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困難,投訴不斷,趣店的未來怎麼辦?


轉型困難,投訴不斷,趣店的未來怎麼辦?


作者 | 于斌

來源 | 於見(ID:mpyujian)

去年羅敏曾高調地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上發了一篇題為《我們的目標:一家千億美金的公司》的推文,在推文裡他意氣風發地宣稱“未來趣店要成為一家市值一千億美元、擁有團隊超過一萬人的公司”,彼時趣店剛登陸美國紐交所不久,市值巔峰達百億美元的規模,是中概股金融科技領域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

但短短一年的時間,趣店股價就已經跌去80%,我們不知道現在市值只有二十億美元的它該如何兌現創始人和CEO羅敏對外誇下的海口,但我們知道的是趣店正在逐漸褪去水分,面臨著業務領域全線“敗退”的困境。

主營金融業務收緊、以大白汽車為代表的業務轉型發展困難、現金貸相關業務用戶投訴不斷、頻繁的裁員消息......趣店內外部面臨的各種問題又再次被暴露在聚光燈之下。

主營業務堪憂、轉型困難的趣店

與趣店市值大幅縮水相對應的是趣店主營消費金融業務的生存狀況堪憂。2018年8月,對趣店現金貸業務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作用的螞蟻金服宣告與其停止戰略合作;2018年11月,趣店發佈了當年第三季度未經審計的Q3財報,財報顯示雖然趣店當季營業收入從前年同期的14.5億微漲到了19.3億元人民幣,但這個數字相比前一季度的環比卻明顯下滑,下降了14%。需要指出的是,這也是趣店發展至今營收環比面臨的首次下滑,很明顯與螞蟻金服終止合作的負面效果正在開始顯現出來。

另外,失去了螞蟻金服這一穩定而龐大的引流通道之後,趣店平臺的活躍用戶人數開始大幅度下降。2017年第四季度其活躍用戶人數還有630萬的規模,到2018年第三季度這一數字就降低到了490萬,活躍用戶大減超過兩成。很明顯,失去巨頭加持的趣店在主營的消費金融業務上正在面臨著用戶和營收的雙重考驗,而這還只是開始,未來它賴以生存的該業務還將面對更加艱難的未知。

羅敏當然也看到了這個問題。所以他在頻繁地帶領趣店進行業務轉型嘗試,希望在消費金融領域之外拓展更多的盈利窗口。大白汽車、百萬答人、趣學習、唯譜家......一年左右的時間裡,趣店就進行了如此多的新興業務領域嘗試。

大白汽車是羅敏親自掛帥的新項目,這種基於自建門店、集採直租的重資產汽車門店結合汽車金融服務的商業模式一度讓它取得了還不錯的成績。從開業三個月就快速建立了150家自營門店,到狂撒廣告費贊助“芝士超人”直播答題,再到“大白汽車要在2018年賣掉十萬輛汽車,交易量達到一百億”的公開宣言,大白汽車一度在業內引發了不少的關注。

可惜很快,這一趣店寄予了很大希望的轉型領域就宣告了全線的敗退。根據趣店2018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大白汽車十萬輛的“小目標”已經不再被提及,而是被大幅下降到了2到3萬輛的預期,雖然這一季度大白汽車的營收達到將近八億元的規模,但到2018年第三季度這一數字馬上下滑到了5.86億元,汽車銷量更是直接被趣店隱去不提。隨後就是開店步伐的減慢和關店潮、裁員潮的爆發,據媒體報道,大白汽車在頂峰時開店規模達到了179家,但到2018年9月,其門店就被迅速大量關停,只剩五十家不到,大量員工被裁員。

2018年6月,正是大白汽車由盛轉衰的節點,趣店又接連推出了“趣學習”和“唯譜家”兩個產品。趣學習是定位在早教領域的家教平臺,旨在為3到10歲的兒童提供一對一的在線網絡教育。它通過高額的佣金、返現等互聯網常用形式吸引在校大學生入駐作為講師,以此吸引全國範圍內從學前到大學、研究生階段的用戶。不過趣學習上線不久,就陷入了信息洩露、虛假教學、數字造假的輿論浪潮中,再加上在線教育這一商業模式本身還處於鉅額投入期和用戶培養期,它不僅在營收上尚不能為趣店輸血,其自身未來能否突破種種負面新聞和運營亂象而最終“成活”都還是個問題;

唯譜家剛開始是定位在家政服務領域的在線家政平臺,旨在“為高淨值家庭量身定製私人助理服務”,該平臺推出後,雖然趣店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拓展市場,卻始終未能摸索出一套可持續的發展路徑,然後沒幾個月唯譜家就將原有的家政服務定位更改為所謂的“品質生活服務平臺”,向消費者提供類似精品度假、健康醫療、奢侈品體驗、駕乘體驗等服務。不過這一模式明顯還在摸索期,未來大概率還是會就此“消失”,即使不消失它也要經歷很長時間的探索和投入。

主營業務領域生存空間越來越有限,而以大白汽車、趣學習、唯譜家等為代表的趣店轉型嘗試目前要麼宣告失敗,要麼面臨艱難的生存困境,這給趣店本就不太樂觀的未來蒙上了很大的一層陰影。

現金貸投訴不斷

如果說業務經營困境還能靠內部優化、整合等動作來調整的話,那麼持續不斷的用戶口碑的大範圍失守可能會讓趣店面對更不樂觀的未來。

從當年的“校園貸”開始,趣店就從來沒有擺脫過靠“人血饅頭”起家的惡名,而隨著後來趣店“放棄”校園貸,轉型向青年群體提供金融服務,它在現金貸領域遭受的罵名並沒有隨之減少。在各大網絡投訴平臺我們可以發現,關於趣店暴力催收、霸王條款、隱性收費、利率不合理等等投訴數量龐大,對趣店平臺分期商品的購買、售後等投訴也司空見慣。也許這些因素正是導致趣店活躍用戶大量流失的根本原因。

轉型困難、投訴不斷,趣店的現在遠沒有上市時的那般意氣風發,而未來它將面臨的考驗還有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