬兼職的受益、付款截圖等,贏得受騙人信任,“放長線、釣大魚”。

打擊、防範共治,源頭遏制詐騙發生

消費者在網購時,商家的信譽、商品銷量、顧客評價都會成為重要的參考因素。但在個別電商平臺裡,有商家為了謀取商業利益,進行虛假交易,催生出“刷單”“刷信譽”的產業鏈。而犯罪分子正是利用了年輕人對這一行為司空見慣,進而放鬆警惕的心理。

上海中浩律師事務所龔清華律師表示:“所謂刷信譽,是指在購物網站中,賣方為提升網站或商品的人氣,而採取的一種違規商業炒作模式。”

龔清華說:“對於兼職的刷客來說,並不需要擁有此件商品,只要幫助賣家完成交易,就能獲得佣金。兼職刷信譽本身就是一個非法行為,不僅破壞了誠信體系和市場公平競爭,還可能構成違法行為,被犯罪分子利用。”

支付寶安全專家張博接受採訪時表示,根據他們的後臺數據統計,以“兼職刷單、高額獎勵”為名的刷單行為基本都是詐騙行為,不少騙子會通過社交軟件專找學生下手。據不完全統計,這一類案件中,18歲至25歲受害者佔到整體的近6成,其中大多為學生。

業內人士建議警方應加大打擊力度和防範手段宣傳,此外相關電商、網絡支付機構也應承擔社會責任。“打擊是事後補救,關鍵在前期防範。”龔清華說。

據瞭解,已有網絡支付機構建立了整套的網絡“灰黑產業”行為的研究挖掘機制,可通過日常風險監控模型對電信詐騙進行持續監控,及時鎖定最新詐騙手法,通過智能風控系統進行實時攔截。

“比如用戶短時間內多次下單或多次給陌生賬戶轉賬,我們就會給出風險提示。如果用戶給一個涉嫌刷單的賬戶轉賬,系統會判定該筆交易存在風險,並彈出預警提醒,建議選擇延時轉賬乃至直接攔截支付。”張博說。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河北網信管理執法)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