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散文:鏟地

鄉情散文:鏟地

“立夏鵝毛住 ,小滿雀來全 ,芒種開了鏟 ,夏至不拿棉 ,小暑不算熱 ,大暑三伏天。” 這是東北二十四節氣歌關於夏季的歌謠。是東北農民根據節氣變化與當時人們的具體活動編寫成的順口溜,是人們在長時間勞動過程中的經驗所得,很大程度上體現著東北勞動人民的勞動智慧。

“芒種開了鏟”,這裡的“鏟”字說的是鏟地。鏟地是農作物田間管理一項非常重要的項目。鏟地可以除草,鬆土,起到保墒的作用。

東北鏟地用的鋤頭和南方使用的撅頭不一樣。東北人用的鋤頭由三個部件組成:鋤槓,是用圓木槓做成的,基本上同成年人個頭一般長;鋤勾,用略帶鋼性的鐵鍛造,上部有圓筒與鋤槓連接,下部有扁方的象做傢俱的隼與鋤板相接;鋤板,用鐵鍛造而成,如榆樹葉形,上部有一個有扁方插口,俗名叫鋤鼻子,它與鋤勾固定在一起。整個鋤頭組裝後總長度因人而異,最長是與使用者身高相等,最短不能比使用者身高少一捺。

鏟地從小苗出土開始,一直到莊稼成熟,總共要鏟三遍地,頭遍地在苗出土後,小苗長到約一尺多高時候鏟二遍地,莊稼長到一人多高時鏟第三遍地。鏟地目的一個是除草另一個是為了保墒,也就是保持土壤中的水份,使莊稼不缺水。

頭遍地邊一邊鏟壟兩側的土,一邊開始“開苗”,也叫“間苗”。早些年,種地都是人工點種,比如,種穀子,糜子都是用懐耙懐種,馬拉懐耙把地豁成一趟溝,然後,人揹著點葫蘆敲敲打打把種子撒在豁出來溝的渲土上,用拉子覆上土,踩好格子。人工撒種是不均勻的,因此,小苗出土後,是一棵挨著一棵,非常密集,不利於小苗的生長。所以,鏟頭遍地主要為了間苗。玉米每隔一尺左右留一棵苗,高粱留的間距稍小一些,留的間距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間距太小,以後莊稼長大以後太密集,不透風,莊稼長不好,要影響產量。如果間距太大,每畝地的總苗數太少,產量也不會高。因此控制好距離是很重要的。間苗要留好苗,要選長的粗壯苗留下來,這樣,才能夠在秋天多打糧食。

鄉情散文:鏟地

鏟頭遍地最難的也是間苗,過去的種子純度不夠,為了達到一次播種保全苗,種玉米都是一埯放三粒玉米種子。這三個粒都出苗後,必須在鏟地的時候去掉兩棵,不去掉,三棵苗互相爭養分,誰也長不大,不結棒。有經驗的農民揮起鋤頭左一下,右一下,後一下,就象變魔術一樣,這三鋤,每一鋤都緊貼著苗身,但又碰不著苗,三鋤下來,周圍的草一棵也沒有了,瞬間就去掉兩棵弱苗,剩下一棵粗壯的苗。同時,順便把兩邊的土都鏟鬆了,並順勢往苗根上多培些土,使小苗站的更穩當些。不會鏟地的人,往往不敢下手,狠心下手以後,弄不好把所有的苗都砍斷。心疼啊,小苗就是農民的孩子,一年全指望它出錢呢。所以,剛參加生產隊勞動的青年人,都要幹一年“半拉子”來學習實踐,然後,才算一個整勞力。

鏟頭遍地最難的活是撥拉黃豆苗。現在,東北農村種大豆都用播種機。當年,全是馬拉犁杖“扣黃豆”,扣黃豆是人工用手撒種子,人工用手撒種子有的地方稀,有的地方密。在鏟地時候,必須用鋤頭把壟上的豆苗拔拉均勻,稀疏一樣,這樣,有利於小苗的生長。有的人撥拉豆苗時,鋤頭如彈琴一樣,身體輕如飛燕,非常有韻律感。我當年剛鏟地的時候,把黃豆苗撥拉東倒西歪,沒少挨隊長的罵。

頭遍地鏟完了,轉眼就到了鏟二遍地的時候,地裡的莊稼已經長的有一尺多高,田裡到處是綠油油的一片。柳枝在小河邊隨風搖盪,小河裡不時還能見到小魚在水裡自由自在的游來游去,天空是瓦藍瓦藍的,偶爾飄著幾朵白雲,一派迷人的田園風光。

鏟二遍地比鏟頭遍地輕鬆的多,主要是除草和鬆土,技術要求不太高。鏟二遍地絕對是不能傷著苗。因為頭遍地鏟完之後,哪些地方缺苗,還可以移移苗,補一補,但鏟二遍地時就沒有這個可能。這時候傷一棵苗就少一棵苗,秋後就會少收成。

鄉情散文:鏟地

鏟二遍地最難受是太陽的烤和曬。“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就是指的這個場景。烈日炎炎下在地裡鏟地,無遮無擋,人還要勞作,滿臉都是汗水,汗水順著臉直往下流。當年,植樹造林不好,地頭都沒有樹,找個乘涼的地方都很難。如果鏟地的地裡有一個墳圈子,那是最高興的事了。因為,墳圈子處大都栽的楊樹,可以乘一會涼,舒服極了。

鏟二遍地時候雨天多,一塊雲彩一陣雨,大家都沒有雨具,地塊離村近,可以跑回去避一避雨,地遠的地塊,只能澆成落湯雞。下雨後鏟地鋤板總粘上泥,用腳蹭不掉,只好用手摳,又髒又累。

鏟二遍地挨曬,人曬得黑黑的,鏟三遍地是在享受“桑拿浴”的考驗。鏟三遍地時,莊稼已經有一人多高,是青紗帳的時候,人在地裡面鏟地,外面完全看不到。就是在裡面幹活的人,也只能看到左右兩側的幾個人,看不到遠處的人。人在裡面鏟地,密不透風,又悶又熱,渾身是汗,把衣服都溼透了,比“桑拿”還利害。雖然這麼熱,人在鏟三遍地時還要穿長袖的衣服,因為苞米葉子和高粱葉子非常鋒利,不穿長袖衣服兩條胳膊都會被刮遍體鱗傷。

如今,東北的農村基本實現了機械化,播種用播種機,一次播種出全苗,少了間苗的工序,噴上除草劑,一棵草也不長,省去了鏟地這個田間管理。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解放出來,我真為現在的農民感到高興。

莊稼不用鏟,農民盼望的時代終於來了,這就是改革開放解放生產力的成果啊。

鄉情散文:鏟地

鄉情散文:鏟地

鄉情散文:鏟地

鄉情散文:鏟地

鄉情散文:鏟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