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家一封信看哭董卿:人最大的教養,是原諒父母的不完美


麥家一封信看哭董卿:人最大的教養,是原諒父母的不完美


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


“我一個人坐在書房裡面,對著電腦。天色越來越黑,可是我覺得已經沒有力氣站起來去開燈。電腦藍色的光就映在我的臉上,我止不住地流眼淚。”

讀起麥家那封《致父信》,一向知性優雅的董卿也忍不住熱淚盈眶。

兩年前,因《朗讀者》相遇;兩年後,因《人生海海》重逢。

4月21日的《人生海海》新書發佈會上,麥家和董卿又聊起這段往事,再次讓無數人動容。

▽點擊收看董卿朗讀麥家新作《人生海海》


一位是著名作家,一位是國民主持人,在旁人看來,他們是那樣光彩奪目,也一定是父母眼中的驕傲。

但聊起自己的父親,他們又表現得和大多數人一樣,有些自卑,有些怨恨,又有些愧疚。

這也是很多中國父母的“通病”:他們對孩子的愛,卻常常讓孩子受到了傷害。

麥家的父親就是如此。

他是位普通農民,家裡成分不好,還要養活一家老小,脾氣也格外暴躁。

而年少的麥家非常叛逆,經常跟別人打架,為此沒少挨父親的打。

因為父親的毒打,父子之間產生隔閡。麥家發誓不再喊他爹,連續17年不跟他說話。

這樣的故事,讓董卿也深有感觸。她回憶起父親對自己的嚴苛,還是會忍不住地激動:

你不要照鏡子,不要買新衣服,不能有任何的文體活動。每個寒暑假做兼職,幹賓館的清潔工,一天一塊錢,30天30塊錢。很多人難以想象,一個知識分子可以對自己的獨生女兒這樣的苛刻。


即使到了現在,麥家也覺得自己“從小就沒有學會放鬆,一輩子都在緊張”,董卿也坦言自己有“自卑情結”,常常沒有安全感。

麥家和董卿的經歷,也讓無數人想起了自己的父母:

“小時候無論我考得多好,父親都不會表揚我,但考得不好,他一定會揍我。”“每次我有什麼想法,父親就會習慣性地否定我,覺得我一無是處。”“小時候被同學欺負了,媽媽不僅不安慰我,還罵我沒用,說為什麼別人只欺負我。”……


很多父母也許沒有意識到,他們當初對孩子的傷害,往往會融入孩子的血液裡,一輩子也無法割除。


麥家一封信看哭董卿:人最大的教養,是原諒父母的不完美


他們不懂你,不代表他們不愛你


小時候,我們往往會固執地認為,父母傷害了我們,是因為不愛我們。

直到我們自己也為人父母,才慢慢意識到父母的不容易。

後來麥家自己也當了父親,他與兒子之間也宿命般的開始了一場“戰爭”。

兒子初二時開始叛逆,整整3年時間,關上自己的房門,不準父母進入他的房間,拒絕跟父母對話。

麥家不知道怎麼辦,只能小心翼翼地陪在他身邊,試圖走進兒子的心。

如同天下所有的父母,當看到孩子身陷痛苦時,恨不得自己來替他受罪。

在《朗讀者》上,麥家說起這段經歷,眼裡隱隱閃著淚光:“陪伴兒子,就像陪伴一頭老虎一樣,你得小心翼翼。”


麥家一封信看哭董卿:人最大的教養,是原諒父母的不完美



後來兒子去美國留學,麥家在他的行李裡塞了兩個信封,一個裝了2000美金,另一個裝了一封信:

兒子,當你看到這封信時,你已在我萬里之外,我則在你地球的另一端。地球很大,我們太小了,但我們不甘於小,我們要超過地球,所以你出發了。……我愛你,真想變作一顆吉星,高懸在你頭頂,幫你化掉風雨,讓和風麗日一直伴你前行。


信不長,絮絮叨叨的全是一個父親對遠行兒子的拳拳深情。

兒子看到信後,回了兩個“感動哭”的表情,也讓麥家一下子淚奔了:這麼多年後,兒子終於向他打開了心門,父子終於和解。

這段經歷,讓麥家也想起了自己的父親。

他坦言:

一定意義上來說,我是一個失去父愛的人。我在扮演父親的時候,也沒有太稱職。但時間不能倒回。我想我父親不可能重新彌補對我的愛,我也不可能把我曾經失敗的角色重新彌補好。正因為這些東西,我才在小說裡在父子情深方面下了非常大的真心,放下了很多期待和祝願在裡面。


每個孩子與父母冷戰的時候,都會深深刺傷父母的心。

但父母不會跟孩子計較,只會默默陪在孩子身邊,守護著他,笨拙地表達著愛意。

也許父親從未當面誇過你,但他一直在心裡把你當成驕傲;

也許母親經常責備你,但她只是怕你受傷,擔心你走彎路。

如果有的人沒有以你期待你的方式來愛你,這隻能說明他們還不夠懂你,卻不能證明他們不夠愛你。

可惜這個道理,我們總是明白得太晚。


麥家一封信看哭董卿:人最大的教養,是原諒父母的不完美


人成熟的標誌,就是學會和父母和解


只有經歷了外界的風風雨雨,才知道家的可貴;只有見識了外人的虛情假意,才知道父母的良苦用心。


麥家一封信看哭董卿:人最大的教養,是原諒父母的不完美



現在的董卿,早已與父親達成了和解:

沒有一個父親是完美的,就像我很愛我的父親,但是我也很明白他會有哪些缺陷存在,可這並不妨礙我去愛他。我們並沒有不可調和的矛盾。曾經的矛盾只是他對我有很高的要求,而我當時還做不到。


從少年時期的委屈,到成年後的重新審視,董卿開始慢慢理解了父親。

董卿的父親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村家庭,從小就要掙錢貼補家用,但他還是努力考上大學改變了命運,所以才形成了“人必須要吃苦,先苦後甜”的觀念。

他之所以對女兒如此苛刻,也是愛之深責之切,希望女兒將來能過好日子。

同樣,董卿的父親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他變得越來越和善,不再衝女兒發脾氣,還經常反省自己過去做得不夠好的地方。


麥家一封信看哭董卿:人最大的教養,是原諒父母的不完美



都說養兒方知父母恩,父母的不完美,也許是生活所迫,也許是性格使然,但這些都掩蓋不了他們對你的愛和付出。

你只記住了父親的嚴厲,卻不知道他為了這個家在外面受了多少累,遭了多少罪;

你只記住母親打了你,卻不知“打在兒身,疼在娘心”,你捱了打,她比你更難過。

想起一句話,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年少時,他們為我們傾其所有,遮風擋雨;長大後,我們卻對他們越來越強勢,嫌棄他們跟不上時代,抱怨他們曾經犯過的錯誤……

一位朋友曾說起自己和父親的故事:

他年輕時跟父親關係不太好,畢業後就一直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有一次父親去看他,他去火車站接人時,才發現父親的頭髮已經斑白,他佝僂著腰,揹著幾大袋土特產,在人群裡手足無措地尋找著兒子……那一刻,他才意識到父親已經這麼老了;那一刻,他突然覺得自己就是個混蛋。


我們選擇與父母和解,其實也是在與過去的自己和解。

當你明白了他們的苦和累,懂得了他們笨拙的愛,才是真的長大了。


麥家一封信看哭董卿:人最大的教養,是原諒父母的不完美


這一生不長,請好好相愛


無論你現在與父母的關係如何,都不得不接受一個殘酷的事實:我們能陪伴父母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2008年,麥家的父親已經81歲了。

當初那個精壯的漢子,已經變成了一個風燭殘年的小老頭。他再也沒有力氣打兒子,最大的心願只是希望孩子常回家看看。

麥家這才意識到自己對父親的陪伴太少,趕緊把工作調回了杭州。只是當他回到家時,父親已經得了老年痴呆症,完全認不出兒子了。

這也成了麥家永遠的遺憾。

幾年後父親去世,他在《致父信》裡這樣寫道:

我還從沒有在您悲傷的時候安慰過您,沒有在您臥床不起時像您曾經抱過我一樣抱過您,沒有為您洗過一次腳,沒有為您剪過一回指甲……沒有,沒有,我沒有為您做的事太多!說真的,自從您病倒後我特別怕您死,我要贖罪,我要補錯。我欠您的太多,我要還給您。


對父親的愧疚,對故鄉的懷念,也讓麥家花了整整5年的心血,寫成了這部《人生海海》,作為送給家鄉和那段令他後悔的歲月的禮物。

這部小說也讓董卿感觸頗深,她感動於《人生海海》中的父愛,因為在這裡,她看到了自己的父親,看到他是如何笨拙地表達自己對“掌上明珠”濃烈的愛。

她用書裡的一句話評價麥家:“心有雷霆,面若靜湖。”

只可惜這樣厚重的作品,父親再也看不到了。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這大概是人生最悲哀的事了。

每個人的父母都不完美,但那份血濃於水的親情都是一樣的。

他們也是第一次當父母,請原諒他們的不完美,就像小時候,他們也一直在包容你的不完美一樣。

不要總覺得來日方長,不要等著父母低頭認錯,因為下輩子,無論相不相愛,你們都不會再見了。

人生苦短,別留遺憾。趁現在,好好相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