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湯粉記憶

清湯粉記憶

閩西有八大幹,美名遠揚,清湯粉則不同,它沒有八大幹那麼出名,是地地道道的新羅區本土的地方小吃,出了新羅區,就沒有正宗的清湯粉。在新羅區長大的人沒有不知道,也沒有不喜歡的!從小到大,在我的印象中,不論飲食業再怎麼蕭條,清湯粉店永遠都是生意紅火,顧客盈門,尤其在吃飯時間和晚上九點以後,很多小吃店都滿座,因為它便宜啊,以前小碗五角,大碗一元,而且它快捷、方便,湯水清淡,粉條順滑爽口,既能裹腹,又可解讒,所以很受龍巖人的青睞。

說很多龍巖人是吃著清湯粉長大的一點都不誇張,小的時候我不知道為什麼大家這麼喜歡它,後來我明白了,清湯粉的受歡迎,與新羅區的水質不無關係。新羅區的水性熱,水質偏硬,水中礦物質偏高,故這裡的人們普遍虛火旺,長期形成了喝湯的習慣和清淡的飲食口味,一日三餐至少一餐必須有湯,否則是下不了飯的,甚至有的人寧可不吃飯而不能不喝湯。我們的湯雖花樣繁多,但多以清淡為主,這裡的人們普遍不吃辣椒等刺激性食物,而青睞淡雅的清湯粉,皆因水質的緣故。

清湯粉最大的特色就是一個“清”字,清而不淡,濃而不膩,它的主料不外乎粗粉、油蔥、豆芽,配料有豬瘦肉、豬肉皮、豬血、牛肉、厴肉、鹹肉、滷蛋、煎蛋、油炸豆腐、酸菜、韭菜等等可供選擇。拿粗粉在滾燙的湯水裡燙幾分鐘,撈起入碗,加特製的湯水,這湯水是用豬骨頭長時間熬煮出來的,是味道的關鍵,配與佐料,即可,非常簡單,一份清湯粉三分鐘搞定。

烹製清湯粉的關鍵在於湯水,湯水好,清湯粉就好,湯水不好,配料再好也白搭。有人就衝著好湯水來,米粉只略略吃一點點,把湯水喝光了,再叫老闆加湯,以前續湯是免費的。曹溪鎮是清湯粉的始作湧者,所以曹溪清湯粉最正宗。

清湯粉記憶


在清湯粉店裡最痛苦的事莫過於自己忍著肚飢看別人饕餮大吃。一般人點個大碗了事,三口兩口扒完。稍有情調的會再點個豆腐、點個滷蛋配著醋慢慢地吃,看著別人那悠哉遊哉的吃樣,再好好體會體會自己的肚子,真恨不得把前面排隊人我的都推開,搶它一碗下來吃!

以前的龍巖清湯粉,湯水好,料足,粉多,這一點我在上高中時深有體會。因為那個時候特能吃,所謂“半大小子,吃窮老子”,別人要一碗,我是要兩碗的。扒拉扒拉快吃完一碗時振臂高呼:“老闆,再來一碗,大的!”。絲毫不在乎邊上食客的異樣的眼光,也不知道是為什麼他們要看得這麼奇怪。隨著第二碗的快速完美落肚,打個飽嗝,起身付錢就走。只有一次一位在邊上慢慢吃的大爺一語道破天機,當時他意味深長地對我說:“小夥子,你飯量真好啊!”

好窘,當時!

許多人說,外地人不好這一口,我看未必。我的同學、鄰居,只要以前在龍巖生活過的都會懷念龍巖清湯粉。現在的社會已成了個地球村,相互之間要聯繫那是相當方便的事了。但和我私下交談的朋友總會對我說這樣一句話:好想念龍巖的清湯粉啊!這種想念之情越是離新羅區遠的朋友表達得越強烈,隔三岔五地和我討論當年在龍巖吃清湯粉的情景。關於這個,我完全可以理解,因為我也有過這樣的親身經歷。有一段時間我去了廈門暫住生活,廈門的小吃很多,沙茶麵、西北拉麵、過橋米線啥的也一大堆,可就是找不到一家清湯粉店!照理來說我對於吃已經算是夠不講究了,但外地小吃吃多了也會懷念起龍巖的清湯粉來。這就好比老北京人喝豆汁一樣,豆汁是什麼東西,是豆漿的半成品,苦、澀,難喝到了極點!可人家北京人就好這一口,不少人還喜歡在夏天喝,據他們說,在太陽底下搭個涼蓬,全身冒著汗,喝上那麼一口豆汁比什麼瓊漿玉液都強。這些記載我只是從書中看來,自己並不曾親歷,可豆汁的苦味我是品嚐過的,恩……難喝!

記得有一天我在廈門的馬路上瞎逛,在路邊偶然發現一店,招牌上“龍巖清湯粉”五個大字清晰可見,頓時欣喜若狂,回家把老婆拉出來一起去吃。一吃,失望透頂,那是真正的“清湯粉”,就是水煮粗粉,再扔點油蔥罷了,根本就沒我想象中的那味!那個時候對於曹溪清湯粉的瘋狂想念啊!真不是言語可以表達得了的。人如果離開了家鄉,真的是會無限懷念家鄉的好的!

說說“最後的清湯粉”吧!不管別人怎麼說,反正我是這麼稱呼它的,因為自那以後我就再也沒吃過味道好、量又足的曹溪清湯粉了。十多年前時我正在閩大讀書,而閩大就在曹溪,所以,那時的大學生們吃到的自然而然是最最正宗的清湯粉了,想想自己也算是有口福之人啊!現在再回閩大看,學校還在,附近的清湯粉店卻已不知去處!正所謂“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十多年過去了,清湯粉店在新羅區依舊遍地都是,但多為客家人所開,味道鹹,湯水也不好,想再找以前“正宗”的清湯粉店更是難上加難!思來想去只能無奈地得出一個結論:清湯粉已經成了龍巖的物質遺產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