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尉氏:用柔肩扛起脫貧重擔的第一書記——崔萍萍

河南尉氏:用柔肩扛起脫貧重擔的第一書記——崔萍萍

該圖顯示前排右二為崔萍萍

中國發展網開封訊(張曉奇 馬承恩) 4月29日,在河南尉氏縣召開的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暨“脫貧攻堅·青春榜樣”表彰大會上,該縣總工會駐大馬鄉廟張村第一書記崔萍萍,榮獲了“脫貧攻堅·青春榜樣”先進個人稱號。

她是一位女性,卻用柔肩扛起了重擔;她只是一名駐村幹部,卻用雷厲的作風,不服輸的韌勁,帶領貧困群眾走向康莊大道。

從縣總工會機關來到偏遠村莊,從文靜、柔弱女子變成了扶貧女強人,36歲的崔萍萍自2017年12月1日擔任尉氏縣大馬鄉廟張村第一書記那一天起,就有了一個堅定的信念,那就是讓群眾脫貧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一年多來,崔萍萍在推動廟張村脫貧攻堅、黨建發展、產業項目等方面潛心研究,務實工作,用扶貧真情換來了廟張村廣大群眾的高度認可,成了貧困群眾的“貼心人”。

駐村初期,在經過大量的入戶走訪和實地調研後,崔萍萍帶領著工作隊員理清了廟張村的現狀,確定了發展思路,積極協調項目發展資金,加大對廟張村各項事業的投入。百姓的心聲就是崔萍萍工作的方向。

在走訪時崔萍萍瞭解到,百姓有一個普遍訴求:希望建一個文體活動場所。破舊的村委大院,讓她睡不著覺,搞好陣地建設是做好扶貧工作的保證。她白天在村裡工作,晚上回“孃家”尋求資助,協調項目、協調資金、協調工程隊。很快集休閒、娛樂、辦公的文化大院建成。接著,她又通過協調,排列整齊的健身器材也展現在了人們面前。

短短的一個月時間,疲憊的她體重消瘦了二十斤。為了改善村室辦公條件,她又在一個星期內,協調安裝了四臺空調,配備上了標準的辦公桌和二十把辦公椅,村室面貌大為改觀。總計投入71500元。有了這些基礎建設,廟張村的近千名群眾高興地投入到各種文體活動中,既鍛鍊了身體、又改善了村民精神面貌,有效推進了廟張村的移風易俗工作開展。

“唯有堅定信心,才能行穩致遠”。“作為一個弱女子,雖然幹不出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但我每天要做好關係群眾脫貧的每一件小事。”她在工作日誌扉頁寫到。

群眾的事無小事。她在走訪時瞭解到,貧困戶張永正體強力壯就是腦子有些遲鈍,長期找不到掙錢門路,於是她多次往返村裡的幾個民辦企業,向各老闆談張永正的情況,老闆們都怕張永正在工作中出現安全事故,婉言謝絕。她沒有氣餒、沒有洩氣,抽空就找老闆們為張永正“求情”,終於感動了一個叫張建省的老闆,答應接納張永正進廠務工,月工資1500元。並給張永正安排比較輕鬆的工作。那一刻張永正笑了,她“哭”了。

她有段時間感覺身體不適,以為是工作勞累的緣故,想著休息一下就會沒事了,但,一週後,還是感覺困頓又出現疼痛,在家人勸說下,才覺得有必要到醫院做下檢查。檢查後,醫生告訴她必須抓緊時間做手術。那一刻她猶豫了,一邊是貧困戶那期盼和信任,急需解決的眼神,一邊是醫生的聲聲忠告。為了更好的工作,她瞞著單位,請了一週假到鄭州做了手術。出院第一天她又瞞著家人回到了“久別”的“家”。媽媽知道後,哭著拉住她的手說“萍啊,咱不行就辭掉這份工作,我咋說也不能不要女兒啊”。

2018年的一場大雪,讓她經歷了一場生死考驗。一大早,她推門一看大雪封門、北風呼嘯,村裡幾位貧困老人的情況讓她放心不下,怎麼辦?!怎麼辦?!她來不及多想,急忙洗了下臉就開車向村裡趕去。來到村裡後幾個跟頭摔得她全身疼,鞋裡也灌滿了雪,她卻全然不顧,當看完張花周等幾位老人房舍安全、能溫暖過冬時,一顆緊張的心終於輕鬆了下來。

2018年9月的一天。剛吃過中午飯,突然接到媽媽的電話:“萍,你快回來吧,小孩發高燒39度多”,此時她真的是分身乏術,一邊是發高燒的兒子,一邊是國家扶貧“大考”在即,村裡還有很多工作要幹,真離不開啊!她給媽媽打電話說:“媽,小孩兒發燒正常,沒事的,你別怕,你帶小孩兒先去看看吧,我馬上忙完就回去。”電話掛斷,兩行淚不由得奪眶而去。這一忙,一直忙到了晚上8點多。她顧不上說一句話,快步出門,開車向家裡急奔。孩子那難受的樣子此時在她腦海裡浮現,再浮現!當她趕到衛生室看到正在輸液的孩子時,一股愧疚之心讓眼淚模糊了雙眼。

“扶貧工作無小事,群眾的事就是自己的事,群眾的困難就是我個人的困難,只要能幫群眾解決困難,早日脫貧致富,再苦再累我也覺得欣慰”。她在日誌中這樣寫到。

她在幫助村民擺脫貧困的同時,也不忘關注村裡的精神文明建設。今年,她組織召開了廟張村首屆“好婆婆,好媳婦,好妯娌”評選活動,在表彰會上,不但弘揚了正風正氣,好人好事,還進行了歌曲、舞蹈、小品表演,極大地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如今,廟張村兩委班子凝聚力強了,“5+N”黨日活動正常開展了,村民臉上笑容多了,村幹部幹勁十足了,她用真心、真誠地奉獻,換來了廟張村整潔的村容村貌,換來了黨員幹部的聚力、氣力,換來了群眾臉上燦爛的笑容。

為了改變一些貧困戶“等、靠、要”的思想觀念,她出臺了針對貧困戶的積分考核辦法,激勵貧困戶通過自己的雙手,掙“積分”,去改變自己的命運,去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現如今,廟張村貧困戶,戶戶爭創先進蔚然成風,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積分考核”的強大動力。他們可以用“積分”到愛心超市換取包括衣服、米、面、油、日常生活用品等等。“積分”考核換來了朝氣,換來了幹勁,換來了幹部、貧困戶臉上欣慰的笑容和對“積分”考核的充分肯定。

她是一個心細的人。去年冬天,她利用兩天時間,又重新走訪了全村38家貧困戶,記下了每家每戶所需,在走訪中,她看到50多歲的馬廣超被子有些破舊,當即返回村委院,把自己的一條被子送給了馬廣超,,當看到91歲的五保戶唐金學的一條被子有點單薄,她又把自己的另一條被子送給了唐金學。

找準路子,讓各家各戶有發展產業是崔萍萍最為關注的大事,怎樣才能讓貧困戶致富、讓貧困戶脫貧擺在了她的面前。俗話說“人窮志短,馬瘦毛長。”對於貧困戶來說,他們的心裡很脆弱,尤其對於那些因殘、因病致貧的貧困戶來說,他們的心裡更為脆弱,有些甚至於接近崩潰。為此,她在落實各項脫貧措施的時候,十分注重這類貧困戶的心理疏導,培養他們能夠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心理。在她的鼓勵和感召下,張二超等6戶6人找到了務工項目,每個人每個月都在1500元以上,馬富欽、張長安、張五昌等8戶擴大了養殖規模。崔萍萍又不失時機地請來了縣技術員,對養殖戶進行了免費地養殖技術培訓。去年,馬富欽通過養殖增加家庭收入3000多元。

外出打工地多了,崔萍萍在感到欣慰地同時,又一件事牽掛著她的心,就是留在家中地留守兒童,她來到學校找到校長馬喜貴,和馬校長商討要關心、關注、關愛留守兒童,給他們一個溫暖的“家”,好讓外出的父母放心務工掙錢。崔萍萍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到一些貧困生家庭看望留守兒童,她瞭解到一名學生由於父母的離開不適應,學習成績下滑,甚至還有些輟學的念頭,她多次和校領導一道,找這名學生談心,還給她買了文具和書籍,鼓勵他頑強面對生活。這名學生家長激動地說:“要不是崔書記熱心幫助,我一不能在外安心打工掙錢,二是我家孩子早就輟學了。”“六一”兒童節到來之際,崔萍萍和縣總工會領導一道,帶著水杯、書包、文具和黨的溫暖,到廟張村學校看望了全村所有留守兒童。

履職到位,事無鉅細親自抓。她在走訪入戶地同時,村裡地“髒、亂、差”現象也時刻困擾著她。怎們辦?他多次組織召開村兩委會、黨員會、講解村容村貌提升地重要性和必要性,號召動員村兩委幹部、黨員平時身份亮出來,關鍵時刻能夠站出來,危機關頭能夠豁得出來。說一萬句,不如帶頭幹一次。她每逢工作閒暇時候,就叫上村幹部、工作隊員,拿著掃帚、鐵鍁上街到掃衛生。在她地帶動下,村裡一些黨員、群眾也主動把自己地房前屋後到掃地乾乾淨淨,如今地廟張村,街道乾淨、整潔,人們休閒之餘,來到文化廣場跳舞、鍛鍊,也過上了象城裡人一樣的生活。

情繫農村、情繫農民,上為政府分憂,下為百姓解愁,讓黨放心、讓群眾滿意是我駐村的硬任務和永遠追求。這是崔萍萍駐村日誌上的又一段話。

5月7日下午,在廟張村街頭,當記者問起幾位村民認不認識崔萍萍時,她們紛紛反問:你問的是不是駐村書記崔萍萍?當記者確定問的就是她時,一下子打開了幾位大嬸的話匣子,紛紛表示認識並開始大加褒獎起來,有的伸出大拇指稱讚道:好人!好乾部!這就是群眾對駐村扶貧幹部的信任信賴,也是他們對駐村幹部們工作成果的肯定。

2018年,廟張村先後被評為大馬鄉扶貧工作先進集體、平安建設先進村,崔萍萍帶領的工作隊被評為縣、鄉優秀駐村工作隊。崔萍萍說:“帶著組織部門和縣總工會領導的重託,身懷對農民樸素深厚的情感,我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一名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承擔起了一名扶貧幹部的責任與擔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