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被袁世凱欺負讓退位時,禁衛軍哪去了?為什麼不來保護?

---劉通曉---


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這支禁軍基本被袁世凱控制了。

歷代禁衛軍都是皇帝身邊親信的保衛部隊,是精銳中的精銳,要求政治可靠,軍事技能過硬。

清代的禁衛軍包括守衛皇宮的侍衛親軍,駐守北京的滿族八旗禁旅,還包括主管京師治安的步軍統領所屬綠營部隊。


但是清朝嚴格意義上的禁衛軍是指清政府仿照普魯士軍事制度建立的一支近代化的宮廷衛隊。

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和清朝對列強的瞭解有點深入,清廷也仿照列強的軍隊組成方式,成立了自己的禁衛軍。

大清禁衛軍從光緒三十四(1908)年十二月開始建設,禁衛軍多數來自以滿人為主的新軍第一鎮,另有蒙古騎兵和來自直隸、山東的農家壯丁。

禁衛軍最多時編有步兵2協共4標,馬隊、炮隊各1標,工程、輜重、機關炮、軍樂、警察各1隊,共12000餘人,裝備當時中國以至亞洲國家僅有的18門150毫米野戰重炮和24~30挺馬克沁式重機槍。

光緒三十四(1908)年十二月,清廷頒佈詔書,禁衛軍由監國攝政王載灃統率調遣,貝勒載濤、貝勒毓朗和陸軍部尚書鐵良為專司訓練禁衛軍大臣。

第一協協統良弼,第二協協統王廷楨,馬標標統王廷楨兼,炮隊統帶宋玉珍。

八旗兵:


禁衛軍建立後,新軍第一、六兩鎮輪番守衛宮廷的任務移交禁衛軍承擔。

清皇帝最後的這支禁軍,準備精良,但都是一群一天天玩鳥鬥蛐蛐的的八旗子弟,戰鬥力不敢恭維,載濤、毓朗和鐵良都是沒有實戰經驗的王公貴族,別說打仗了,就是練兵也不會。

而且這些八旗子弟在家養尊處優慣了,吃不了訓練的苦,打伏又貪生怕死,一點戰鬥力都沒有。

辛亥革命期間,禁衛軍幾乎沒有發揮任何特殊重要的作用。武昌起義後,居然沒有敢帶領這支禁軍去和革命黨作戰,清政府只能啟用袁世凱統帶禁軍。


袁世凱趁機取得了禁軍的指揮權,他換下貪生怕死的載濤,由自己的手下馮國璋擔任禁軍都統,這支禁軍基本被袁世凱控制。

接著袁世凱又派徐世昌為專司訓練禁衛軍大臣,禁衛軍訓練處改組為司令處,馮國璋為禁衛軍總統官。

民國成立後,根據《清室優待條例》,禁衛軍保留原編原餉,歸陸軍部編制,馮國璋繼續兼統禁衛軍。

1914年,禁衛軍改編為北洋陸軍第十六師,王廷楨任師長,禁衛軍結束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所以溥儀被袁世凱逼著退位時,這支禁軍沒有出來保護末代皇帝。

歪眼小史工作室

主答:馮生


剛日讀史


在溥儀被袁世凱逼迫退位的時候,真有一支完全滿人組成的禁衛軍,按理說他們應該誓死捍衛自己的皇帝才對,沒想到他們連屁都沒有放一個,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古代的皇帝為了皇室的安全,都會建立一支完全忠於自己的軍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御林軍或者叫禁軍。當然,在清朝的時候,也不例外,起初這支禁軍都是有滿人組成,但到了清末八旗兵不堪一擊,無奈只能由北洋一鎮和六鎮輪流擔任。到了慈禧死後,攝政王載灃一直都對袁世凱的北洋新軍不放心,就著手建立了一支滿人組成的禁軍,人數兩個旅,由自己的弟弟載濤擔任都統。

清皇帝最後的這支禁軍,準備精良,但都是一群一天天玩鳥鬥蛐蛐的的八旗子弟,戰鬥力不敢恭維,更完蛋的是這支禁軍的老大是載濤,一個乳臭未乾的生瓜蛋子,不僅缺少實戰經驗,而且無法收拾這群八旗子弟,自己又貪生怕死,遇事就完蛋了。

袁世凱老謀深算,成為袁世凱的嫁衣。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無法指揮北洋新軍,只能被迫啟用袁世凱,袁世凱趁機坐地起價,取得了清政府的軍政大權,這支禁軍也不例外。袁世凱要派禁軍去前線,而禁軍老大載濤,不敢帶兵出征,袁世凱趁機換下載濤,由自己的手下馮國璋擔任禁軍都統,經過袁世凱的安排,這支禁軍基本被袁世凱控制。

溥儀被迫退位,禁軍無動於衷。後來,南北議和,袁世凱以末代皇帝溥儀溥儀作為條件,取得大總統的職位。袁世凱聲淚俱下,在威逼利誘下,溥儀和隆裕這對孤兒寡母被逼得哭著宣佈退位,而自己的禁軍遠在千里之外,與革命黨對峙,當禁軍得知溥儀退位以及清王室優待條例後,並沒有去勤王,而是直接關心自己的命運,最後在馮國璋保證待遇不變的情況下,這支禁軍也就安生了,被馮國政編為第十六師,從此成了馮國璋的護衛軍。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清皇室最後的禁衛軍也給袁世凱做了嫁衣,溥儀和隆裕這對孤兒寡母也是有心無力,只能哭著,在無奈中宣佈退位,從而結束了滿清王朝200多年的統治,從而開啟了新的篇章。


密探零零發


一個即將被時代拋棄,一個即將被時代推上權力巔峰的。

當歷史的車輪軋過來的時候,有人瞬間被軋成碎片;有人試圖去阻撓,但是螳臂當車,也只有一死,或許死了還會發臭;有人乖乖地順從,然後要麼成為庸人,要麼成為高官顯貴;也有人會試圖去操縱它......

溥儀成為了歷史車輪的阻撓者,袁世凱則試圖成為這個車輪的操縱者。

不過,袁世凱也仍然是一個頗受爭議的人,譽之者千千萬,毀之者也千千萬,雖然他總是被罵是竊取了革命果實的“獨夫民賊”,可是,誰也抹不去他對革命所立下的功勞。

載灃和隆裕為什麼老老實實點頭答應讓溥儀退位?為什麼退得這麼和氣?

這事不要說當時遠在美國的孫中山辦不到,即便是統帥革命軍的黃興也辦不到!

可是,袁世凱辦到了!

當時中國的局勢完全繫於袁世凱一人,袁如果繼續給清政府效命,所謂的革命軍幾乎沒有存活的機會;可是,如果袁投向革命陣營,則清政府便會分崩離析,然後倒塌。

孫中山在那個時候沒有一絲抗衡的能力,用唐德剛先生的話說便是“當時孫公一文不名”,沒有袁世凱,哪來什麼革命的果實?

袁世凱發跡於朝鮮,可是真正讓袁世凱站上權力巔峰的終究是兵權,是槍桿子。

沒有槍桿子的人,沒有話語權,更不會有統治權。

他從朝鮮回國後沒多久,被李鴻章舉薦去了天津小站練兵,李鴻章為什麼會舉薦他呢?因為當時的袁世凱被李視為“自己人”,他曾因科舉不中去投軍,投的是淮軍體系裡的吳長慶部,所以也被看成是李鴻章一系的人。

袁世凱小站練兵後,手裡開始有了兵權,有了槍桿子。

1908年時袁世凱手裡的北洋軍已經成為了清軍中實力最強的一支軍隊,這一年光緒和慈禧又相繼嗚呼哀哉,25歲的攝政王載灃深知軍權的重要性,因為害怕袁世凱手裡的軍權會越來越大,以致無法掌控,所以便罷了袁世凱的官。

1911年,誰也沒想到遙遠的武昌城裡的一聲槍響會掀開清王朝倒塌的序幕,清軍中有沒有能夠指揮北洋軍的將領,所以載灃又不得不將袁世凱給請了出來。

讓載灃更想不到的是,袁世凱這一來,竟然會讓清王朝提前崩塌。

那麼,在袁世凱欺負隆裕和溥儀這對“孤兒寡母”的時候,清王朝花費重金打造的所謂禁衛軍去哪了呢?

載灃是一個很重視軍權和軍隊的人,但是在他主政清政府的3年時間裡,他唯一能夠拿得出手的只有一支禁衛軍。

一直以來,清朝是沒有所謂的禁衛軍的,一直到1901年載灃因為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奉命去德國給德國道歉時,看到了德國的皇家近衛軍後,便已經產生了要給清王朝打造一支完全聽命於皇室的“近衛軍”的念頭。

1908年慈禧歇菜後,載灃攝政,然後他在攝政僅僅43天后便迫不及待地讓載濤、毓朗和鐵良三人籌建禁衛軍。

載灃為了達到清朝皇室直接、絕對地掌控禁衛軍的目的,更是讓他的胞弟載濤作為禁衛軍的訓練大臣和統領,只可惜載濤沒什麼本事。

此外,為了保證禁衛軍對皇室的忠誠度,禁衛軍幾乎全是滿人或者旗人,只有步兵第四協用了漢人和一個馬營用了蒙古人。

載灃為了得到一支既有忠誠度,又有戰鬥力的禁衛軍,可謂是煞費了苦心。

從1908年開始籌建禁衛軍,到1911年9月,一支裝備精良、編制1.2萬餘人的禁衛軍終於建成了,載灃掩不住喜悅和得意,意氣風發地跑去閱兵。

可是,誰曾想他辛辛苦苦打造的禁衛軍到最後竟然沒有發揮一點用處,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載灃意氣風發地閱完兵還沒到一個月,武昌起義便爆發了,他急忙讓蔭昌率領北洋軍去鎮壓起義軍,可是蔭昌一是因為水平不夠,二是因為指揮不動北洋軍,所以連連失利。載灃不得已之下,只好去請袁世凱出山。

袁世凱出山後,打著要麼消耗禁衛軍,要麼控制禁衛軍的主意,讓載灃派出一個皇室成員統領禁衛軍南下平定叛亂,給軍隊做個表率。

禁衛軍統領是誰?載灃的弟弟載濤!載濤心裡罵娘了,你袁世凱這不是坑我嗎?讓他帶兵打戰,這不是找死嗎?

所以,載濤立刻心慌慌地此去了禁衛軍統領的職務。

載濤的辭職,正是袁世凱所樂見的,這不,載濤一辭職,他立刻內閣的名義接管了禁衛軍,然後任命馮國璋為禁衛軍總統。

載灃的心可以說是在滴血,自己花了3年時間和無數金錢打造的禁衛軍就這麼便宜了袁世凱!

馮國璋這條“北洋老狗”為什麼能夠當上幾乎全是滿人、旗人的禁衛軍總統呢?

清政府為了給自己培養一批能夠帶兵打戰的將領,曾經開辦過一所陸軍貴胄學堂,一聽這名,便知道這學堂是專為滿族貴胄所設。很不巧的是,馮國璋正好當過這所貴胄學堂的總辦,攝政王載灃、恭親王溥偉和禁衛軍中的不少將領都是他的學生。

因為這一淵源,袁世凱才任命馮國璋為禁衛軍總統,禁衛軍也才同意讓馮國璋當自己的總統。

馮國璋是禁衛軍總統,這是袁世凱逼迫溥儀退位時,禁衛軍沒有暴動的一個原因。

當時,馮國璋只用了三招便平息了禁衛軍裡的反對聲音。

第一招是“利誘”,馮國璋說原有禁衛軍會歸中華民國陸軍部編制,額數俸餉仍如其舊。意思已經說得很明白了,你們好好當你們的兵,錢少不了你們的!

第二招是“威逼”,你們只有接手“優待條件”才能保全皇室,你們也才能繼續領俸餉,否則什麼也撈不到。

第三招是“保證”,馮國璋說,我用命擔保,皇帝讓權不讓位,皇室的和你們的待遇、好處也會兌現,以後不管我調到哪裡,你們都跟著我。然後,為了讓他們徹底放心,馮國璋更是讓他們選出兩個人時刻監視他,如有違背,可以隨時槍斃他。

馮國璋這三招一使出來,禁衛軍裡你看我,我看你,最後紛紛點頭答應。

當然,馮國璋能夠搞定禁衛軍也少不了袁世凱的配合。袁世凱當時為了讓隆裕同意退位,去給隆裕上眼藥水,騙她說革命黨的起義軍已經無孔不入,這時候退位既可以保全顏面,又可以繼續領著中華民國發的薪水過著帝王家的好日子,否則的話,起義軍一打過來,恐怕什麼也保不住。

一個久居深宮的婦人,也沒多少見識,哪經得起袁世凱的嚇唬,所以經過一番權衡利弊後,便答應了。

禁衛軍一看,皇太后和皇帝都答應了,自己還爭個什麼勁?

所以,讓載灃意氣風發的禁衛軍最終什麼作用也沒發揮。

袁世凱的成功更不是偶然的,他從出山後便開始在籌劃,因為他不想像3年前一樣,只消載灃一紙命令,他便要回老家釣魚。

所以,他走的第一步便是奪走聽命於載灃的禁衛軍!沒有了禁衛軍,載灃能翻得起什麼風浪?

謀成功者,走一步,看三步,莫不如此。

袁世凱能夠從一介布衣成為一代豪傑梟雄,又怎麼可能是浪得虛名。


吾與吾國


1912年1月27日,北京光明殿衚衕(今西四北大紅羅廠街),軍諮使良弼剛回到自家門口。這時,一位自稱是“崇恭”的青年擋在路前,說有要事求見大人。良弼掀開簾子,隱約看見這男子沒有崇恭高大,他預感不好,可已來不及,只見一顆炸彈正向他飛來。

良弼,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禁衛軍成立後,任第一協統領兼鑲白旗都統。他是滿清皇室中少有的知兵人才。曾參與清廷兵制改革,與鐵良等被稱為清季干將。


愛新覺羅·良弼(1877年—1912年年1月29日)

對於京城內的爆炸聲,老百姓並不陌生,在這個月的十六日,袁世凱的車隊被炸,死了十個衛兵。辛亥革命,清廷重用袁世凱,讓他身兼欽差大臣,內閣總理大臣等要職。

面對紛紛脫離清政府的南方省份,清廷內部分成兩派:一派主張議和,一派主戰,屬於主戰派的大都為滿清貴族,以良弼為首。袁世凱為說服皇室成員一致議和,先是利用自己的部將,恫嚇他們,說是軍餉困難,平定叛亂最少需要一千二百萬兩,現在南方各省脫離清政府,糧餉困難,雪上加霜的是海關稅收又被列強扣押。隆裕太后號召權貴們為打仗募捐,結果應著寥寥。

統兵大員薑桂題宣稱:凡不買政府公債的,會招來殺身之禍,權貴們信以為真,紛紛向朝廷上貢財產薄,隆裕也拿出自己的私房錢黃金八萬兩作為軍餉。可就是不見北洋軍有所動作。皇族開始懷疑袁世凱的“良苦用心”。袁安撫他們說:民主其實就是堯舜禪讓,不是所謂的亡國,要是再讓局勢惡化,鬧得像法國革命一樣,皇帝是要掉腦袋的!

皇室成員依舊不為所動,袁世凱心急如焚。他一方面:派親兵暗自進入京城;一方面:和南方聯合政府積極商討和談條件。在1912年1月16日,在京津的同盟會給袁世凱送來了一個“大禮”,他們埋伏在袁氏開會必經之路,想炸死袁。結果袁世凱因禍得福,被皇室視為忠臣。

1月27日,良弼被同盟會會員彭家珍炸傷,彭因離炸彈太近,隨即犧牲,兩天後良弼死,臨終前他說:“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遂亡!

皇族主戰派,痛失龍首,一時不會所措。隆裕太后沒辦法,和滿朝官員痛哭流涕,答應還政於民,於1912年2月12日發佈下詔書。


民國不曉生


溥儀退位時,根本不清楚發生了什麼,因為他只有5歲,做了決定的是隆裕太后。也很無奈,沒什麼權力了,也沒有軍隊了,能夠用“退位”的承諾換得吃穿不愁,換得安全無憂,也是一個策略。

有人問了,那個禁衛軍呢?不是有一個裝備很豪華的禁衛軍嗎?為什麼不來保護?

禁衛軍是有的,裝備還挺豪華

清末,確實建立了一支禁衛軍,而且實力不俗,總共人數有12000人。

其中,有步兵“二協四標”,炮隊、馬隊各一標,工程、輜重、機關炮、軍樂、警察各1隊。

什麼是“協”?什麼是“標”?這是一個什麼編制?

往明白裡說,一協,就像一個旅,人數在幾千人;而一“標”,差不多就是一個團,人數在1千--2千不等。

這個隊伍人數不多,但裝備很現代化,可以說是很強的。

裝備了18門150毫米野戰重炮,這種炮,在當時的亞洲並不多見。另外,配備了24--30挺馬克沁式重機槍。

看得出來,這支禁衛軍實力比較雄厚,如果硬拼,袁世凱非得耗掉幾萬人不可。但是,袁世凱混跡江湖這麼久,怎麼能讓這種事情發生呢?

袁世凱對於這支禁衛軍採取了若干措施,在溥儀退位時,禁衛軍已經被袁世凱完全掌握了。那到底採取了什麼措施呢?

對於禁衛軍,袁世凱先是派徐世昌前去“洗腦”,後面又派人去接手

辛亥革命發生後,袁世凱先是讓徐世昌去到禁衛軍進行授課和訓練,說是訓練,實際上是去摸底和洗腦去了。


訓練了一段時間後,袁世凱對禁衛軍的情況瞭如指掌,接下來派了另外一個人前去接手這支隊伍了,而且只能是那個人去。那個人名字叫做馮國璋。

為什麼是馮國璋?因為之前,馮國璋給皇親貴族、八旗子弟們做了很長時間的“老師”,主要講授軍事。大家對馮國璋的印象非常之好。

後來的禁衛軍中的骨幹都是馮國璋的“得意門生”,而且滿清貴族對馮國璋的認可度非常之高。於是順理成章,馮國璋暫時成了禁衛軍的頭領。

1912年二月,當袁世凱拋出了條件,分析了局勢後,隆裕太后等人決定退位換太平。這個消息還沒正式公佈,卻傳到了禁衛軍的耳朵裡了,於是就有了“騷動”。

看到這種情況,馮國璋必須出馬了,而且必須是馮國璋。來到禁衛軍大營,當馮國璋宣佈“二宮”的決定時,下面喧譁一片。

馮國璋讓選出一些代表,開始瞭解問題。經過了解,發現了真實的情況,原來大家擔心兩個問題,一是皇帝和太后的安全問題,二是擔心自己的前途。

當馮國璋承諾,皇帝和太后的安全有禁衛軍繼續保護時,大家的一半心放下了;接著承諾,待遇不變,有他全權負責,如果民國政府發不了錢時,自己來發,這下大家徹底放心了。

禁衛軍被馮國璋控制,直到很久

禁衛軍對“馮老師”還是比較認可的,既然馮老師承諾了,大家也就信了。於是,政權平穩過渡,在馮國璋的控制下,禁衛軍基本沒有什麼波瀾。

所以說,禁衛軍不是不保護溥儀,而是已經被馮國璋控制了,關鍵是隆裕太后等人並無和民國大幹一場的魄力。

後來,這禁衛軍慢慢成為了馮國璋的武裝勢力,就算番號成了“北洋陸軍第十六師”,但控制人還是馮國璋。

有些時候,就是這樣,趨勢已經如此,做垂死掙扎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上面領導都妥協了,下面人跳得再高也沒有用。


藍風破曉


禁衛軍是宣統三年七月清朝建立的一支仿照普魯士軍事制度的近代化的宮廷衛隊。它的兵源基本都是來自於在京的滿八旗,而軍官也都是來自於基本有京城旗兵組成的新軍第一鎮。可以說在清朝未年那個八旗兵不堪重用,最近精銳的新軍幾乎又被各地的封疆大吏掌控的年代,禁衛軍就是清朝皇室所能完全掌控的一支武裝力量。



也就是如此在當時清朝的皇室對禁衛軍的打造可謂是不遺餘力。它是清朝內部少有的擁有完整編制的部隊,擁有馬隊、炮隊、工程隊、輜重隊、機關炮隊、軍樂隊和警察隊等部隊,並擁軍12000餘人。而在裝備上,禁衛軍的武器可以說是當時最為先進的,比如當時它就裝備了那個時候亞洲都沒有裝備的18門150毫米野戰重炮和24~30挺馬克沁式重機槍。就是在清朝皇室這樣傾盡財力的打造下,禁衛軍可以說是整個清朝最為精銳的一支部隊。



而在這之後這支完全是滿清皇室自己的部隊從成立那刻起,就被皇室寄予厚望。它不但全面替代原來守衛紫禁城的新軍第一、第六兩鎮對於紫禁城的護衛工作,甚至到最後整個北京城的防務都開始交由禁衛軍負責。當然事實上禁衛軍的作用的確是巨大的,隨著禁衛軍的崛起,袁世凱的北洋六鎮和各地有異心的封疆大吏們都對這支部隊充滿著各種的忌憚。



那麼為什麼就是這麼一支實力強勁的禁衛軍,最後卻在清朝快要滅亡的時候毫無作為呢?甚至連一絲的反抗都沒有呢?難道這支禁衛軍真的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嗎?又或者這當中發生了什麼事情呢?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在辛亥革命爆發時,禁衛軍之所以沒有發揮出重要的作用,是因為滿清皇室的那些高層人物根本就不想抵抗。當武昌起義爆發後,袁世凱與孫中山等革命軍完成談判後,袁世凱就用鉅額的金錢和豐厚的條件買通了慶親王奕劻、那桐等滿清高層,然後又對隆裕太后一手揮動著大棒一手又拿著蜜糖,先是威嚇隆裕太后說大清大勢已去,如果宣統皇帝不主動退位,清朝皇室將被屠戮殆盡,後又說如果宣統皇帝主動退位,那麼清朝皇室將得到優待。



就這樣在滿清高層幾乎都被收買,大清的實際掌舵者隆裕太后又答應皇帝會退位的情況下,你說禁衛軍能幹嘛?畢竟禁衛軍的老闆就是清朝的皇室,試想連老闆們都不想反抗了,他們又何苦去拿自己的性命開玩笑呢?再者袁世凱也早就跟禁衛軍許諾,只要他們不抵抗,清朝皇帝退位他們也依然能享受到他們本該享受到的待遇,既不會整編他們,也不會開除他們,依然是原編原餉。



你說就這樣的待遇,禁衛軍會反抗嗎?反正連滿清的那些貴族們都放棄拯救大清朝了,他們這些底層的八旗子弟又在乎什麼呢?再者以當時清朝四面楚歌的情況,就算禁衛軍敢替清朝皇帝賣命,敢為他們的皇帝而戰,就覺得就憑這1萬餘人能幹嘛?雖然他們的裝備的確不差,但是北洋六鎮也差不到哪裡去,硬拼的話禁衛軍必輸無疑。所以此時的他們既然不用替清朝賣命又能得到相應的報酬,就這樣既能保住性命,又能過的比在清朝更好的生活,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在當時袁世凱雖然已經能完全的掌控住滿清的高層和禁衛軍,但是為了保險起見,袁世凱還是對禁衛軍做出了一些安排。他先是將徐世昌插進禁衛軍並任禁衛軍大臣,然後又將禁衛軍訓練處改組為司令處,由馮國璋任禁衛軍總統官。之後又解除清朝高層中最主戰的大臣良弼在禁衛軍的協統職務,並將禁衛軍最為精銳的炮隊調往山西平叛。最後袁世凱又藉口平叛需要將所有的禁衛軍全部調出北京城,後有段芝貴的拱衛軍來負責北京城的防務。



就這樣在確保萬無一失的情況下,袁世凱邁出了最後一步,那就是逼迫隆裕太后簽下退位詔書。最終在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帶領著年僅6歲的宣統小皇帝在養心殿正式頒發遜位詔書,自此滿清正式宣告終結。


澳古說歷史


清朝近三百年的歷史,最終也沒有過歷代王朝不超過300年的坎,從慈禧選溥儀作為皇帝的那一刻就已經意味著滿清要結束,歷史記載,溥儀在隆裕太后的照顧下當上了大清的皇帝,溥儀登基那天,百官朝拜,三歲的溥儀嚇的大哭,父親載灃按住他坐在龍椅上“別動了,馬上就快完了,快完了!”

滿清王朝確實“快完了”,沒多久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他雖是晚清大臣,但確實最想趕溥儀退位的人,因為袁世凱想登上大總統之位。

以袁世凱的實力,要溥儀退位簡直易如反掌,但是作為晚清大臣,袁世凱還是要維護自己的名聲,隨後袁世凱派人散步謠言,說革命黨人已經進入京城,要殺掉皇室宗親所有人。

隆裕太后一聽,這怎麼行?於是找到袁世凱,袁世凱自然是獻計“只要退位就安然無恙”,隆裕太后被袁世凱一番言論,早已經六神無主,可她是同意了,那些滿清遺老斷然不肯,袁世凱便派殺手,暗殺這些大臣。

最後還是讓隆裕太后寫了退位詔書,並加上“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於中國”這12個大字,這就意味著在中國永遠取消帝制,袁世凱也算是自己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最後自己登基做皇帝,遭到全國反對。

從記載的內容來看,似乎袁世凱要求溥儀退位的過程非常簡單,簡直毫無阻礙,暢通無阻,有人說清朝皇帝的身邊不是有禁衛軍嗎?他們在皇帝有危險的時候怎麼不出來制止?

確實如此,晚清時期的政府確實有些軍事實力,尤其是皇室宗親,他們怎麼可能拱手相讓?攝政王載灃認為必須要有一支軍隊保護皇帝,於是召集滿族子弟,編製成了禁衛軍,全部由滿人組成,弟弟載濤擔任統帥,這支禁衛軍是當時裝備最精良的隊伍,全部是仿製西洋模式。

但是袁世凱早就意識到禁衛軍的危害,所以為了剷除這支禁衛軍,可謂是絞盡腦汁、費盡心機,為了奪取禁衛軍的指揮權,竟然向隆裕太后上書,說禁衛軍這麼好的一支軍隊,應該發揮他的作用,讓他們上戰場,載濤聽完之後,自己雖學過一些軍事理論知識,但是對於打仗也是一竅不通,所以很快就找到袁世凱。

載濤的目的就是想讓袁世凱舉薦一個能打仗的人,自己退位,這也正中袁世凱的計策,袁世凱安排徐世昌擔任禁衛軍統帥,此後不斷在禁衛軍中安插親信,到了1912年,直接改成了北洋第一師,駐防張家口等地,這支清朝禁衛軍也被完整的保留下來。

有記錄說當時馮國璋是禁衛軍總統官,民國成立之後,禁衛軍保留了原來的編制,但是歸陸軍部編制,1914年改為北洋陸軍第十六師,王廷楨任師長,禁衛軍的歷史正式結束。

但是留下一個團的兵力保護暫居紫禁城的末代皇帝溥儀,由此看來,什麼溥儀退位時禁衛軍為什麼不出來保護,當時的禁衛軍早已被袁世凱控制,哪裡還有人保護?要知道武昌起義爆發後,全國各省的八旗子弟都沒怎麼打就已經投降,禁衛軍自然也是如此。

溥儀生於晚清末期,又被遺老大臣控制,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子又怎能掀起大浪?


羽評郡主


“別哭別哭,快完了,快完了。”

溥儀在《我的前半生》裡,記憶最深的大概就是父親載灃的這句話了。

這話本是載灃安慰登基當日哭鬧不止的溥儀時突口而出的一句話,沒想,它竟一語成讖。在載灃這句話落地僅僅幾年後,大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便被逼退位,大清朝從此走向了滅亡,真正地“完了”從心理學上而言,人在無意識狀態下的一些話往往暴露了潛意識的想法。載灃當時的這句“別哭別哭,快完了,快完了”,表面看是載灃安慰哭鬧的兒子,實際卻像是內心絕望的體現。

與其說這句話是載灃的預言,不如說,這是載灃對當時時局的客觀評價:從當時的社會環境來看,大清國各地都在起事造反,外有革命黨暄騰不止,內有袁中堂虎視眈眈,哪一個都不是好惹的,以至於皇帝居住的紫禁城都危機四伏。

光緒皇帝和慈禧皇太后駕崩之後,大清帝國群龍無首,沒有人能夠壓得住國內的紛亂勢力。面對這種情況,這些名義上掌握著帝國實權的滿清貴族,或是激進、或是沮喪,每個人對帝國的未來,都有著不同的憧憬。

武昌起義之後,南方各地紛紛響應。時局動盪,滿洲貴族卻根本救指揮不動北洋各鎮新軍。如此一來,攝政王載灃為了保全皇族,只好重新起用了袁世凱,並任命他為內閣總理大臣。

更讓皇室成員頭疼的是,袁世凱成為內閣總理大臣之後,“海軍盡叛,天險已無,何能悉以六鎮諸君,防衛京津?”倘若不及時採取措施,京津之皇室,必成砧板之肉。

在激進派看來,想要擺脫這種境地,只要能武力消滅袁世凱,帝國就能長治久安。為此,他們組建了自己的滿洲新軍—禁衛軍。這一支禁衛軍雖然人數不多,卻都是從八旗子弟裡挑選出來的精銳;作為拱衛京畿的最後力量,他們裝備的都是當時最先進的武器。

如此重要的軍隊,自然不能讓別人給拐跑了。禁衛軍成立的那一刻,他們的使命就是為了拱衛京畿,保護皇室的生命財產安全。他們的總司令,自然也就是攝政王了。

但當時,身為攝政王的載灃知道:僅憑禁衛軍是根本無法讓大清起死回生的。禁衛軍的存在,僅僅是讓大清多苟延殘喘數日罷了。

或許,正是因為對時局的精準判斷,載灃才會在兒子溥儀登基當日喊出“快完了”這樣晦氣的字句來。

果然,在溥儀繼位後不久,作為北洋軍閥老大的袁世凱,便想法搞定了載灃手裡這支讓大清苟延殘喘的所謂“最後王牌”。

袁世凱之所以能夠威懾清政府,就是憑藉手裡的軍隊,他怎能不知道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想要牢牢把控清政府,就必須剝奪他們手裡都被兵權。攝政王太年輕,皇太后太幼稚,新皇帝又太小,年邁老道的袁世凱玩弄他們,簡直跟抖兒子一樣隨意。

很快,攝政王載灃便被剝奪了軍權,繼而被逐出御前內閣會議;接替他成為禁衛軍總司令的,是宗社黨代表人物良弼。換帥,這是袁世凱搞掉大清最後王牌的第一步。

良弼算是鐵桿兒的保皇派了,不管皇族內閣如何動搖,他只堅持一條:敢有冒犯皇室尊嚴者,雖遠必誅。儘管禁衛軍的規模並不龐大,有他在,南方革命黨人和北洋軍閥,都會有一絲忌憚。畢竟,能不打仗的時候,誰會去給自己找麻煩呢?

為了解決袁世凱的威脅,1912年1月12日,良弼等人組建了“君主立憲維持會”,堅決反對南北議和與清帝退位。意圖如此之明顯,良弼自然也就成了眾矢之的。1月26日,良弼在回家途中,遭到革命黨人彭家珍的暗殺,雖然未死卻被炸成重傷。

自知時日無多,良弼也算是龍之將死、其言也善。臨死之日,良弼對身邊的人說道:

“殺我者,英雄也;我死,則大清亡。”

沒過多久,良弼重傷不治,在家中死去。

良弼之死,對於紫禁城內的小朝廷,造成了極大的震盪。原本對求和搖擺不定的皇族,在這一刻終於明確了自己的意見:一致同意清帝退位。外部的威脅,擊潰了他們最後一絲抵抗的信心;明明手裡還握著幾十萬大軍,在缺錢少糧的情況下,他們也只好全部放棄。

革命黨人造成了良弼之死,但得到好處的,卻是北洋軍閥。

良弼死後,袁世凱作為內閣總理大臣、又掌管全國朝政,趁機把張宗昌安插到禁衛軍做將領,不斷稀釋禁衛軍對皇室的忠誠度。

溥儀遜位之後,袁世凱為了安撫皇室情緒,特意擬定了清帝優待條件。換句話說,這個優待條件就是花錢養著這幫皇室成員,免得他們到處惹是生非。然而,皇室雖然有人養著,可是皇室的軍隊還都餓著肚子呢!禁衛軍就算再蠢,也知道有奶就是娘啊!

就在此時,袁世凱命令馮國璋接管禁衛軍,並許諾他們高額薪資,以使他們安寧穩定。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看到北洋政府給他們的工資更高,他們還有什麼反對意見?再者說了,就算拼命,也不過是落個魚死網破;即便僥倖獲勝,大清都亡了,他們的勝利又有多大意義呢?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皇室最後的武裝抵抗力量,沒想到最終還是被人收買,成了別人手裡頭的槍。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滿清在全國的幾十萬武裝力量,都不戰而降,更何況駐守京畿的這萬餘禁衛軍?


記者李滿


溥儀被袁世凱欺負讓退位時,禁衛軍哪去了?為什麼不來保護?

古代皇帝為了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是會單獨訓練一支軍隊的,一般都被人們稱為御林軍或者禁衛軍。這支部隊都是直接聽從皇帝命令,當帝王有危險時,他們必須挺身而出。就拿安史之亂來說吧,唐玄宗當初也是被迫出逃,身邊除了帶著愛妃楊玉環,還跟隨著一支部隊,那就是禁衛軍,他們是來保護唐玄宗的。可是為何清朝最後的皇帝傅儀,在被袁世凱欺負的時候,為何不見禁衛軍的身影?他們那時又身在何處呢?現在讓我們一起打開清朝末年的篇章,來了解下事實最終的真相。



當時由於袁世凱的北洋新軍太過強大,所以一直是清朝統治者心中的隱患。因此就開始組建一隻新的禁衛軍由載濤擔任,這支部隊的戰鬥力真是讓人一言難盡。首先我們看其首領載濤,他沒有指揮的經驗,在戰場上就是一個小白。再看敵方袁世凱,人家可是隻老狐狸,智慧和謀略都是上乘。其次再來分析禁衛軍的戰鬥力,那些士兵一個個都是菜鳥。為何這麼說?清朝的統治者們確實是想好好的培養他們,給他們的武器和裝備都是精良的,但奈何他們不爭氣啊。很多人每天吃喝玩樂不說,還吸鴉片,這樣的戰鬥力真是渣渣。



袁世凱的北洋新軍,採用的訓練方法都是西式的,武器裝備也是頂級的。這兩番對比之下,很明顯如果當禁衛軍和北洋新軍真的對抗起來,誰勝誰敗是能夠猜到的。對此我只能說,人家怪不會來保護傅儀,這實力差距也太大了,不想做無謂的犧牲也是正常的。加上當時的皇帝傅儀基本上是個空架子,是使喚不動袁世凱的,但是又必須要倚仗他的軍事力量。袁世凱仗著清朝有求於他,便從清朝手中搶到了軍政大權。然後他又調譴這支禁軍去打仗,可惜禁衛軍的首領是個膽子小的,根本不敢上戰場,於是他又趁這個機會,把載濤給換了,安插了自己的人去做了那個首領。



就這樣,禁衛軍真正的控制權是在袁世凱那裡。所以當傅儀受到威脅時,禁衛軍當然會不來保護。最後好像禁衛軍被袁世凱編入了某支部隊。傅儀作為一個皇帝,卻被逼讓退位,實在是令人嘆惋,畢竟在古代皇帝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可是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下場?還不是因為他喪失了軍隊的控制權,再加上他手中的力量本就微不足道。他就只能在強敵的逼退下,讓出了那大好江山,從而清朝200多年的統治歷史也畫上了句號。


漠外孤舟


清末的禁衛軍火力強大,堪稱清末第一強軍。

清末禁衛軍編練背景。

清末,滿清八旗和綠營都成了爛泥一塊。本來,清廷覺得李鴻章等人搞的“團練”還有點用處。結果,一個甲午戰爭,被日本人從朝鮮趕到東北,全都散了架。於是,在甲午戰爭之後,滿清開始按照西洋標準,編練新軍。

首先成軍的,就是袁世凱手下的北洋六鎮(為新建陸軍第一至第六鎮)。裝備都是洋槍洋炮,訓練也是按照西方標準,戰鬥力比以前高了好幾個檔次。新軍連成以後,滿清馬上讓第一鎮(駐北京仰山窪)和第六鎮(駐北京南苑)輪流到京城佈防,護衛滿清中央。

可是,清廷也明白,袁世凱也不靠譜,必須有滿人自己的軍隊才行。

於是,在1907年,提出編練新的禁衛軍。該軍在1908年年底開始籌備,先後由貝勒載濤、貝勒毓朗、陸軍部尚書鐵良主管。

(愛新覺羅-載濤)

到1911年7月建成,共計12000餘人,主管大臣是“攝政王載灃的弟弟”貝勒載濤!下設:步隊營四標,馬隊營一標,炮隊營一標,工程隊營一營,輜重隊營一營,機關炮隊營一營,軍樂隊一隊,警察隊一隊。(這裡的“標”,相當於後來的“團”,1800來人。一個“營”是六七百人。)

其武器裝備都是清朝乃至亞洲最好的,光馬克沁就有24~30挺。另外,當時亞洲僅有的18門150毫米野戰重炮,也都在禁衛軍!看這個火力,拉出去能把當時的日本甲種(常設)師團按地上摩擦。

1911年7月,攝政王載灃親自到德勝門外鑲黃旗和正黃旗兩旗校場檢閱,這支皇家禁衛軍。檢閱完畢以後,禁衛軍馬隊第一營還特意派兵“護送”載灃回府。有禁衛軍撐腰,載灃覺得滿清復興指日可待!

而此時,袁世凱還在河南釣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袁世凱又被請了回來。

據說,袁世凱撤職養病之前,載濤等人和載灃商議要親手拿刀砍了袁世凱。負責主刀的就是載濤。按照這個傳聞,載濤也是“勇猛過人”!而且,再看載濤訓練的禁衛軍,看著也是有模有樣的。但是,載濤的骨子裡其實是“膽小如鼠”的。

袁世凱回來以後,讓載濤統兵到南方鎮壓起義。載濤不敢去,被撤去禁衛軍職務,改任蒙古鑲黃旗都統。袁世凱趁機讓徐世昌來繼任軍諮府府大臣,並從漢口前線調回馮國璋來接任“禁衛軍總統”。

(馮國璋)

袁世凱讓馮國璋管理禁軍,是有目的的。因為,當時雖然載濤撤了,但是,禁衛軍中,除了步兵第三標是漢人外,其餘各部官兵全系滿、蒙軍人,禁衛軍還是在滿人掌握下。而馮國璋在滿人心裡是“擁護滿清”的。因為他曾任陸軍貴胄學堂總辦,而且還在最近的漢陽之戰中立了功,又被封二等男爵。更重要的事,(在袁世凱的授意下)馮國璋還帶領15名北洋將領發表了"誓死擁護君主立憲,反對共和政體"的通電。

所以,馮國璋雖然是袁世凱親信,但是披著“擁護滿清”的外衣。因此,禁衛軍軍官信任他。

袁世凱在逼迫滿清退位時,禁衛軍軍官曾集體抗議。

此時,馮國璋站出來,支持袁世凱。馮國璋把禁衛軍中的官兵集合起來,高聲對他們宣講共和以後的優待政策,馮國璋還以身家性命擔保,保證他們的俸餉維持不變,保證優待滿清皇室。於是,禁衛軍的反袁風波被壓了下去。

(良弼)

當然,禁衛軍將領中,也有堅決忠於滿清,反對共和的。禁衛軍第一協統領愛新覺羅·良弼,就是堅決反對共和的。可是,上天都在幫袁世凱。愛新覺羅·良弼在1912年1月26日被革命黨彭家珍炸傷,搶救兩日後去世。

禁衛軍在馮國璋的帶領下,不再反對共和。清帝遜位後,馮國璋繼續執掌和安撫禁衛軍。1914年,禁衛軍被改編成北洋陸軍第十六師,王廷楨任師長。不過,禁衛軍有一個團一直在紫禁城保護溥儀,直到溥儀被趕出紫禁城。而一個團,也掀不起什麼大風大浪了。

(文|勇戰王聊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