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隴集團”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它存在了多久?

老驥伏櫪154410562


關隴集團是延續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四個朝代的一支軍事貴族集團:北魏是鮮卑拓跋部開創的王朝,然而與此同時這也是一個漢化程度很深的王朝。當北魏佔據北中國半壁江山並積極推行漢化政策之時在更北邊的漠北草原上正悄然興起柔然部族,北魏為防備草原上的柔然部族南侵而在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以北的邊境地帶設置了六個軍鎮——這六個軍鎮自西而東分別為沃野(今內蒙古五原東北)、懷朔(今內蒙古固陽西南)、武川(今內蒙古武川縣西)、撫冥(今內蒙古四子王旗東南)、柔玄(今內蒙古興和縣西北)、懷荒(今河北張北)六鎮。從內地調來的漢族和其他民族的士兵在這裡同鮮卑軍戶日漸融合,漸漸地六鎮軍戶的身份認同取代了原有的民族身份認同,形成了鮮卑部落兵制與漢族地方豪族武裝混合的獨特的北魏軍制。北魏在孝文帝南遷洛陽推行漢化改革後六鎮軍戶由拱衛國都的干城變成了被日漸遺忘的群體——他們不再能靠自己的軍功得以晉升,而是變成像南朝那樣以門第取人,一時間六鎮軍戶的待遇驟然下降。到了魏孝明帝正光四年(公元523年)柔然南侵,北魏朝廷調懷荒鎮兵馬抵禦,鎮兵要求鎮將開倉放糧以便吃飽了肚子去打仗,然而鎮將沒允准他們的要求。惱羞成怒的鎮兵一氣之下殺了鎮將後聚眾起義。次年懷荒鎮的起義蔓延到沃野鎮:沃野鎮民破六韓拔陵聚眾殺鎮將,攻佔沃野鎮,改元真王。隨後率部南下,又遣別帥衛可孤圍武川、攻懷朔。一時間起義軍聲勢浩大,席捲邊城。驚慌失措的北魏朝廷聯合柔然一同鎮壓了破六韓拔陵起義,戰後北魏朝廷俘虜了二十多萬起義軍民,而他們的安置問題就著實令北魏朝廷為難了,最後北魏朝廷思來想去之後將這二十多萬俘虜安置在河北一帶。當時河北地區連年水旱災害不斷,糧食收成本就不好,如今一下來了二十多萬張吃飯的嘴,一時間矛盾更加激化,此後杜洛周、鮮于修禮、葛榮等鎮兵鎮將相繼起義,一時間北方六鎮皆反,關隴、河北各族也紛紛起兵響應,北魏的統治已岌岌可危。

公元528年万俟醜奴在關中作亂稱帝,當時一支僅有一千人的北魏軍隊在賀拔嶽統領下參與了對万俟醜奴的征討,正是這支僅有一千人的賀拔嶽軍團構成了關隴集團的最初基礎。在平息六鎮起義的過程中契胡部酋長爾朱榮脫穎而出: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八月他舉兵襲取肆州(今山西忻縣),至此他自置官吏,兵勢漸盛,朝廷不能制。當爾朱榮的勢力悄然做大之際北魏朝廷內部胡太后和孝明帝的矛盾也在日積月累。大通二年(528年)胡太后黨羽殺死孝明帝。爾朱榮藉口為孝明帝報仇發兵攻陷洛陽,殺死大臣王公等兩千餘人並將胡太后和幼帝沉入河中淹死。爾朱榮改立元子攸為帝,而爾朱榮自己卻在此時返回晉陽以大丞相之位遙控朝政,至此北魏王朝儘管名義上尚存,但軍政大權已盡落爾朱榮之手。公元530年11月1日(農曆九月戊戌日)爾朱榮率隨從30餘人入朝洛陽,結果被自己扶植的傀儡皇帝孝莊帝元子攸誅殺。元子攸誅殺爾朱榮實在是對爾朱榮一直以來的驕橫跋扈忍無可忍的結果,在誅殺爾朱榮之前元子攸並沒擬定詳細的善後計劃,以致於在爾朱榮被殺後軍權仍掌握在爾朱家族手中。爾朱榮的侄子爾朱兆隨即攻破洛陽,將元子攸擄掠北上,勒死於晉陽三級佛寺。然而爾朱兆卻不具備坐天下的能力——公元533年爾朱兆在秀容兵敗後被逼自縊,爾朱家族的地位被高歡所取代。高歡扶植了平陽王元修為帝,元修迎娶了高歡長女為皇后,高歡成為國丈。這時高歡實際上已像漢末的曹操一樣掌握了朝廷軍政大權,然而此時的高歡並未能完全控制住形勢:南陽王元寶炬、武衛將軍元毗等人就不斷勸說孝武帝元修除掉高歡。公元533年孝武帝元修密令賀拔嶽對抗高歡並任命賀拔嶽為都督二雍二華二岐豳四梁三益巴二夏蔚寧涇二十州諸軍事、大都督。於是賀拔嶽開始整合關隴地區的軍事力量,逐漸形成了一個足以與東面的高歡抗衡的軍事貴族集團——這就是關隴集團最初的雛形。

儘管關隴集團是在賀拔嶽時代草創的,但真正使關隴集團發展成形的是賀拔嶽的得力干將宇文泰。宇文泰字黑獺,是鮮卑化的匈奴人,其父宇文肱是六鎮叛軍中鮮于修禮的將領。其父戰死唐河之後宇文泰加入葛榮的部隊,爾朱榮擊滅葛榮後宇文泰歸降爾朱榮並被授予統軍一職。高歡與爾朱氏交鋒之際宇文泰依附於關中的賀拔嶽。宇文泰曾受賀拔嶽之託去查看高歡的虛實。高歡初見宇文泰時就覺得他相貌、氣度、見識皆非凡人,於是有心留下他為自己效力,然而宇文泰堅持要返回關中,高歡猶豫一陣後還是放宇文泰回去了。然而宇文泰前腳剛一走高歡就越想越不對勁,思前想後還是決定殺掉宇文泰以絕後患,可高歡的追兵緊趕慢趕還是晚了一步,最終宇文泰順利返回關中。事實上宇文泰正是高歡命中的剋星——在此之前的高歡一直處於上升階段,然而正是宇文泰的出現使他生平第一次遭遇失敗,後來宇文泰的後人所開創的北周王朝更是滅掉了高歡的後人建立的北齊王朝,而在宇文泰手中發展成形的關隴集團更是在此之後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公元534年關隴貴族集團的草創者賀拔嶽被親高歡的勢力刺殺身亡,宇文泰成為關隴貴族集團的新領袖,正是在他手中這一貴族集團得以鞏固完善:孝武帝元修在斛斯椿、元寶炬等人的鼓動下入關投靠宇文泰,任命其為大將軍、雍州刺史兼尚書令。永熙三年十月十七日(534年11月9日)高歡另立元善見稱帝,徙都於鄴(今河北邯鄲臨漳西南鄴鎮)。永熙三年閏十二月十五日(535年2月3日)宇文泰殺北魏孝武帝元修,立元寶炬為帝(魏文帝)。至此昔日的北魏王朝正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名義上東魏和西魏的皇室仍是北魏元氏家族,然而實際權力分別掌握在高歡和宇文泰兩個權臣手中。宇文泰為實現同東魏抗衡的目的而對西魏的政治軍事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他首創府兵制——這是一種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上的兵農合一制度,這一制度徹底革出了北魏殘留的部落兵制的遺風,將兵權從世襲的部族酋長手中收歸中央。與此同時以八柱國、十二大將軍為核心的關隴貴族集團日益成形:所謂八柱國分別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趙貴、於謹、獨孤信、侯莫陳崇,這其中李虎是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弼是隋末瓦崗寨李密的祖父,獨孤信的三個女兒分別是北周、隋、唐三朝的皇后。八柱國之下設十二大將軍,他們分別是元育、元贊、元廓、宇文導、宇文貴、李遠、達奚武、侯莫陳順、楊忠、豆盧寧、賀蘭祥、王雄,這其中楊忠就是隋文帝楊堅之父。除此之外宇文憲、尉遲迥、長孫晟、賀若弼、韓擒虎、李靖、侯君集等人均出自這一貴族集團。由此可見這是一個文武兼備、胡漢結合的貴族集團,正是這個集團之中大量人才的湧現為北周統一北方乃至之後的隋唐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然而作為一個軍閥貴族集團的關隴集團內部也並非鐵板一塊:隋文帝楊堅篡奪北周宇文氏的江山就是關隴集團內部矛盾的典型例子。對隋王朝而言:關隴集團事實上是一把雙刃劍——關隴集團既是隋王朝所依靠的一股力量,然而這樣一個軍事貴族集團的存在也對隋朝的皇權構成一定威脅。因此對關隴集團採取限制措施也就成為一種必然趨勢,由於隋文帝楊堅的年代天下剛剛歸於一統,還沒來得及對關隴集團採取實質性的限制措施,然而情況到了隋煬帝楊廣的時代就悄然變化了:他以洛陽為中心開鑿了北起涿郡(今北京)、南達餘杭(今杭州)的大運河並大力營建東都洛陽,這實際上已在不知不覺間將帝國的中心開始向東轉移。隋煬帝濫用民力的結果是激起了全國範圍內的起義,這時關隴集團的成員也紛紛投入到顛覆隋朝的行動中——李淵和李密以及他們帳下所依靠的人馬都有相當一部分來自於關隴集團。如果把關隴集團比喻為一家大公司的話,那麼以八柱國、十二大將軍及其後裔組成的貴族世家們都是其股東,然而隋朝楊家在度過和股東們一起打天下的那段歲月後就開始盤算著如何把所有股權都收歸囊中,於是股東們索性起來換下了身為董事長的楊廣。這時關隴集團仍具備不可小視的力量,因此李淵在太原起兵後立即急衝衝地直奔關中,去爭奪關隴集團的領導權。李唐王朝正是依靠關隴集團的力量消滅了王世充、竇建德等割據勢力,從而得以最終一統天下。李淵、李世民父子在得天下後總結隋亡的教訓就有一條:楊廣遷都洛陽後疏離了自己依賴的力量源頭。然而唐朝作為一個有志於開創長久基業的大一統王朝就本質上而言:其實和隋朝一樣是要削弱關隴集團的勢力的。只不過李淵父子在這一問題上足夠有耐心——他們並沒像楊廣一樣採取可能會對關隴集團造成刺激的過激舉動,而是採取逐漸削弱的方式。事實上如果楊廣不是太性急的話,本來也是可以逐漸削弱關隴集團的——隋朝確立的科舉制實際上就是吸納寒門弟子,進而逐漸瓦解貴族世家勢力的一種舉措。唐朝延續了這一國策,而隨著關隴集團中那些經歷過北周、隋、唐幾次改朝換代的元老級人物紛紛離世之後剩下的年輕後輩們沉迷於聲色犬馬,逐漸成為像後世的八旗子弟一樣走向腐朽沒落。在貞觀年間關隴集團的成員出將入相的比例已呈逐漸減少的趨勢,而唐太宗李世民也有意識提拔山東集團的官員以牽制關隴集團。到了高宗朝長孫無忌已成為朝中關隴集團為數不多的代表人物,由於唐高宗李治是依靠舅舅長孫無忌的扶植上位的,長孫無忌又是太宗李世民安排輔佐新皇的人選,因此當時長孫無忌在朝中的權勢可謂炙手可熱,一時間以長孫無忌為代表的關隴集團似乎又有了復興的趨勢。

長孫無忌以永徽三年的高陽公主謀反案為導火索清除了包括吳王李恪、荊王李元景、江夏王李道宗在內的一大批宗室元老,至此長孫無忌在朝中的權勢已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這時李治已意識到:以舅舅長孫無忌為代表的關隴集團已成為對自己執掌皇權的最大制約,甚至他回到後宮也感覺不到自由,因為他的皇后王氏的孃家是長孫無忌一派。李治放眼朝堂赫然發現:除了李勣這樣的軍方代表和于志寧這樣的中間派之外幾乎滿朝文武都是長孫無忌一派。嚴格意義上這樣說也過去絕對化了,更確切的說法是在足以對長孫無忌形成牽制的朝廷高級別官員中是這樣的格局,事實上以許敬宗等人為代表的朝廷低級官吏之中不乏希望扳倒長孫無忌一派,從而為自己上位掃清障礙的人。表面上看這些小人物不足以撼動長孫無忌的地位,可如果皇帝站在他們一邊呢?年輕的唐高宗李治迅速找到了鞏固皇權的突破口——廢王立武。李治試圖通過廢黜王氏的皇后地位、另立武則天的方式削弱朝中關隴集團的勢力,可想而知這一舉動遭到了長孫無忌的抵制。顯慶四年(659年)許敬宗指使人向高宗呈奏密章稱監察御史李巢勾結長孫無忌圖謀造反。唐高宗李治命許敬宗與侍中辛茂將一同審查,許敬宗奏道:“長孫無忌謀反已露苗頭,我擔心他知道事情暴露後會採取緊急措施號召同黨,必成大患。希望陛下能果斷處理,儘快拘捕。”唐高宗哭道:“我怎忍心給舅舅判罪,後代史官會怎麼看待我?”許敬宗舉漢文帝殺舅父薄昭的例子寬慰高宗,於是唐高宗李治便下詔削去長孫無忌的官職和封邑並流放黔州。長孫無忌的兒子都被罷官除名並流放嶺南。同年七月唐高宗又讓李勣、許敬宗複審長孫無忌謀反案。許敬宗命中書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審訊無忌謀反罪狀。袁公瑜一到黔州便逼令長孫無忌自縊。長孫無忌死後關隴集團失去了朝中最後的代表人物,此後這一集團逐漸沉寂下來。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關隴集團成熟於西魏時期,宇文泰將武川鎮軍人集團與關隴豪族聯合起來組成了這樣一個政治軍事集團,倡導胡漢融合相處,貫徹關中本位制。影響了西魏、北周、隋和大唐四個朝代,他們出則為將入則為相,真正成為把控朝局的貴族集團。

但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宇文泰的去世,以及不斷的改朝換代,關隴集團無論從規模上還是凝聚力上都越來越差,以至於到了大唐時期,關隴集團實際上實力已經遠遠不能和宇文泰時期相提並論了。而到了高宗和武則天時期,隨著長孫無忌的倒臺,關隴集團基本就成為過去時了。

關隴集團的雛形是北魏賀拔嶽帶領的八百輕騎,其中宇文泰、侯莫陳崇、李虎、趙貴、於謹、王雄、寇洛、赫連達等都隸屬於此支軍隊,他們成了日後關隴集團的中堅力量。賀拔嶽死後,宇文泰接管了這支部隊。宇文泰在與高歡的爭奪戰中,改革兵制,創立府兵制,依託關隴貴族,設八柱國和十二大將軍,將關隴貴族緊緊的團結起來,對抗山東、江南地區政治,這就是影響深遠的關隴集團。

八柱國十二大將軍包括以下成員:

  • 八柱國: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趙貴、於謹、獨孤信、侯莫陳崇;
  • 十二大將軍:元育、元贊、元廓、宇文導、宇文貴、李遠、達奚武、侯莫陳順、楊忠、豆盧寧、賀蘭祥、王雄。

其中,宇文泰是真正的掌權者,也是北周真正的開創者,其後代就是北周皇族;

楊忠是隋文帝楊堅的父親,其後代是隋朝皇族;

李虎是唐高祖李淵的祖父,其後代是大唐皇族;

李弼是隋末瓦崗軍首領李密的曾祖父;

獨孤信的三個女兒分別做了北周、隋、唐的皇后,長女為北周宇文毓的皇后,第四女為李淵之母元貞皇后,第七女為隋文帝的文獻皇后獨孤迦羅。

其他成員的後代則在西魏、北周和隋和唐初出將入相,貴不可言。

知名的將領如宇文泰的外甥尉遲迥、長孫皇后和長孫無忌的父親長孫晟、賀若弼、韓擒虎、李靖等也都是出自關隴集團。

關隴集團在宇文泰的帶領下是緊密的團結在一起的,也一直實行的就是關中本位制。但宇文泰去世之後,關隴集團實際上已經失去了核心領導人,內部的分裂已經不可避免,第一次大的分裂就是北周末期,楊堅與宇文家族決裂,進而滅掉北周,建隋稱帝。

再一次大的決裂就是隋末隋煬帝處死李渾和李敏家族32人,進而與關隴集團出現更大的裂痕,實際是早在更在的時候,皇權與關隴集團就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分裂。後來唐代隋也是一次大的內部動亂。

但我們從全局來看,實際上,北周、隋和唐的朝代更迭不過是關隴集團內部換了領導人,今天是這個家族領導,明天是那個家族領導,政權還是在關隴集團。但是經過不斷的更迭,關隴集團在朝中的影響力逐漸下降,皇權要發展,就必須掙脫關隴集團的束縛。

所以在唐初的時候,無論是高祖朝還是太宗朝,關隴集團成員出將入相的比例已經是很小,他們也不再堅持關中本位制。關隴集團和山東集團之間既有聯繫又有鬥爭。

太宗朝和高宗朝的時候,長孫無忌算是真正掌握實權的關隴集團的代表,但隨著勢力的膨脹,逐漸被高宗忌憚,再加上不肯支持高宗廢王立武,最終被高宗和武則天聯合除掉,長孫無忌倒臺,關隴集團算是真正在唐廷失去了影響了,關隴集團徹底沉寂下來,只剩下屬於關隴集團走出來的李唐皇族。


蕭曉四姑娘


關隴集團簡單的來說就是一個軍閥集團,它包括八柱國和十二將軍。如果要用一個字來形容關隴集團的話,那就是“牛”!關隴集團牛到了什麼程度呢?西魏、北周、隋、唐四個朝代都被關隴集團所影響,且這四個朝代的締造者都來自關隴集團!對於這樣一個巨大的軍閥集團,帝國的最高統治者——皇帝,能夠允許他們的存在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現在我們知道隋煬帝橫徵暴斂,又是遠征高句麗,又是修建大運河、還要遷都,而隋煬帝的這種種暴行也導致了隋朝二世而亡,可人們不知道的是,這一切的原因都來自於關隴集團。

關隴集團就像是一團巨大的陰影覆蓋在四個王朝統治者的頭上,隋煬帝不甘心做一個被關隴集團控制的傀儡皇帝,他遠征高句麗、修建大運河為的就是消耗關隴集團的實力,遷都,是為了將皇宮搬離關隴集團的地盤,君弱臣強是隋王朝的真實寫照。隋王朝的滅亡也不是因為巨大的勞動量激起了農民起義,實際上推翻隋王朝的正是關隴集團成員。不論是最初的楊玄感叛亂還是後來的李淵、李密,他們都是關隴集團的核心成員。隋王朝的覆滅,其實是關隴集團的一場內鬥!

隋王朝就好像是一個公司,關隴集團的八大柱國,十二大將軍就是這個公司的股東,他們推出了楊堅做這個公司的董事長,但沒想到楊堅的兒子楊廣想要把整個公司都揣到楊家的口袋裡,這是關隴集團不能接受的,於是他們把董事長給卸任了,又重新推了一個董事長。

在唐朝的初期,關隴集團仍然緊緊的控制著唐朝,唐朝的高級官員幾乎完全來自關隴集團,整個政府都可以說是關隴集團的後花園。但李淵顯然比楊廣聰明,他沒有激烈的對付關隴集團,而是用軟刀子磨關隴集團,這把軟刀子就是隋朝留下的科舉制度!

在唐朝的統治下,科舉制度逐漸發展完善,武則天時期更是創造了殿試的制度,越來越多的寒門子弟開始入朝為官,而關隴集團的後代子弟則逐漸被淡化,到了唐玄宗時期,關隴集團在唐朝的控制力才終於被抹除。這,就是一個強大軍閥集團的興衰!

Ps:大家好,我是w芒果布丁w,覺得我的回答還可以的話,大家就順手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我唄!


w芒果布丁w


關隴集團中的關是指陝西關中,隴是指甘肅隴山,所謂關隴集團,就是陝西關中跟甘肅隴山之間的門閥軍事勢力。打開地圖,我們比較瞭解他的位置。

他是怎麼成立的呢?當初的政權是北魏,那時的老大為了維護首都的安全,在首都平城附近設立了六個軍鎮,剛開始軍鎮主力基本都是少數民族同胞-鮮卑族。但是漢人畢竟在華夏大地佔主體,慢慢的,軍鎮變成了漢人的天下。反正當初天下很亂,王朝更換速度太快,到西魏時期,當初設立的軍鎮,已經慢慢被關中地區的軍閥把控(地區優勢),而西魏又是個軍政一體化的國家,便設立了相當於現代股份制的制度,當時的各個柱國(8個)、大將軍(12個),一手抓軍事,一手玩政治,可謂是風生水起。

李世民畫像


楊貴妃畫像


時勢造英雄,當時關中地區最顯赫的二十大家族,各方面都處於社會的頂端。可以說後面幾百年,包括西魏、北周、隋、唐四個朝代的統治者,都是出自關隴集團。現在我們算算這個小學數學題了。西魏是535年見國的,而唐朝是907年滅亡的(後面的什麼後唐,南唐之類的,因為血緣關係太稀了,並不包含在唐朝內),所以關隴集團存在時間為372年。希望“術球”的回答能給你幫助。

好了,以上就講到這些,文中觀點,僅代表“術球”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關注“術球”,一個見到有趣的問題就忍不住想回答的人,給你更多精彩)


“術球”愛歷史



關隴集團是北魏至隋唐時期的貴族集團。 宇文泰是關隴集團的創始人,他創立府兵制,設置十二大將軍、八柱國為其將領。這些大將軍、柱國大部分出自關中、隴西地區,因此被稱為關隴集團。

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個政權都在關隴集團的掌控之中。隋朝的開國之君楊堅和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都屬於關隴集團。關隴集團思想開明、先進、自由:

一、強國富民。關隴集團的所有政權。都鄙棄了法家國富民貧,國強民弱的主張。主張強國富民。

二、言論自由。誹謗罪就是批評政治,罵天子之罪。誹謗罪由秦始皇為實行法家愚民政策創立。漢文帝時,儒家大師丞相張倉廢除。漢武帝時,法家酷吏張湯重立誹謗罪。關隴集團的所有政權,皆無誹謗之法。隋文帝統一天下後,廢除誹謗罪。只是把關隴集團的一貫主張,推廣到全國。

三、內修文德,外治武備。在政治軍事主張方面,關隴集團內修文德,外治武備。

隋文帝楊堅也是關隴集團。西方史學家普遍認為,中國歷史上功績最大的千古一帝,是隋文帝楊堅。他廢除法家提倡的誹謗之法,夷族連坐之法。創立《開皇律》。創立科舉制。建立三省六部制。極力搶救整理文化典籍。楊堅成為千古一帝,宇文泰是其鋪路石。


關隴集團滅於武則天時期。武則天時,重用法家酷吏集團,羅織罪名,製造冤獄,消滅關隴集團。這是中國法治史,乃至華夏文明史上,一次巨大的倒退。


楊朱學派


關隴集團其實是現在的一些學者提出的一個說法,是指從北魏時期開始,籍貫位於陝西關中和甘肅攏山周邊的軍閥勢力。

至於題主的問題,關隴集團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簡單來講,就是從北魏開始,到唐朝唐玄宗時期,才真正崩潰,消失在歷史中。

那麼關隴集團在這一段時期,勢力究竟有多大呢?可以說是大到無法想象。

北魏之後的西魏,關隴家族就正式掌權了,西魏的宇文家,北周的宇文家,隋朝的楊家,唐朝的李家,都是關隴集團的代表。

宇文家,楊家,李家,之所以能坐上皇帝,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得到了關隴家族的支持,一旦關隴家族支持誰,誰就是下一代皇帝。

而到了隋煬帝上位時,就開始了跟關隴集團掰手腕,比如楊廣遷都至洛陽,為的就是擺脫關隴集團的控制。

但是,楊廣隨後三徵高句麗失敗,關隴集團覺得這個傢伙不好控制,就在天下起義之後,推出了老大李淵,然後,李淵推翻隋朝建立唐朝。

李淵之後,李世民登基稱帝,雄才大略的李世民,為了不重蹈覆轍,同樣跟關隴集團對著幹,而這時候,唐朝兵強馬壯,關隴集團慢慢變得老實一點。

後來的李治,和武則天,繼承看李世民的一貫作風,也是跟關隴集團過不去,卯足了勁兒,用力懟。

李世民,李治,武則天,三朝皇帝,都沒有完整吧關隴集團扳倒,可見關隴集團的根深蒂固。

但是關隴集團終究只是徒勞一場,畢竟唐朝的軍事實力,在穩步提升,而且唐朝前面的幾個皇帝,也沒像楊廣那樣,兵敗如山倒。總體上看,關隴集團只能捏著鼻子,承認雙方的差距。

到了唐玄宗即位,實現了李唐中興,關隴集團的好日子,才算真正完了。


西遊言己


關隴集團是北魏至隋唐時代存在的一支軍事貴族集團,他們文武兼備,胡漢結合,掌握著國家的生死存亡,類似於今天的猶太財閥集團,近代的北洋軍閥,或者類似於威漫動畫裡的九頭蛇組織。南北朝並立時期,北朝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個政權都在關隴集團的掌控之中,他們以軍隊為基礎分別支持不同的政權以獲取家族的最大利益;隋文帝統一中國的後,割據時代一去不得返,關隴集團的勢力慢慢消退,唐朝建立後關隴集團徹底退出政治舞臺!

北魏是鮮卑拓跋部所建,跋部鮮卑跟慕容鮮卑的政策不一樣,跋部鮮卑採取漢化政策,積極融入漢文化之中,慕容鮮卑則實行胡漢分治政策,壓迫漢族。慕容鮮卑所建立的幾個燕國最終被跋部鮮卑的魏國攻滅,而魏國漢化後草原上的柔然興起,為了防備柔然人,北魏在邊境線上建立了六鎮軍鎮。六大軍鎮中的武川鎮人才輩出,最終以宇文泰為首的軍人扶立北魏皇族建立了西魏,與高歡為首的東魏形成對峙。西魏的領地主要在老秦國地區,也就是關中、隴西地區,宇文泰創立了府兵制,設置十二大將軍、八柱國為其將領,這些大將軍、柱國大部分出自關中、隴西地區,因此被稱為關隴集團。

宇文泰作為關隴集團首領,最終取代西魏,建立北周;北周攻滅了由東魏演變成的北齊,進而統一了北方。北周最終被隋朝取代,隋朝攻滅了南方的陳朝,統一了全國。隋朝很快被唐朝取代,隋唐被稱為一個統一的繁華時代。西魏、北周、隋、唐四個政權的皇族皆出自關隴集團:北周由八柱國之首的宇文泰及其後代創立;隋朝是大將軍的楊忠以及八柱國之一的獨孤信家族後裔建立;唐朝則是八柱國之一的李虎後裔所建立。值得一提的是獨孤信家族雖然不是皇族,但是跟隋唐兩朝都有極其密切的關係。

關隴集團說到底是一個軍閥集團,內部也並非鐵塊一板,也有十分尖銳的衝突與兼併。宇文泰在世的時候,他威望高,能力強,關隴集團的內部矛盾他還能協調與鎮壓;宇文泰去世後,關隴集團的內部爭鬥開始白熱化,相互血腥兼併不斷。比如隋朝取代北周,雖然名義上是禪讓,其實是楊氏家族與獨孤家族對宇文家族的血腥清洗;後來宇文家族的後裔又將楊氏皇族斬盡殺絕,楊廣就是權臣宇文化及逼死的。李唐皇朝的建立,也同樣關隴集團的內部鬥爭,李氏家族將楊氏、宇文氏將盡擊滅,這樣才在隋朝的基礎上建立了新的大唐。相互的內鬥與兼併,讓關隴集團勢力大漸,統一的唐朝自然不允許獨立的軍閥存在,因此關隴集團在唐朝就消失了。


大秦鐵鷹劍士


關隴集團,是歷史學家陳寅恪分析隋唐時命名的史學概念,這個集團起始於北魏的六大軍鎮,主要是武川鎮,影響了西魏、北周、隋、唐四國興衰,北齊南陳也因此而亡

西魏皇家拓跋氏、北周皇族宇文氏、大隋皇族楊家、大唐皇族李家,都是這個集團內的高門大姓,全出自早期的八柱國十二將軍府,這幾個皇朝演變,相當於集團內部權力變更過渡

八柱國十二將軍府,就是這集團的最初形式,由集團老大宇文泰建立,集團內部融合了北魏皇族,六鎮軍戶、以及長安周邊多方勢力。彼此通過聯姻緊密結合,一起對抗最初的敵人高歡

高歡死後,集團開始內鬥,每一次換主事人,都是一次改朝換代。拓跋家滅了,宇文家建立北周;宇文家滅了,楊家建立隋朝;楊家滅了,李家建立唐朝……

這個集團存在多久,誰也不知道。只能說大唐建立後,集團勢力已經不限於哪家哪戶,遍佈全國了,或者說關隴集團升級成了大唐集團

到武則天干掉集團二號掌權人長孫無忌後,李家成了集團的唯一話事人,或許李唐滅亡相當於集團消失吧

以上,希望有所幫助


靈石蘊珠寶


關隴集團,一詞是為陳寅恪先生所命名,是一個政治統治集團。

最早源自於宇文泰的八柱國,由北魏六鎮武將、代北武川鎮的鮮卑貴族和關隴地區豪族所組成。

根據陳寅恪先生的說法,此集團有兩大特徵:

1.“融治關隴胡漢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例如八柱國家族成員);

2.此集團中人“入則為相,出則為將,自無文武分途之事”。



至於存在多久?

有歷史學家指出,關隴集團在楊堅禪周之後已開始衰弱了,到長孫無忌死時已完全消失了。

從誕生到滅亡,前後長達上百載。


小白121188


關隴集團這個說法是由陳寅恪先生最早提出的,北魏孝文帝時期遷都洛陽,引起六陣軍臺不滿,造反架空皇帝。六鎮的代表是武川鎮宇文泰和懷朔鎮高歡,其中高歡勢大,各自傭立新的皇帝導致北魏分裂成東魏西魏,也就是日後的北齊北周。宇文泰建都長安實力較弱,為了防備北齊,主動和關隴地區的漢人豪族交好。多年戰亂當地的漢人地主豪族都養著親兵,和北周結合之後,雙方聯姻,這就是關隴貴族真正登上歷史舞臺了。北周的軍政高官被稱為柱國將軍,共有八位,隋朝楊家唐朝李家祖上都是柱國。北周打敗北齊後統一北方,可惜周武帝宇文邕英年早逝,楊堅趁此機會篡權建立隋朝,擊敗南方的陳朝,結束了幾百年的亂世。隋煬帝楊廣雄才大略好大喜功剛愎自用,一心想要拜託關隴貴族的控制,打破了內部聯姻的慣例娶了江南蕭氏為後,又重建洛陽,最終搞得天下大亂,同為關隴集團的李淵奪得天下。隋末時期關隴集團已經拋棄了楊廣,當時有很多這個集團的候選人,比如李淵李密甚至楊玄感都是。李淵李世民做了皇帝之後吸取教訓緩緩圖之,吸引江南山東士族子弟進入朝廷,建立科舉緩衝了社會矛盾,使平民可以入朝為官,打擊了世家門閥勢力,鞏固加強了皇權。到了高宗李治時期關隴集團已經大不如前了,長孫無忌褚遂良都遭到了清算打擊,玄宗李隆基統治時期這一集團基本退出了歷史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