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裡的基本農田種樹不種糧,這種情況該如何看待?

提要:農田不種糧,反而種樹木,究竟為哪般?

春節回老家去農田逛了一圈,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好好的農田被樹木所覆蓋,由於冬季田間比較荒蕪,因此在田地一片片樹木的襯托之下,反而這些種植樹木的農田顯得格外突兀!從我國對於農田的用途規劃看,農田的用途不能變更為林地。

村裡的基本農田種樹不種糧,這種情況該如何看待?

在《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第十七條第二款中有著明確的規定:“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佔用基本農田發展林果業和挖塘養魚”。這也說明從政策角度來說對於農田基本用途已經做了明確的規劃。但是為什麼農民願意會冒著觸法、違法的風險去變更土地的使用用途呢?科學興農認為原因有三:

1、農田種糧基本效益偏低

如今農田種植的樹木類型看,基本上都是楊樹,生長速度快,三五年即可成材。雖說如今楊樹價位有所下滑,但是好處在於種植之後不用管理,而反之種糧由於沒有十足的經濟效益,倒不如種植上樹木之後外出打工落得一個乾脆。

村裡的基本農田種樹不種糧,這種情況該如何看待?

近些年糧食(經濟作物)生產效益確實不高,比如說去年種植大蒜,每畝少說還要虧損1500元每畝,當然種植大蒜風險高的同時也意味著高利潤存在的可能。但是這種忽高忽低,沒有保障的經濟來源方式,對於農民而言很是缺乏安全感,而種糧雖說經濟效益穩定,但是一畝地一年下來也頂多千把塊錢的收益,依託家中的一畝三分地養家餬口難度也著實有點大了。反倒不如種植樹木落得清閒自在。

2、種植樹木便於管理

前面也有提到,種植糧食經濟效益偏低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而要想發家致富的話,更是奢望。對於大多數有追求的農民來說,要賺到更多的錢,在種地之餘能夠儘可能的多打一份工可能更為實在,甚至不少家庭選擇了將家中的土地直接栽種成為了樹木,從而外出打工或者在外面自己經營一個小商店。而樹木則相對省心許多,不需要過多的管理,甚至都沒有追過肥。一旦成活,基本上就等著賣樹木了。無形中比種植糧食增添了諸多優勢。

村裡的基本農田種樹不種糧,這種情況該如何看待?

3、家中缺乏勞動力

從科學興農在村中所看到的情況歸納看,不少家中耕地種植樹木的原因是勞動力缺乏,年輕人對於家中的土地已經喪失了興趣,而留下老人在家看家照顧小孩子,再去照料土地的時間更是少了很多。因此不少家中勞動力欠缺的朋友則不得不將家中的耕地種植上省心省力的樹木。當然也可以選擇流轉出去,但是有時候收不回租金也是一個難題,對於一些土壤差的地塊可能都租不出去。

綜上來說,對於如今農田種植樹木的情況,或多或少的也是由於農民的無奈之舉,當然了從我國農田基本法看,科學興農對於如今農民田地種植樹木的行為還是不太贊同的,雖說各有各的苦衷,但是在我國土地流轉政策已經比較健全的今天,更希望他們能夠將土地流轉出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