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曾經最有名的“老洋街”,你還記得嗎?

滕州曾经最有名的“老洋街”,你还记得吗?

日期:5月4日版

提起老滕縣的“洋街”,年紀稍大的人並不陌生,要講好它的故事,還得從解放初期說起。戰亂後的滕縣城一片廢墟,為恢復這座古城的元氣,1952年,滕縣地委(當時是滕縣地委、專署,現為滕州市)組織人力、物力,在現在的步行街修建了一條長720米、寬15米的中心大道。這大道開始叫新街,“文革”中改為工農兵街,1981年縣政府又更名為新興路。然而,老百姓叫得最響的是“洋街”(下文也稱洋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農民能進城逛逛這洋街,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開了眼界,見了世面,總有看不完的景緻。

滕州曾经最有名的“老洋街”,你还记得吗?

60年代美國間諜衛星拍攝的滕州衛星圖,可見老洋街

那麼,老百姓眼中的洋街,究竟“洋”在哪裡,又蘊藏著怎樣的故事,讓我們一起回眸,共同品味,再逛逛那昔日的洋街。

滕州曾经最有名的“老洋街”,你还记得吗?滕州曾经最有名的“老洋街”,你还记得吗?

珍貴照片, 1990年拍攝的老洋街全貌

日用百貨街這裡是大百貨、小百貨門市部最集中的地方——恆洋、泰和祥、同德恆等足有20多家。其中規模最大的是洋街北首路東(現華聯超市) 第一百貨公司。名雖“百貨”,實際千貨、萬貨也不止,布匹綢緞、服裝鞋帽、兒童玩具、文化用品,擺滿了層層貨架;彩花搪瓷盆、鐵殼“紅雙喜”暖水瓶等農村罕見的新產品,更是琳琅滿目。商品全,人氣旺,一天到晚櫃檯前擠滿了人,售貨員忙得上廁所都得小步快跑。

滕州曾经最有名的“老洋街”,你还记得吗?

飲食服務街這道街不僅商業興旺,飲食服務業也很紅火。就說飲食吧,建國後在政府扶持下,“快活林”、“鳳海樓”、“幸福樓” 等老字號飯店,很快恢復營業;胡家辣湯、金家大餅、賀寶山的包子等地方名吃也陸續開張。當時名氣最大的是位於百貨公司對過的“快活林”,朋友相約只要說聲“快活快活去”,就心照不宣了。“快活林”不僅名字好聽,菜餚也很有名氣,其中有道菜叫“金魚戲蓮花”,造型逼真、味道鮮美,引來不少社會名流品嚐,快活得很。

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外地名吃也不斷引進來。馳名中外的天津“狗不理”包子,1985年落戶“滕縣酒家”(洋街中段路東),是聘請天津“狗不理”包子第三代傳人高煥章親自來滕傳授的,是正宗的天津包子。這包子餡多皮薄、捏褶均勻,看上去像是一朵朵含苞欲放的白菊花,食者無不交口稱讚。另外,豐盛樓引進了安徽宿縣的“符離集燒雞”,生意也很好。

滕州曾经最有名的“老洋街”,你还记得吗?

90年代到“老洋街”交公糧

至於服務業,當年有個說法:洋街兩旁都是服務公司的生意。這話一點不假,理髮店、洗澡堂、照相館、旅店、印染坊大都在洋街上。這些行業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後來轉為國營,隸屬於縣服務公司。正因經營體制公有化,那時農村沒有個體理髮店,更沒有澡堂子,能到城裡理髮、洗澡是一種奢望。記得農村老家的王二叔,進城回去像變了個人似的,他好幾天逢人就說:“城裡的電推子‘突突突’比剃頭刀快多啦,尤其那澡堂的“漏勺”(淋浴),像下雨一樣淋的真舒服”。不過,那時這類設施少,平時就很忙,節假日非排隊不可。實行改革開放後,經營體制發生了根本變化,生活方便多了。

滕州曾经最有名的“老洋街”,你还记得吗?

文化娛樂街之所以這樣說,因為戲院、電影院、曲藝園等公共文化設施全在這道街上,是名副其實的文化娛樂一條街。

人民舞臺(洋街中段路西,已拆除)始建於1950年。在幾十年的滄桑歲月裡,它經歷了由私營到官辦的“轉身”和蓆棚到樓房的“變臉”,是早期唯一的重要演出場所。1951年滕縣京劇團成立,常駐人民舞臺接角演出。1953年縣柳琴劇團納入事業建制,並把人民舞臺作為排演場地,結束了劇團“跑坡”、“拉地攤”的歷史。觀眾也由露天“站著看”,熬到了室內“坐著看”,當年農民進城,不在人民舞臺坐著過把戲癮,那算白進一趟城。

滕州曾经最有名的“老洋街”,你还记得吗?

繼人民舞臺之後,1953年由私人集資,又在洋街北段路東巷口內,興建了新新大戲院(後轉為國營),“文革”中改為工農兵劇場。該建築磚木結構,連椅座位,條件十分簡陋。別看身居小巷,其貌不揚,可接待過不少名團、主演呀!

1956年,蜚聲國內外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荀慧生先後來這裡演出,尚小云的《貴妃醉酒》“醉”倒了觀眾,荀慧生的《紅娘》唱“紅”了全城。一時萬人空巷,一票難求,有人帶著苫子睡在售票口排隊挨號。為照顧場外的觀眾,開演後有意把擴音喇叭扯到門口,就這也圍了不少人,那才叫真正“聽”戲來。

進入上世紀六十年代後,山東省京劇團的方榮翔、呂劇團的郎鹹芬、上海京劇團的夏慧華、關懷、河南豫劇團的牛得草、閻立品及曲藝家劉蘭芳、相聲大師侯寶林等20多個全國知名團體、名家先後來這裡獻藝,地、縣級劇團更多。曾在這裡工作過的我,清楚地記得,直到1985年產權賣給縣武裝部之前,一天也沒空過場。正如順口溜說的那樣,“工農兵劇場門朝西,這裡天天唱大戲,今天豫劇明天梆(子),後天又聽拉魂腔”,是洋街最熱鬧的地方。

這道街不僅能聽戲,還能看電影。1956年在洋街南頭路東興建的人民電影院,是城區最早的影院。在那大多數農村人沒見過電燈,更不知電影怎麼看的年代,一天放映五六場也不能滿足人們需求。往往放映半個小時了,有人還在門口吆喝:“誰還有票,誰還有票?”1978年夏天上映戲劇片《紅樓夢》,六天放映48場,觀眾達5萬多人次。

滕州曾经最有名的“老洋街”,你还记得吗?

如今“老洋街”搖身一變成了滕州最繁華的步行街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昔日的洋街已不復存在,但它當年的故事,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