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掛鉤煤價,天然氣買家獲利

【专栏】挂钩煤价,天然气买家获利

近日殼牌與日本公司簽署長約天然氣合同,向日本公用事業公司出售天然氣,並同意採取與煤價掛鉤的氣價定價機制,受到市場高度關注。

雖然氣價與煤價掛鉤在此前的市場中也小範圍出現過,但在近年來天然氣受熱捧、市場持續升溫的形勢下,殼牌的做法可以說開創了一個先例。日本是天然氣進口大國,進口氣價一直與原油價格掛鉤,長期承受高氣價的困擾。與石油和天然氣相比,煤炭對各國而言普遍具有可獲得性強和價格低廉優勢。由此,氣價與煤價掛鉤機制若得以推廣,意味著日本從國際市場獲得天然氣資源的成本將會在一定程度上下降。

氣價與煤價掛鉤折射出行業與市場的深層次變革趨勢。天然氣市場供應充分以及買方市場的存在是其背後重要推手。天然氣在全球的推廣使用雖然具有極大潛力,但天然氣大發展的時代同時伴隨著化石能源清潔利用以及非化石能源發展加速的局面。面對這一形勢,各國各地區均在採取積極行動優化能源結構,日本就是其中之一。為儘可能避免進口天然氣的高成本之痛,日本一直在能源改革方面積極行動。福島核洩漏事故曾一度讓核電在日本如過街老鼠,國際社會也因此開始反思核電未來的發展問題。但在沉默了一段時期之後,日本又開始冒天下之大不韙重啟核電。究其原因,是日本對能源安全戰略的堅持。核電只是日本能源戰略的一部分,日本能源戰略的其他方面通過其能源基本計劃可以窺一斑而知全豹。2018年日本修訂中長期戰略目標,提出到2030年能源消費總量大幅削減,能源自給率由8%提升至24%的發展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日本的能源政策高度強調能源穩定供應、低成本以及與環境協調。

作為能源進口大國,日本的能源改革傳遞給國際市場的信號具有觸動賣方的影響力。當然,這種信號傳遞在一個寬鬆的環境下影響力更大。具體而言,所謂寬鬆環境的形成取決於市場供需格局的基本變化,取決於市場是供方市場還是買方市場。如前所述,天然氣市場在長時期內是買方市場的可能性正在增大。一方面,全球天然氣資源豐富,天然氣的儲採比大於石油,勘探和發現也處於相對更早的時期,發展的潛力較大。另一方面,當前能源多元化特別是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已經具備快速發展的基礎和潛力,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天然氣價格的進一步上揚。技術進步以及可再生能源生產設備成本的下降已經使可再生能源的競爭力快速提升。可再生能源發展的直接後果之一就是為天然氣的價格設置了“天花板”,一旦氣價高於可再生能源價格,天然氣競爭力就會打折扣。所以,殼牌與日本公司簽署長約天然氣合同並採用與煤價掛鉤的做法不是偶然現象,是市場規律的深層次反映,體現了賣方的遠見卓識。

中國的能源供應結構長期以煤為主,近年來正在加快向低碳能源轉型。若不考慮煤炭主力供應因素,中國的能源結構與日本有類似之處,雙方油氣對外依存度均處於較高水平。中國正在大力培育天然氣主體能源地位,但這一進程正在受到對外依存度快速增長並由此導致價格上行風險的制約。不妨借鑑日本的做法,一方面強化國內能源供給側改革,大力推進能源多元化,向國際天然氣市場傳遞積極務實客觀的信號;另一方面穩步推進天然氣消費,不搞大躍進,在簽訂天然氣貿易合約時優化定價公式,力爭將煤炭與電力作為確定氣價的掛鉤能源,以爭取更好的貿易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