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一體化 蘇商期待政策落地消除“梗阻”

长三角一体化 苏商期待政策落地消除“梗阻”

长三角一体化 苏商期待政策落地消除“梗阻”

半年前,首屆中國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長三角區域一體化被正式列為國家戰略。“更大範圍一體化”,從感性訴求變成既定戰略。

幾天前,長三角工商峰會在南京舉行,聚焦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著眼未來,身為見證者和參與者的江蘇企業家們深感振奮,滿懷期待。

“薪柴”已備,期盼政策“東風”勁吹

四月,春日斜陽裡的金雞湖美景讓人沉醉。在長三角,這樣如詩如畫的景象俯拾即是,如何串珠成線,17年前吳志祥萌生了創業念頭。時至今日,這位同程旅遊的創始人兼董事長回首青蔥歲月,仍顯意氣風發,但創業的苦澀也永不會忘——當初要想借助信息平臺推送旅遊資源,再收回意向客戶,“談何容易”。然而,就是一份堅守不放棄的執念,讓同程歷經數次“洗牌”之後,成為坐落在長三角、擁有員工過萬人的OTA(在線旅行社)領頭羊。

“很多競爭對手過去不敢想象,一家互聯網旅遊企業在重構行業生態上能發揮這麼大作用,但事實上,企業的作用還將伴隨省域邊界打開進一步放大。”當吳志祥端詳他眼中這些年發生的變化時,同程正緊鑼密鼓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和雲安全等技術,幫助長三角遊客定製更個性、更優質和更快樂的旅遊行程,引領行業發展。

同程,只是江蘇企業參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一個縮影。省工商聯黨組成員、副主席丁榮餘告訴記者,蘇企經過多年發展,已經擁有較強的產業基礎、較完備的產業體系和較高的創新能力,“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中,這些積攢下來的優勢,就是企業進一步提高競爭力、實現更大飛躍不可多得的條件。”

為使企業擁有更好的外部環境,這些年省工商聯一直沒有鬆懈“搭橋通隧”的工作。“為推動蘇企,特別是省內民營企業在長三角一體化中更好發展,我們通過組建商會,推動商會之間、企業之間強化交互;通過提供產業鏈專業化的服務,促進產業發展與技術提升;通過打造企業發展生態系統,實現蘇企資源共享。”丁榮餘說。

一批蘇企應勢崛起。不少企業家表示,“薪柴”已備,期盼長三角一體化的政策紅利儘快落地。

“現在全國都關注中小企業的發展,特別是期待科技創新型產業扶持政策落地,讓政策紅利真正地落到我們中小企業手中。” 作為我省科技創新的重點企業,捷士通科技集團董事長唐成傑希望,省裡出臺更為細緻具體的一體化發展行動綱領,比如5G產業的一體化發展計劃,讓企業知道“下一步基於現有條件該做什麼,步子又可以邁多大”。

消除“梗阻”,實現互惠協同共享

事實上,叩開“長三角一體化”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展之“門”,還有一些“斷頭路”未打通,不少“中梗阻”待突破。如何消除各類“梗阻”,成為峰會期間蘇商們的另一個關注點。

“把長三角已經具備的資源和優勢整合起來,加快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打造成為支撐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引擎。”這是全國人大代表、省工商聯副主席、亨通集團董事局主席崔根良在去年全國兩會上提交的一份建議,並引起熱議。

“不互通、不相融,優勢資源的潛力釋放不出,經濟發展就勢必‘梗阻’。江蘇企業的未來離不開長三角資源整合。‘沒有壁壘’的一體化,才是民企最為期盼的。”此次峰會期間,崔根良再次發出呼籲。

真正打破“地域壁壘”,離不開政策互惠。“所謂一體化,不是你我今天同舟共濟,回去遇到具體問題卻‘各行其是’,而是我們要能真正聯合起來共同推動長三角發展。”省現代金融商會會長、江蘇民營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東峰感慨,長三角三省一市間各地的政策要具有“互惠”特質,能夠輻射到長三角全區域,真正實現政策“普惠”。

如何發揮“三省一市”的地緣優勢?同科投資集團董事長楊玻認為,上海有金融優勢,江蘇有製造業優勢,安徽的地方科創能力較強,浙江的互聯網技術“家底”深厚,“在把握好融合與創新機遇的同時,發揮自身優勢,融入更加註重融合發展的新型經濟體系中來,讓各企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樣才能把各自地域優勢的資源發揮到最佳的狀態,形成優勢互補。”

在融合的背景下,沒有企業能“獨善其身”已成共識。“協同共享”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發展的共同理念。“長三角很多企業本身就有非常強的適應性與協同性。所以,應該率先在長三角的開放協同上做文章,形成突破發展的力量,真正將地理相近、人文相通的區位優勢轉化為高質量協同發展的活力。”全國工商聯副主席、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說。

通過“一體化”,還可以解決企業共同的“命門”問題。江蘇久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建兵希望,通過長三角一體化戰略的落地,有效帶動交通一體化、醫療一體化、教育一體化等各方面的嬗變,助力企業進一步集聚人才、提升創新能力,為企業發展搭建更好的舞臺。

守正創新,弘揚新時代“蘇商精神”

讓江蘇企業更好地助力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離不開大力弘揚具有本土化色彩的企業家精神——蘇商精神。這一精神,歷久彌新,為助力江蘇企業家守正創新、奮力奔跑輸送著源源不斷的內在動力。

“新時代蘇商精神可以凝結成‘融合、勤奮、膽識、創新’八個字。”在唐成傑看來,“所謂‘融合’,就是能把自己融入到不同的地域環境和時代環境。‘勤奮’,就是不怕吃苦,不懼挑戰,勇於奮鬥。‘膽識’,就是有膽量放開去做,有眼光超前去做。‘創新’,作為一家科技公司,就是集聚人才,注重產品研發,注重技術研究,有趕超國際的追求。”

“蘇商身上,大多有三個‘對立統一’——‘義’和‘利’的對立統一、謙讓與爭先的對立統一、誠信與靈活的對立統一。”紅豆集團董事局主席周海江認為,正是這三個“對立統一”,使“奮勇爭先、人才輩出”成為近百年來蘇商最具代表性的特質。時代雖然在變,然而在周海江眼裡,立於變革激流中的江蘇企業家,卻因蘇商精神巍然不倒,“我認為,專注實業,是新時代蘇商群體最鮮明的特徵,這與100多年裡積澱下來的蘇商特質其實也是一脈相承的。沒有實業怎麼報國,如何強國?”

周海江說,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程中,紅豆集團邁向高質量發展有三大支撐——技術含量、文化含量和社會責任,與新時代蘇商精神中的“創新”“崇文”“厚德”可謂異曲同工,詮釋了企業發展的方向與思路。

“蘇商精神折射出的融合、創新與擔當的企業家內涵,恰恰切中當前所需。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來說,眼下三省一市比任何歷史時期都更需要融合。沒有融合,接下來就不會有很好的創新。”省工商聯副主席、宜安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蔣東良表示,推動融合,促使區域發展、社會進步、生活美好,是江蘇企業家肩負的時代使命。

在蘇商們看來,明確弘揚蘇商精神,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相輔相成、不可割裂。只有區域發展更好、更有活力,企業才能更好地獲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