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錫山衣錦還鄉卻沒有大張旗鼓,為何走到村頭就下車步行?

Power_G


也許是中國人安土重遷的習慣所致,也許是因為中國深厚的歷史底蘊,中國人對於家鄉這個詞彙,往往看的十分神聖和鄭重。

因此,當2000多年前的項羽攻破秦朝都城咸陽之後,卻喊出了“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很顯然,在西楚霸王項羽看來,即使佔據富庶的八百里秦川,即使稱王稱帝的榮耀,也遠不如自己回到家鄉,受到家鄉父老的稱讚。而有這樣想法的人,絕不只項羽一人。

因此,無論是古代還是如今,無論在外面如何風光,如何權勢滔天,對於家鄉的人,他們總是格外多一份寬容,多一份理解,多一份耐心。民國時期,曾統治山西省長達38年的山西王閻錫山,也不例外。

閻錫山

1911年,震驚中外的武昌革命爆發,革命的浪潮迅速席捲全國,位於北方的山西省也不例外。在運氣、機遇、實力的共同作用之下,年僅20多歲的閻錫山率領山西新軍,打響了山西革命起義的第1槍,並迅速佔領了整個山西省。也由此,閻錫山這個山西商人的破落戶之子,一躍成為山西的最高統治者。

閻錫山本是山西省五臺縣河邊村人,而且在當地,閻家也並不算高門大戶,更不是官宦人家,然而到了閻錫山這一輩,卻突然轉運,年僅20多歲的閻錫山在亂世之中迅速出頭,成為整個山西的統治者。

閻錫山

在古代,能夠佔據一省之地,最起碼也是裂土封王的諸侯王。辛亥革命之後,地位已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閻錫山,自然沒有忘記富貴還鄉。

不過,富貴還鄉的閻錫山卻並沒有像暴發戶一樣趾高氣揚,更沒有炫耀自己煊赫的權勢,已經成為山西王的閻錫山在回家鄉之時,一到村口他就下了車,一路步行回家,絲毫沒有手握重權軍閥的囂張跋扈,更無絲毫山西王一言決人生死的頤指氣使。

為什麼閻錫山會這麼低調呢?

原因也很簡單。雖然20多歲就一躍成為山西王,但閻錫山在此之前,卻經歷了遠比普通人更多的艱難困苦。因此,閻錫山並非大家想象的那種倖進之人,更不算飛揚跋扈、目中無人的軍閥頭子。

閻錫山

事實上,在閻錫山統治山西的38年間,雖然他曾辣手殺過人,曾毫不手軟的鎮壓過反抗,也始終牢牢的控制著山西的軍隊和政權。但是,閻錫山卻極少表現出飛揚跋扈之姿,更從未出現過做事不經大腦、熱血上頭、莽頭就乾的魯莽。

相反,無論是辛亥革命起義之時,還是在此統治山西期間,閻錫山永遠是謀定後動、老謀深算的樣子。因此,無論是性格還是做事方式,閻錫山都不是飛揚跋扈之人,他自然也幹不出回家鄉後飛揚跋扈的那些事兒。

綏遠和山西曾經是閻錫山的地盤

而且,作為自己的家鄉,作為自己祖輩生活於此的地方,作為祖宗安葬之地,河邊村之於閻錫山,與其他地方是截然不同的。而河邊村生活的村民,也都是與閻錫山及其長輩十分熟悉的人。有些人甚至還是看著閻錫山長大的,於情於理,閻錫山都不可能對於這些人趾高氣揚。

在素來注重鄉黨的中國,家鄉是最與眾不同的,在家鄉人面前趾高氣揚,是會被人瞧不起的,甚至會被人戳脊梁骨。這種行徑,除了能夠換來微不足道的虛榮和炫耀,其他的後果都是極為糟糕的,精明的閻錫山自然不可能這麼做。


鳶飛九天2018


閻錫山衣錦還鄉卻沒有大張旗鼓,為何走到村頭就下車步行?不張揚,別顯擺,低調唄。

閻錫山,字百川、伯川,號龍池,山西五臺縣河邊村人(現屬定襄縣),1911年10月底,太原起義成功,29歲的閻錫山當選為山西省軍政府的大都督,這既是他投身革命奮鬥得來的輝煌,也是他善於算計而得到的果實。

這年春節,他要回老家過年。這是他當了山西軍政府大都督後第一次省親,部下的親信們認為他榮歸故里,衣錦還鄉,就要講究隆重排場,以此顯示大都督的威嚴和氣派。經過一番精心的策劃,擬了一份籌備計劃,其中安排了龐大的隨從隊伍,要準備的各種貴重禮品,準備了洋服和軍服,光安排的車輛有30多輛。

這份周密計劃呈給閻大都督後,他一邊看一邊搖頭,拿起筆全都劃掉了。親信們不解,這麼周密的安排還不滿意,還要多麼隆重氣派?

閻錫山卻只要一輛舊吉普車,2名隨員士官和1名司機。那些各種各樣的禮品也都不要了。

當車開到河邊村頭時,閻錫山讓車停住下了車,取出外祖母縫製的中式衣服穿上了。

士官和司機跟在閻錫山身後,走進了村子。與遇見的村民打招呼,拉家常,走了個把鐘頭才進家門。

後來,隨行士官問起這件事,為何要輕車簡從,為何要對村民那樣熱情?

他回答說:“孫中山先生常說,民為本,我為僕。我豈能以嚴威懾於父老鄉親;苟能蔽令伯之忠孝,子厚之謙恭,則伯川可少過矣!”

閻錫山的低調,已說得很清楚,他不能在父老鄉親面前耍大牌抖威風,低調低調再低調,謙卑謙卑再謙卑。

閻錫山做了山西大都督後,看到村裡許多窮人沒房子住,就想給每戶窮人圈個小院蓋3間房,在徵地時要徵一位金堂老人的5畝地,老人要價200大洋,辦事人員不想給這麼多錢,閻錫山為報答金堂老人當年對自己的厚愛,不但滿足了他的要求,還另加50塊大洋討老人歡喜。

當然,閻錫山也不能完全脫俗,他在家鄉也大興土木,耗費重金建了近千間房屋,有20多個院落,也稱得上是豪宅。他腦子裡也有光宗耀祖的思想,也要顯得威風凜凜。(見下圖)

話說回來,閻錫山此後在父老鄉親面前一直堅持低調,每次回到河邊村,都是常人打扮,步行進村。這表明他出自社會底層,受儒家文化影響較深,有濃厚的民本思想;他善於降低姿態,贏得百姓的好感。底層接近平民,官場韜光養晦,是閻錫山的重要特點。


趣話歷史那些事




歷史已成過去,現在想起閻錫山 的當年,已經快百年之事了。無論用什麼觀點評價閻錫山,都別忘了那是一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特殊時代。處在亂世的閻錫山,能把家鄉山西治理成一片世外桃源,人民安居樂業,確實不愧一代人傑。



清光緒九年九月初八 ,閻錫山出生在五臺縣河邊村,父親閻書堂,當時是慈禧太后的御用採辦,負責慈禧的生理衛生和日常用品,整個清宮的脂粉綢絹,都由閻書堂提供。



慈禧非常信任忠厚正直的閻書堂,聽說閻書堂喜得貴子,要做閻錫山乾孃,權傾朝野的慈禧能為閻錫山乾孃,也是閻書堂求之不得的。後來閻書堂在閻錫山五歲時,帶他進京認乾孃,閻錫山寧死不從,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閻錫山20歲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六期。日本天皇親自接見了他,並進入日本陸軍軍官學校。與東條英機,岡村寧次都是軍校同學。當時日本陸軍學校有一條校訓【要做就要閻百川】



回國後的閻錫山 ,慈禧一心把自己的孃家侄女那梅許配閻錫山為妻,閻錫山沒有答應,說滿人事多,不守婦道。閻錫山娶了大自己八歲的鄰居徐竹青為妻,徐竹青早年喪母,父子相依為命,為照顧腦血栓癱瘓在床的父親,一直沒有嫁人。


閻錫山理解她,並願意和她一起照顧岳父。徐竹青被眼前的弟弟感動,三日後嫁給閻錫山。雖然閻錫山後來成為山西第一人,終身不納一妾,與徐竹青相親相愛,相濡以沫。



閻錫山成為山西督軍時,開始了對山西勵精圖治,把山西以北9個縣,改成連接全國的市貿區,稱【山西黃金商府】,安定的山西,全國上萬鉅商風起雲湧,遷居山西發展,


根據【山西志】記載,閻錫山執政期間,有63個國家在山西設立辦事處,外商雲集,山西在外國人眼裡成了內地新租界。這也使山西財政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九的收入。



經濟繁榮的山西,主要表現在民生的真正福利上。山西教育,在千年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免費教育。


凡家中孩子多,家庭困難的農戶,一律免去一切費收,自給自足,每兩個貧困家庭給黃牛一頭,年年發放糧種。



高瞻遠矚的閻錫山,把目光投向山西農民,公益辦學,讓大批的農民子弟走出鄉村,根據【山西檔案】,

閻錫山在山西辦大學264所,醫學類學校870所,當時日本,英國等外籍教師在山西得到大力引進。



閻錫山把山西建成了一個國際性的先進地區,當時有內陸上海之稱。公費教育,每年大批山西學子送往國外學習。也給山西帶回了一日千里的動力。



整個山西,每年畢業的大批學生得到重用,各行各業,被一種新型思維帶動著,科學性地穩步上升。


閻錫山在各市縣,前無古人地進行了房地產改革,開發了大批房產,提供給畢業後的農民子弟成家立業,走出農村的年輕人,通過兩年的努力,可以買一所自己的小家,

這是閻錫山為了發展山西,為了使山西的年輕人更好地為山西發展做貢獻,由山西財政投資的非盈利房地產開發。是人道主義發展方針。



閻錫山雖然成為山西的英雄,可為人並不張揚,除非在正式場合,都是一身山西農民裝束,一件棉襖,居然穿出三處破洞。

閻錫山常常去農村,走在農人中,誰也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閻錫山,真實的閻錫山一點不假,真正為山西人謀幸福。



閻錫山最痛恨官官相衛,欺壓百姓,每年進行吏治考核,不能清廉為民的一律嚴懲。閻錫山執政的原則,是嚴於律己,他在山西期間,除罰自己為官的親戚72人,槍斃六人。要有一個嚴明的官場,閻錫山首先做到了人人平等。在閻錫山以身作則的領導下,山西官場一片清廉,他們尊重和佩服閻錫山。



閻錫山雖然提拔了大批五臺人,可這些人也成了維護山西安定,懲罰官場腐敗的得力助手。全國很多人,紛紛遷入山西,使山西人口成為全國各省之最。




當時有很多國民黨大佬主張把山西周邊的三個省劃歸山西,因為害怕閻錫山搞獨立,沒能形成決議。



閻錫山回到五臺山河邊村時,一直布衣步行,所有長輩,閻錫山畢恭畢敬,和村裡年輕人說說笑笑,就愛蹲在村裡長輩的小屋內,吃一碗老人的手擀麵。

村裡的老人不是希望閻錫山常常回來,只是每天很想他。每次閻錫山離開村子,老人們都要掉眼淚,閻錫山為了這些老人,再忙也會抽時間回家看看,有時大半夜到家,就和老人擠在一張床上。這就是閻錫山,不管怎樣評說,閻錫山就是閻錫山。



白這個顏色


山西的大軍閥閻錫山,在發跡之後,衣錦還鄉,讓手下人奇怪的是,他並沒有大張旗鼓,前呼後擁,而是隻開了一輛舊吉普車,帶著兩個隨從,到了村口,停下車走進村子,和村子裡每家每戶都親切交談。

手下人很難理解,閻錫山解釋道:老百姓才是根本,我不能因為自己的成就,忘了本。

這件事,雖然有些政治秀的味道,但從閻錫山的所作所為,也可以看出閻錫山的一些治國思想。

閻錫山在民國諸多軍閥中,是一個神奇的存在,他可以算是一個持續時間最久的軍閥,足足統治了山西三十八年。這是名副其實的山西之王。

山西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能在那樣一個亂世中,保持自己在山西的地位權勢,可見,閻錫山是個很厲害的人物。

閻錫山生在山西,長在山西,所以,對山西有著很深的感情。在武昌起義之後,閻錫山開始宣佈獨立,並一舉擊潰來犯的清軍,從此獲得了山西的統治地位。

如果從閻錫山對於山西的貢獻來說,他真的是保了一方平安,但從閻錫山的政治態度來說,屬於牆頭草式人物。

他曾經擁袁,也曾經反袁,曾經擁段,也曾經反段,曾經擁蔣,也曾經反蔣。這種反覆,被閻錫山自稱為中庸之道。也體現了閻錫山,並沒有更高的政治理想,只是想保住山西這塊根據地。


我們或許可以因此而鄙視閻錫山的為人,但如果穿越到民國時候,就會發現,在整個民國(除了抗戰時期),要說戰爭最少的,最穩定的地方,一定是山西了。

而閻錫山的牆頭草行為,讓各方勢力都無法染指山西,無法染指,就不會有大的戰爭,在當時的年代,只要不打仗,就是一種幸福。從這一點看,閻錫山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閻錫山在山西的三十八年裡(中間因為中原大戰失敗,曾經蟄伏大連了一段時間,但在蟄伏期間,閻錫山依然保持對山西的控制權),閻錫山採取了儒家治國的理念,在閻錫山擊敗清軍,成了山西總督之後,他開始推行移風易俗的工作,最主要的就是“禁菸”“天足”和“剪辮子”在閻錫山的大力推動下,山西各地百姓紛紛擺脫了清朝留下來的痼疾。



接著,閻錫山開始進行鄉村改革,現在看來,這些改革其實和古代里正制沒有什麼區別,但這樣的改革,讓山西境內各鄉村的人口很快穩定下來,並且通過儒家文化,主要是開展教育和訓練民兵,很大程度上打擊了鄉村流氓地痞和遊手好閒之類的人物。

這些改革雖然並沒有大刀闊斧,但很符合最底層村民的切身利益,讓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了一種穩定和踏實。也讓普通老百姓開始認可這個信任的總督。


得到老百姓認可的閻錫山,開始推進農業的發展,這些農業,還是傳統意義上的小農經濟,比如興修水利,鼓勵蠶桑,種糧食和一些經濟作物。這些政策,進一步穩定了山西各地的村鎮。吸引很多流民來到山西。山西一度被評為“模範省”。

從閻錫山執政山西后的一系列的政策,可以看出,閻錫山受到儒家治國思想影響很大,明白老百姓的重要性,在統治山西初期,和很多其他軍閥不一樣的是,閻錫山並不好大喜功,也不想推到重來,他的絕大多數政策,其實是“毫無創新”的。

但就是這些“毫無創新”的政策,讓老百姓感受到了難得的穩定。在兩千多年前的老子就曾經說過,治理一個大國,就好像作一條小魚,不能不翻動,也不能翻動的太頻繁。

不管閻錫山出於什麼樣的目的,但從他的這些政策措施而言,做的很實在,能讓老百姓真切感受到踏實。其實,老百姓都很淳樸,有時候,活做的踏實點,哪怕“毫無創新”也能產生更好的效果。


小小嬴政


閻錫山號稱“山西王”,是我國近現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軍事人物。

(閻錫山舊照)

閻錫山出生于山西五臺縣河邊村一個小地主家庭。從讀書開始,到入伍參軍,經過多年的努力和血拼,最終成為了山西的實際掌權者。

古人很講究“衣錦還鄉”。項羽甚至說,如果一個人發達以後,衣錦不還鄉,如同“錦衣夜行”。所以項羽在革命還沒有成功後,就急急忙忙大封天下,回到他的故鄉彭城。甚至還把都城定在彭城。可見其想在家鄉炫耀的念頭,有多麼強烈。

不光是古人會這樣,其實當下人也是這樣。當下不少人過年回鄉,其目的就是要展現出自己的風光。一些人將自己一年的積蓄都穿戴在身上,還有一些人開著豪車搖下車窗,一路大聲按著喇叭。生害怕曾經的熟人,沒有看到自己的風光模樣。

那麼,掌控了整個山西的閻錫山,當他衣錦還鄉的時候,他是怎麼做的呢?

(閻錫山故居)

一聽說最高領導要衣錦還鄉,閻錫山手下的官員們,便紛紛削尖腦袋,又是張羅著安排車隊,又是準備規格最高的儀仗。都想要把這次閻錫山回鄉行,搞得風風光光,以期能得到閻錫山的賞識。

要知道,當時的小汽車可是非常罕見的,哪怕是一輛,就足以表明尊貴的身份。結果官員們硬是給閻錫山蒐羅來了數十輛小汽車,光是排在一起,就已經非常震撼了。

面對官員們蒐羅來的數十輛小汽車,再看著陣容龐大的儀仗隊,閻錫山也是一陣無語。就在官員們紛紛觀察著閻錫山的面部表情時,閻錫山卻是面無表情地表示:這些東西都給我退回去,只留下一臺汽車,再帶上兩三個護衛足夠了。

雖然手下的官員們,滿肚子困惑。但表面上,還是紛紛拍著閻錫山什麼“清廉”“節儉”之類的馬屁,並按照他的吩咐執行了命令。

一些個自作聰明的官員認為,閻錫山這是在故意裝低調,扮豬吃老虎呢。因此他們只留下了一輛最破舊的汽車,滿心以為猜到了領導的心思。

閻錫山對此也沒有多說,帶著兩三個護衛,坐上那輛破舊的汽車,便回鄉探親去了。

(閻錫山全家福)

到了村口之後,閻錫山命令手下人將汽車停在村口,帶著手下徒步進了村。

由於長期在外奮鬥,曾去過日本讀書,回國後又一直在為革命的事情奔波,閻錫山已經多年沒有回鄉了。

不過這次回來,面對著鄉里鄉親親切的招呼聲,閻錫山收起了領導的威嚴,反而像小時候一樣,親切地和鄉親們打招呼。每走幾步,就會停下來和鄉親拉一拉家常。

由於閻錫山身穿簡樸的服裝,鄉親們對他還是和以前一樣,沒有距離,一切一如往常。或許,這才是閻錫山回鄉所真正追求的。

這次以後,閻錫山每年都會抽時間回家鄉一趟。甚至在戰爭時期,也從沒有間斷。一直到他前往臺灣,這樣的習慣才被打破。而他每次回鄉,也務必讓自己排場低調,衣著樸素,始終保持著和鄉親們的親切感。

拋開閻錫山的政治立場不談,面對日寇的入侵,他在抗戰中的功績,也是不可磨滅的。但最難能可貴的是,他能始終保持著當年的一份初心,不以排場和陣仗耀武揚威,始終保持純粹,這便是值得學習的高貴品質。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無論再囂張的人,回到家鄉都是很低調的。

我們看看蔣介石。

蔣介石老家在奉化溪口鎮。他成為國家領袖以後,曾考慮擴建一些故居。

他的故居門口是一個賣千層餅的店,小販是蔣家多年的鄰居。

蔣介石曾經派蔣經國去和這家人談,能否將小店賣給蔣家,這樣才能擴建。

誰知道,這家小販回答:他現在當皇帝了,了不起啦!他看上我的房子,叫他自己來講好了。

無奈之下,蔣經國只能告訴老蔣,這家人不願意賣。

按照大家的想法,蔣介石萬人之上,美國總統羅斯福、蘇聯領袖斯大林也要讓他三分,區區一個小販敢找麻煩?

誰知道,蔣介石卻說:人家不肯搬,不要強迫。

後蔣介石回老家小住,剛出門就遇到這家小販。小販很不客氣的攔住他,喊老蔣的小名說:你要我房子?現在你做‘皇帝’了,我哪裡敢不讓呢?只好讓你。

蔣介石尷尬的回答:不要這樣說,不要這樣說,我怎麼會要你房子?呵呵!我們還做鄰居好了。

於是,今天大家去溪口鎮旅遊,就會發現蔣介石的這個祖居並不是一個方方正正的院子,在院子正面的東角有個千層餅鋪

至於毛澤東,也是如此。

毛澤東在建國以後幾乎沒有回過老家。難得回去幾次,都客客氣氣的請村裡的長者和黨員們吃飯,從不擺架子。這些長者也敢在毛澤東面前說話,有些人還抱怨當時的一些政策。毛澤東總是耐心的聽。

為什麼這些領袖在自己老家,卻如此老實?

這是中國傳統鄉紳文化決定的。

在以前的中國農村,所謂皇權不下縣,地方實際是有名望的鄉紳、族長在管理。

這些族長並不是僅僅要有錢有地位,更要有名望。

所謂有名望,就是要講道理,不能蠻橫,更不能欺壓良善。如果你在老家口碑不好,就算再有錢再有地位,鄉親們也瞧不起你。

你這一代可能囂張,別人不敢說什麼。但你的子孫將來可就難過了。

所以,民國幾乎所有的軍閥和高級官員,回到老家都是老老實實的,從不敢惹事,更不敢仗勢欺人。

不然,恐怕他們兒子都娶不上像樣的媳婦!


薩沙


作為一個山西人,看到一群人在這裡吹噓閻錫山多麼好,我就出離憤怒了!

閻錫山禍害山西老百姓38年,最後逃到那個小島上終老再也沒回家,這就是對山西最深重的愛嗎?

我們山西人,普遍對閻錫山和孔祥熙這樣的大軍閥大貪官毫無好感,我們真正崇敬的英雄是徐向前、薄一波、程子華、傅作義、彭真這些共和國開國英雄們。

有一次在酒桌上,我向朋友們介紹我們朋友李錫彪,我說:“這兄弟厲害了,李鴻章的李,閻錫山的錫,林彪的彪!”朋友們一起鼓掌叫好,李錫彪本人直接炸毛“瑪德,三個人沒有一個好人,我重新說,“李白的李,劉禹錫的錫,彪馬的彪”。”大家繼續大笑不止。

這兄弟,是文水人。說起閻錫山,眼睛都要紅了。我們都知道偉大領袖給劉胡蘭同志“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的題詞,也都知道劉胡蘭是被閻錫山匪軍用鍘刀鍘死的,也都知道劉胡蘭死的時候只有14.5歲。但很少人知道,劉胡蘭被殺的一些細節。

2007年1月12日(劉胡蘭犧牲60週年紀念日),北京某高校一位副教授在自己的博客中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叫《在武力脅迫下,鄉親們顫抖著,鍘死了劉胡蘭》。沒錯,閻錫山匪軍就是用毆打恐嚇等方式,逼迫著支持劉胡蘭高土改的鄉親們,親手鍘下了劉胡蘭年輕的頭顱。

這樣的閻錫山,是你喜歡的閻錫山嗎?

不過,時光流逝,中國人民站起來已經60年了,太多人忘記了一個甲子前無數烈士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拋頭顱灑熱血,反而開始回憶那些軍閥貪官老爺們給丟下的殘羹冷炙了。

瘋狂破壞沂蒙老區、屠殺革命老區的還鄉團支持者張靈甫,不也是被某些人當成抗日英雄崇拜了嗎?山西有個劉胡蘭,山東有個解文卿。解文卿死的比劉胡蘭還慘,不僅有長達6小時的毆打,還有剪爛手指的酷刑,最終一堆麥秸燒死了遍體鱗傷的解文卿。

言歸正傳,說回閻錫山本人。

閻錫山的確做過一些好事,比如發展山西經濟,振興山西教育,再比如保境安民讓山西免於戰亂。可是,閻錫山的罪行,也照樣不能被選擇性忽略。

1,閻錫山統治下的山西,鴉片種植和販運始終是重要財源。閻錫山支持山西境內中鴉片,其實有淵源。辛亥革命前夕,清政府當局在全省範圍內禁止鴉片種植,在文水縣和交城縣引發“交文禁菸慘案”,同盟會和新軍站在群眾這邊,支持種植鴉片,幫助閻錫山順利掌握新軍領導權。

四川人因為保護鐵路股權而發生保路運動成為武昌首義先聲,而山西人卻因為保護鴉片種植開太原新軍起義的先聲,作為山西人,真覺得丟臉。


2,閻錫山在抗戰中後期,積極反共消極抗日。太原會戰期間,閻錫山積極反共的面目暴露無遺,閻錫山作為第二戰區司令長官,直接領導八路軍的作戰行為。可是面對國共合作的山西新軍的蓬勃發展,他悍然發動了1939年的十二月事變,因為續範亭等愛國將領的阻止,賀龍、劉伯承等八路軍的堅決打擊,沒有才沒有釀成皖南事變那樣的慘劇,不過仍然有十幾個縣的抗日民主政權遭到破壞。最令人髮指的是,閻錫山居然在抗戰期間與日本簽訂停戰協議,即使是消極抗日如蔣介石,都對他破口大罵,讓徐世昌親臨前線進行視察。

3,閻錫山在解放戰爭期間的倒行逆施,更是引起了天怒人怨。閻錫山長期躲在陝西宜川秋林鎮,晉綏軍偏安晉西和晉南,卻在抗戰勝利後快速東進北上,搶奪勝利果實。解放山西的最後一戰太原戰役,閻錫山早早逃到臺灣,讓手下負隅頑抗。明明是43人自殺,卻非要說500人自殺,這43人中還有兩個日本侵略者。

綜上所述,閻錫山實在當不起現代人對他太多的讚譽。

閻錫山衣錦回鄉,不擺架子,寸頭下馬步行,這並不能說明什麼,作秀而已。馮玉祥還曾拍電影宣傳自己愛兵如子,給士兵搓背、剪指甲、理髮,可是馮玉祥對待下屬,動不動就是鞭子抽,即使是宋哲元、張自忠這樣的高級將領都受過這種待遇。

俗話說的好,兔子不吃窩邊草,閻錫山對誰不好,也不會對河邊村的老百姓不好。原因很簡單,河邊村父老看著他長大,多多少少還有一些感恩之心。如果閻錫山在河邊村都是作威作福,恐怕閻家的祠堂和祖墳就保不住了。

像閻錫山這樣在外面作威作福,回故鄉積德行善的軍閥太多了。

湯恩伯,在河南被稱為“水旱湯蝗”四大害之一,可是回到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湯村,幾乎沒人說他不好。

孔祥熙,利用職務之便,大發國難財,通過貪汙腐敗成了中國首富,可是在山西省太谷縣,他卻興修水利、興辦學校,儼然一個大善人。

蔣鼎文,在陝西當官時,狂嫖濫賭,可是到浙江諸暨看看,說幾乎沒人說蔣鼎文的壞話。


歷史知事


閻錫山是近代史上一位頗具爭議的人物,他為了生存,遊走於各派勢力之間,所做的事情,也是褒貶不一。但有一點,卻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閻錫山作為一名山西人,在他自1911年到1949年,主政山西的38年間,為山西的父老鄉親們做了很多有利、務實的事情。

閻錫山在山西大興水利,號召百姓多種樹,多種棉花,飼養牲畜,植桑養蠶,增加收入。同時,還禁菸、斷辮、禁止纏足。當時的很多省份,因為戰亂民不聊生,而山西百姓卻是安居樂意,豐衣足食。

閻錫山還大力發展義務教育,為山西的學童造了幾十萬張桌椅。他曾說,不論貧富貴賤,在學齡時,都應該去上學,這就是國民教育。他還將“受教育”列為與當兵和納稅同等重要的事情,稱之為“國民之三大義務”。這一舉措讓山西學齡兒童受義務教育比例長期保持在70%以上。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曾讚歎道:“山西是中國義務教育策源地。”

山西商人,通常被稱為“晉商”,而晉商的快速發展,也離不開閻錫山的大力支持。閻錫山在任期間,就曾說:“整理村範,非藉商人之力不可”。閻錫山深知商人的作用和力量,他就大力鼓勵經商,支持商人的發展,讓山西很快成為了當時富甲一方的寶地。

閻錫山的老家在山西五臺縣,他主政山西,自然也要時常回老家看看。但閻錫山返鄉,並非項羽所說的:“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閻錫山回家鄉絕非炫耀,而是為了去看望他的外祖母,回鄉祭祖。

閻錫山雖然出生在一個以經商為主的小地主家庭,但是在他六歲時,親生母親去世,而他的繼母不肯養育他。他就被外婆領去,由他的外婆撫養長大。因此,閻錫山跟他的外婆感情深厚,時刻掛念著他的外婆,就想回鄉去看望他的外祖母。

閻錫山的部下一聽,覺得閻錫山是要衣錦還鄉,光宗耀祖,炫耀一下唄。他們就精心準備好了送給閻錫山親戚、朋友,還有鄉親們的禮物,又備好了一個龐大的車隊,準備跟隨閻錫山一起返鄉,來一個盛大的返鄉慶典。

結果呢,到了出發的日子,閻錫山讓所有人、車都留下,僅帶著一名司機和兩名年輕的士官,坐上一輛陳舊的吉普車,往老家趕去。

車輛一路顛簸,到了家鄉的村頭,閻錫山讓司機停車,然後穿上了外祖母給他做的衣服,下了車,帶著兩名士官和司機,步行走入了村子。一路上,閻錫山還不斷的和村民打招呼、聊天,瞭解村中的民情。

跟隨的士官很不解,閻錫山說:“民為本,我為僕。我豈能以嚴威懾於父老鄉親!”

閻錫山深知民心的重要性,所以,他不但要做利民的事情,還要約束自己的言行,禮待百姓,讓自己和百姓的關係融洽。閻錫山得到了山西百姓的支持,才讓他在山西穩穩的坐了38年,成了當時的軍閥中,統治同一個地方時間最長者。


奕天讀歷史


所謂“衣錦還鄉”在中國是一個十分悠久的歷史傳統,每一個人在功成名就之後都想回到家鄉做點事情也好,祭祖也好,反正是要光耀門楣的。

前幾天刷抖音的時候就看到恆大老總許家印陪父親回河南周口老家,那才叫一個衣錦還鄉,如今的許家印2900億,還能回鄉去看望父老鄉親,說明許家印先生在成功之後不忘初心,不忘生他養他的地方。

然而,許家印卻說“不為衣錦還鄉,只求回報鄉梓”,回到家鄉後,許家印同鄉親們吃了一頓有地瓜、黑窩頭、煮白菜蘿蔔、地瓜湯的大餐。

這才是真正的大佬,現在很多成功的人,早就忘了哪裡是他的故鄉了。

說起來這個衣錦還鄉,並不都是光耀門楣的事情,這個典故最早說的是楚霸王項羽的事情,項羽攻佔咸陽後,有人勸他定都關中以圖天下,結果項羽卻分封諸侯,看到秦宮破壁殘垣,因此說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這就是項羽衣錦還鄉光宗耀祖的思想,關羽在建功立業之後迫切的想要回到家鄉炫耀。

最後我們看到的是,“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只想衣錦還鄉而不能在落魄的時候回到家鄉。

現在多少大學生畢業後在北上廣過的不如狗,卻不敢回到家鄉,沒有出息的人回到家鄉迎接你的只能是熱嘲冷諷,縱橫在外面上兩年班混不下去了,回到家鄉的時候,從大家的臉上都能看出來他們心理的話,那誰家那誰,上個大學白念,出去連個工作都沒找到。

有點感慨萬千,話題扯遠了,接下來再說閻錫山衣錦還鄉的事情。

來自山西五臺縣的閻錫山也是受到很好教育的人,自幼就在私塾讀書,後來考上山西武備學堂學軍,1903年被官費報送到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要知道當時能夠上陸士的人,回國後都是棟樑之才,留學日本的這一小撮人影響中國革命很多年。

閻錫山在日本期間參加了中國同盟會,並且和孫中山提出“南響北應”,也就是同盟會在南方起義,閻錫山在山西遙相呼應,當然,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都失敗了,閻錫山也沒呼應上,等武昌起義的時候,閻錫山藉助同盟會在山西的力量推翻了清政府的統治,成立軍政府,閻錫山擔任山西都督。

閻錫山能夠執政山西,可以說是從山西走出去後,又回到了山西,表明閻錫山和項羽一樣是一個鄉土概念很濃厚的人,閻錫山的軍閥勢力不但很少擴張到山西之外,而且清一色的重用山西人,尤其是五臺縣人,當時有一句話形容山西政界“會說五臺話,就把洋刀跨”。

在閻錫山的治理下,山西一度發展成為模範省,尤其是山西的義務教育,更是全國領先,在閻錫山治理下的山西,孩子到了入學的年齡不去讀書是要受到懲罰的。

然而閻錫山真正回到五臺縣老家過年的時候,卻從來也不大張旗鼓,當車走到村頭的時候,就下車步行走回村子裡,而且穿著並不是錦衣,而是普通的衣服,看起來和一個山西老百姓沒什麼區別。

路上碰到鄉親們還親切的跟人家打招呼,一點也不擺架子,本來是衣錦還鄉,卻是異常低調。

其實這就是真實的閻錫山,不顯山不漏水,崇尚中庸之道,生活節儉樸實,從辛亥革命一直到敗退臺灣,閻錫山才能夠主政山西長達38年之久,在到臺灣之後亦能夠善終。沒有大風大浪,自然不會起起落落。

多少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朝得意就忘乎所以的人最後必然會走下坡路,以前範偉飾演《馬大帥》中一個角色就是,在外面混的不錯,回鄉之後就不知道怎麼好了,各種炫耀,結果不長時間就被打回原形,在城裡又過上了窮日子,這個時候相鄰來投奔他,他只能拿臉盆盛白菜燉粉條來招待大家,大家覺得他吝嗇,那些相鄰反而厭惡起他。

人在成功後,衣錦還鄉並不難,難的是“衣錦不還鄉,還鄉不錦衣”!

但是你看現在的社會風氣,網絡上充斥著全是“我也想低調,可實力不允許啊!”


史論縱橫


閻錫山雖說是大軍閥,但是,他在山西統治的時期,還是給山西人做了很多好事的。這也就是為什麼他能從山西立足三十八年而不倒的原因。

因為閻錫山是山西人,他明白,自己若是想有一番作為。就必須要有老鄉的支持, 連老鄉都不支持你。你怎麼可能在這個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呢?

正是因為他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他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時候,只要他回家,走到村口就會下車步行。

這才是對老鄉的一種尊重,只有這樣做,閻錫山才能更好的收買人心。才能讓更多的人歸附於他。

閻錫山在統治山西的時候,確實也為山西人做了不少好事,為什麼這麼說呢。

這和當時的中國亂世是有關係的,那時候中國面臨的是軍閥四起的戰亂局面,針對軍閥四起的亂世,閻錫山採取了一系列的策略來應對。

比如說,他在山西採取的鐵路軌道是窄軌道。

這樣的軌道和其他省份的不能相通。因此其它省份的兵力,想通過火車,運送兵力到達山西,也就不可能了。

也正是這個方式,讓山西在那個時代,保持住了幾十年的和平與安定。

他還辦理了很多學校,這些學校都是讓學生免費來就讀的。

大家都知道山西的煤炭比較發達,還有鋼鐵。有了煤炭和鋼鐵就能製造武器,就能發展當地的經濟。

正是這一系列的策略的實施,讓當時的山西,成為了中國數一數二發達的省份。

當然了閻錫山之所以做這些事,就是為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這些手段的實施就是為了達到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說到政治,就不得不說閻錫山的政治才能,他統領的地盤在山西,這個地方可以說是個四戰之地,他的西部有馮玉祥,他的東北有張作霖。他的近鄰有吳佩孚,還有北伐的蔣介石,李宗仁。

這些鄰居無論哪一個都不是好惹的,但是,閻錫山給他們相處的都很融洽。這就不得不佩服閻錫山了。

不過閻錫山也不會這樣一直和稀泥。他也會抓住時機,也會選擇主動出擊的。

中原大戰就是閻錫山聯合馮玉祥等人和蔣介石乾的仗呀,這一戰蔣介石方因為張學良的加入而勝出。

閻錫山戰敗後就歸屬了蔣介石。

抗日戰爭時期,閻錫山綜合各方勢力,考慮來考慮去,在徐向前和朱德的勸解下,他又開始聯共抗日。

晉察冀革命根據地,之所以很快能建成,和發揮巨大的作用,這和閻錫山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抗日戰爭結束後,閻錫山又開始聯合蔣介石一起對抗中國人民解放軍。

最後閻錫山是被自己的老鄉,比他更厲害的徐向前元帥打敗的。山西解放之後,閻錫山就逃到了臺灣,最後死在了臺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