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是怎麼統一中國的?

V5202514087


宋史學家虞雲國先生在《細說宋朝》中這麼評價宋太祖趙匡胤:“宋太祖以一軍旅武將奪得天下,在位十六年,做了兩件大事:第一,基本統一了南方,併為統一全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第二,強化了中央集權,徹底消弭了中唐以來造成地方割據的動亂因素。”整個宋朝也許不能被定義為“大一統王朝”,趙匡胤也沒有完成中原地區的基本統一,但是他在奠定宋朝版圖方面卻立下了最大的功勞,很難想想,如果沒有趙匡胤,宋朝會不會是繼五代之後的第六代。

趙匡胤稱帝之後曾經與趙普有一次著名的“雪夜定策”,在那個深夜,他們(應該還包括後來的宋太宗趙光義)一起制定了“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統一策略。隨後,趙匡胤在北方集結部隊,重點防禦契丹和北漢,開始了南征之路。

之後,趙匡胤在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十月,俘虜了武平軍節度使周保權,平定了湖南。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十一月,趙匡胤命大將王全斌和劉廷讓兵分兩路進攻後蜀,他們用了僅僅六十六天時間便消滅了這個五代中堪稱最繁榮和穩定的割據勢力。開寶三年(公元970年),趙匡胤派大將潘美南下,次年攻破了南漢的首都興王府,南漢皇帝劉鋹被俘。開寶七年(公元974年),曹斌與潘美率領十萬大軍再次南征,次年攻破江寧,南唐後主李煜投降。

在武平、後蜀、南漢、南唐被平定之前,吳越和清源軍就早已歸順宋朝,吳越國王錢俶甚至多次到汴京朝覲,但是趙匡胤每次都對他尊崇無比,賞賜無限。

而趙匡胤突然駕崩之後,繼任的宋太宗就改變了策略,他首先是使用政治壓力迫使錢俶和陳洪進納土歸降,隨後又出兵平定了北漢。如此一來,中原的基本統一完成了,在此後近三百年中,除了聯金滅遼的短暫時間以外,宋朝的版圖基本上沒有再擴張過。


國史通論


趙匡胤建立的北宋是否是大一統王朝,目前還有很大的爭議,主要原因就是被“遼”佔領的幽雲十六州始終沒有被收回。

下面說說趙匡胤是如何完成基本統一的。

這個故事如果從“五代十國”開端說起就太長了,所以咱們從後周開始說起吧。

作為“五代”中最後一個政權後周的建立者郭威是個傳奇的人,被逼造反當上皇帝,全家被殺,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不得不說郭威在治國方面非常有一套,厲行節儉,減輕賦稅,整頓吏治,恢復生產後周有了逐步強盛的跡象。

郭威死後,養子柴榮繼位為周世宗,在柴榮時期雖然當時還有很多割據政權並立,如北漢,南漢,吳越,後蜀等等,但是北周已經確立的強勢地位,曾經十國中最為強盛的南唐也已經俯首稱臣。

而趙匡胤當時就是柴榮最信任的部將,柴榮英年早逝後,趙匡胤受命託孤。

面對後周的孤兒寡母,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兵不血刃的奪取了後周政權,其後趙匡胤將目標定為統一。

由於後周奠定的基礎以及“先南後北、先易後難”正確策略,趙匡胤除了幽雲十六州和北漢(趙匡義時期滅亡),基本完成了統一。

消滅北漢只是時間問題,贖回幽雲十六州也是比較可行的,可惜在這一切沒有達成之前,趙匡胤就去世了,其後趙光義滅亡北漢後,試圖武力收復幽雲十六州,以失敗告終。


一點點歷史


趙匡胤從來沒有統一中國

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日夜,五十歲的宋太祖駕崩於萬歲殿。

此時此刻,經過十幾年的浴血奮戰。北宋還有部分割據政權沒有消滅。

南方地區,有錢弘俶統治的吳越國,陳洪進控制的漳州、泉州。雖然趙匡胤生前,吳越王已經來汴梁朝見表示臣服,但沒有納土歸降。錢、陳二人真正宣佈投降是在太平興國年間,宋太宗的時候。

放眼北方地區,北漢也沒有被宋軍拿下,趙匡胤的一生,多次與北漢交戰,北漢國土面積雖小,但士兵戰鬥力強悍,還有契丹人的幫助,想要拿下並不容易。幾年後,趙光義率軍北伐,迫使北漢君臣投降。

在漢朝、唐朝,幽雲十六州是中原王朝的領土。五代十國期間,被兒皇帝石敬瑭割給了耶律德光。宋太祖生前積蓄財物,如果契丹人同意,就把幽雲十六州買回來;如果不同意,他就用這筆錢招募勇士。可是隨著高粱河之戰的慘敗,北宋奪回幽雲十六州的計劃徹底夭折。所以說並沒有統一中國。

更多內容關注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時拾史事


【1】

五代十國的割據,不是突如其來。

而是安史之亂以後,經過百餘年的發展,軍閥割據從局部到全國,從還知道尊重天子,到敢於廢黜天子自己當天子的過程。

因此,北宋的統一,並不是結束了五十三年的五代割據歷史,而是結束了安史之亂以來,上百年的軍閥割據局面。

【2】

北宋能完成統一——最起碼是局部統一,趙匡胤的英明神武,只是原因之一,除了趙匡胤是一個優秀的領袖之外,還有兩個原因:

1、後周世宗的勵精圖治。柴榮算得上五代裡面,最優秀的君主之一,他在位期間,積極建設後周,讓後周各項事業都得到了一定的發展,財富得到了積累。

包括軍事,也在後周世宗在位期間,得到了發展,而這些,都給趙匡胤打下了基礎。

2、就在後周開始振興崛起的時候,後周周圍其他政權,都處於腐朽墮落狀態——南唐朝廷文恬武嬉,南漢朝廷腐敗成風。

這就等於為北宋滅掉這些政權,減輕了阻力。

【3】

故此,北宋的統一,背後有著三大因素。

既:宋太祖的英明,柴榮的遺產,和對手的腐朽。


辰州觀海


關於趙匡胤結束諸國割據,歸於一統的過程,著名史學家王桐齡先生這樣說":唐未以來,諸國割據,互相爭雄。至宋室勃興,天下復歸於一統,蓋亂極而治之時代也。宋太祖之為人,寬宏有度量。富於政治及軍事經驗,知人善任。太祖以歸徳節度使而為天子,亦如前代諸帝,為軍人所立者也。太祖受禪,將相群司皆用周舊人。一日,因晚朝,與守信等飲酒酣。屏左右謂曰:朕非卿等不及此。然天子亦太艱難,殊不若為節度使之樂。朕終夕未嘗取安安枕也。守信等請其故。太祖曰:是不難知,此位誰不欲為?守信等頓首曰:天下已定,誰復有異心?太祖曰:卿等固然,其如麾下欲富貴何?一旦有以黃袍加汝身,雖不欲為,豈可得乎?守信等泣謝曰: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太祖曰:卿等何不釋去兵權,出守大藩。明日,皆稱疾乞罷,詔皆以為節度使"。這就是宋朝初期有名的"杯酒釋兵權"。趙匡胤收軍政、民政、財政於朝遷,親自將兵外徵割據政權。首先分道擊破昭義節度使李筠,淮南節度使李重進,二人皆兵敗自焚而死。公元九百六十三年,荊南和湖南併入宋。公元九六十五年後蜀主孟昶投降,東西兩川皆入於宋。公元九百七十一年滅南漢,嶺南皆入於宋。公元九百七十五年,南唐後主李煜岀降。公元九百七十六年十月,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其弟趙光義即位不久,吳越王歸順,兩浙入於宋。公元九百七十九年五月北漢劉繼元岀降,北漢亡。除去西夏和遼金等少數政權之外。宋朝實現了五代十國以來新的統一。


SirJanzen


趙匡胤早期屬於後周將領,長期跟隨周世宗柴榮打天下,在周世宗英年早逝之後,發動“陳橋兵變”,很快取代了後周政權。

後周滅亡之時已經佔據了中原大片疆土,但周邊還有後蜀、南漢、北漢、南唐等割據政權。趙匡胤便在後周政權基礎上,繼續按照周世宗柴榮生前制定的“先易後難,先南後北”方略,開始了統一天下的進程。

北宋乾德元年,趙匡胤採用假途滅虢之計,命慕容延釗為統帥,樞密副使李處耘為都監,率軍襲佔荊胡,攻滅張文表,俘虜周保權,平定湖南。

北宋乾德二年十一月,趙匡胤分兵兩路,以大將王全斌和劉延讓為統帥,分別率軍從東路和北路分進合擊,滅掉了後蜀。北宋開寶三年,趙匡胤以潘美為統帥,率軍滅忙了南漢。開寶七年,趙匡胤以大將曹彬為主帥,偕同都監潘美,率軍滅掉了南唐。這時整個江南地區已歸大宋名下,極大地增加了宋朝的經濟、軍事實力。為後來宋太宗趙光義滅亡北漢、結束中原割據局面奠定了基礎。


若耶溪水劍


趙匡胤所謂的統一中國,是統一了華夏最主要的部分國土,幽雲十六州還在遼國人手中,他是在後周柴榮的基礎上完成的所謂統一,他是歷史給了他的一個機會,再加上他本人寬宏大量人脈關係廣,又接連打了很多勝仗,還有他很會用人,而在繼位上他選擇的是兄終弟繼,這一點造成他的早逝,他的這個做法是否英明,後人評論不一!


紅塵有你不寂寞47


嚴格的說,趙匡胤沒有統一天下,且不說幽雲十六州,還有北漢,不過話又說回來了,他是非正常死亡,他若不死,北漢一點問題也沒有,加上他訓練的二十多萬精銳禁軍,有他運籌帷幄,收復幽雲十六州也是問題不太大。


隨遇而安41432


趙匡胤沒統一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