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安徽宿州參加首屆祭閔子騫大典

首屆祭祀孔子弟子閔子騫大典於3月30日在安徽省宿州市曹村鎮閔祠村閔子祠內舉行,我應邀出席這次祭祀活動。29日中午,我(作者:梅慶吉)和高運祥、劉貴董一行到達徐州東站,活動主辦方派車來接我們,隨車來的還武新坦先生。武先生是著名作家,我2012年第一次走孔子路來到曹村,就曾去拜訪過他,送給我一本他的力作《孝聖閔子騫》。這次又見面,感到無比親切。經一個多小時的行程,到達曹村鎮一個叫尚客優的旅店,我和武先生住8405房間。住下後,武先生送了我三本書:一本《閔子世譜》,是明代的,很有價值。一本《孝聖閔子騫》,這是再版本,裡面放上了2012年那次我們的合影。我也送他了三本書:《孔子周遊地域影像志》《跟著孔子去遊學展覽專刊》《跟著孔子去遊學·曲阜七日》。

到安徽宿州參加首屆祭閔子騫大典

來之前,我就跟活動負責人閔凡保說,我這次來想去解集鄉看子貢山,他說我給你安排。來之前他告訴我,行程已安排好,由武先生陪同。吃完午飯,在武先生陪同下,我們一行前往解集鄉。此前武先生已與解集鄉副鄉長史雲峰取得聯繫,他在鄉政府等我們。很快我們就到了鄉政府,見到了史雲峰。因為他是一位文化愛好者,對解集鄉厚重的歷史文化興趣十足,所以一見面就淘淘不絕地講起了該鄉的文化,並表示對我們的到來非常高興,希望能把這裡的文化好好宣傳一下。還給我們翻看了幾本與解集有關的圖書。他主動提出帶我們去看與子貢有關的幾個地方。

解集鄉政府

到安徽宿州參加首屆祭閔子騫大典
到安徽宿州參加首屆祭閔子騫大典

漁臺小學

到安徽宿州參加首屆祭閔子騫大典

我們到的第一個地方是魯吳會盟臺。解集鄉南有條拖尾河,河邊有座土臺,那就魯吳兩國會盟的地方。現在臺下有座小學,名字叫漁臺小學。我們到的時候,學生們剛下課,都在院子裡玩。學校看門的老王為我們打開學校大門,他領著我們走到教室的中間,沿臺階上行,來到臺子上面,看到裡面是個廢棄的校舍。老王告訴我們,這就是原來的漁臺中學。中學之前是一座寺廟,名字叫漁臺寺,始建年代不詳,院裡有一通康熙年間立的《漁臺寺施地代糧嶽世碑》,原碑已被保護起來,這是複製的。老王領我們到一個花壇前,指著一個洞說,這就是盜墓賊的盜洞,因發現的早,沒有挖出東西就跑了。後來中學合併,這裡變成了小學。前些年小學搬到了下面,這裡便空閒起來。

漁臺的名稱,還跟一位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姜子牙有關。相傳他曾在拖尾河上釣魚,後人為紀念此事,便把他釣魚的地方取名為漁臺,附近的村子也因而取名漁臺村,接下來的漁臺寺、漁臺中學、漁臺小學,都由此而來。

我們從漁臺小學出來,由西往北繞臺一週,發現這個臺子好大。經查資料得知,這座臺子東西長約90米,南北寬約80米,高4.5米,面積7200平方米。臺子的東邊立著一通碑,上面寫著“子貢山魯吳會盟臺”。兩側有副對聯:“魯囯會盟結好留聖地;子貢斡旋佳話傳千秋。”裡邊還有一段小字:“魯吳因殺戳戰馬引戰火將燃,夫哀得子貢謀略設土臺結盟。”為端木子貢七十八代孫端木禮紅出資建立。

魯吳會盟臺

到安徽宿州參加首屆祭閔子騫大典

這一帶,曾是魯國和吳國交界的地方。相傳有一天,魯國的軍馬跑到了吳國的邊境村莊夏路吳莊,吳國的守兵將馬捉住,二話沒說,就把馬宰殺吃了。魯國得知這一情況後,十分生氣,便帶兵來到吳國邊境,想要討個說法。吳國也不示弱,也帶兵前來,與之對峙,戰爭一觸即發。子貢見此情景,感到問題嚴重,若動兵戈,必定傷及無辜,主張以和平的方式解決。他們便在姜子牙釣魚的地方築起了高臺,在臺上舉行會盟。子貢憑著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吳國,將夏路吳莊割讓給了魯國作為賠償,爭端得以平息。此莊歸魯後,改名為“夏魯吳村”,一直沿用至今。

從會盟臺這個地方往南走約5裡遠,有一座紅色建築,那就是魯營小學。一看這個名字,就知道跟魯國有關。在學校外牆角處,立有一通碑,上面寫著“魯營故地”。兩側也有一副對聯:“勝蹟漫遊魯軍營;虎山重睹會盟臺。”下面還有一段關於“魯營”的介紹文字:“魯營為春秋時魯國的軍隊安營地,在‘魯吳會盟臺’南五里。地勢險要,前面左有虎頭山,右有馬頭山,後有奶奶山和蔡子湖,可攻可守。歷經兩千五百多年星移斗轉,朝代更迭,今地名仍為魯營集。”史鄉長指著學校西邊那片山坡說,那就應該是魯兵駐紮的地方。你看那山石,不像是天然的,是經過人工修理過的。再往南還有吳國駐軍的雞山,今名刁山。山下有吳王城,明天啟年間空城仍在。後有人為紀念吳王在這裡墾荒種田,築城守邊,曾建吳王夫差廟,今已不存。因在另一個鄉,距離有點遠,我們這次沒去看。

魯營故地

到安徽宿州參加首屆祭閔子騫大典

我們離開魯營村東行,路過一個村子,史鄉長說這就是夏魯吳村。我想找個村莊的標誌拍張照,沒有找到。、

夏魯吳村

到安徽宿州參加首屆祭閔子騫大典

在夏魯吳莊北面的那座山,就叫“子貢山”。相傳子貢處理完魯吳爭端之後,因喜愛這裡的風景,便住了好長一段時間。相傳有一天,子貢把書放在一塊大石上晾曬,自己到樹下乘涼。忽然一陣急雨飄然而至,子貢趕緊用自己的身體把書護住。後人為紀念此事,便將此山命名為子貢山,將子貢曬書的那塊石,取名為曬書檯。再後來,人們在山下建了座子貢廟,人們圍廟而居,形成了一個村落,便取名為貢山村,今名貢山集。清周承縉有《題子貢山》詩:

山以名賢著,秋來疊翠深。

數年勞夢想,落日自登臨。

月送孤雁影,風聲老樹音。

悠悠塵外境,誰識曬書心。”

子貢山

到安徽宿州參加首屆祭閔子騫大典

在子貢山以東,還有一座子張山。相傳孔子弟子子張曾在這裡講學,便有了子張山的名字,漢朝時曾在山的南麓建子張廟,香火很盛,毀於民國年間,據說遺址還在。在廟周圍形成了一個集市,被取名為張山集,一直沿用至今。我們想去看看,他們說那裡什麼都沒有,所以就沒去。

第二天小蘇開車,把我們拉到閔祠村,參加祭閔子騫大典。206國道從村中通過,路東一面牆上寫著“閔子騫故里”五個大字,十分醒目。旁邊還有一個好大的“孝”字。路西還有一通安徽省政府立的文物保護碑,上面寫著“閔子騫祠及墓”等字,碑陰為簡介。有一條向西通往閔子騫祠墓的村中小路,名字叫“閔騫路”。從這條路向西走不遠,就到了閔子騫墓,是一個很大的封土堆,有圍欄攔著。我們到的時候門打開了,我們走到墓的上面,看到一株十分巨大的梨樹正在盛開,雪白的一片。墓後還有兩座小墓,埋葬的是閔子騫的弟弟閔蒙和閔革。以前閔子墓上遍植松樹,“閔墓松風”為宿州古八景之一。

閔子騫故里

到安徽宿州參加首屆祭閔子騫大典
到安徽宿州參加首屆祭閔子騫大典

路南是閔子祠。該祠坐北朝南,共有三進院落,正門向南開。門外有一口泉眼,泉水十分清澈,現在人們還在使用。相傳這就是閔子騫一家飲水的地方,所以稱“孝泉”。祠的大門為三開間硬山式建築,門楣上掛著“閔子祠”牌匾。進院後的第一座和第二座大殿沒有什麼內容,在第二進院落有一株高大的柏樹,相傳千年以上。最後一座大殿裡供奉著閔子騫像,兩側塑有站班。我走孔子路看到過多座閔子祠,這座是規模最大的。在此基礎上,又形成了閔祠八景:洗絮溝、蘆花湖、洗硯池、曬書檯、騫山、兩子山、鐵板橋、石羊湖。

明代兵部尚書李化龍路過閔祠,曾賦詩一首:

閔子祠堂官道西,蘆花遍地草萋萋。

階前幾棵常青樹,不是慈鳥不敢棲。

清代詩人孫玫,也有寫閔祠的詩:

幾個慈烏噪墓林,苔封殘碣飛白雲。

蘆花莫漫輕題句,恐佛當年孝子心。

林木岡巒信可遊,如何卻步意悠悠。

只緣當日辭官去,留得蘆花一片秋。

今天的閔子祠,披上了節日的盛裝,大門前支起了彩虹門,從大門一直到第三座大殿,都鋪上了紅地毯。在第三座大殿上拉起了橫幅,上書“紀念閔子騫誕辰2555週年家祭大典”。

到安徽宿州參加首屆祭閔子騫大典
到安徽宿州參加首屆祭閔子騫大典
到安徽宿州參加首屆祭閔子騫大典

大典開始,參加祭祀活動的人們在大門外集合,三人一排,依次走進祠內,我和中華全國閔氏宗親聯誼會會長閔春光等三人站在第一排。大典由閔凡保主持,閔凱宣讀祭文。祭文由武新坦先生撰寫,全文如下:

公元2019年3月30日,歲次己亥年二月二十四日,維紀念先賢閔子騫誕辰2555週年,全國孝賢文化研究專家代表、中華全國閔氏宗親代表,齊聚宿州閔子祠,謹備時蔬玄酒、雅樂升舞,恭奠於閔子祠、墓階下,肅拜追遠,上達閔子。

辭曰:

古邑埇橋,人傑地靈。平疇沃野,臥虎藏龍。

陳吳揭竿,大澤啟程。詩仙樂天,符離美名。

一代賢后,馬氏秀英。古臺遺址,古韻今風。

閔墓松風,宿州八景。閔子故里,先賢遺冢。

孝聖閔子,顏淵齊名。十哲之首,道冠天生。

鞭打蘆花,世代稱頌。曹溪一滴,信實昌明。

德行之科,康熙題名。躬行志孝,雍正賜成。

汴水濤濤,先祖篤聖。千古絕唱,言必有中。

斯文在茲,秉承遺風。五經博士,譜續芳靈。

誾誾名揚,孝哉祥呈。師從杏壇,流譽晚風。

孝義忠親,日月同慶。華夏景仰,萬世垂清。

德行治國,鴻業九鼎。恩澤海宇,歌舞昇平。

埇橋名區,引領崛升,古城宿州,物阜民生。

盛世在即,民強國盛。百業興旺,千賈爭鳴。

力振經濟,舉翼鵬程。文明創建,九州復興。

核心價值,眾志成城。居思安危,綱紀嚴整。

俎豆奉進,事業永勝。追思閔子,後人供奉。

慎終追遠,孝行永生。闡我雅風,四海永清。

協和萬邦,閔旺家興。夢圓中華,八方傳承。

伏惟尚饗,禱祈英靈。

到安徽宿州參加首屆祭閔子騫大典

祭文讀完後,由各方代表發言,也讓我說幾句話。我在發言中講道:“站在這裡,深深地感受到,閔子騫的後裔人丁興旺,就像眼這株閔公孫樹,枝繁葉茂。我認為,在孔子弟子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就是閔子騫,這源於他那動人心肺的孝。一部‘鞭打蘆花’的故事,流傳了幾千年,感動了無數人。閔氏宗親齊集這裡,舉行紀念閔子騫誕辰大典,意義重大。這正是孔老夫子所說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焉。’我希望閔氏宗親在舉行各種紀念活動的同時,還應加大力度對閔子騫思想精華進行深入研究,使之更加發揚光大。”發言結束後,各方代表分組進行祭拜。

到安徽宿州參加首屆祭閔子騫大典
到安徽宿州參加首屆祭閔子騫大典
到安徽宿州參加首屆祭閔子騫大典
到安徽宿州參加首屆祭閔子騫大典

我來的時候,曾把此行的事告訴了宿州的朋友劉強,他說要到曹村來跟我見面,也看看祭閔大典,並約好帶我們去遊皇藏峪,請我們在那裡吃地鍋雞。在祭閔大典開始的時候,他們一行到達這裡,待了一會兒他們就先行一步去皇藏峪,讓我們活動結束後到袁合銀飯店去找他們。我把皇藏峪的事跟武先生說了,他說讓小蘇送你們去,並說這臺車是鎮裡安排專門為你們服務的。聽了他的話,讓我好受感動。

曹村離皇藏峪不是很遠,大約半個小時就到了。一到景區,就看到有很多飯店,有的寫著“土雞”,有的寫著“地鍋雞”,看來是這裡的一大特色。很快我們就找到了袁合銀,發現這家飯店在這一帶門面最大。我們進到包房,劉強他們正在打撲克,還有幾位劉強的朋友。收了撲克攤,菜很快就上來了,先嚐一口地鍋雞,果然不錯。最好吃的還是鍋裡的蘑菇,據他說都是山裡產的,有的十分珍貴。我從鍋裡夾了一塊姜,又放回去了,劉強又給我夾回來了,說你嚐嚐。還別說,一點不辣,還挺好吃。

到安徽宿州參加首屆祭閔子騫大典

飯後我們來到景區門口,看到一尊雕塑,一人騎在高頭大馬上,一手持馬鞭,一手按劍柄,好不威風。馬頭上揚,作嘶鳴狀。整個雕塑,栩栩如生。騎在馬上的這個人就是劉邦,這個景區就跟他有關。下面有個牌子介紹說:“公元前205年,楚漢相爭,劉邦、項羽大戰彭城,劉邦大敗,率殘兵敗將數人,逃到此處,躲過一劫。”因而有了“皇藏峪”的名稱,意思是說,這裡是皇帝劉邦躲藏的地方。景區的大門十分氣派,為四柱三間三樓牌坊,坊額上書寫著“皇藏峪”三個鎦金大字。另一面寫著“漢王流韻”。

劉邦像

到安徽宿州參加首屆祭閔子騫大典

劉強把景區領導介紹給我們,跟我說:“我們還有別的事,不進去了,跟他們走就行。”劉強走後,他的朋友把我們領進景區,找了兩位漂亮的女孩給我們做導遊。

到安徽宿州參加首屆祭閔子騫大典

走進景區大門,左手方向有個亭子,導遊說,這個亭子叫鎖龍亭,跟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關。相傳朱元璋和軍師劉伯溫在這下棋,正下著的時候,懂風水的劉伯溫發現周圍的九道山樑蠢蠢欲動,向鎖龍亭匯聚而來。他大叫一聲:“不好!天下將有大亂!”朱元璋忙問:“亂從何來?”他說:“這九道山樑都有帝王之氣,若不及時鎮住,恐怕要有新的天子出現。”“那怎麼辦?”朱急不可奈地問。劉說:“只要在這建座橋,把龍脈鎖住,就沒事了。”他們不敢怠慢,馬上動工,一年後橋樑建成,被取名為“鎖龍橋”,旁邊這座亭子,就自然是“鎖龍亭”了。

鎖龍亭和鎖龍橋

到安徽宿州參加首屆祭閔子騫大典
到安徽宿州參加首屆祭閔子騫大典

在鎖龍亭這個地方,我們坐上電瓶車,穿行在密林之中。很快車停在瑞雲寺下,我們下了車,開始徒步上山。這座寺廟,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掛石壁上,仰望才能看到。來到寺前的廣場上,看到山門還在很陡的十數級臺階之上,顯得很高大。門楣上的“瑞雲寺”三字,由由原來的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所題。兩側柱子上有對聯一副:“皇藏山林衣缽傳燈明心顯真如;峪寺峻嶺菩提無樹葉落總歸根。”山門裡面,就是一般寺廟都有的天王殿,正中端坐著彌勒菩薩,兩側是四大天王,背後是韋陀。

到安徽宿州參加首屆祭閔子騫大典
到安徽宿州參加首屆祭閔子騫大典

過天王殿,迎面就是大雄寶殿,殿門兩側的柱子上書有對聯一副:“於一切法具足梵行猶滿月得大自在;盡未來際普渡眾生趣菩提齊聚西方。”殿內佛龕裡端坐著佛祖釋迦牟尼,上面懸有一匾,寫的是“莊嚴無上菩提”。周遭是十八羅漢像。兩側的配殿,一為祖師殿,一為財神殿。院內還有一株參天的千年銀杏樹,樹幹很粗,枝繁葉茂。

到安徽宿州參加首屆祭閔子騫大典

再上行,就是最後一進院落方丈院,應該是僧人休息的地方。迎面是一溜平房,兩側各有一座二層小樓,在一個角落裡,立著幾通石碑。值得注意的是院裡的幾株樹,其中兩棵是桂樹,一名金桂,一名銀桂,合稱姊妹樹。還有一株臘梅,也很高大。另一側有一株千年以上的銀杏樹,又生出一大一小兩棵小樹。當地給這三株銀杏樹取名“三世同堂”、“攜子抱孫”,中間的是爺爺,右邊筆直的是父親,右邊彎曲的孫子。孫子喜歡拈花惹草,伸向前方由美女化身的桂樹和臘梅。父親想管教,怎奈爺爺橫在中間,對孫子百般呵護,父親束手無策。聽著這硬生生編出來的故事,倒也有趣,可消除旅途中的疲勞。

瑞雲寺

到安徽宿州參加首屆祭閔子騫大典

瑞雲寺中的這個“雲”字,還隱藏著一個故事。說劉邦隱藏於此,十分隱蔽,秦兵多次進山圍捕,都一無所獲。可突然有一天,劉邦的夫人呂雉竟然出現在面前,這讓他大吃一驚,忙詢問原由。呂雉說:“你的頭上總飄著一團五彩雲氣,只要奔著運氣去找,十拿十穩。”這還真不是瞎掰,《史記·高祖本紀》就有記載:“呂后曰:‘季所居上常有氣雲,故從往常得季。’”為此事,後人便將此寺取名為“瑞雲寺”了。

從瑞雲寺後門出來,就是穿行在樹叢的棧道,一直通到山頂。沿棧道上行不遠,就到了劉邦躲藏的山洞,因是皇帝躲藏的地方,因此被稱之為“皇藏洞”。路邊有個介紹皇藏洞的牌子,上面說劉邦曾兩次躲藏於此,一次是在公元前210年,為躲避秦始皇東巡而藏於此,從這走出去後,建立起了第一支自己的武裝;第二次是在公元前205年,劉邦與項羽在徐州大戰,兵敗後躲在這裡,出去後便打下了大漢江山。景區門前的那個簡介上,只說了第二次,沒說第一次。在左手方向的石壁上,寫著“洞天”兩個大字,那個地方就同劉邦隱藏的皇藏洞,有臺階可通到洞內。走到半路,有塊巨石堵在那裡,上面寫著“飛來石”三字。相傳劉邦一行藏到洞裡,可洞口敞開,很不隱蔽,來人後一眼就能看到。劉邦就順口就說了一句:“要是有塊石頭堵在洞口就好了。”話音剛落,真就有一塊石頭堵在了這裡,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那塊飛來石。人們只有貓著腰,才能從石下通過。從飛來石那上來,就可看到一個寬敞的山洞,靠右邊有兩個武士,後面站著一個人,那就是劉邦。

到安徽宿州參加首屆祭閔子騫大典
到安徽宿州參加首屆祭閔子騫大典
到安徽宿州參加首屆祭閔子騫大典
到安徽宿州參加首屆祭閔子騫大典

導遊送我們到皇藏洞這,說她們導遊的任務完成了,上邊還有一些景點,想去可以上去看,不想去從這下去也行。既然來了,就要看全面一點。從皇藏洞出來,我們就沿著棧道上行,走到最高處,看到一座高樓,有五層樓那麼高。據說剛建成,具體幹什麼用,都說不知道。在這個樓前有個觀景平臺,靠懸崖邊上建了座玻璃橋。走在橋上,看著下面的懸崖,心裡還真的有幾分膽寒。在玻璃橋不遠處,還有玻璃滑道,再遠處有座彩虹橋。我們沒有走彩虹橋,又回到玻璃滑道那,順著臺階往下走。

到安徽宿州參加首屆祭閔子騫大典

下行走得很快,從瑞雲寺再往下,看到了一座亭子,從亭子裡看過去,在對面的石頭上刻著“拔劍泉”三字,這也有個故事。相傳劉邦帶兵來到此處,人渴馬乏,找不到水,一怒之下,拔出劍來就向石壁刺去,這一刺不要緊,還真就把水刺出來了。泉還在,但被鐵棍攔著,喝不到裡面的水。因為此事,後人便管它叫“拔劍泉”,泉邊有塑一尊劉邦像。

拔劍泉

到安徽宿州參加首屆祭閔子騫大典
到安徽宿州參加首屆祭閔子騫大典
到安徽宿州參加首屆祭閔子騫大典
到安徽宿州參加首屆祭閔子騫大典

再往下走,看到在一塊石頭上刻著“馬趴泉”三字,旁邊還有一個拴馬石。前面說的那個拔劍泉,雖然流出水來,但流量還小,只夠人喝,沒有馬喝。奈不住乾渴的馬就用蹄子在地上刨了起來。這一趴不要緊,還真就趴出水來。從那裡流出的水,形成了一條小溪,向下方流去。

馬扒泉

到安徽宿州參加首屆祭閔子騫大典
到安徽宿州參加首屆祭閔子騫大典
到安徽宿州參加首屆祭閔子騫大典

回到景區門口,已經是17:30多了,小蘇開車在門口等我們。上車後,直奔徐州東,乘7:20的高鐵,經半個多小時的行程回到曲阜。然後高總開車,送我們回王莊。結束了這次的安徽之行。

景區由兩部分組成,即:皇藏峪和天門寺。我2012年第一次走孔子路,就曾到過天門寺那個景區。當年孔子周遊列國,曾到天門山遊歷,在山上留下了許多遺蹟,我曾寫過文章。那時就知道劉邦躲藏的皇藏峪,因時間關係沒胡來看,今天劉強給補上了這一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