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古塔有多可怕,為何有些歷史記載的滿清官員都怕得要死?

盧金潮


我國古代的刑罰大多非常殘酷,最常見的是砍頭、關押、流放。砍頭聽起來很嚇人,但是隻是一時的痛苦,咔嚓一聲便結束了。可是有些刑罰,比這個要痛苦千萬倍,所以有時活著比死了還可怕。

古時流放犯人大多選擇廣東、四川、海南等地,這些地方比較溫暖,無論怎樣都可以生活下去,蘇東坡曾被流放到廣州惠州,在那裡耕田、遊玩,好不瀟灑,還曾寫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詩句,可見生活還是滿愜意的。

到了清朝時期,這些地方已經發展的有些規模,不再是不毛之地,再把犯人流放到那裡,就不是懲罰,而是一種享受了,清宮劇裡常會出現的一句話,“ 發放寧古塔,永不許入關”,犯人每聽到這句話,恨不得求得一死來個痛快。


寧古塔是個什麼地方,為什麼犯人都害怕被流放到那裡呢?它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長汀古城村,是清朝吉林三邊之首。

寧古塔有新舊兩城,舊城在黑龍江省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當年努爾哈赤曾在這裡駐紮軍隊。康熙五年在黑龍江省寧安市建立了新城,我從小在牡丹江市長大,沒想到竟是當年著名的流放之地,想到此內心百感交集。

寧古塔在當年非常有名,是國防重鎮,是提供八旗兵源和輸送物資的重要地點,也是東北各族向朝廷進供的接收點,那時的寧古塔和盛京齊名。

寧古在滿語裡是六的意思,塔是個的意思,合起來就是六個。後來和努爾哈赤曾祖父福滿所生的六個兒子聯繫起來,據說他們曾居住在此地。

寧古塔是個苦寒之地,比當年的四川等地還要艱苦,那裡常年冰封,吳兆騫在給他的母親的回信中曾說,“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確實是這樣的,寧古塔真的很冷,冷入骨髓,被流放到那裡的犯人,很多還沒到地方就死了,就算到了地方,也有很多因耐不住嚴寒而死去。

被流放寧古塔的犯人,如果從南方出發,可能要走上兩年都不一定能到地方,當時沒有交通工具,全靠步行,還要戴著手銬腳鏈,一路上獄卒監視打罵,這一路各種情況都會發生,很多人死在半路到不了目的地。

就算是從北方出發,從河北過山東再到黑龍江,那也是一條非常漫長的路,到了冬天越往北越冷,犯人沒有足夠的衣服御寒,就算能堅持到地方,寧古塔那裡衣食缺乏,冬天零下40度,一天不燒火取暖就會凍僵,兩三天就會活活將人凍死。


寧古塔在順治年間是最可怕的地方,當時由於文字獄的興起,寧古塔成為所有獲罪官員和文人的夢魘之地。

我們在宮廷劇中還會看到一句話“流放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披甲人是什麼意思呢。 披甲人大多是投降的人,屬於各個民族,他們的地位比一般的軍人低,但又不屬於奴隸。他們大多是投降的人,但是朝廷又讓他們披甲上陣保衛邊疆,所以又被稱為披甲人,他們世代居住在邊疆,把犯人流放到那裡給他們做奴隸,也是為了穩定軍心。

給披甲人為奴還不如死了痛快,尤其是流放到那裡的女犯人更是生不如死。那些能夠活著到達目的地的女犯人,年輕一些的,會被披甲人隨意糟蹋。

如果和丈夫在一起,會先把她們的丈夫殺掉,孩子也會被當做奴隸隨意打罵,與其這樣活著,真不如死了的好。所以他們一聽到與披甲人為奴這樣的話,便知道沒有什麼活路了。

所以那時的犯人之所以害怕被流放到寧古塔,一是當地惡劣的自然環境,再就是非人的待遇,這使得獲罪的犯人一聽寧古塔三個字便心驚肉跳、魂飛魄散。




清朝從順治年間,寧古塔開始成為流放人員的接收地,這其中不乏歷史上一些有名的文人志士,清朝的文字獄非常嚴重,寧古塔三個字一度成為各個官員和文人心中最不吉祥的咒語。也許一不小心,一夜之間就會傾家蕩產,陷入深淵。

但是再怎樣小心,還是有很多文人被流放到寧古塔,這些人帶著屈辱,邁著沉重的腳步來到這片黑土地,雖然有很多人死掉,還是有一些人有幸活了下來。

活下來的人總要生存下去,在和這片黑土不斷融合的過程中,也給這片土地帶來了新的生機,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當時的寧古塔是蠻荒之地,這裡的讀書人非常少,所以活下來的讀書人在這裡受到了尊重和優待。當地的官吏和百姓十分敬重這些讀書人,才使得這些手無縛雞之力的才子們有了生存的空間。 這些文人雖有才能,卻不會耕種,他們只能靠教書育人獲得一點收入,這也成為他們的一種生存之道。

各地的流人來到寧古塔,帶來了中原的先進文化,也帶來了不同的經營方式。使這片黑土地的文化物質生活不斷豐富,也帶動了這裡的商賈交易的繁榮發展。

這些有文化的流人在寧古塔可以不當差,不納糧,還可以得到官府的救濟,他們常常成為官員們家中的坐上客。所以儘管他們在那裡生活的很清苦,可是幾十年的生活已經讓他們的血液與這片土地相融合。


當他們有一天有幸被赦免回到家鄉,還是常常會懷念過去的時光,懷念那裡豐富的特產,懷念那裡純樸的風土人情,懷念那漫天大雪,懷念那裡的山珍甚至小小的野菜。 所以這裡很苦也很冷,讓很多人望而卻步,但是這裡也很美很多情。

這裡有漫天白雪中的金戈鐵馬,也有長河落日圓的壯闊圖景,這時的一枝一葉都引人深思,這裡的一草一物都引人懷念。 流人們感受到這裡的苦,也嚐到了這裡的甜,他們對這塊黑土地進行了文化啟蒙,使它迅速進入了開化的狀態。(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小焱論史


在很多清宮劇裡面,皇帝對一些不忍殺的臣子,常以發配寧古塔論罪。那麼這個寧古塔是怎麼樣的一個地方呢?為何發配過去就是懲罰了呢?今天小妮子我就揭開寧古塔的神秘色彩。

寧古塔現位於黑龍江牡丹市下面的一個地方,是清朝東北邊界的重要地帶。黑龍江咱們知道吧,那寒冷不言而喻。何況那會沒空調啊,被髮配過去的奴隸估計連取暖的炭火也是沒有的。當然也不是太可怕,黑龍江大家知道除了寒冷其實物產還是很豐富的,林業也發達,也不是不毛之地啊。而且那邊飛禽走獸也很多,絕對不會餓死。

那為什麼都嚇死了呀?小妮子推測寧古塔路途遙遠,押送犯人全靠步行,清朝定都北京。從北京去往黑龍江步行得多久啊?小妮子無聊查了下地圖近1500公里開車要20個小時,步行的話。。。。。估計得2個月吧,然後那時候通訊不發達,傳遞信息全憑人力,以訛傳訛都說寧古塔可怕,這些人估計心理壓力非常大,沒到寧古塔有的鬱鬱而終,有的自殺身亡。清朝詩人吳兆騫被髮配寧古塔二十三年,不是也活下來了嗎,還寫了很多詩。


王家禎《研堂見聞雜錄》稱“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翻譯成白話就是寧古塔在距離遼東最北面,距離京都七八千公里(那會交通不發達很多路沒開墾出來所以要繞遠路,更要跋山涉水)。這個地方冰雪很厚,很少人會有踏足這裡。

吳兆騫在給其母的信中說:“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方拱幹曾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這些詩詞都加重了世人對寧古塔的恐懼色彩。

其實我覺得,這些被流放到此地的人,由於心理委屈,書信給親人時當然會放大自己的苦痛,好讓親人為自己求情,希望得到皇帝饒恕。我覺得環境惡劣否全賴自身心態,自己心裡快樂再苦也是樂,自己心裡不舒服即使錦衣玉食也會感到度日如年吧。


你們說呢?歡迎和小妮子交流歷史問題,碼字不易,右上方點關注,尼采講歷史。


尼采講歷史


寧古塔沒有塔,寧古是六的意思,塔是個的意思,就是六兄弟,據說就是指努爾哈赤的父輩六人,也叫六祖城。是清朝的發家地。

它有什麼恐怖的呢?

其實就是冷嘛,偏僻嘛。是謂: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

天寒地凍,不是人呆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如果你被髮配到了寧古塔,說明你犯事了,而且事比較大,很難翻盤,更可能死在異國他鄉,想一下,昨天還是燈紅酒綠,小翠小蝶的,今天就要戴上銬子,送到關外去流放,那嚇不嚇人。

這是跟本身的地位有關的。你要本來就是一個窮人,送到寧古塔,說不定還是一條活路呢。以前清朝人搞柳條關,是不允許人進去的,所以才叫闖關東。

看一下,曾經被流放到寧古塔的人。

張縉彥,河南新鄉人,明朝的兵部尚書,清兵入關後投降,後面因為替人作序,惹上了文字獄,全家發配寧古塔,去了之後,似乎適應得挺好,跟同樣被流放到寧古塔的江蘇吳江詩人吳兆騫以及安徽桐城人方拱乾一起喝酒嗨皮:朝夕相對,歡若一家。

張縉彥還搞自助遊,去參觀了渤海國故都遺址,寫了一篇《東京》,還跟一群人在當地搞詩社。算是黑龍江第一個詩人組織。叫七子詩會。到了康熙年間,老死在了寧古塔。

還有吳兆騫,他來到這裡時,對這裡很悲觀,寫信告訴家人: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主要是冷, 另一個生活無著落,後面他當了教書先生,開始好起來了。二十三年以後,因為寫詩出名了,認識他的人多,求情的也多,最終被康熙放了回來,結果他已經習慣了東北的冷空氣,回到家鄉南方,對溫暖溼潤的環境還不適應,回來就生病,回來三年,生病不斷,最終病死。

還有方拱乾,他後面是捐錢贖罪,早就回來了,但把錢花光後,一輩子受窮,他還寫了一本書叫《寧古塔志》,就描寫了寧古塔。

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四時皆如冬,八月雪,其常也。

男子率數婦,多則以十。(一個人可以娶十個老婆)

最後,他總結: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那寧古塔到底在哪呢?

寧古塔大佬叫寧古塔將軍。轄地很廣,現在的海參崴這個天然海港以前屬寧古塔將軍管。寧古塔將軍的任務還有去庫頁島收皮子。在清末的時候,清國敗家子把祖地都割了給人家。

而寧古塔將軍的駐地倒還在中國。就是現在的黑龍江海林市。

海林市怎麼樣呢?

好得不得了啦。這裡現在是旅遊城市。

中國雪鄉

中國虎鄉

中國猴頭菇之鄉

要看老虎有東北虎養殖基地,要滑雪有八一高山滑雪場,要看雪有雪村,《智取威虎山》的外景拍攝地也在這裡。有楊子榮紀念館等等。

可以說,現在想被“流放”去,得自己掏錢啦。


腦洞歷史觀


很多人都非常恐懼被分配到寧古塔,寧可下黃泉,不可入寧古塔之地。然而殊不知,寧古塔也有它獨特的迷人之處,花開遍地之時,夕陽西下仍引得眾人嚮往。

寧古塔到底是怎麼來的?

寧古塔並非塔,而是六貝勒鎮守的地方。據說六貝勒是韓普的六兒子,但卻不入韓普的眼。韓普與人打仗,輸於他人之手,卻無緣無故怪罪於六兒子,覺得他是不祥之兆,便將他趕出家門。

六貝勒是一個有為青年,然而父親看不起自己,覺得自己是掃把星,便將自己趕出了家門。內心非常痛苦,但卻有不甘, 他下定決心要在外頭闖出一片天地。

他一直遊走於各地,尋找一處尚未被統治者統治之地建立起自己的部隊。一日他走到了牡丹江下游,見這裡發展落後,過著野人一般的生活,並且相互殘殺。

因為總是過著六親不認的生活,因為雞毛蒜皮之事而兄弟殘殺,許多人希望有一個有為之人來統治這裡。六貝勒來到這裡之時,見一群老人在河邊祈禱,便與他們閒聊。

老人將這裡的一切告訴了他,並且他們希望上天能給他們派一個統治者,帶領他們發展。六貝勒聰明睿智,編制謊言說他是上帝派來統治這裡的神人。


雖然那些老人聽著這個謊言半信半疑,但他們想要的是一個安寧的生活,試總比不試的好。

有老人問,他將如何整治這裡,六貝勒回答說他將立尊老愛幼規矩,修法度,重發展之時,見慣了這裡野蠻年輕人互相殘殺的老人們暗自佩服。

不過一個陌生人來到這裡,想要立足必須要先立威。再加上本地本來就尚武,他就告訴所有人,但凡有不服的人,可以和他六貝勒比試。只要自己輸一場,立刻轉身走人。

各大力士自然不服,紛紛摩拳擦掌,想和他大幹一場。隨後六貝勒與他們一一比試,都將他們打敗了,他便成為了這裡的第一人物。

之前的老人還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了六貝勒,他從此在這裡安家,帶領這裡的人共同狩獵,修城牆,習武藝,學法度,這個荒涼的地方逐漸發展起來,野蠻的人也逐漸變得文明。

而這個地方就叫寧古塔,也稱六貝勒塔。

寧古塔多可怕?為何這麼多人不願意來?

寧古塔環境惡劣屬實,但卻也有它獨特之處。寧古塔有新舊二城,在黑龍江省寧安市。有關舊城記載曰:



“寧古塔舊城,……高丈餘,週一裡,東西各一門。”

東門外有茂密的森林,夏日至,夏風吹拂,葉子隨風而動,依舊有綠色的氣息。城東、城北、城西有平原,花開五月,遍野花紅葉綠,漫步花海怡然自得。

當然這是因為現在全國都在開發,曾經的荒涼之地,早已經變得草木豐茂。因此從現在看來寧古塔環境也並非十分惡劣,那麼為何犯人寧可死也不願被髮配到寧古塔呢?

其一:寧古塔有美景是不錯,但這些美景卻是後人所為。

在清朝時期,寧古塔這個地方環境十分惡劣。由於地處東北邊疆,未到冬至便冰封四野。許多罪犯初來乍到,根本受不了寒風刺骨的東北氣候。

對於犯人來說,他們沒有可以避風的住處,在零下幾十度的惡劣天氣,沒有取暖的設備,寒冷慢慢侵蝕到他們的骨頭裡去,這種痛苦比死還難受。

其二:犯人要過著最低賤的生活,他們需要做各種苦力活。

開荒種糧,抬石修牆,還要服侍主人起居生活,每天過著突破勞動強度極限的生活。而那裡又缺乏糧食,食不果腹之事乃家常便飯,基本上就是一種奴隸。


其三,遠在他鄉,對故鄉的思念與日俱增,思鄉之情如惡魔纏繞,日夜折磨著他們的身心。

寧古塔偏僻遙遠,犯人歷經千辛萬苦來到這個不毛之地,一路上風餐露宿,寒風凜冽,大片大片的沼澤讓人心生畏懼,有些人甚至餓死或者累死途中,所以寧古塔對他們來說是一場噩夢。

過得慘不慘並不是以主人是否虐待他們為標準,披甲人也還算有人性,對這些犯人並非不是打就是殺。

但被髮配到這裡的犯人在最偏遠的地區,過著最惡劣的生活,思鄉之情魂牽夢縈,而體力勞動日日超支。

被髮配的犯人如同陷入沼澤泥潭中,充滿著恐懼與無力,這種身心受到摧殘的生活讓人生不如死,誰又願意去呢?

至於上面所說的披甲人,是因為有句話叫做:“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披甲人的地位界限於奴隸和軍人之間,平時的任務是開荒耕地,打仗的時候需要披裝上陣。


史之策


寧古塔,在今天黑龍江海林、依蘭一帶,愛新覺羅家族的先祖世代居住於此,是滿清的發祥地,所以從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金國開始,就派兵駐防於寧古塔,保護這片“龍興之地”,修建寧古塔城(後稱為舊城),鎮守寧古塔的長官叫昂邦章京,為正一品。1636年沙俄探險隊來到黑龍江流域,從1641年開始派遠征隊入侵邊境,特別是順治時期,大規模的侵略有1643年、1654年、1657年、1658年、1660年,小騷擾更是家常便飯,清廷增派八旗兵,於是鎮守寧古塔變成了保衛邊關,成為滿清的北國重鎮。

圖為寧古塔城遺址。

康熙時期寧古塔舊城狹小無法滿足使用,地勢低常年水患,於是在1665年修建了寧古塔新城,昂邦章京也改為寧古塔將軍,管理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等地區,由於地廣人稀,抵抗沙俄入侵僅依靠駐守的八旗兵遠遠不夠,1668年寧古塔成功通路開驛站,於是朝廷正式頒佈屯墾戍邊寧古塔的計劃,逐漸有人前往寧古塔做生意、商販、開荒種糧的。

圖為第一任寧古塔將軍,巴海,任職25年,後官至議政大臣。

順治時期的對犯人的流放,還只是在尚陽堡(瀋陽周邊),寧古塔的不多,到了康熙時期需要屯墾戍邊,於是流放寧古塔的逐漸增多,從鄭成功父親鄭芝龍、浙江通海案的錢氏、廣西巡撫陳洪明、陝西盜賊孔易選、收復臺灣流放一批,三藩之亂流放一批,文字獄流放好多批,雍正時期年羹堯一門、曾靜一案等等,太多了,但是要注意了,流放寧古塔的絕大部分是漢人,是生活在中原的或者南方的漢人。

方拱乾,順治時期侍講學士,曾兩次因科考案流放寧古塔,因自費維修寧古塔一個門樓,獲准歸故里。

寧古塔的居民全部登記造冊,城鎮裡住著官兵、旗人、各民族平民等自由人,流放的人只能居住城外,住房自己搭建,自己墾荒種地,滿足自己生活,還好寧古塔的墾荒是不收稅的,完全可以自給自足,如果是流放的旗人,會安排工作,當個驛丁、書信什麼的,如果是流放的漢人,只能在城外墾荒種地,並負擔平時的徭役,還要時刻關注沙俄兵匪,有動向立馬報告。

寧古塔將軍駐地遺址。

所以一旦流放寧古塔的漢人到達了人跡罕至,荒涼寒冷的陌生地方,生活條件極其艱苦,遠離故土親人,心中悲涼,很多人抑鬱而終。而更多的人害怕時刻面臨死亡威脅,病痛大災得死;戍邊時刻受沙俄匪兵侵擾,很容易丟失性命,為了能獲得重返故土的機會,很多人積極表現,有的替清兵刺探情報立功,有的編入披甲人征戰殺敵,有的替政府做各種服務獲得機會,有的文人在此地辦學教書育人,還有的委身旗人為奴等等,雖然康熙後期,寧古塔地區經過幾代人建設生活較有改善,抗擊沙俄有功流人地位有所保障,但在一個沒有人身自由,遠離故土,隨時丟命的古寒之地,誰去了都會害怕。


圖文繪歷史


說到寧古塔,就不得不提到五國城。清朝的老祖宗金朝滅亡北宋後就是遷徙徽、欽二帝到天寒地凍的黑龍江五國城,但相比五國城,寧古塔的條件更加惡劣,簡直是清朝官員發配的極苦之地,是噩夢也是地獄。




寧古塔的條件有多惡劣,許多曾經被髮配到這裡的清朝官員和文人都留下了豐富的文字描述。如順治十四年科場案無辜遭到牽連的吳兆騫在被髮配到寧古塔後給其母的信中說:“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崇禎年間左都御史王家禎在他所著《研堂見聞雜錄》稱“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清初文人方拱幹把寧古塔形容的更恐怖可怕:“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世代鎮守寧古塔的披甲人,屬於未開化的野蠻人)

這裡是真正的苦寒之地,人間地獄,相比南方偏遠山區的蟲瘴霧蒙,寧古塔的條件更加惡劣。作為滿族的發祥地,寧古塔雖然地處北地偏遠之處,但是因為大量罪犯被安置在這裡,反而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繁榮。清朝把罪犯發配到如此偏遠極寒之地,除了讓犯人們安心在此洗心革面、悔罪思過,還要忍飢挨餓當牛做馬被“披甲人”奴役。披甲人是什麼鬼?這是地位極其低下的世代鎮守清朝邊疆的軍人,他們都是未開化的野蠻人,“與披甲人為奴”是極其殘酷的處罰,給這種野蠻人當奴隸,其結果也只有受辱或是被折磨而死,下場比死還要難受。




被髮配到寧古塔的南方人很多,而且大部分都是南方漢族人,“流徙來者,多吳、越、閩、廣、齊、楚、梁、秦、燕、趙之人。”(前明兵部尚書張縉彥)這些世居南方的漢人,哪能經受的住這般惡劣的生存條件。這裡遠離中原,常年冰封不化,交通閉塞,物質匱乏。長路漫漫,許多犯人還沒到寧古塔就凍死、餓死、病死在半路,即便到了寧古塔,也是飽受折磨痛苦不堪,許多人都沒能活著回來。說這裡是“人間地獄”真是一點都不為過。




那麼被髮配到寧古塔的都是些什麼人呢?大體上,以文字獄,科場案和政見分歧的文人為主。比較出名的有延平王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據傳他最後在這裡被處死。還有前文提到的順治十四年因科場舞弊案無辜受牽連的吳兆騫,他在這裡整整被關了22年才得以釋放南還。還有清初著名文學家金聖嘆的家人、清初著名思想家,因“文字獄”而被開棺戮屍的呂留良的家人都曾被流徙至此。


沒有危言聳聽,寧古塔確實可謂是犯人的“人間地獄”,能活著回來的都是“九死一生”。寧古塔舊城遺址目前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這裡是黑龍江省寧安市(縣級市)的駐地。


大國布衣



寧古塔,有多可怕?

你可能想不到有多可怕的可怕,一句話,要命,可怕不?

一、清朝大臣官員人犯,一聽皇帝發話: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

莫不魂飛天外,雖蒙皇恩浩蕩,赦免不殺活命之恩!

但與殺頭並無什麼區別,發配寧古塔,生不如死,真的不若引頸一刀痛快!

二、寧古塔,既今黑龍江省牡丹江市轄之寧安縣級市,今日本地人自豪的稱之為人類宜居幸福安康之地。

清朝順治十年,設寧古塔昂邦章京鎮守此地,康熙元年設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衙門。

康熙十五年,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衙門,遷治吉林烏拉(今吉林省吉林市),改稱吉林將軍,寧古塔改置副都統衙門。

寧古塔,與塔沒有任何關係,是滿語“六個”的意思,據說,早期有清朝皇室祖先兄弟六人居住生活於此而得名,你看,偌大的地方,僅有六個人!

有清一朝,東北被滿清皇室視為祖基龍興之地,滿人入主中原,大量進入北京及全國各地,但嚴禁漢人移民進入東北。

因而致原本就人口不多的東北人口驟降,尤其偏遠的寧古塔一帶,雖然不再是六個人,但也是人煙稀少,更是荒涼不堪,狼蟲虎豹出沒其間,嚴重威脅人們生命安全,當時條件下,實在不宜人居。



寧古塔,地處邊遠荒僻,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加之長達半年冬季,常達零下30度極端寒冷的暴風雪肆虐的惡劣氣候,夏季出奇大的蚊蟲叮咬,基礎生活設施極端簡陋,衣食住行皆與關內生活無法比擬,令人很難適應,大有生不如死的感覺。

三、寧古塔,艱苦生活環境之外,加上發配寧古塔,路途遙遠艱險,有的押解差役為逃避遙遠艱苦旅途,甚至做掉人犯,以病死復差。

既使押解差役良心尚存,沿途野獸襲擾吞食之險仍在。

甚有傳言,饑民爭相殺戮人犯食之果腹,發配人犯甚至多有未達寧古塔,而死於蒼茫遙遠的危險旅途,能否到達寧古塔是個未知數,可想而知。



因而,清朝發配人犯一聽“發配寧古塔”之言。與宋代人犯聞聽“發配沙門島”一樣,頓時萬念俱灰。

發配寧古塔,九死一生,生還機會緲茫,令人不寒而慄,大有生不如死之感,不若引頸一刀痛快!

可不可怕?

奈何!奈若何!


z山海


相信學習過歷史的人都知道,不管哪個朝代的官員犯了錯,根據事件大小都會受到懲罰,要麼直接被殺,要麼就是流放沒什麼人煙的地方,其中出場率最高的地方,就是海南、嶺南二地,官員一聽這兩個地方,也是畏懼如虎,但清朝並不同,清朝的官員們最怕去的地方,便是極北之地寧古塔,那麼寧古塔到底有什麼,會讓這些官員這麼害怕?

發往寧古塔,是清朝廷一種獨有的發配方式,不過寧古塔並不是一個塔,而且那裡也沒有塔,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滿語直譯過來的,其實真正的意思是六祖,寧古是六的意思,塔則是個的意思,這裡是努爾哈赤的祖父,福滿與妻子所生六個兒子曾經的居住地。官員們會如此畏懼的原因,個人認為有幾點,首先天氣惡劣,寧古塔在後世黑龍江一帶,都知道黑龍江十分偏北的地區,冬天極為寒冷。

雖然清朝的首都在北京,但論起寒冷程度,自然還是黑龍江更勝一籌,那些在京城待久了的官員,根本受不了寧古塔的天氣,更別說那些南方的官員了,長期生活在溫暖地區的人,你讓他毫無準備下去往北方,肯定是不適應的,與同時代的東北的熱鬧相比,還處於清朝時代的東北,可以說千里無人煙,大片大片的苦難之地,作為著名的“不毛之地”,官員們自然會害怕了。

其次遠離政治中心,再無出頭之日,在現代有個刑罰叫無期徒刑,古代雖然沒有,但流放去寧古塔,跟後世的無期也差不多了,因為但凡被流放的,如果你的罪名被正式,其中沒有冤假錯案的話,基本上不可能回來的,作為一名官員,自然是越靠近權力越好,流放的人身份都比普通平民還低,並且還會連累自己的子孫,可以說一旦有官員被流放去寧古塔,那麼自己以及子孫三代都完了。

最後路上安全不能保證,寧古塔不僅天氣寒冷,距離經常也是極遠,我們姑且不論罪犯能不能挺到最後,就前進的路上,就是危險重重,有的會遇上一些兇猛的野獸,尋常人根本抵擋不能,有的會遇上劫匪,如果押送的人不多,那麼基本就完了,還有的直接餓死在半路,古代交通本來就不方便,而且流放也不是讓你坐囚車去,而是靠兩條腿,可以參考一下水滸傳的林沖。那些押送犯人的差役,也不會管你是否吃飽穿暖,有時候犯人半路死了,對於他們而言還有利一些。這也不難理解,滿清的這些官員,為何會這麼害怕被流放去寧古塔了。

以上就是個人的一些小看法,總的來說官員怕流放,還是因為寧古塔的生存條件太差了,首先去的路上就很難,你無法保證可以平安度過,即使成功到了寧古塔,那麼的氣候條件也不一定受的住,同時被流放的人,也失去了重回京城的可能,對於那些渴望權力的官員來說,其實這個跟死了也沒區別,有時比死的更加難受,因此滿清的官員會那麼害怕去寧古塔,也是情有可原的。


木劍溫不勝


人說鬼門關可怕,去了寧古塔,鬼門關也覺得沒那麼可怕了。

——道出了人們對寧古塔的恐懼。可是寧古塔真有那麼可怕嗎?它到底為什麼令人毛骨悚然?

狹義的寧古塔是指寧古塔城周邊地區,在現金黑龍江牡丹江市附近。原為滿清祖上龍興之地,地處東北邊陲,生存環境惡劣。滿清入關之後,寧古塔作為東北邊疆戍衛重鎮。因為人煙稀少,所以需要充實勞力——滿清又不想無限制地填充人口,所以這裡成了流放大案重案犯人們的首選地界。

寧古塔離京城三四千裡地,清朝文人詩文裡有說的八千里,這是因為當時被流放寧古塔的,很大一部分是南方人,這個八千里是從南方算起的。寧古塔在清朝時處於完全原始狀態,荒原遍佈、荊棘叢生、狼蟲虎豹橫行出沒。

有人戲言,寧古塔冬天冰天雪地零下幾十度的氣溫,男人撒尿都得拿根小棍敲著,不然就給凍上了。這地界,就是窮鄉僻壤、鳥不拉屎的地方,外加能凍死人的氣候。

清朝流放寧古塔的重案犯最多的是文字獄和科舉案的牽連人員。也就是說,平頭百姓想被流放寧古塔估計都沒資格。能享受“流放您古塔”待遇的基本是官員、文化人和他們被株連的族人。

這些官員之流大部分來自京城或是南方富庶地界,基本上都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模樣。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享受慣了燈紅酒綠、繁花似錦。被流放到幾千裡地以外的林海雪原,對於他們完全等同於走一遭鬼門關。

其一,幾千裡地的艱難跋涉,一路上風餐露宿、野獸出沒。流放者們全靠雙腳,一步步走過去,荒野、雪原、野獸、補給、體力、嚴寒、疾病......都可以讓他們死無葬生之地。流放之旅,就是地獄之旅,不死也要脫一層皮。即使在現今,很多地方得到開發,從南方徒步到寧古塔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更何況未開發時期的清朝。

其二,僥倖到了終點,等待他們的還有繁重的勞役、嚴酷的環境。流放寧古塔,一般都要加一句“披甲為奴”。去那裡可不是做大爺,而是要服勞役。除了個別幸運兒,大部分人都要耕作勞動求生存,進行高強度體力勞動。——這對官老爺和文化人出身的流放犯,簡直就是要命的摧殘。——關鍵是,一旦流放到這裡,代表著永世不得翻身、一直勞改、無期徒刑。——勞作至死是他們正常的歸宿。

其三,要說前面說的,還是來自惡劣環境的折磨,和來自超負荷體力勞動的挑戰。那麼,“流放寧古塔”代表的政治意義,可以讓他們喪失生存下去的勇氣。

流放寧古塔之後,一般是代表這一輩子不讓回去了,也就是說,流放者與官運、前途從此無緣,再也沒機會翻身。要到一整個家族被流放的情況,就說明這個家族,從此沒有了前途、希望、這種精神上的窮途末路、暗無天日才是最讓人崩潰的。

說白了,流放寧古塔,可怕之處在於:不僅是著肉體折磨和生命的摧殘,更是精神上的看不到希望、永無出頭之日的悲涼。


爾朱少帥


現在許多人對寧古塔不熟悉,但是在清朝時,寧古塔卻享有盛名。讓我們先簡單瞭解一下清朝時寧古塔的歷史。

寧古塔是地名,現位於黑龍江省寧安市。寧古塔在滿語裡是“六個”的意思,相傳清太祖曾祖父福滿的六個兄弟曾居住在這裡,因而得名,也叫寧古貝勒塔。

在清朝時,朝廷為了更好地統治東北邊疆地區,寧古塔就成了國防重鎮,歷來是軍事要塞。

清朝時寧古塔的轄界很廣,清廷在簽訂《中俄北京條約》時,其大部分土地被割讓給了俄國,如現在俄羅斯的重要港口海參崴和納霍德卡都原屬於寧古塔轄區。

寧古塔還是滿族的發源地,有許多滿族人在此繁衍生息。所以寧古塔也是向清朝提供八旗兵源和向戍邊部隊輸送物資的根據地。後期更是成為東北各族向朝廷進貢的轉收點,與當時的盛京(今瀋陽)齊名。

由此可見,寧古塔並不是彈丸之地,它在清朝時是重要的戰略要地。

寧古塔既然是滿族發源地,在那裡生活的滿人也不少,而且又有戍邊的官兵,為什麼滿清官員卻認為寧古塔很可怕,而且還怕得要死呢?

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寧古塔是流放的代名詞

清朝的官員若是有罪被判流放,就會被送到寧古塔。

寧古塔成為流放之地,是從順治年間開始的。那些罪不致死,被判流放的人押解到此,從此寧古塔就成為清朝流人的接收地。

“寧古塔”三個字從此像惡夢一樣,讓滿清官員和文士們心驚膽戰,唯恐沾身。

因為如果和寧古塔搭上邊,就意味著獲罪被流放。從此繁華落盡,財富、權利等如過眼煙雲,也許終身都會在寧古塔悽苦度過。

所以滿清官員認為寧古塔可怕,是因為其是流放之地,寧古塔成了流放的代名詞。

2.去寧古塔的路途遙遠,一路兇險

寧古塔在北疆,因當時交通不發達,從京城到寧古塔約四千多里。流人是不允許騎馬和坐車的,只能帶著罪夾步行,這樣需要走四五個月。

而且越往北走越冷,流人身上的衣物不能抵禦寒冷。長途跋涉讓許多體弱的流人在半路上生病,所以病死率很高。

去往寧古塔的路上人煙稀少,有的甚至渺無人煙,常有虎狼出沒。有不少流人運氣不濟被猛獸吃掉,所以真正能活著到寧古塔的流人不多。

雖然流放不是死罪,但如果被流放到寧古塔,一路上不但要歷盡艱辛,受盡折磨,還有可能會丟掉性命,這比死罪還遭罪的流放,讓滿清的官員想想就會怕得要死。

3.寧古塔是苦寒絕地,冰凍期長

“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如此美的詩句,讓人嚮往。可你真到寧古塔體驗詩中的情景,就有種生不如死的感覺了。

寧古塔冰凍期長,有的地方甚至常年冰封。那東北風如刀般颳得人臉生疼,身上的棉衣瞬間打透,讓你從心裡往外地冷。

現在全球變暖,現代人穿著保暖的羽絨服,住著暖氣樓,在東北過冬都凍得不願出去。何況還是小冰川時代的寧古塔呢?

在這潑水成冰的地方,當地人都得穿貂皮類的皮襖,住著燒得燙手的火炕的房子才能安然過冬。

而流人們缺衣少食,居無定所,在寧古塔這個苦寒之地,冬天就像人間煉獄一般。

清朝文人方拱幹曾說:“人說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寧古塔是苦寒絕地,流人一般都不適應,他們在生與死之間徘徊,這種堪比黃泉的煉獄生活,能不讓人害怕嗎?

4.生存條件惡劣,須自力更生

雖然清廷規定流人可以不當差,不納糧,可是流人要生存下去,就得自力更生。在寧古塔如此惡劣的氣候下要生存下來,實屬不易。

衣食住行,原來很簡單的事情,現在對流人來說都是大事。流人們首先要掙錢養活自己,但寧古塔適合流人們乾的工作太少了。

寧古塔盛產人參、貂皮,但這些需到深山老林裡才能得到。深山老林常有野獸出沒,而流人們多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沒有當地人的生活經驗,所以這條路行不通。

在寧古塔要自給自足,就要種地解決糧食問題。同樣,種地也是流人的一大難事。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會得到回報。因為冰凍期長,每年只能種一茬地,如果沒種好或天氣原因,就有可能顆粒無收,讓流人慾哭無淚。

寧古塔的苦寒之地,讓流人的生存條件變得惡劣,這也是讓人懼怕的原因。

綜上所述,寧古塔之所以可怕,是因為它是流放地,被流放的人在那種苦寒之地,因不能適應,極少能生存下來。

寧古塔的寒和苦是流人必須要邁的檻,其堪比黃泉路。

寧古塔惡劣的自然環境,讓人們對寧古塔產生懼怕心理,有的被流放的官員寧可選擇自殺也不去寧古塔。在他們看來,與其受盡折磨而死,還不如自我了斷。與寧古塔的嚴酷相比,死反倒是一種解脫。

所以寧古塔如猛獸一般,讓養尊處優的滿清官員談之色變,唯恐避之不及。

寧古塔雖然可怕,但適者生存。有的流人把它當成第二故鄉,在這片蠻荒的土地上,把文化和文明傳播了下來。而寧古塔人對他們很尊重,待他們為座上賓。

流人的到來為寧古塔注入新鮮的血液,流人文化融入寧古塔文化,形成寧古塔特有的文化,被載入史冊。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