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嫁前的第一次美容,是真的痛

由广东旅邕商帮集资修建的南宁粤东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元年。曾有一段时间作为南宁市博物馆、私立学校来使用,现今馆门常闭, 已不对外开放多年。

现在路过粤东会馆,我们总会发现外亭零散地放着几张藤椅,妇人们忙着给来往的客人修容和理发,不知不觉地在漫长的岁月里为这座沉寂的建筑增添了几分人气。

出嫁前的第一次美容,是真的痛

△开面

别开生面,是真的痛

这种运用细棉线和白粉将脸上多余杂毛、粉刺及角质层去除的手艺,南方称“拔面毛”“开面”,此外还有“拉面”“挽面”等说法。

早期,只有出嫁前的女子才能第一次美容,俗称“开脸”,是传统婚俗中的一环。

出嫁前的第一次美容,是真的痛

△开脸的工具十分简单,图中的鸳鸯粉涂抹在脸上便于拔毛,里面放着的眉剪,镊子则用来修眉。

当然,现在对开面没有那么多要求,只要你有修容的需要并愿意尝试这种传统美容术就可以。

在藤椅上坐定,修容前阿姨先用几条红带子三下五除二就把我的头发固定起来。

熟练的捆绑手法让我对接下来的“拔毛”体验充满了期待。

出嫁前的第一次美容,是真的痛

阿姨先将鸳鸯粉涂在脸上,细滑的鸳鸯粉上脸的时候格外舒服,冰冰凉凉的。

阿姨说鸳鸯粉可吸收脸部油脂,这样才会让细棉线更容易抓紧汗毛。

出嫁前的第一次美容,是真的痛

接下来的时间里,对像我这样第一次体验开面的人简直就是“酷刑”。

阿姨将棉线交叉形成“又”字形,其中一端咬在齿中,再由左右手拉扯另外两端,借由细棉线三股拉扯的力量,将脸部细毛连根拔除。

出嫁前的第一次美容,是真的痛

哪怕是用鸳鸯粉的缓冲,棉线刮过脸颊带上汗毛随后被用力拔起的瞬间让人忍不住颤栗。

这个时刻我才深刻体会到开面的精髓——迅雷拔毛。

以掩耳不及盗铃之势哄骗头脑的痛觉神经,摧枯拉朽地把汗毛消灭掉。

出嫁前的第一次美容,是真的痛

还好阿姨不是第一次遇到我这样的菜鸡选手,当我疼得哇哇叫的时候她就会停下来,带着厚茧的大手仔细地拂过我的脸,温温热热的,带着奇异的镇定作用。

最后用细线收尾的时候已经没有之前那么疼,她左右手一开一闭,宛若一把剪刀,丝线在额头、脸颊、腮旁、鼻梁间任意游走。

一张一弛、一起一落间,就将汗毛轻松绞去。

出嫁前的第一次美容,是真的痛

一顿操作过后,我面部有点微微发麻,摸上去清爽滑腻,同行的摄影师说比之前白净透亮许多,效果立竿见影。

出嫁前的第一次美容,是真的痛

成果 “ - ”

传统美容术,我们希望它一直在

妇人们凭着一条线,一碗芙蓉粉,一个眉夹,就能为客人们打理出光滑细致的面容。正因为工具简单,更考究她们的手艺。

开面讲究手的动作和牙齿的协调、力度发把握还有眼力。对待每一个客人她们需得全神贯注,一整天下来不论在精神上还是身体上都会有影响。

“也有人想学,但是这个又挣不了钱,站一天也很辛苦,想学的来了几天又走了。”

在南宁,掌握开面技术的师傅确实不多了。

出嫁前的第一次美容,是真的痛

给我开面的阿姨已经60多岁,“在这里做了30几年了,我们的手艺我们自己是清楚的,有的顾客就认准一个人,你不给她做谁能来做?

出嫁前的第一次美容,是真的痛

阿姨的客人里最老有80多岁高龄,腿脚不便也要家里人按时送过来。

年轻人也很多,“十几二十几岁的小姑娘也有的,有的觉得新鲜,有的试了第一次之后就经常来。”她笑着说,“你们不试不知道,一试就上瘾啦。”

转眼已经开面的地方已经坐满了人,女人们凑在一块儿总是热闹非凡,妈妈带来的小孩儿在好奇地张望着,阿姨便把手里的棉线放在小孩儿手里“你要不要学啊,以后帮你妈妈变美。”

小孩儿吱吱呀呀地点头,笨拙地扯着棉线往脸上蹭,引得大家开怀大笑。

我们的开面体验也就告一段落了。

除了在粤东会馆,我们偶尔也会在南宁街头巷尾发现坐在藤椅上的两位妇人,一高一低,一个手持细线,一个面上敷着芙蓉粉。

就像在永不落幕的电影里带着颗粒感闪动的画面,和我们存在于不同的次元,永远隔了点什么。

直到我们亲身去体验,这层隔阂又消失了。

我们总是在感慨传统“后继无人”“没落”,其实是将自己放置在传统以外的地方兀自地感到悲切。

何不亲自去传统扎根生长的地方体验一把?

✍ / 菟瞌

/ PEE$$$ Donu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