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愛斌:賦能產業生態,實現多方共贏|人物專訪

武爱斌:赋能产业生态,实现多方共赢|人物专访

當前,我國正在積極佈局工業互聯網,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驅動下,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正在步入快車道。工業互聯網關鍵技術不斷成熟,越來越多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湧現,各大企業積極向工業互聯網轉型,攜手推進產業的發展。我國工業互聯網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蘇商會常務理事、朗坤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武愛斌接受了《江蘇軟件與服務》雜誌專題採訪,發表了對工業互聯網大環境下,軟件企業應該如何發展的獨到見解以及朗坤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的探索成果

武爱斌:赋能产业生态,实现多方共赢|人物专访

武愛斌簡介

武愛斌,男,1969年生,江蘇揚州人,1992年畢業於武漢工業大學(現武漢理工大學)工業電氣自動化專業,南京大學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

1999年創辦朗坤,現任朗坤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智慧城市產業聯盟副理事長、中國質量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大數據產業生態聯盟常務理事、江蘇省蘇商發展促進會常務理事、南京市企業家協會副會長等社會職務。先後榮獲江蘇省十大傑出青年、中國軟件和信息服務十大領軍人物、2016年度江蘇省互聯網風雲人物、中國智能製造創新人物、江蘇省科技企業家、南京市優秀民營企業家、2018新華日報年度經濟封面人物、2018科技江蘇十大創新創業人物等榮譽。他帶領的朗坤掌握多項全球領先、核心自主受控的關鍵技術,是國內少有的能提供完整行業一體化解決方案的產業互聯網平臺型領軍企業。

以下為專訪內容:

Q:當前,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快速興起,您認為這些新技術的出現,會給軟件企業的發展帶來哪些影響?產業發展又將呈現哪些趨勢和變化?

A:近年來,信息技術始終處於高速更迭狀態。軟件產業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不斷朝網絡化、服務化方向發展。在此背景下,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已成為大勢所趨,軟件企業必須順應形勢,才能更好地適應市場。

當今時代不同於以往。從前,軟件企業只要埋頭打磨產品,完善功能、做精做細就已足夠;大數據時代,客戶需求已然升級——軟件使用過程中收集的海量數據往往蘊含著豐富價值,如何發掘這些“金礦”,以數據作驅動,幫助客戶發現變革機會,最終實現賦能,其價值遠遠超過軟件本身。朗坤之前引進了一批具有大數據思維的人才,就是要把大數據作為工具,從為客戶提供軟件轉變為提供軟件+服務。

朗坤主要專注於工業互聯網。在我們看來,

流程工業是工業互聯網落地的最佳土壤,朗坤多年來一直在積累相關的技術和理念。由於流程工業採用不間斷的連續生產方式,提高裝備自動化程度顯然是重中之重,相關技術起步也比離散工業早。現在離散工業裡面涉及的一些物聯網的思想、手段、技術和應用場景,流程工業早在十幾年前就已經有了。另一方面,工業互聯網解決問題的思路也已經踐行了十幾年。因此,流程工業在工業互聯網方面的應用比離散工業領先了十來年。舉例來說,遠程診斷中所包括的設備實時數據庫的構建、遠程數據的傳輸等,流程工業早在七、八年前就已有涉及,在向工業互聯網轉型的時候自然更加得心應手。

Q:縱觀全國,各大企業都在往工業和製造業領域滲透,積極向工業互聯網轉型。您認為這些企業轉型的優勢和劣勢是什麼呢?

A:工業互聯網姓“工”,需要把工業、工業需求和產業融合起來。

第一類是互聯網企業向製造業轉型。互聯網企業大多擁有龐大的用戶群體,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積累了海量數據。這類企業一般採用純數據驅動的思維,以概率學為基礎,用大數據的一些理念來發現問題、尋求優化。那麼互聯網企業缺什麼?缺的是工業方面的專家。對具備實力的互聯網企業來說,組建一支熟悉製造業的專家團隊不算難事,但製造業涵蓋範圍甚廣,具體到某個特定細分行業,底蘊不夠。要想解決一個垂直行業的問題,就必須找到對應領域的專家,要有經驗、而每個垂直領域裡都會有一家企業擁有該領域最多的專家資源。因此互聯網企業很難快速在工業應用方面取得突破。

還有一些企業原本就是製造業,本身就有良好的產業基礎。這些企業藉助互聯網不斷提升自身價值,在向工業互聯網轉型時具有天然的先發優勢。這些企業一般從事離散製造,專注於某個單點的應用,按點服務,即聚焦於某個設備生產狀態的簡單監測和預測,並未對設備本身實行全方位管理,還談不上形成體系的服務。因此,這些企業在對接客戶時,只能承接點狀需求,並不能體系性地為用戶解決問題。事實上,設備管理體系極其複雜,還需要較長時間的積澱。

第三類是以朗坤為代表的工業軟件公司。由於不具備互聯網企業的海量用戶基礎和製造業企業的產業背景,工業軟件公司沒有五到十年的行業積澱,很難形成成熟的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作為深耕行業十幾年的軟件企業,,朗坤在製造業領域積累了豐富的行業知識和應用案例,在工業技術軟件化方面形成了較高的技術壁壘。就像前面說的,得益於流程工業的基礎,朗坤長時間以來所積澱的,正是當前工業互聯網雛形下所需的解決問題的理念和技術——把工業流程管理軟件化是我們所擅長的。

如果說互聯網企業是以數據驅動,那麼朗坤就是工藝技術加數據雙驅動。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朗坤積累了大量數據和知識,但與製造業企業相比,我們缺少實驗田,也就是製造業產業基礎,這是薄弱環節。我們正在積極尋找不同細分行業的客戶,與他們攜手共建工業互聯網生態體系,以期實現多方共贏。

Q:針對行業新趨勢,朗坤近年來在技術、業務等領域作了哪些探索,效果如何?

A:近年來,朗坤在移動技術、基於雲計算的集團化部署技術、多語言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突破,一直走在國產軟件的前列。

線上我們研發了工業互聯網平臺蘇暢,提供從邊緣層到雲端的全面解決方案,以“互聯網+”應用為重點方向,為電力、石化、建材等資產密集型企業提供了涵蓋運行優化、安全生產、設備故障預測、經營預測、行業智庫在內的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建設與運營。

線下我們打造了實體創客中心。作為一個共建共享的載體平臺,創客可以廣泛連接客戶和數據,對接實際的客戶需求和場景,解決了很多專家專業能力強,但缺乏產業化能力的問題。工業互聯網不能一家獨幹,要共同創造價值,實現多方共贏,我們非常樂意築巢引鳳。

此外,在國家政策支持下,朗坤主動與政府、企業、高校合作,整合各方社會力量推動朗坤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建設

,助力工業企業轉型升級。目前平臺運營已經初見成效:平臺累計入駐企業600多家,支持接入協議100多種,接入設備20多萬,提供模型50多種,提供微服務300多個,接入開發者1000多位。已經建立了互惠互利的平臺、開發者、用戶的良性合作生態,平臺APP入駐、設備接入、企業合作不斷增加。

Q:您對於江蘇每年不斷新增的軟件企業怎麼看?

A:五到十年前,軟件產業方興未艾,仍然是片創業沃土。隨著產業成熟度的不斷提高,平臺巨頭幾分天下的格局必將形成。新增軟件企業想在市場上分得一杯羹,難度自然不能同日而語。目前行業內的小企業想要生存,只有兩種途徑:一是抓住風口、整合資源做平臺;二是依附一個平臺築高地,做單點創新,成為細分服務領域裡的龍頭。

我有個判斷,未來的面向客戶的應用軟件一定是基於大工業互聯網平臺的,通過各種微服務APP的連接,賦能提升。

Q:在政府引導創新創業方面,您有哪些建議?

A:在企業不同的發展階段,成本是不一樣的。從政府角度來說,要打造一大批共建、共贏、共享的智慧園區,使創業企業不要一開始就背上沉重的成本包袱。可以由政府牽頭,搭建一個工業互聯網平臺,整合和連接不同細分方向的產業,形成一個工業生態體系,給予政策與資金上的扶持,站在頂層設計的高度進行產業升級,助力工業互聯網發展。另一方面,企業要集中精力打造自己的強項,藉助平臺實現強強聯合,確保自身始終處於輕資產運營狀態,從而降低創業階段的運營成本。

Q:請談談朗坤未來的願景和目標。

A:未來,朗坤將重點打造工業大數據平臺,深化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攜手行業夥伴共同打造更為精準實用的設備故障預測模型、能耗優化模型、生產安全管控模型和供應鏈優化模型。同時,

聚焦智能製造業務領域,在智慧工廠和智慧產業園區信息化領域形成總體設計、系統集成、工業軟件產品開發核心服務能力,努力轉型成為“工業大數據價值驅動,產業互聯網業務模式”的平臺企業商業模式,通過賦能產業生態,打造有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

來源:朗坤智慧(luculengt-cn)

現已入駐

今日頭條、騰訊企鵝號、搜狐號、新浪看點、一點資訊、界面、網易、虎嗅網、鈦媒體等平臺,

覆蓋商業財經核心受眾群。

重磅頭條:2019(第13屆)蘇商領袖年會 / 2018世界智能製造大會/ 2018(第六屆)蘇商大會 / 2018數字江蘇峰會 / 第三屆金茉莉 / 2018蘇商領袖年會 / "系統思維"報告會 / 大健康產業峰會 / 2017世界智能製造大會 / WIMS名城會 / 十九大報告 / 蘇商產融家指數報告 / 雲南遊學

蘇商講壇:吉利李書福/ 沙鋼沈文榮 / 紅豆周海江 /金箔江寶全/ 遠東蔣錫培 / 英達科技施偉斌 / 著名經濟學家樊綱 / 對話牟其中 / 亞洲知識管理協會院士陸德 / 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 / 著名經濟學家郎鹹平 / 南京大學教授錢志新 / 知名財經評論員葉檀 / 格力董明珠 /亨通崔根良/ 徐工王民 / 揚子江船業任元林 / 揚子江藥業徐鏡人 / 大亞陳曉龍 / 康得新鍾玉 / 波司登高德康 / 南京大學範從來

一學六會:走進阿特斯 / 問道江蘇天成科技 / 走進阿里巴巴 / 走進永鋼集團 / 走進長電科技/ 走進勝利精密 / 走進大亞科技集團 / 走進隆力奇集團 / 宿遷企業家蘇南名企行 / 走進揚子江藥業 / 走進徐工集團 / 走進中南集團 / 走進淮海控股集團 / 走進愛康集團 / 走進銀寶控股 / 問道常盛集團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