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立夏非入夏,29℃在向你招手!這些立夏養生知識你得懂!


石家莊立夏非入夏,29℃在向你招手!這些立夏養生知識你得懂!


落花隨春去,餘香伴夏來

今年的立夏時間是

2019年5月6日03:02:40 星期一

農曆己亥年 四月初二


石家莊立夏非入夏,29℃在向你招手!這些立夏養生知識你得懂!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

但立夏並不意味著入夏


石家莊並未進入夏天

今天,我們將迎來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立夏,但這並不意味著省會將進入夏天。根據多年統計數據,省會入夏的平均時間在5月中下旬。記者從氣象部門獲悉,本週省會天氣總體不錯,氣溫呈上升趨勢,但不會超過30℃。


本週天氣


說好莊裡氣溫穩步回升

還真是穩步......


石家莊立夏非入夏,29℃在向你招手!這些立夏養生知識你得懂!


未來幾天石家莊以晴到多雲為主

根據監測,本週省會有晴有云,應該不會出現降雨,氣溫逐漸爬坡,估計在週末達到本週頂峰。其中,今明兩天省會是晴間多雲的天氣,最高氣溫分別是23℃和26℃。由於晝夜溫差較大,所以大家外出時要合理著裝,以防感冒。


石家莊立夏非入夏,29℃在向你招手!這些立夏養生知識你得懂!


天地始交 ,萬物並秀

炎暑將臨,雷雨增多

忽然立夏,雨落成花

石家莊立夏非入夏,29℃在向你招手!這些立夏養生知識你得懂!


立夏,四月節。

立字解見春。夏,假也。

物至此時皆假大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鬥指東南,維為立夏

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

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第7個節氣

夏季的第一個節氣

表示即將告別春天

夏天的開始

石家莊立夏非入夏,29℃在向你招手!這些立夏養生知識你得懂!


立夏三候


第一候:螻蟈鳴

螻蟈,螻蛄也

在溫潤的草叢裡

得意自鳴

而隨著它不知疲憊的歡唱

夏天的味道濃了


石家莊立夏非入夏,29℃在向你招手!這些立夏養生知識你得懂!


第二侯:蚯蚓出

夏雨滋潤,養育萬物

蚯蚓是地地道道的陰物

土壤潮熱,陽氣極盛

經過一個冬天的蟄伏

此刻早就按捺不住出來透氣的心

石家莊立夏非入夏,29℃在向你招手!這些立夏養生知識你得懂!


第三侯:王瓜生

王瓜生於山坡疏林中

或灌叢中等處

屬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

立夏時節

陽光普照,八方風雨

給與它快速攀爬生長的力量

四月生苗延蔓,五月開黃花

六、七月便會結出紅色的瓜

石家莊立夏非入夏,29℃在向你招手!這些立夏養生知識你得懂!


立夏如何養生?

立夏這樣吃

吃蛋:快速補充營養的首選

在民間,有“立夏吃蛋,石頭踩爛”的說法,意思是立夏吃蛋,人就會勁頭足。雞蛋相當於一個“微型營養庫”,是夏天快速補充身體所需營養成分的首選食物。

夏天易出現心火旺,還可以吃鴨蛋來緩解。鴨蛋偏涼性且帶點腥味,不但可以去心火,還可補充由於出汗較多所丟失的鈉鹽。

喝綠茶:清熱解暑又補水

夏天炎熱,經常喝茶,尤其是偏涼性的綠茶,可以讓暑氣頓消,起到清熱解暑、利尿排毒的作用。

喝粥:順應胃氣

立夏後常因氣候燥熱而食慾不振,其實這是因為溼熱蘊積在內,腸胃缺乏運化動力的反映。調養胃氣,讓胃口這個吸收營養的“加油站”動力十足,才更有利於食物的消化與吸收。

早晚喝些大米或薏米粥,體質弱的人還可以增加一些紅棗或者生薑。

吃點兒酸:護脾氣

夏季更易發生脾胃不和及脾虛等症狀。酸味食物有助於增強脾胃的消化功能,常吃一些番茄、山楂、獼猴桃等略帶酸味的水果,能夠斂汗祛溼,有助於生津解渴、健脾消食。

煲湯:養陰潤燥

春夏交替時節,煲點沙參玉竹排骨湯,每次喝一小碗,嗓子就不會幹了。沙參、玉竹是燉湯的百搭食材,在廣式靚湯中,這兩樣食材是必不可少的。

“三瓜一芽”:夏季塑身首選

“三瓜一芽”就是苦瓜、黃瓜、西瓜、綠豆芽。苦瓜裡含有苦瓜素,也叫清脂素。黃瓜裡含有丙醇二酸,有助於加速體內脂肪的分解;西瓜是夏天防暑降溫最好的水果;綠豆芽在從綠豆發成芽時,營養也可以說是“化繭成蝶”,維生素C的含量增加了70%左右。

立夏這樣動

早起花間走:頤養心神

立夏養生要早睡早起,注意養陽,方能較好的保護心血管健康。尤其要避免大汗淋漓。

夏天最涼爽的時間段要數清晨了,大家不妨清晨起來在住所附近的林蔭、花間處散散步,能頤養心神,有助於體內陽氣的昇華,推動血液循環。

午睡轉眼睛:強效護心

午睡的時候如果能在一開始做做轉眼球的練習,不但會增加午睡質量,還能有效緩解視疲勞。

具體的方法是雙目從左向右轉9次,再從右向左轉9次,然後緊閉片刻,再迅速睜開眼睛。

晚歸梳“五經”:預防心悸

晚上梳頭不妨“拿五經”。用五指分別點按人頭部中間的督脈,兩旁的膀胱經、膽經,左右相加,共5條經脈,所以稱之為“拿五經”。回家略作休息以後,梳3~5次,每次不少於3~5分鐘,晚上睡前最好再梳3次。


信息來源:古典書城、石家莊發佈、中國氣象網等綜合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