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位性頭痛,耳悶耳鳴?試試這種新技術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頭疼組成功為一名低顱壓頭痛患者實施了靶向自體血硬膜外血貼療法。術後,患者頭疼、耳鳴等症狀消失,康復出院。2019年開年以來,神經內科積極開展以脊髓水成像/脊髓造影和靶向自體血硬膜外血貼為核心的低顱壓頭痛診療新技術,該患者成為醫院首位此項新技術的受益者。

宣醫科普|體位性頭痛,耳悶耳鳴?試試這種新技術

神經內科副主任武力勇在門診

低顱壓頭痛是神經內科頭痛門診中相對少見的一種類型,其主要表現為體位性頭痛。目前國內較為通行的診斷方法包括頭顱MRI及腰椎穿刺,治療上則以大量補液為主,但會造成大量漏診且治療效果不佳。不少患者因此延誤治療時機,承受疾病痛苦。

日前,一名頭痛患者因頭痛來宣武醫院就診。2個月前,該患者無明顯原因出現體位性頭痛,平臥時減輕,坐立位時加重。數天後,頭痛程度加重並出現雙耳聽力下降,耳悶耳鳴,在當地醫院診斷為低顱壓頭痛,靜脈補液治療後不見好轉。我院在進行頭顱MRI檢查後,結合病史,確診為自發性顱內低壓。

目前國際上對於自發性顱內低壓的發病機制的認識已經有了許多新的進展:患者由於先天硬脊膜發育異常,導致硬脊膜局部薄弱,在神經根肩袖處局部擴張形成憩室,偶發情況下,可破裂形成腦脊液漏。部分患者也可因脊椎骨刺刺破硬膜囊或者腦脊液靜脈異常交通,形成腦脊液漏。腦脊液漏導致腦脊液體積減少,硬膜和靜脈系統代償性擴張,形成頭痛等一系列臨床和硬腦膜增強等一系列影像學表現。

宣醫科普|體位性頭痛,耳悶耳鳴?試試這種新技術

放射科醫務人員為患者進行影像檢查

為尋找腦脊液漏口,神經內科頭痛組與放射科聯合開展了新技術——脊髓水成像及脊髓釓造影。患者脊髓水成像成功發現腰椎右側腰1-腰5水平異常水積聚,脊髓MRI造影發現頸4-頸7、腰1-腰5多個水平雙側硬脊膜憩室,其中腰3-4右側硬脊膜憩室可見造影劑外滲,提示腦脊液活動性漏,另頸5-6有可疑漏口。

3月14日,在麻醉科的大力支持下,神經內科副主任武力勇為患者進行了靶向自體血硬膜外血貼。由於患者腦脊液漏時間較久,在硬膜外腔機化粘連,患者硬膜外負壓已消失,所以術中探查硬膜外腔成為此次手術的難點;隨後抽取患者自體血,與造影劑混合,在C臂機引導下於腰3-4椎間隙注入硬膜外腔,術中患者未訴不適。

術後第二天,患者體位性頭痛、耳鳴症狀消失,目前已康復出院。該患者成為我院低顱壓頭痛診療新技術的首位受益者。

宣醫科普|體位性頭痛,耳悶耳鳴?試試這種新技術

武力勇(中)、副主任醫師李軍傑正在查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