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的你,買房了嗎?

星標並回復

福利』☝

送你一套年輕人專屬資源包

90后的你,买房了吗?

“你過得如何?”

23

2019.4

by: 懷左

昨天我在微信裡收到了一個小故事,和愛情有關,但風花雪月的成分少了一些。

講故事的讀者是一位剛離開大學一年的女孩,她說了說自己的感情,然後便講起了她和男朋友昨天的經歷。故事總結起來也很簡單,她昨天與男朋友聊到了買房的事情,後來說著說著便吵了起來。

關鍵詞有那麼幾個:年輕人、高房價、條件一般、壓力大。(原諒我最近幾個月都在寫論文)

我甚至都能想象到他們吵架時大概說的話,能想象到專屬於男生的窘迫,想象到他們各自覺得不被理解,想象到吵完之後的唉聲嘆息。

想來他們都想變得更好,但有些事確實不在一時半刻。

我都理解,因為我也是90後,有過和他們一樣的煩惱,慢慢走出來,花了很多時間。在當下快節奏高壓力的社會環境之下,很多人想一畢業就買房,一工作便升職加薪,但現實情況往往和我們心中所想背道而馳。大城市幾萬一平米的房價,讓多少人愁腸滿腹。

剛好早上有同學給我發信息,說他在畢業季最後還是選擇了家鄉的工作,月薪6000,雖然不高但是當地房價也低,壓力小一些。

我對他表示了祝福,同時也想到了一些話題。

一、90後的我們,

到底賺多少錢才夠?

今天,00後開始步入大學,90後的排頭一代都已經快30了。這讓我想起了曾經90後被評價為“非主流”、“垮掉的一代”、“吃不了苦的一代”……事實證明,時代的飛快變化加大了每代人之間的理解難度,當大旗接過來的時候,每一代都能扛得住。

前些天網絡上針對996工作制發起了激烈的討論,不管立場如何,單看這一工作制之下的人們,確實每天都很辛苦。而經歷這一工作制的主要成員,正是曾經被認為“吃不了苦”的90後。

像一場夢,所有的評價,一晃而過。

出生於信息時代的我們,每天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新聞動態,上知中年危機下曉窮人思維,都說這個社會的壓力大,有可能

我們在每天刷信息時把所有人的壓力都揹負在自己身上了。

於是我們把好東西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標配,把本該經過時間與奮鬥的積澱所得認為應該在一開始便準備齊全,對名利的嚮往浮躁了我們的內心,真正坐下來願意培養工匠精神的人少之又少。

就買房問題,我之前也和我舅舅聊過。他出身農村,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現在有車有房,視野在我們縣城中還算比較開闊的。

對話如下:

“舅,我家條件你也知道,所以我壓力很大,畢業的時候買不起房。”

有多少人畢業後能靠自己立馬買一套房?

……

這段對話給我帶來了很多思考,看多了一夜暴富的例子,我也幻想自己一開始便能解決掉所有生存問題,而自動省略了時間與付出。在當下這個娛樂時代、信息時代,媒體吸引流量的手段之一便是放大焦慮,而環境對我們的影響又是巨大的,能不被其影響的人,寥寥無幾。

回到問題“90後到底現在應該賺多少錢才夠?”這個問題本身是沒有定量的,就從我身邊的數據來看(三個微信一萬五千人),以月薪過萬為標準,雖然媒體的宣傳讓我們以為好像人人都月薪過萬了,但放在全國,實際生活中月薪過萬的人,遠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多。

我瞭解的90後,有月薪三四千的,也有六七千的,有過萬的,也有過五萬的(極少數)。但再看生活質量,好像又和他們的薪資不完全掛鉤,因為所處的城市水平不一樣,每個人的心態不一樣,所以賺錢的多少,並不能代表生活水平的高低。

我們都在努力生活,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於是我自己最後選擇了在二線城市買房定居,原因無他,能力範圍內罷了。

二、戀愛和婚姻不一樣

昨天的留言中,那位讀者提到了她男朋友面對買房的窘迫,這種窘迫我之前也有過,或者我們可以換一個詞,換成“男孩的軟弱”。

之所以用“男孩”,是因為這個階段的他,還無法完全獨當一面;用“軟弱”,是因為他想表現得足夠強大,但現實確實不允許。這個“軟弱”是內在的,他知道,但他不好意思說出來,有時候說點硬話,也是為了給自己壯壯膽。

所以戀愛和婚姻不同,談戀愛時兩個人怎麼樣都行,但談到結婚需要考慮的問題就多了。

從本質上來講,戀愛是兩個人的事情,浪漫因素多一些;婚姻是兩個家庭的事情,社會因素更多點。

今年過年的時候,我和二胖去了她家,住了幾天,其樂融融。後來回家我和父母聊起之後的婚事時,我爸媽開始坐著討論:如何定親、風俗如何、什麼時候好、結婚的日子、禮金排場……

坐在一邊聽的我,當時頭都大了。以至於二胖後來給我打電話時,我說了半天也說不清個所以然。戀愛時我們自己可以掌控所有細節,但聊到結婚,就需要涉及家人了。

這些年我見了很多情侶因為現實和家庭原因而分手,以前年輕時可以評價他們為“不夠愛”,後來長大了才知道這其中有太多身不由己。

當浪漫主義變成現實主義,當偶像劇變成家庭倫理劇時,感情能不能繼續走下去,靠的就不單單是喜歡與不喜歡了。還得多一些魄力、責任、勇氣、擔當、能力……

就我自己來講,客觀地說,我自己之前也承受了巨大的壓力,經常焦慮,也會偶爾迷茫,這都是現實情況。所以我這兩年除了一邊埋頭努力,另一邊也在積極嘗試,找不同的出路,以期更好地解決當下的焦慮與未來的出路問題。

可以總結為八個字:“居安思危”、“儘早佈局”

到今天,之前所擔心的事情正在慢慢實現,所焦慮的問題也慢慢克服了,所以我可以更多地思考未來的發展,然後拿出更多時間來專心提升自己。

不容易,經歷過才知道。

三、快節奏、碎片化的時代對我們的影響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談到“媒介即隱喻”、“媒介即認識論”,說每一種媒介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社會生活環境,然後再逐漸影響到我們內在的認識

所以報紙時代,我們習慣於讀有邏輯、完整性、重思考的文字;而當下的網絡時代,我們更喜歡讀圖看視屏、喜歡獵奇找刺激,重娛樂而輕思考。

這是媒介給我們的影響,那麼再放大一下,整個時代呈現快節奏、碎片化的今天,這樣的大環境對我們的影響肯定也是由外到內的。

上學時,我們努力把每天安排得滿滿的,反正到底做什麼好我們也不清楚,只要忙起來就是最好的;

工作時,我們每天擠公交擠地鐵,週末趕緊抽空參加個活動,或者擠時間學習點新東西。

我們開始圖快圖新,一味追求高效率,為了數據不惜欺上瞞下,炫耀虛假的榮譽。

做任何事都開始以打卡為目的,去旅行的第一件事不是欣賞美景,而是趕緊找位置拍照,然後立刻埋頭修圖發朋友圈。去健身房也不是為了練出更好的身材,隨便瞎玩兩下器材,便開始自拍,然後打卡:擼鐵的晚上,棒棒噠。

多少充實的背後,是我們的虛假繁榮;多少棒棒噠的背後,是在刷手機與走馬觀花中度過的。

再跳出這些現象時,其實更真實的地方在於我們的思維模式和認知方式被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嚴重影響了,我們開始把表象當成結果,開始把速度當成衡量一切的標準,把信息當成知識,把無知當成智慧。

更深一層,其實不知道沒見過並不可怕,因為這都可以彌補;最可怕的是我們失去了辨別能力,失去了更深的思考力,把從眾當成特立獨行,把表象看成事物的本質。

於是焦慮就成了常態,因為心已亂,所以風吹草動,自然草木皆兵。

我覺得這比暫時的迷茫更危險。

這是同為90後的我,今天的一點小小思考。

-精彩回顧-

朋友,再見!

我總希望你能義無反顧地支持我。

回到家鄉的第307天,聊聊我的規劃

懷左,文藝學碩士,簡書籤約作者,新媒體寫作講師,一個愛讀書的普通人。新書《你越強大,世界越公平》正在熱銷中。個人微信:dapang1006

讀書 | 行動 | 成長

喜歡的話,記得幫我們點下“在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