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與CT一樣嗎?有哪些區別?

晨曦1096


首先,聲明一點,CT確實輻射很大,但說對人體傷害非常大這點卻不敢苟同!


對於正常CT的輻射量來說,正常人每年做2次CT的話基本上是沒問題的,更何況目前還有低劑量CT的存在,成像一樣清楚,輻射更小!


再說,如果是為了診斷治療疾病的目前,三分輻射,七分療效,我們都知道怎麼選擇!



下面就講一講磁共振和CT各有什麼優缺點,臨床上各有什麼用途!


1、當然大家最考慮的就是錢了!同一檢查下(平掃或者增強)磁共振檢查是要比CT檢查貴的,如果對於一個疾病,在其他條件都滿足的情況下,如果患者家庭困難,那優先選擇CT可能是比較合適的選擇;


2、對於骨科來講,我們經常在門診跟病人講:CT看骨頭比較明確,而磁共振看軟組織、肉裡面的病變更清楚些。


話雖然土,但很容易理解。對於肌肉、肌腱、半月板、椎間盤、神經的病變,磁共振的作用是比較大的,相反,如果一個骨折碎成很多塊,為了術前看看骨折的程度,那做個CT可能是最佳選擇。


3、磁共振檢查時間較長,並且檢查過程中需要在檢查倉裡一動不動,對於一些危重的患者或者無法配合的小孩,可能很難做到!對於小孩子,有時候不得不做磁共振的時候,甚至必須給小孩藥物讓他睡覺才行;



4、磁共振檢查倉裡面聲音巨大,類似於機關槍的聲音,對於有些具有心臟疾病的老人家,估計會緊張得嚇個半死,還要在裡面一動不動,有時候真的很痛苦!


5、對於某些特定的技術,如心血管造影、CT引導下穿刺活檢等,必須要在CT下操作,如果使用磁共振一個是因為看不清,一個是因為下面第六條原因;


6、磁共振、磁共振,顧名思義,是通過磁場成像的原理(因為太複雜,在這裡就不多贅述,你只要知道里面磁場很強就行了),對於很多做完心臟支架,體內上過鋼板螺釘,甚至有些做過關節置換的病人,都是做磁共振的禁忌,第五條說的穿刺針、造影導管這些都含有金屬,肯定不能在磁場下操作,非常危險!


7、某些解剖部位(如腸道、肺部)活動性較大,含氣量多的,也不適合使用磁共振檢查,第三條說了,要一動不動,肺跟腸子都是一直在動的,你有本事讓他一直不動半個小時?除非......


骨科小黑鍋


腦CT、MRI檢查:對局灶性、偏側性發作,伴有神經體徵者,或伴有腦性癱瘓,智力低下小兒,應常規作腦CT,MRI,以明確致癎灶和基礎疾病,並協助判斷預後。腦CT對檢出鈣化灶優於MRI(易於檢出結節性硬化),但腦CT對大腦皮質細微結構(microstructures)的檢出率則不及腦MRI。難治性癲癎病人常檢出腦結構畸形,如小頭畸形(microcephaly),梗阻性、交通性、外部性腦積水(obstractural, communicable,external hydrocephaly),胼胝體發育不全(agenesis of the corpus callosum),透明隔發育不全(agenesis septi pellucidi),大腦發育不全(cerebral hypoplasia),腦穿通畸形(porencephaly),積水性無腦(hydranencephaly),裂腦(schizencephaly),前腦無裂(holoprosencephaly),先天性、後天性腦囊腫(congenital,acquired cerebrocysts),如腦囊蟲病(cerebral cysts)及腦不全畸形,局灶性皮質發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如腦缺失(lissencephala)、無腦回(agyria)、腦回過小(microgyria)、巨腦回(macrogyria)以及皮質下灰質帶神經元移行異位(subcortical grey matter band neurons heterotopia)等,以及腦腫瘤、血腫等。顳葉萎縮硬化,海馬、杏仁核萎縮(atrophy)、腦軟化(encephalomalacia,cerebromalacia)、鈣化(calcification)等,在難治性癲癎尤其顳葉癲癎病人中更常發現。脈絡膜裂囊腫表現為圓形或類圓形、邊界光滑銳利的腦脊液樣低密度影或信號,增強掃描無強化,短期內隨訪無變化,正確認識脈絡膜裂囊腫的CT和MRI表現,避免漏診或誤診。因MRI顯優越的解剖分辨率和病理定性優勢,對所有小於2歲嬰幼兒的初發癲癎患兒,有異常的神經學檢查或明顯的發育遲緩、停滯或倒退,全身癲癎綜合症症狀特徵;難治性癲癎無法控制、惡化、症狀多變或進行性退化,急性顱內壓增高或癲癎持續狀態患兒,均應行MRI檢查。另一方面,MRI不能用來提示小兒失神性癲癎、青少年失神性癲癎、肌陣攣性癲癎或伴有棘波的良性小兒癲癎(“陰性掃描”)。15%患者有可能與癲癎相關的MRI異常(“陽性掃描”)。30%患者為特發性癲癎綜合徵,其中3%有陽性掃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